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14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兩課時)(一)學 生 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 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1.背景: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了長達100多年的鼎盛局面,被稱為“ ”2.表現(1)實行 制度: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這種迅速、機密的聯系方式,使皇帝能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2)設立 :雍正時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職充任,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就卣埂寇姍C大臣跪受筆錄,大小各種詔令都是按皇帝的意志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中央各部,由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員執行。軍機處的成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3)制造文字獄①目的:對思想文化進行控制。②影響:雖加強了君主專制,但也摧殘了文化。疆域的奠定1.邊疆治理(1)收回臺灣:1662年, 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2) 自衛反擊戰:17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康熙前期,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迫使沙俄同意進行談判。1689年,兩國簽訂《 》,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3)對北部、西北的管轄①明朝末年,韃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瓦刺被稱為漠西蒙古。清軍入關前,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進貢。②平定準喝爾部:17世紀后期,漠西蒙古準喝爾部的首領 勢力強大,占據天山南北,進攻漠北和漠南蒙古。1757年,清軍徹底打敗準喝爾部。③平定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叛亂。④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⑤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 將軍,總領軍政事務。(4)對西藏的管理①確立冊封制度(入關后) ·清初,西藏佛教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來京朝賀,清廷冊封以“ ”尊號。 ·康熙時,賜予五世班禪“ ”尊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由中央政府冊封。②1727年起,清朝開始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③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2.清朝的疆域(1)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 , 東北到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 、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2)管理機構①清政府專設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地位與六部等同。②內地分立18省,分設巡撫、總督治理。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三、統治危機的初顯 1.內部(1)原因①在經濟繁榮、國土開發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迅速膨脹,使得資源危機日益暴露。②政治腐敗,貧富矛盾加劇。③農民起義不斷。概況①1741年全國人口達到1.4億,1840年增至4.1億。 ②從乾隆后期起,民間秘密宗教 領導農民起義。嘉慶后期,白蓮教支派天理教發動的一次起義,還攻入了北京皇宮。2.對外—— 閉關鎖國(1)背景: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2)概況: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并規定由政府特許的“ ”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 (3)評價: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圖解】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 【圖解】清代中央官制【圖解】軍機處的地理位置軍機處與雍正寢宮養心殿很近,這樣不僅便于軍機大臣被召見議事,也有利于防止軍機泄露?!緢D解】軍機處的運作流程【拓展】雅克薩之戰是中國抵御俄國侵略的正義戰爭,在取得戰爭勝利的基礎上,康熙帝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這是一個平等條約,從此兩國保持了長期的和平?!緢D解】冊封金印上圖為雍正頒給達賴七世的金印,上用漢滿、藏、蒙四種文字書寫“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拉怛達喇達賴喇嘛之印”,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枚達賴喇嘛金印?!緢D解】清朝的疆域【圖解】廣州十三行上圖為描繪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廣州十三行的油畫。在商館前的廣場上,美英等國的國旗迎風飄揚。十三行成為當時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中外文化交匯地。【重難突破】一、清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表現(1)粉碎割據叛亂勢力,維護國家統一。平定了南方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粉碎了準噶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這些都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2)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在東北地區設置將軍轄區;在漠北設立烏里雅蘇臺將軍;在新疆地區設立伊犁將軍;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在臺灣設立臺灣府;在西藏冊封宗教首領,設置駐藏大臣,通過在邊疆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政策,設立不同的管理機構,清朝加強了對邊疆各地區的統治。