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科學2022-2023學年上學期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三十九):食物的消化與吸收(2)【word,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科學2022-2023學年上學期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三十九):食物的消化與吸收(2)【word,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一、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一)食物的消化
(1)概念:人體將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
(2)類型
①物理消化:食物逐漸被軟化和細化,只改變食物的形狀、大小,不改變食物的分子結構。如牙齒的切割研磨(咀嚼),舌的攪拌,胃腸的蠕動,膽汁對脂肪的乳化作用等。
②化學消化: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經各種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成能被機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即營養物質,此過程改變了食物的分子結構。
(3)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
(二)營養物質的吸收
經消化后的營養物質和些不需消化的營養物質(水,無機鹽,維生素)通過消化道管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叫做吸收。
(三)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1)口腔內的消化:食物在口腔內經牙的咀嚼、舌的攪拌,并與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混合形成食團,可進行對淀粉的初步分解。食團經咽、食管的蠕動進入胃。平時吃飯要做到細嚼慢咽,可減輕胃、腸的消化負擔
(2)胃內的消化吸收
①當食物由食管進入胃,可在胃里進行暫時貯藏。胃壁可進行有節律地收縮,并使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胃腺分泌的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質。
②胃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很少,只吸收少量水分、酒精和無機鹽。
(3)小腸內的消化吸收
①食糜進入小腸后進行更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小腸的長度長,用于消化和吸收的內表面積大,流入小腸的消化液種類多,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質可在小腸內得到充分的消化,分別形成葡萄糖、氨基酸及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營養物質。
②人體可吸收的大多數營養物質是通過小腸壁被吸收的。
(4)大腸內的吸收:未被小腸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殘渣最后進入大腸,人類的大腸沒有重要的消化功能,主要是吸收少量的水分、無機鹽和維生素,最后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
(四)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
人體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消化:將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分解成能被機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
(2)吸收:將小分子物質吸收到循環系統中。
(3)排遺:將消化后產生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
二、酶
①酶是由生物體的活細胞產生的,大多數酶是蛋白質。
②酶不僅是食物消化的“功臣”,生物的大多數化學反應都要依賴酶的作用。酶在參與化學反應前后,其化學性質不變,因此,酶被稱為生物催化劑。
③消化液中含有的酶叫做消化酶
④消化酶的種類很多,一般根據其來源和所催化的物質進行命名,如唾液中含有能將淀粉分解成麥芽糖的酶,這種酶就叫做唾液淀粉酶。同理,胰液中存在的能分解淀粉、脂肪和蛋白質的消化酶分別稱為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
酶的特性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無機催化劑催化效率的107-1013倍。
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某一種或某一化學反應。
多樣性:生物體內酶種類多。
四、酶的催化條件:溫度、PH都會影響酶的活性
(1)提出問題:溫度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嗎
(2)建立假設:每種酶的催化作用都有其最適宜的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催化作用。
(3)設計實驗方案
本實驗的原理是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和碘液能使淀粉變藍。
為了達到實驗目的,實驗方案中應至少設計3個組的溫度變化值;各組要保證唾液淀粉酶和淀粉先達到相應設計溫度值后再滴加碘液:各組的實驗結果要通過觀察溶液顏色變化得出。
(4)進行實驗
①取3支潔凈的試管,編為1~3號,分別加入2毫升質量分數為1%的淀粉溶液。另取3支潔凈的試管,編為4~6號,分別加入1毫升新解的唾液淀粉酶溶液。
②將6支試管的1號和4號:2號和5號,3號和6號編為3組,分別放人0℃、37℃和70℃左右的水中,水浴5分鐘。
③將各組試管中的唾液淀粉酶倒人同組的質量分數為1%的淀粉溶液中,充分搖勻后,再分別放回原溫度的水中,水浴5分鐘。
④往3組試管中分別滴人1滴碘液,然后搖勻。
⑤觀察并記錄3組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情況。
(5)記錄結果,得出結論
觀察3支試管的變化有什么不同 0℃中的第一組和70℃中的第三組均變藍色,37℃中的第二組不變藍色。
