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第二課時) 學科: 生物 備課人: 備課時間: 上課時間: 教案序號:課題名稱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第二課時) 課型 新授課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2、知道肺適于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資料分析的能力,并通過觀察、分析得出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道加強鍛煉對呼吸系統的影響,養成熱愛運動的好習慣。 2、理解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重點 肺適于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難點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教學方法 導、學、教、練、結板書設計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第二課時) 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一)資料分析: 呼出的氣體和吸入的氣體相比: 1.氧氣含量減少 2.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二)肺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 1.肺泡數目多 2.肺泡外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 3.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只有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 (三)肺泡和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氧氣 肺泡 血液 二氧化碳學習環節 學習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集體備課修改導入新課 學習新課: 鞏固練習 課堂小結 復習提問: 1、胸圍差怎么計算? 2、描述吸氣和呼氣過程中膈肌、肋間肌所處的狀態?胸廓容積的變化和肺內氣壓的變化? 新課: 一、資料分析: 呼出的氣體和吸入的氣體相比,發生的變化是: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二、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 三、肺泡和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課本課后練習同步訓練 由復習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知道呼吸運動包含了吸氣和呼氣兩個動作,那么我們吸入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成分有變化嗎?如果有變化,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探究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人體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的成分表,并提出問題。 把課本“資料分析”中的圖示做成演示實驗,課前準備好演示實驗的實驗裝置,并按照課本中的要求,操作實驗。 (可以找學生上講臺進行演示實驗,讓學生完成吹氣、吸氣實驗。) 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分析原因,得出結論。 出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渾濁程度不同說明了什么? 2.人體呼出的氣體和環境中的氣體有什么差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 通過學生對吸入和呼出的氣體差別的原因的理解,過渡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出示肺泡結構示意圖,并提出問題。然后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內容,討論并回答問題: 1、肺泡有哪些特點適于進行氣體交換? 2、吸入的氧氣進入血液的途徑?最終的去向? 3、呼出的氣體中多出的二氧化碳是哪里產生的?它排出人體的途徑是怎樣的? 引導學生總結出肺泡適于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 教師多媒體出示箭頭圖,簡單介紹肺泡和血液間的氣體交換過程,并引導學生分析氧氣的去向和二氧化碳的來源。 指導學生練習并進行巡回指導,精講疑難。 師生共同對整個呼吸過程進行梳理總結(見下面圖片) 課前復習回顧,能把前后知識進行聯系。 學生:分析表格數據,比較吸入和呼出的兩種氣體成分有沒有變化?有什么變化? 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 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觀察甲瓶、乙瓶中的石灰水發生了什么變化?并分組討論原因。 學生先描述實驗現象:甲瓶(吸氣裝置)中的石灰水渾濁程度不明顯,乙瓶(呼氣裝置)中的石灰水明顯變渾濁。 學生討論后總結: 1、說明了人呼出的氣體和吸入的氣體中相比,二氧化碳明顯增多。 2、人呼出的氣體二氧化碳增多,氧氣減少。 學生推測發生這樣的差別的原因。 學生:觀察圖片,認真自學課本內容,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明確的問題小組討論) 1、(1)肺泡數目多 (2)肺泡外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 (3)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只有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 2、吸入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最終被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的組織細胞。 3、二氧化碳是在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隨呼氣排出體外。 練習,改錯,小組討論疑難問題。 師生共同總結,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課堂小結教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