(3)加強民族友好,促進民族間的團結。順治帝接見五世達賴,康熙帝接見五世班禪,乾隆帝歡迎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4)抗擊外國侵略勢力。清朝對沙皇俄國進行了雅克薩自衛反擊戰,迫使其簽署了中俄(尼布楚條約》。(5)清代中葉,祖國遼闊的版圖基本奠定。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國家。典例1[河北2022猜題信息卷(一)]清朝把全國劃分為如下圖所示的18個省、5個將軍轄區、2個辦事大臣轄區,共25個省級行政區域和蒙古蒙旗等。據此可知,清朝A.地方管理比元代行省更先進 B.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直接控制C.推動了傳統朝貢體系的發展 D.國家的地方治理方式靈活多元【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清朝時期國家對地方治理在繼承明督撫制度的同時,還設置了5個將軍轄區和2個辦事大臣轄區,這說明國家對地方治理的方式是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D項正確;清朝對地方治理的主體仍然是明朝時期的督撫制度,其實際上是行省的發展,但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在省制之外補充了將軍轄區和盟旗,所以不能說比行省制更先進,排除A項;將軍轄區和盟旗都是清朝對地方的因俗而治,不屬于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B項;朝貢體系指的是以古代中國為中心的政治等級秩序,是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系,而將軍轄區和盟旗都是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方式,排除C項。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和評價(1)原因:①經濟原因,自給自足、落后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②政治原因: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隔斷沿海人民同臺灣鄭氏政權的聯系,維護其統治。③客觀原因: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擴張,侵擾我國東南沿海。④主觀原因:統治者盲目自大的觀念。(2)評價①積極影響:作為一種消極的防御手段,該政策在一段時期內對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②消極影響:閉關鎖國政策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與世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近代中國的被動挨打,閉關鎖國政策也導致中國航海造船事業的衰落和在海洋時代的落伍。典例2[福建福州2022質檢]清朝歷代皇帝都把廣州貿易所獲利益作為私人利益的重要來源,海關監督由內務府授權,負責把廣州每年海關稅收多達855000兩的現銀輸入統治者的私囊,因此廣州有“天子南庫”之稱。這種現象A.使得廣州保持著貿易開放狀態 B.表明閉關鎖國未影響外貿發展C.說明政府在財政上依賴于廣州 D.為近代海關管理制度奠定基礎【答案】A【解析】材料“海關監督由內務府授權,負責把廣州每年海關稅收多達855000兩的現銀輸入統治者的私囊”體現的是廣州貿易是清代天子重要的個人利益來源,這有利于使得廣州保持著貿易開放狀態,A項正確;閉關鎖國政策影響了對外貿易的發展,排除B項;當時清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是農業,排除C項;材料中的信息與近代海關管理制度格格不入,排除D項。【模擬測試】1.[山東2022新高考模擬(四)]清朝時期的大臣謝濟世說:“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讒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無由申訴,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議“自今除軍機外,皆用露章,不許密奏”。這反映出密折制A.加劇了君相之間的矛盾 B.在強化皇權過程中產生一定弊端C.威脅到了軍機處的權力 D.極大地提升了官僚機構行政效率2.[河北2022模擬(八)]如圖為記載康熙皇帝御門聽政的起居注,里面記載了他日常聽政的情形:“上每日御門,不遑進膳,聽理機務,輙(同“輒”)至日中?!薄吧铣了剂季谩薄斑^三四日來奏,俟(等待)朕思之”等。這一記載主要說明A.康熙帝獨斷朝廷的大政方針 B.康熙帝勤于政事并處事謹慎C.康熙帝力求學問和政務之實 D.清朝初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3.[河北2022模擬(一)]清朝軍機處設立以后,大學士出現內外中堂之分,入職軍機處的為內中堂。因平常批本之事逐漸轉入侍讀手中,故外中堂的事務更為簡要,即“票擬皆舍人,按故事為之,大學士晨入畫可否,然少所更定”。這反映出A.中樞決策機制發生變異 B.朝廷內部權力的失衡C.官場政治生態得到凈化 D.內閣票擬權逐漸喪失4.[河北保定2022二模]雍正十年(1732年),頒軍機處印信。軍機大臣隨時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及各部尚書、侍郎中選定,即所謂“無專官”。軍機大臣下設軍機章京,其人員從六部員司和內閣中書中選取。上諭的撰擬,先令軍機章京草擬,由軍機大臣過目后進呈給皇帝。這反映了雍正時期A.封建官僚體系日益完備 B.中央決策程序隨意混亂C.中樞機構實現權力制衡 D.君主專制政體得以強化5.[湖北2022預測卷(一)]如表為明代不同時期法律、法規對違禁下海囚犯處罰的規定。這從側面反映了嘉靖時期處罰緣由 明太祖(大明律》 《嘉靖問刑條律》攜帶一般違禁物品下海 杖一百 發邊衛充軍攜帶重要違禁物品下海 紋刑 斬刑,并梟首示眾官吏通同犯罪 除死罪外,罪止杖一百,不連累子孫 除死罪外,發邊衛永遠充軍,并且取消子孫永襲的權利A.社會矛盾逐步緩和 B.倭寇侵略危機已被消除C.對外政策更加保守 D.民本思想受到政府重視6.[北京房山2022二模]乾隆皇帝諭旨:“伊等如此攜眷,遠道辛苦,乞求前來者,殊為可憫,理應妥善安撫辦理。”下列可以與此諭旨相互印證的是A.薩班靈骨塔遺址 B.奴兒干永寧寺碑C.清朝修建臺灣府城 D.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碑7.[福建2022押題預測卷02]雍正四年(1726年)發起了全國性的大規模改土歸流,重點就是西南地區(云南、貴州、廣西)。流官取代土司后,清查戶口、丈量土地,廢除原來土司的各種雜稅盤剝,統一征收賦稅,并且在當地修建城市、學校等。這些舉措A.開啟了中央對西南地區的直接管理B.有利于國家在西南地區開疆拓土C.加強了國家認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D.實現了清朝前期區域經濟的平衡8.[四川成都2022一模]康熙在對待臺灣問題時曾鄭重承諾:“若鄭經留戀臺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于比朝鮮不剃發,愿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據此可見當時康熙對臺灣問題的態度是A.