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需要合適的溫度。
(6)表達與交流
①針對本實驗的結果,繪制一個坐標圖,大致表示出酶的催化作用與溫度之間的關系。
②除了溫度以外,你認為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還有什么 能否再設計一個實驗方案加以研究 嘗試與同學交流并完善你的設計方案。
pH也能影響酶的活性,實驗步驟如下:
a.取3支潔凈的試管并編號;b.在3支試管中分別加入2毫升質量分數為1%的淀粉溶液;c.向3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的唾液淀粉酶溶液并振蕩;d.在1號試管中加入少量的鹽酸溶液,在2號試管中加入等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在3號試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餾水,并分別振蕩試管;e.將3支試管置于相同的環境中;f.靜置5分鐘后,向3支試管內各滴人1滴碘液并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1號試管和2號試管中的溶液都變藍,3號試管中的溶液不變藍。
實驗結論:pH會影響酶的活性。
例1、下圖表示人體消化吸收過程,①-⑤表示消化液(⑤為腸液)??v向箭頭表示消化液對相應物質的消化作用,abc分別表示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最終消化產物。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④和⑤發揮作用的場所都是小腸
B.①為唾液,能將淀粉分解為葡萄糖
C.②與④都只含一種酶,但酶種類不同
D.X表示大腸,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場所
例2、圖甲為pH對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圖乙為3種脫氫酶(a、b、c)的活性受溫度影響的情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由圖甲可知pH=6時植物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B. 由圖乙無法知道c酶的最適活性溫度
C. 由圖甲可知若細胞由酸性變成堿性,淀粉酶活性逐漸升高
D. 由圖乙可知活性溫度范圍最廣的酶是b
例3、某興趣小組為了探究溫度對酶的催化作用是否有影響,做了如下實驗:
①選取3份大小相同的同種香蕉切片,分別冷凍處理、常溫放置和高溫煮熟;
②處理后取出置于同一培養皿中,同時分別滴加1毫升的H2O2,觀察并記錄氣泡的多少;
③重復上述實驗。
不同溫度的香蕉切片(含過氧化氫酶) 滴加H2O2的量/毫升 氣泡數量(“+”數表示氣泡多少)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冷凍香蕉(低溫組) 1 + 0 +
常溫香蕉(常溫組) 1 ++++ +++++ ++++
煮熟香蕉(高溫組) 1 0 0 0
請回答:
(1)常溫組在實驗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通過實驗可知:常溫條件下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比低溫條件下________。
1.圖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響的曲線,圖乙表示在最適溫度下,pH=b時一定量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產生的麥芽糖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若圖乙描述的反應過程中改變某一初始條件,則圖乙中e點(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或d點(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時的最短時間)的位置會發生移動。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pH=a時,e點下移 B.淀粉量增加時,e點上移
C.溫度升高時,d點右移 D.酶的量減少時,d點右移
2.圖甲表示溫度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圖乙是將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麥芽糖積累量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應的最適溫度
B.圖甲中,Ta、Tb時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對酶活性的影響有本質的區別
C.圖乙中Tb到Tc的曲線表明隨溫度的升高,麥芽糖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達到最大
D.圖乙中A點對應的溫度為T0
3.小柯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其實驗過程及結果如下:
組別 A B C
試管中依次加入物質 2ml唾液 2ml蒸餾水 2ml唾液
1ml蒸餾水 1ml蒸餾水 1ml5%鹽酸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水浴10分鐘 37℃ 37℃ 37℃
各滴入2滴碘液后的現象 不變藍 變藍 變藍
重復實驗多次,實驗結果都相同。
(1)解釋A組實驗不變藍的原因是 。
(2)根據上述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有:① ;② 。
(3)為了進一步探究pH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小胡又將C組試管中鹽酸換成5%氫氧化鈉,滴入1滴碘液不變藍,猜測其原因是 。
4.某科學興趣小組在學習酶的知識后,開展了酶相關性質的實驗研究。
【查閱資料】材料一:淀粉和蔗糖都是大分子非還原性糖類,在相關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
材料二:葡萄糖屬于還原性糖,它遇斐林試劑顯磚紅色。
甲 乙
1%淀粉溶液 3mL
1%蔗糖溶液 3mL
淀粉酶溶液 2mL
蔗糖酶溶液 2mL
斐林試劑 2mL 2mL
【實驗器材】1%淀粉溶液,1%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蔗糖酶溶液,斐林試劑、若干試管.