不允許臺灣任何形式獨立 B.強化中央政府對臺灣統治C.促進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 D.推動剃發在臺灣地區執行9.[八省八校(T8聯考湖北版)2022二模]1689年,清政府反擊正在侵略東北地區的沙俄,并取得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為抽身應對國內的準噶爾部叛亂,清政府在隨后的邊界談判中讓出一定的利益,雙方簽訂了清代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條約簽訂后的150年間,中俄雙方的邊界都很穩定。由此我們可以認為A.這是割讓土地的不平等條約 B.贏得和平比保衛領土更重要C.尼布楚地區自古是中國領土 D.清政府的對外關系正在轉型10.[廣東深圳2022名校聯考]康熙年間編纂《大清一統志》,要求各省以至縣編撰地方志書。三藩戰爭后,臺灣、金門、廈門等處“已屬內地,請敕禮部,增入通志之內”,塞外地名“應察明編入一統志”。這些舉措A.受到華夷之辨思想的影響 B.體現滿漢平等的觀念C.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 D.促進了邊疆經濟發展11.[福建莆田2022全真模擬]清入關后,統治者將傳統的“大一統”思想發展成為“華夷一體”的新“大一統”政治思想,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破除土司割據局面,促進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團結。這A.加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B.奠定了現代中國疆域版圖C.推動了民族地區的快速發展 D.實現了各民族的一律平等12.[山東煙臺2022三模]如圖為我國古代北方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中原內地關系的三種模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模式一下民族關系一直緊張,戰爭頻繁B.模式二下少數民族加速漢化,國家統一C.模式二下少數民族內遷,經濟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加強13.[遼寧2022沖刺壓軸(一)]康熙二十三年(1684)規定:“外國貢船所帶貨物,停其收稅。貢船回國,帶去貨物,免其收稅?!鼻∧觊g,因琉球國地處偏僻,物產無多,為勉其向化之誠,“凡貢船只,準帶土產貨物銀兩,在閩貿易,建設柔遠驛館,撫恤安置”。這表明康乾時期A.地方經濟自主性大幅提高 B.“閉關鎖國”政策已名存實亡C.“海禁”造成對外貿易銳減 D.朝貢貿易中的天朝上國心態14.[福建2022押題預測卷01]明朝福建巡撫許孚遠認為,“彼其貿易往來,糴谷他處以有余濟不足,皆小民生養所需,不可因刖而廢屨者也。不若明開市舶之禁,收其權而歸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奪,則民之冒死越販者,固將不禁而自止”。由此可知,他主張A.合理引導來華外商的行為 B.支持和發展私人海外貿易C.設官方機構管理對外貿易 D.開海貿易以促進國計民生15.[湖北襄陽 2022適應考(三)]觀察下表,擬定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是( )A.康乾時期的盛世局面 B.近代中國疆域的奠定C.清朝統治危機的出現 D.內外憂患與救亡圖存16.[貴州黔南2022熱身模擬]戴逸在《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中說道,直到18世紀,當時正處在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如果只把它和漢、唐、元、明作縱向比較,而不進行世界性的橫向比較,中國封建社會看起來仍具有活力。作者意在說明( )A.中國封建制度仍有可取之處 B.世界各國發展都超過了清朝C.同時期君主專制制度較優越 D.盛世之下隱藏著巨大的危機【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1.【答案】B【解析】材料敘述了密折制導致“上下相忌,君臣相疑”,這說明密折制在強化皇權過程中產生一定弊端,體現出密折制在皇權強化過程中有一定的特殊作用,B項正確;清朝時期已經沒有宰相了,不存在君相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由材料看不出軍機處的權力受到威脅,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不是官僚機構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D項。2.【答案】B【解析】材料“每日御門,不遑進膳,聽理機務,輙(同“輒”)至日中”表明康熙帝勤于政事,“沉思良久”“朕思之”表明他處事謹慎,B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康熙帝勤于政事并處事謹慎,沒有體現康熙帝獨斷朝廷的大政方針,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康熙帝勤于政事并處事謹慎,沒有體現康熙帝力求學問和政務之實,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康熙帝勤于政事并處事謹慎,不是清朝初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排除D項。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軍機處設立之后,大學士群體出現內外中堂格局,而且進入軍機的內中堂權力更大,這說明朝廷內部權力失衡,B項正確;決策機制異變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中官員人數并未減少,因此凈化無法得出,排除C項;內閣依然掌握票擬權,排除D項。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軍機處官員由皇帝選任,并且“無專官”,使得君主專制政體進一步強化,D項正確;材料未完整呈現清朝官僚體系,無法反映其“日益完備”,排除A項;皇帝根據需要選任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這凸顯了君權至上,軍機處輔政有其嚴格的制度規定,并非“隨意混亂”,排除B項;君主專制體制下無法實現“權力制衡”,排除C項。5.【答案】C【解析】考查明代的海禁政策及對外政策。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大明律》與《嘉靖問刑條律》相比,《嘉靖問刑條律》對違禁下海的處罰愈加嚴酷,更加嚴格地實行“海禁”政策,這從側面反映了嘉靖時期對外政策更加的保守,C項正確;材料展示了此時對違禁下海的處罰,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會矛盾,即政府與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之間的矛盾加劇,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嘉靖時期,倭寇形勢日益嚴峻是《嘉靖問刑條律》對違禁下海的處罰愈加嚴酷的原因之一,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本思想”指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明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對沿海人民的生活產生消極影響,排除D項。6.【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伊等如此攜眷,遠道辛苦,乞求前來者,殊為可憫,理應妥善安撫辦理?!笨芍?,乾隆皇帝為了紀念土爾扈特部歸來,特命在仿西藏布達拉宮而建的普陀宗乘廟前,豎立《御制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石碑,并以此歌頌清廷的政績。土爾扈特人在歷史上寫出了可歌可泣的愛國篇章,永記在祖國各族人民心中,D項正確;西藏正式納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轄版圖見證地的甘肅武威市涼州會盟紀念館,其最主要的建筑薩班靈骨塔遺址,排除A項;永寧寺碑是明朝政府對黑龍江流域及庫頁島實行管轄的物證,也是研究明代東北的重要史料,排除B項;臺灣府城是臺灣歷史上清朝臺灣府的府城,1887年后因行政區改制而改稱臺南府城,排除C項。7.【答案】C【解析】根據“廢除原來土司的各種雜稅盤剝,統一征收賦稅,并且在當地修建城市、學校等?!笨傻贸?,通過改土歸流,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與控制,進一步落實政府的方針政策,有利于加強國家認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C項正確;“開啟”錯誤,排除A項;改土歸流不是開疆拓土,排除B項;平衡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8.【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康熙認為清朝和臺灣之間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必須實現中國的統一;鄭氏集團把臺灣與朝鮮相提并論,實質是要分裂國家,實現臺灣獨立,所以康熙對臺灣問題的態度是決不允許臺灣獨立,A項正確;此時清朝尚未統一臺灣,強化中央對臺灣的統治、促進臺灣社會經濟發展,均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C選;此時清朝尚未統一臺灣,推動剃發在臺灣地區執行,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9.【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清政府在隨后的邊界談判中讓出一定的利益,雙方簽訂了清代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等信息可知,清政府以相對平等的態度與其他國家展開邊境談判、簽訂邊界條約,這意味著清政府對外關系正在轉型,D項正確;在談判中清政府做出了一定讓步,但條約是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簽訂的,排除A項;材料并非圍繞和平與領土之間的關系展開論述,因此“贏得和平比保衛領土更重要”的表述錯誤,排除B項;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俄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無法得出尼布楚地區自古是中國領土的結論,排除C項。10.【答案】C【解析】清政府將新收復地區統一編入一統志,這有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出清政府對于少數民族的歧視,排除A項;滿漢平等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材料不僅僅涉及到邊疆地區,而且將新收復地區納入一統志并不能直接推動經濟發展,排除D項。1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清入關后,采用了“華夷一體”的新“大一統”政治思想,并通過一些列措施,來促進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團結,這些做法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加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出奠定了現代中國疆域版圖,排除B項;材料措施無法表明推動民族地區的快速發展,排除C項;材料信息無法得出實現了各民族的一律平等,排除D項。12.【答案】D【解析】元朝和清朝符合模式三,兩朝都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加強,D項正確;兩宋時期,少數民族和中原政權之間并非一直緊張,排除A項;北魏符合模式二,但是其并未統一全國,而且當時經濟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B、C項。13.【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熙、乾隆年間,即清朝前期,政府停收外國貢船攜帶貨物的稅收,允許琉球等國來福建貿易等,體現出朝貢貿易中,清朝統治者的天朝上國心態,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朝貢貿易,與地方經濟的自主性無關,排除A項;“閉關鎖國”在鴉片戰爭前一直是清朝的主要對外政策,排除B項;對外貿易銳減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14.【答案】D【解析】根據“彼其貿易往來,糴谷他處以有余濟不足,皆小民生養所需,不可因刖而廢屨者也。不若明開市舶之禁,收其權而歸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奪,則民之冒死越販者,固將不禁而自止”可得出材料強調開海有利于沿海居民的生活,而海禁則會讓民眾違法走私,因此他主張開海貿易以促進國計民生,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外商,排除A項;他并不是主張支持,排除B項;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15.【答案】B【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這些措施都是關于邊疆地區治理的,這意味著我國遼闊疆域的基本定型,也就等于近代中國疆域的奠定,B項正確;康乾盛世的局面不應只通過邊疆治理來體現,屬于以偏概全,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是清朝前期對邊疆地區管轄的加強以及對我國邊疆主權的維護,所以不是統治危機的表現,排除C項;題干中只有1689年一欄屬于維護我國主權的舉措,其余措施則是清政府對邊疆的有效治理,內憂外患和救亡圖存的主題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16.【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戴逸強調18世紀的中國雖然是盛世,但是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較大,已經隱含了危機,即盛世之下隱藏著巨大的危機,D項正確;中國封建制度仍有可取之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世界各國發展都超過了清朝,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同時期世界許多國家在發展先進的資本主義,推翻君主專制已經成為潮流,排除C項。