(1)【實驗過程】①將兩支相同試管,編號為甲、乙;
②實驗分組及所加試液如表一:
③實驗結果:甲乙試管中的實驗現象:________。
(2)【反思交流】比較甲、乙兩組實驗,能不能形成對照組證明酶具有專一性?并闡明理由:________。
(3)實驗中兩支試管所處的環境是:________。
(4)如圖顯示的是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經過各消化道器官時還會呈現如圖的趨勢,請解釋原因:________。
1.下表是某同學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實驗中的相關記錄,該實驗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
試管 加入物質 溫度 加入碘液
1 淀粉糊+唾液 37℃ 不變藍
2 淀粉糊+唾液 0℃ 變藍
A.需要適宜的 pH B.需要適宜的溫度 C.具有專一性 D.具有高效性
2.如圖表示在適宜條件下,用蛋白酶處理甲、乙兩物質時,兩物質含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br/>A.蛋白酶對甲物質不起作用 B.乙隨時間延長含量逐漸減少
C.改變溫度,蛋白酶可能失去作用 D.甲、乙都是蛋白質
3.食用菠蘿前用食鹽水浸泡是一種習慣做法,其目的是為了抑制菠蘿蛋白酶的活性。某研究小組對于食鹽水是否真能抑制菠蘿蛋白酶活性這一問題,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①取五只相同的試管,編號1~5,各加入5mL含菠蘿蛋白酶的鮮榨菠蘿汁;
②往編號1的試管中,添加5mL蒸餾水,其他試管中按下表要求分別添加5mL不同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放在相同溫度的水中恒溫水?。?br/>③20min后測定各試管中菠蘿蛋白酶活性,并計算其相對活性。數據如下:
編號 1 2 3 4 5
質量分數(%) — 0.0005 0.005 0.05 0.5
酶的相對活性(%) 100 104.5 102.1 102.4 103.7
(注:酶的相對活性越大,酶的活性越強。)
根據以上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設計第1組實驗的目的是為了________;
(2)在實驗過程中,設計水浴的溫度不能過高或過低,原因是過高或過低的溫度會影響________,對實驗結果產生干擾;
(3)通過上述實驗可得出的結論:在該實驗所用的濃度范圍內,氯化鈉溶液對菠蘿蛋白酶的活性具有________作用。
4.人體內有很多種酶,不同的酶催化體內不同的化學反應。
例如過氧化氫酶能催化H2O2分解形成H2O和O2,這種酶在馬鈴薯體內也存在。某同學將馬鈴薯塊莖磨碎、過濾得到提取液進行了三次實驗:
實驗Ⅰ:在溫度30℃的條件下,取等量提取液分別加到四支盛有等量H2O2溶液、pH分別為3、5、7、9的試管中,結果每一支試管都產生氣體。請回答:
(1)實驗在30℃下進行的原因是 。
(2)實驗Ⅱ:將加入四支試管中的馬鈴薯提取液的量減半,重復實驗Ⅰ。分別測定實驗Ⅰ、Ⅱ中H2O2在相同時間內的含量變化,繪制成如圖所示曲線,請回答:
曲線A是實驗 (選填“Ⅰ”或“Ⅱ”)的結果。
(3)曲線A和B中,H2O2的含量的最低點位于橫坐標同一位置的原因是 。
5. (1)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最合理的實驗步驟是___________。
①取3支試管,編號并分別注入2毫升淀粉溶液
②向各試管注入1毫升相應溫度的淀粉酶溶液
③向各試管滴一滴碘液
④將3支試管分別放入60℃的熱水、沸水、冰塊中保持5分鐘
⑤觀察實驗現象
A.①④②④③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③②④⑤
(2)植酸酶是一種新型的可作為動物飼料添加劑的重要酶制劑,對提高飼料中磷的利用率、動物的生產性能有重要的意義,在產蛋雞的飼養中使用最普遍。為探究植酸酶對動物生長的影響,某科研小組設計并進行實驗。
步驟 甲組 乙組
1 在每千克普通飼料中添加200毫克植酸酶,配制成加酶詞料,在不高于某一溫度下烘干后儲存,并將加酶飼料和普通飼料分別制成大小相同的顆粒
2 在兩個相同的雞舍中各隨機放養100只小雞
3 定時投喂適量的普通飼料 定時投喂等量的加酶飼料
4 50天后,從每個雞舍中隨機取20只雞進行稱重
請根據以上實驗回答:
①在烘干加酶飼料時,要在不高于某一溫度下進行,是因為若溫度過高, 會導致植酸酶________;
②評價步驟2操作是否合理,請說明理由________(寫一點即可);
③步驟4中,若出現________的結果,則說明植酸酶對動物生長有促進作用。
答案及解析
例1、【答案】A
【解析】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分子較大,需經消化分解后才能被人體吸收。食物來到口腔中時,淀粉唾液的作用下會分解為麥芽糖。食物由食管進入胃后,與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質。食糜進入小腸后,淀粉等糖類、蛋白質和脂肪得到充分的消化,分別形成葡萄糖、氨基酸及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營養物質,并通過小腸壁吸收進入血液。小腸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