教 師 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 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1.背景: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了長達100多年的鼎盛局面,被稱為“康乾盛世”2.表現(1)實行奏折制度: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這種迅速、機密的聯系方式,使皇帝能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2)設立軍機處:雍正時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職充任,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就卣埂寇姍C大臣跪受筆錄,大小各種詔令都是按皇帝的意志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中央各部,由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員執行。軍機處的成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3)制造文字獄①目的:對思想文化進行控制。②影響:雖加強了君主專制,但也摧殘了文化。疆域的奠定1.邊疆治理(1)收回臺灣: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2)雅克薩自衛反擊戰:17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康熙前期,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迫使沙俄同意進行談判。1689年,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3)對北部、西北的管轄①明朝末年,韃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瓦刺被稱為漠西蒙古。清軍入關前,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進貢。②平定準喝爾部:17世紀后期,漠西蒙古準喝爾部的首領噶爾丹勢力強大,占據天山南北,進攻漠北和漠南蒙古。1757年,清軍徹底打敗準喝爾部。③平定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叛亂。④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⑤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4)對西藏的管理①確立冊封制度(入關后) ·清初,西藏佛教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來京朝賀,清廷冊封以“達賴喇嘛”尊號。 ·康熙時,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尊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由中央政府冊封。②1727年起,清朝開始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③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2.清朝的疆域(1)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 東北到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2)管理機構①清政府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地位與六部等同。②內地分立18省,分設巡撫、總督治理。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三、統治危機的初顯 1.內部(1)原因①在經濟繁榮、國土開發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迅速膨脹,使得資源危機日益暴露。②政治腐敗,貧富矛盾加劇。③農民起義不斷。概況①1741年全國人口達到1.4億,1840年增至4.1億。 ②從乾隆后期起,民間秘密宗教白蓮教領導農民起義。嘉慶后期,白蓮教支派天理教發動的一次起義,還攻入了北京皇宮。2.對外—— 閉關鎖國(1)背景: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2)概況: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并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十三行”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 (3)評價: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圖解】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 【圖解】清代中央官制【圖解】軍機處的地理位置軍機處與雍正寢宮養心殿很近,這樣不僅便于軍機大臣被召見議事,也有利于防止軍機泄露。【圖解】軍機處的運作流程【拓展】雅克薩之戰是中國抵御俄國侵略的正義戰爭,在取得戰爭勝利的基礎上,康熙帝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這是一個平等條約,從此兩國保持了長期的和平。【圖解】冊封金印上圖為雍正頒給達賴七世的金印,上用漢滿、藏、蒙四種文字書寫“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拉怛達喇達賴喇嘛之印”,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枚達賴喇嘛金印?!緢D解】清朝的疆域【圖解】廣州十三行上圖為描繪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廣州十三行的油畫。在商館前的廣場上,美英等國的國旗迎風飄揚。十三行成為當時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中外文化交匯地。【重難突破】一、清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表現(1)粉碎割據叛亂勢力,維護國家統一。平定了南方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粉碎了準噶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這些都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2)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在東北地區設置將軍轄區;在漠北設立烏里雅蘇臺將軍;在新疆地區設立伊犁將軍;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在臺灣設立臺灣府;在西藏冊封宗教首領,設置駐藏大臣,通過在邊疆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政策,設立不同的管理機構,清朝加強了對邊疆各地區的統治。