【解答】圖中①為能初步消化淀粉的唾液,②是能初步消化蛋白質的胃液,③是能促進脂肪變成小顆粒的膽汁,④⑤分別是含有多種消化酶的胰液和腸液。a是淀粉的最終產物葡萄糖,b是蛋白質的最終產物氨基酸,c為脂肪的最終產物甘油和脂肪酸。X表示營養物質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
A、④胰液、⑤腸液分別由胰和腸腺分泌并經導管流入小腸,所以二者發揮作用的場所都是小腸,A分析正確,符合題意。
B、①為唾液,能將淀粉初步分解為麥芽糖,B分析錯誤,不符合題意。
C、②胃液只含有蛋白酶,④胰液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多種酶,C分析錯誤。不符合題意。
D、X表示小腸,是營養物質吸收的主要場所,D分析錯誤,不符合題意。
例2、【答案】B
【解析】由圖甲可知,pH對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均有影響,植物淀粉酶的最適pH約為5,人的淀粉酶的最適pH約為7,若細胞由酸性變成堿性,淀粉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由圖乙可知,圖中表示3種脫氫酶(a、b、c)的活性受溫度影響的情況,a酶的最適溫度約為35 ℃,b酶的最適溫度約為30 ℃,c酶的最適溫度大于40 ℃,依據此圖無法得知c酶的最適溫度,酶的活性溫度范圍最廣的是c酶。
例3、【答案】(1)對照作用(2)強(或高)
【解析】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對其底物具有高度特異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質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賴于酶分子的一級結構及空間結構的完整。控制變量在進行科學實驗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實驗因素(自變量)以外的所有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這些變量不是本實驗所要研究的變量,所以又稱無關變量、無關因子、非實驗因素或非實驗因子。
該實驗是為了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因此常溫組是作為對照組的;
(2)由表格可知,低溫組產生的氣泡很少,說明常溫條件下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比低溫條件下高;
1.【答案】A
【解析】影響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溫度和PH,在最適PH前,隨著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強,到達最適
PH時,酶活性最強,超過最適PH后,隨著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低溫酶不會變性失活,高溫、PH過高或過低都會使酶變性失活。
A、由于b點對應的PH是麥芽糖酶的最適溫度,而a點位置酶的催化效率較慢,產生麥芽糖的量不會改變,由于催化效率慢,因此時間會增加,因此pH=a時,e點不會改變,A符合題意;
B、當淀粉量增加時,e點會上移,即麥芽糖量會增加,B不符合題意;
C、當高溫時,會使酶變性失活,導致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時的最短時間會增加,d點會右移,C不符合題意;
D、由于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產生麥芽糖,因此若酶的量減少時,麥芽糖的量相應減少,d點右移,D不符合題意。
2.【答案】C
【解析】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溫度,溫度低,酶的活性降低,升高溫度后酶活性升高,但溫度過高會使酶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永久失去活性。
A、分析甲圖可知,溫度為T0時,淀粉酶活性最高,該溫度是淀粉酶的最適宜溫度,A正確,不符合題意;
B、圖中Ta、Tb時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Ta時溫度過低,淀粉酶活性降低,升高溫度后酶活性升高,Tb時溫度過高淀粉酶失去活性,但它們對酶活性的影響有著本質的區別,低溫時酶的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間結構沒有發生改變,高溫使酶的空間結構發生了改變,導致酶永久失去活性,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分析圖乙可知,Tb到Tc隨溫度的升高,麥芽糖不再增加,因為Tb時酶已經失去活性,C錯誤,符合題意;