(3)加強民族友好,促進民族間的團結。順治帝接見五世達賴,康熙帝接見五世班禪,乾隆帝歡迎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4)抗擊外國侵略勢力。清朝對沙皇俄國進行了雅克薩自衛反擊戰,迫使其簽署了中俄(尼布楚條約》。(5)清代中葉,祖國遼闊的版圖基本奠定。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國家。典例1[河北2022猜題信息卷(一)]清朝把全國劃分為如下圖所示的18個省、5個將軍轄區、2個辦事大臣轄區,共25個省級行政區域和蒙古蒙旗等。據此可知,清朝A.地方管理比元代行省更先進 B.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直接控制C.推動了傳統朝貢體系的發展 D.國家的地方治理方式靈活多元【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清朝時期國家對地方治理在繼承明督撫制度的同時,還設置了5個將軍轄區和2個辦事大臣轄區,這說明國家對地方治理的方式是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D項正確;清朝對地方治理的主體仍然是明朝時期的督撫制度,其實際上是行省的發展,但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在省制之外補充了將軍轄區和盟旗,所以不能說比行省制更先進,排除A項;將軍轄區和盟旗都是清朝對地方的因俗而治,不屬于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B項;朝貢體系指的是以古代中國為中心的政治等級秩序,是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系,而將軍轄區和盟旗都是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方式,排除C項。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和評價(1)原因:①經濟原因,自給自足、落后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②政治原因: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隔斷沿海人民同臺灣鄭氏政權的聯系,維護其統治。③客觀原因: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擴張,侵擾我國東南沿海。④主觀原因:統治者盲目自大的觀念。(2)評價①積極影響:作為一種消極的防御手段,該政策在一段時期內對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②消極影響:閉關鎖國政策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與世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近代中國的被動挨打,閉關鎖國政策也導致中國航海造船事業的衰落和在海洋時代的落伍。典例2[福建福州2022質檢]清朝歷代皇帝都把廣州貿易所獲利益作為私人利益的重要來源,海關監督由內務府授權,負責把廣州每年海關稅收多達855000兩的現銀輸入統治者的私囊,因此廣州有“天子南庫”之稱。這種現象A.使得廣州保持著貿易開放狀態 B.表明閉關鎖國未影響外貿發展C.說明政府在財政上依賴于廣州 D.為近代海關管理制度奠定基礎【答案】A【解析】材料“海關監督由內務府授權,負責把廣州每年海關稅收多達855000兩的現銀輸入統治者的私囊”體現的是廣州貿易是清代天子重要的個人利益來源,這有利于使得廣州保持著貿易開放狀態,A項正確;閉關鎖國政策影響了對外貿易的發展,排除B項;當時清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是農業,排除C項;材料中的信息與近代海關管理制度格格不入,排除D項。【模擬測試】1.[山東2022新高考模擬(四)]清朝時期的大臣謝濟世說:“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讒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無由申訴,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議“自今除軍機外,皆用露章,不許密奏”。這反映出密折制A.加劇了君相之間的矛盾 B.在強化皇權過程中產生一定弊端C.威脅到了軍機處的權力 D.極大地提升了官僚機構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敘述了密折制導致“上下相忌,君臣相疑”,這說明密折制在強化皇權過程中產生一定弊端,體現出密折制在皇權強化過程中有一定的特殊作用,B項正確;清朝時期已經沒有宰相了,不存在君相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由材料看不出軍機處的權力受到威脅,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不是官僚機構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D項。2.[河北2022模擬(八)]如圖為記載康熙皇帝御門聽政的起居注,里面記載了他日常聽政的情形:“上每日御門,不遑進膳,聽理機務,輙(同“輒”)至日中?!薄吧铣了剂季谩薄斑^三四日來奏,俟(等待)朕思之”等。這一記載主要說明A.康熙帝獨斷朝廷的大政方針 B.康熙帝勤于政事并處事謹慎C.康熙帝力求學問和政務之實 D.清朝初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答案】B【解析】材料“每日御門,不遑進膳,聽理機務,輙(同“輒”)至日中”表明康熙帝勤于政事,“沉思良久”“朕思之”表明他處事謹慎,B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康熙帝勤于政事并處事謹慎,沒有體現康熙帝獨斷朝廷的大政方針,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康熙帝勤于政事并處事謹慎,沒有體現康熙帝力求學問和政務之實,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康熙帝勤于政事并處事謹慎,不是清朝初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排除D項。3.[河北2022模擬(一)]清朝軍機處設立以后,大學士出現內外中堂之分,入職軍機處的為內中堂。因平常批本之事逐漸轉入侍讀手中,故外中堂的事務更為簡要,即“票擬皆舍人,按故事為之,大學士晨入畫可否,然少所更定”。這反映出A.中樞決策機制發生變異 B.朝廷內部權力的失衡C.官場政治生態得到凈化 D.內閣票擬權逐漸喪失【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軍機處設立之后,大學士群體出現內外中堂格局,而且進入軍機的內中堂權力更大,這說明朝廷內部權力失衡,B項正確;決策機制異變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中官員人數并未減少,因此凈化無法得出,排除C項;內閣依然掌握票擬權,排除D項。4.[河北保定2022二模]雍正十年(1732年),頒軍機處印信。軍機大臣隨時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及各部尚書、侍郎中選定,即所謂“無專官”。軍機大臣下設軍機章京,其人員從六部員司和內閣中書中選取。上諭的撰擬,先令軍機章京草擬,由軍機大臣過目后進呈給皇帝。這反映了雍正時期A.封建官僚體系日益完備 B.中央決策程序隨意混亂C.中樞機構實現權力制衡 D.君主專制政體得以強化【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軍機處官員由皇帝選任,并且“無專官”,使得君主專制政體進一步強化,D項正確;材料未完整呈現清朝官僚體系,無法反映其“日益完備”,排除A項;皇帝根據需要選任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這凸顯了君權至上,軍機處輔政有其嚴格的制度規定,并非“隨意混亂”,排除B項;君主專制體制下無法實現“權力制衡”,排除C項。5.[湖北2022預測卷(一)]如表為明代不同時期法律、法規對違禁下海囚犯處罰的規定。這從側面反映了嘉靖時期處罰緣由 明太祖(大明律》 《嘉靖問刑條律》攜帶一般違禁物品下海 杖一百 發邊衛充軍攜帶重要違禁物品下海 紋刑 斬刑,并梟首示眾官吏通同犯罪 除死罪外,罪止杖一百,不連累子孫 除死罪外,發邊衛永遠充軍,并且取消子孫永襲的權利A.社會矛盾逐步緩和 B.倭寇侵略危機已被消除C.對外政策更加保守 D.民本思想受到政府重視【答案】C【解析】考查明代的海禁政策及對外政策。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大明律》與《嘉靖問刑條律》相比,《嘉靖問刑條律》對違禁下海的處罰愈加嚴酷,更加嚴格地實行“海禁”政策,這從側面反映了嘉靖時期對外政策更加的保守,C項正確;材料展示了此時對違禁下海的處罰,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會矛盾,即政府與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之間的矛盾加劇,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嘉靖時期,倭寇形勢日益嚴峻是《嘉靖問刑條律》對違禁下海的處罰愈加嚴酷的原因之一,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本思想”指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明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對沿海人民的生活產生消極影響,排除D項。6.[北京房山2022二模]乾隆皇帝諭旨:“伊等如此攜眷,遠道辛苦,乞求前來者,殊為可憫,理應妥善安撫辦理。”下列可以與此諭旨相互印證的是A.薩班靈骨塔遺址 B.奴兒干永寧寺碑C.清朝修建臺灣府城 D.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碑【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伊等如此攜眷,遠道辛苦,乞求前來者,殊為可憫,理應妥善安撫辦理。”可知,乾隆皇帝為了紀念土爾扈特部歸來,特命在仿西藏布達拉宮而建的普陀宗乘廟前,豎立《御制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石碑,并以此歌頌清廷的政績。土爾扈特人在歷史上寫出了可歌可泣的愛國篇章,永記在祖國各族人民心中,D項正確;西藏正式納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轄版圖見證地的甘肅武威市涼州會盟紀念館,其最主要的建筑薩班靈骨塔遺址,排除A項;永寧寺碑是明朝政府對黑龍江流域及庫頁島實行管轄的物證,也是研究明代東北的重要史料,排除B項;臺灣府城是臺灣歷史上清朝臺灣府的府城,1887年后因行政區改制而改稱臺南府城,排除C項。7.[福建2022押題預測卷02]雍正四年(1726年)發起了全國性的大規模改土歸流,重點就是西南地區(云南、貴州、廣西)。流官取代土司后,清查戶口、丈量土地,廢除原來土司的各種雜稅盤剝,統一征收賦稅,并且在當地修建城市、學校等。這些舉措A.開啟了中央對西南地區的直接管理B.有利于國家在西南地區開疆拓土C.加強了國家認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D.實現了清朝前期區域經濟的平衡【答案】C【解析】根據“廢除原來土司的各種雜稅盤剝,統一征收賦稅,并且在當地修建城市、學校等?!笨傻贸觯ㄟ^改土歸流,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與控制,進一步落實政府的方針政策,有利于加強國家認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C項正確;“開啟”錯誤,排除A項;改土歸流不是開疆拓土,排除B項;平衡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8.[四川成都2022一模]康熙在對待臺灣問題時曾鄭重承諾:“若鄭經留戀臺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于比朝鮮不剃發,愿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睋丝梢姰敃r康熙對臺灣問題的態度是A.不允許臺灣任何形式獨立 B.強化中央政府對臺灣統治C.促進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 D.推動剃發在臺灣地區執行【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康熙認為清朝和臺灣之間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必須實現中國的統一;鄭氏集團把臺灣與朝鮮相提并論,實質是要分裂國家,實現臺灣獨立,所以康熙對臺灣問題的態度是決不允許臺灣獨立,A項正確;此時清朝尚未統一臺灣,強化中央對臺灣的統治、促進臺灣社會經濟發展,均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C選;此時清朝尚未統一臺灣,推動剃發在臺灣地區執行,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9.[八省八校(T8聯考湖北版)2022二模]1689年,清政府反擊正在侵略東北地區的沙俄,并取得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為抽身應對國內的準噶爾部叛亂,清政府在隨后的邊界談判中讓出一定的利益,雙方簽訂了清代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條約簽訂后的150年間,中俄雙方的邊界都很穩定。由此我們可以認為A.這是割讓土地的不平等條約 B.贏得和平比保衛領土更重要C.尼布楚地區自古是中國領土 D.清政府的對外關系正在轉型【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清政府在隨后的邊界談判中讓出一定的利益,雙方簽訂了清代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等信息可知,清政府以相對平等的態度與其他國家展開邊境談判、簽訂邊界條約,這意味著清政府對外關系正在轉型,D項正確;在談判中清政府做出了一定讓步,但條約是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簽訂的,排除A項;材料并非圍繞和平與領土之間的關系展開論述,因此“贏得和平比保衛領土更重要”的表述錯誤,排除B項;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俄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無法得出尼布楚地區自古是中國領土的結論,排除C項。