D、A點麥芽糖的量的變化最快,反應速率最快,酶活性最高,該點對應的溫度為最適宜溫度,是圖甲中的T0,D正確,不符合題意。
3. 【答案】(1)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
(2)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pH能影響淀粉酶的活性
(3)唾液淀粉酶在堿性環境下不會失活
【解析】(1)碘遇淀粉變藍。 (2)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淀粉酶的活性受到PH的影響。
【解答】(1)碘遇淀粉變藍,但是淀粉能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A組實驗不變藍的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完全分解;
(2)B中變藍,證明淀粉遇到碘能變藍;A說明淀粉酶能將淀粉分解,不再能使碘變藍;C中有唾液、鹽酸時淀粉能變藍,說明酸性物質能使淀粉酶失去活性,根據上述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有 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 pH能影響淀粉酶的活性 。
(3)為了進一步研究pH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小胡又將試管中的鹽酸換成5%氫氧化鈉,滴入一滴堿液不變藍,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所以仍然能變藍的原因是 唾液淀粉酶在堿性環境下不會失活。
4.【答案】(1)甲、乙試管內均顯磚紅色 (2)不能,變量不唯一
(3)37℃的溫水 (4)唾液淀粉酶是一種蛋白質,在胃內開始消化
【解析】(1)③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為葡萄糖,蔗糖在蔗糖酶的催化作用下也被分解為葡萄糖,因此二者遇到斐林試劑都會變成磚紅色。
(2)如果要證明酶具有專一性,那么就要控制糖的種類相同而改變酶的種類,或控制酶的種類相同而改變糖的種類,而題目中兩個因素都發生了變化。
(3)37℃時酶的活性最強的溫度,據此分析解答;
(4)根據圖像可知,唾液淀粉酶在口腔、咽和食道里,百分比保持不變,即沒有消化。當到達胃后,百分比開始減小,說明在胃內開始消化,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1)③實驗結果:甲乙試管中的實驗現象:甲、乙試管內均顯磚紅色。
(2)【反思交流】比較甲、乙兩組實驗,不能形成對照組證明酶具有專一性,理由:不能,變量不唯一。
(3)實驗中兩支試管所處的環境是:37℃的溫水。
(4)如圖顯示的是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經過各消化道器官時還會呈現如圖的趨勢,原因:唾液淀粉酶是一種蛋白質,在胃內開始消化。
1.【答案】B
【解析】實驗中試管1和試管2作對照,其他條件都相同,控制唯一的變量就是溫度,該實驗為探究溫度對酶的催化作用的影響。
【解答】由表格可知,試管1加入淀粉不變藍,而淀粉遇到碘液會變成藍色,但試管1不變藍,說明試管1中已經不存在淀粉,試管2會變藍,說明試管2中含有淀粉,經過兩個試管的對比,它們唯一不同的變量為溫度的不同,實驗結論為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B符合題意。
2.【答案】D
【解析】A、觀圖可知:用蛋白酶處理甲、乙兩物質時,甲物質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說明蛋白酶對甲物質不起作用,A正確。
B、觀圖可知:用蛋白酶處理甲、乙兩物質時,乙物質隨時間延長含量逐漸減少。B正確。
C、各種酶在最適于溫度范圍內,酶活性最強,酶促反應速度最大。所以,改變溫度,蛋白酶可能失去作用,C正確。
D、酶的顯著特征是具有高度的催化功能和專一性,所以,蛋白酶只對蛋白質有催化作用,觀圖可知,甲物質沒有下降,說明甲不是蛋白質,故D錯誤。
3.【答案】(1)對照 (2)酶的活性 (3)促進
【解析】對照實驗又叫對照比較實驗或單一變量實驗,是探究實驗的一種基本形式。是指在研究一個條件對研究對象有何影響,處理意義(究果)或作用(析因)時,所進行的除了這個條件不同外其它條件都相同的實驗。
(1)該實驗的變量是氯化鈉溶液的濃度,往編號1的試管中,添加5mL蒸餾水,設計第1組實驗的目的是為了對照。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專一性,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等。在實驗過程中,設計水浴的溫度不能過高或過低,原因是過高或過低的溫度會影響酶的活性 ,對實驗結果產生干擾。
(3)分析表格,比較不同濃度范圍內的氯化鈉溶液對菠蘿蛋白酶的活性的影響,我們發現氯化鈉溶液對菠蘿蛋白酶的活性具有促進作用。
4.