10.[廣東深圳2022名校聯考]康熙年間編纂《大清一統志》,要求各省以至縣編撰地方志書。三藩戰爭后,臺灣、金門、廈門等處“已屬內地,請敕禮部,增入通志之內”,塞外地名“應察明編入一統志”。這些舉措A.受到華夷之辨思想的影響 B.體現滿漢平等的觀念C.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 D.促進了邊疆經濟發展【答案】C【解析】清政府將新收復地區統一編入一統志,這有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出清政府對于少數民族的歧視,排除A項;滿漢平等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材料不僅僅涉及到邊疆地區,而且將新收復地區納入一統志并不能直接推動經濟發展,排除D項。11.[福建莆田2022全真模擬]清入關后,統治者將傳統的“大一統”思想發展成為“華夷一體”的新“大一統”政治思想,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破除土司割據局面,促進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團結。這A.加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B.奠定了現代中國疆域版圖C.推動了民族地區的快速發展 D.實現了各民族的一律平等【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清入關后,采用了“華夷一體”的新“大一統”政治思想,并通過一些列措施,來促進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團結,這些做法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加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出奠定了現代中國疆域版圖,排除B項;材料措施無法表明推動民族地區的快速發展,排除C項;材料信息無法得出實現了各民族的一律平等,排除D項。12.[山東煙臺2022三模]如圖為我國古代北方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中原內地關系的三種模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模式一下民族關系一直緊張,戰爭頻繁B.模式二下少數民族加速漢化,國家統一C.模式二下少數民族內遷,經濟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加強【答案】D【解析】元朝和清朝符合模式三,兩朝都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加強,D項正確;兩宋時期,少數民族和中原政權之間并非一直緊張,排除A項;北魏符合模式二,但是其并未統一全國,而且當時經濟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B、C項。13.[遼寧2022沖刺壓軸(一)]康熙二十三年(1684)規定:“外國貢船所帶貨物,停其收稅。貢船回國,帶去貨物,免其收稅?!鼻∧觊g,因琉球國地處偏僻,物產無多,為勉其向化之誠,“凡貢船只,準帶土產貨物銀兩,在閩貿易,建設柔遠驛館,撫恤安置”。這表明康乾時期A.地方經濟自主性大幅提高 B.“閉關鎖國”政策已名存實亡C.“海禁”造成對外貿易銳減 D.朝貢貿易中的天朝上國心態【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熙、乾隆年間,即清朝前期,政府停收外國貢船攜帶貨物的稅收,允許琉球等國來福建貿易等,體現出朝貢貿易中,清朝統治者的天朝上國心態,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朝貢貿易,與地方經濟的自主性無關,排除A項;“閉關鎖國”在鴉片戰爭前一直是清朝的主要對外政策,排除B項;對外貿易銳減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14.[福建2022押題預測卷01]明朝福建巡撫許孚遠認為,“彼其貿易往來,糴谷他處以有余濟不足,皆小民生養所需,不可因刖而廢屨者也。不若明開市舶之禁,收其權而歸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奪,則民之冒死越販者,固將不禁而自止”。由此可知,他主張A.合理引導來華外商的行為 B.支持和發展私人海外貿易C.設官方機構管理對外貿易 D.開海貿易以促進國計民生【答案】D【解析】根據“彼其貿易往來,糴谷他處以有余濟不足,皆小民生養所需,不可因刖而廢屨者也。不若明開市舶之禁,收其權而歸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奪,則民之冒死越販者,固將不禁而自止”可得出材料強調開海有利于沿海居民的生活,而海禁則會讓民眾違法走私,因此他主張開海貿易以促進國計民生,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外商,排除A項;他并不是主張支持,排除B項;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15.[湖北襄陽 2022適應考(三)]觀察下表,擬定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是( )A.康乾時期的盛世局面 B.近代中國疆域的奠定C.清朝統治危機的出現 D.內外憂患與救亡圖存【答案】B【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這些措施都是關于邊疆地區治理的,這意味著我國遼闊疆域的基本定型,也就等于近代中國疆域的奠定,B項正確;康乾盛世的局面不應只通過邊疆治理來體現,屬于以偏概全,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是清朝前期對邊疆地區管轄的加強以及對我國邊疆主權的維護,所以不是統治危機的表現,排除C項;題干中只有1689年一欄屬于維護我國主權的舉措,其余措施則是清政府對邊疆的有效治理,內憂外患和救亡圖存的主題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16.[貴州黔南2022熱身模擬]戴逸在《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中說道,直到18世紀,當時正處在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如果只把它和漢、唐、元、明作縱向比較,而不進行世界性的橫向比較,中國封建社會看起來仍具有活力。作者意在說明( )A.中國封建制度仍有可取之處 B.世界各國發展都超過了清朝C.同時期君主專制制度較優越 D.盛世之下隱藏著巨大的危機【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戴逸強調18世紀的中國雖然是盛世,但是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較大,已經隱含了危機,即盛世之下隱藏著巨大的危機,D項正確;中國封建制度仍有可取之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世界各國發展都超過了清朝,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同時期世界許多國家在發展先進的資本主義,推翻君主專制已經成為潮流,排除C項。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