【答案】(1)30℃是過氧化氫酶的適宜溫度[排除溫度變化(或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Ⅱ
(3)同一種酶的最適pH值是一定的,不會由于濃度的不同而改變(或過氧化氫酶的最適pH為7,不會由于酶濃度的不同而改變)。
【解析】(1)任何一種酶的生物活性都有適宜的溫度,而30℃是過氧化氫酶活性最強的適宜溫度;
(2)馬鈴薯提取液數量減半,那么它們對過氧化氫的催化作用效果減小。即在相同的pH溶液中分解的過氧化氫數量減小,而溶液中過氧化氫的含量會增大,據此分析;
(3)根據酶的生物活性和溶液pH的關系分析解答。
【解答】(1)實驗在30℃下進行的原因是:30℃是過氧化氫酶的適宜溫度[排除溫度變化(或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實驗Ⅱ:將加入四支試管中的馬鈴薯提取液的量減半,重復實驗Ⅰ。分別測定實驗Ⅰ、Ⅱ中H2O2在相同時間內的含量變化,繪制成如圖所示曲線,請回答:曲線A的含量更高,應該是實驗II的結果。
(3)曲線A和B中,H2O2的含量的最低點位于橫坐標同一位置的原因是:同一種酶的最適pH值是一定的,不會由于濃度的不同而改變(或過氧化氫酶的最適pH為7,不會由于酶濃度的不同而改變)。
5.【答案】(1)A (2)失活;合理,避免了偶然性;乙組雞的質量大于甲組
【解析】(1)根據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過程分析;
(2)①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溫度過高會使酶失去活性。
②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分析;
③本實驗中投喂普通飼料的是對照組,投喂加酶飼料的是實驗組,乙組隨機取20只雞重量大于甲組隨機取的20只雞重量,則說明植酸酶對動物生長有促進作用。
【解答】(1)要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就要以溫度為變量設計實驗,實驗步驟的設計應為:試管編號→不同溫度下水浴相同時間→加入等量淀粉液→加入等量淀粉酶→不同溫度下水浴相同時間→滴加碘液→觀察現象→得出結論,因此最合理的步驟是①④②④③⑤,故選A。
(2)①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溫度過高會使酶失去活性。因此“在烘干加酶飼料時,要在不高于某一溫度下進行”,若溫度過高,會導致酶失去活性。
②在探究實驗中,要求只能有一個實驗變量,其它的量應相同,在兩個相同的雞舍中各隨機放養100只小雞,沒有保證小雞體重、生長狀況等條件相同,因此步驟2操作不合理。
③步驟4中,若出現乙組雞的質量大于甲組的結果,則說明植酸酶對動物生長有促進作用。
2022-2023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三十九)
食物的消化與吸收(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南省| 灵山县| 嘉义市| 方山县| 馆陶县| 水富县| 镇雄县| 连州市| 固安县| 娄底市| 弋阳县| 栾城县| 苏尼特左旗| 内江市| 酒泉市| 紫云| 天全县| 观塘区| 阳西县| 汽车| 九江市| 延安市| 仪陇县| 皋兰县| 甘洛县| 宿州市| 佛山市| 辽阳市| 临泽县| 宁南县| 栖霞市| 莱西市| 泽库县| 电白县| 奇台县| 咸丰县| 襄城县| 七台河市| 尚志市| 凤阳县| 青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