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獲得能量的途徑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經消化吸收空氣中的氧氣經呼吸,通過循環系統到達體細胞。這些物質最終要在體細胞內經歷復雜的呼吸作用,才能實現為人體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一)有氧呼吸(1)呼吸作用:指在細胞內氧化分解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等有機物,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2)有氧呼吸:指在氧氣的參與下,有機物的分解較為徹底,并釋放出較多能量的呼吸作用方式。有氧呼吸是自然界中大多數生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3)在一般情況下,人體每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大多來源于糖類,也有一部分來源于脂肪,極少數來源于蛋白質。(二)無氧呼吸(1)概念:細胞在缺氧的條件下,將糖類等有機物分解成未徹底氧化的產物,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稱為無氧呼吸。(2)動物(包括人)的無氧呼吸:動物組織細胞在缺氧的情況下,糖類會在相關酶的作用下分解為乳酸,并釋放出少量的能量。當大量的乳酸在肌肉組織里堆積時 ,就會有肌肉酸痛的感覺。文字表達式為:葡萄類 乳酸+能量(少量)(3)高等植物的無氧呼吸:高等植物在缺氧(如水淹)的情況下,也能進行短時間的無氧呼吸,糖類被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釋放出少量的能量。文字表達式為:葡萄類 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4)微生物的無氧呼吸:有些微生物能長期進行無氧呼吸,微生物的無氧呼吸稱為發酵。人們可以利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來生產食品。【能力拓展】①由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產物可推知:糖類和脂肪所含的元素相同,兩者都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而蛋白質中除含有C、H、0三種元素以外,還含有N等元素。②三種供能物質供能的順序為糖類、脂肪、蛋白質,即人體一般先利用糖類氧化供能,在糖類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會消耗脂肪,在脂肪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會消耗蛋白質。無氧呼吸(1)無氧呼吸是對機體能量需求的一種暫時性補充。(2)一般來說,進行無氧呼吸的生物中,動物體內產生乳酸,植物體內產生酒精,但是也有特例,如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胡蘿卜葉和玉米胚等在進行無氧呼吸時產生乳酸。(3)微生物進行的無氧呼吸又叫做發酵,根據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微生物的發酵方式也不同。如無氧呼吸產生酒精的發酵稱為酒精發酵,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的發酵稱為乳酸發酵。二、多樣的呼吸器官動物要依靠食物和氧氣來維持生命。在不同環境中生活的動物,它們的呼吸系統不同,獲取氧氣的方式也不同。(一)低等無脊椎動物大多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它們只靠體表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如草履蟲、變形蟲等。(二)較高等的無脊椎動物已經開始出現專門的呼吸器官,如蝗蟲用氣管呼吸、對蝦用鰓呼吸等。(三)水生脊椎動物魚類是用鰓呼吸的。魚的鰓位于咽的兩側,鰓蓋關閉時,水從張開的口流人咽,接著口關閉,口腔收縮,壓迫水流通過鰓并從立即張開的鰓蓋后緣流出。雖然水中的氧氣含量很低,但由于水流不斷通過布滿血管的鰓,魚類還是能獲得足夠的氧氣的。(四)陸生脊椎動物已經有專門的呼吸器官一肺。不過不同的陸生脊椎動物的肺的結構和復雜程度不同。(1)兩棲動物:肺比較簡單,如青蛙的肺僅是一層薄壁的囊,呼吸功能較差,還需要通過皮膚的輔助才能獲得足夠的氧氣。(2)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已經真正地適應了陸地生活,肺的結構復雜化,肺中出現了肺泡,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氣體交換的面積。由于鳥類的肺結構十分致密,并與特殊的氣囊相通,使鳥類能夠進行雙重呼吸,為其飛行提供了充足的氧氣。【能力拓展】雙重呼吸鳥類在呼吸時,空氣進入肺,在肺內進行一次氣體交換,同時一部分空氣進入氣囊暫時貯存,呼氣時,氣囊中的氣體被擠出,再次經過肺,又進行了一次氣體交換,經過兩次氣體交換后,鳥類能獲得更多的氧氣,以滿足其對氧氣的需求。這就是雙重呼吸。例1、在用酵母菌家庭釀酒的過程中,從密閉的發酵盆中檢測出三種化合物,其濃度變化如圖所示。圖中P,Q,R依次代表( )A.酒精、二氧化碳、氧氣 B.酒精、氧氣、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氧氣、酒精 D.二氧化碳、酒精、氧氣例2、如圖表示環境中氧的濃度對植物細胞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響。(1)A點表示植物組織釋放CO2較多,這些CO2是________的產物。(2)由A到B,CO2的釋放量急劇減少,其原因是________。(3)由B到C,CO2的釋放量又不斷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4)為了有利于貯藏蔬菜或水果,貯藏室內的氧氣應調節到圖中的哪一點所對應的濃度?________。采取這一措施的理由是________。例3、材料一:葡萄糖 → 二氧化碳+酒精+能量(少量)材料二:將溶質質量分數為2%的葡萄糖溶液煮沸并冷卻,然后在3個潔凈的相同的錐形瓶中裝滿葡萄糖溶液和等量的酵母菌,并用帶有細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緊瓶口并倒置在鐵架臺上(如圖所示),然后分別置于15℃、35℃和55°C的恒溫環境中,實驗過程中觀察到液體從細玻璃管口滴出,統計細玻璃管口滴下的液滴數,如下表。綜合上述信息,運用所學知識來解釋該實驗的現象。時間液滴數溫度 第1分鐘 第2分鐘 第3分鐘 第4分鐘 第5分鐘 第6分鐘15℃ 6 16 22 22 22 1635℃ 10 24 32 32 12 855℃ 0 2 2 2 2 21.新冠肺炎嚴重患者會出現持續發熱、干咳、呼吸困難、胸悶等癥狀,需用呼吸機維持呼吸這讓人們重新認識到呼吸系統的重要性。下列關于呼吸系統的說法錯誤的是( )A.喉是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B.鼻腔內有鼻毛,可以阻擋灰塵C.呼吸系統由肺和呼吸道組成D.肺是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2.如圖是酵母菌呼吸作用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利用酵母菌在條件Y下進行的呼吸可進行釀酒 酵母菌在條件X下進行的呼吸被稱為發酵C.物質a是水,物質b是二氧化碳 D.等量葡萄糖在條件X下比在條件Y下產生的能量多3.如圖甲和乙所示,小樂用兩種方式進行酵母菌發酵葡萄汁制作葡萄酒。圖甲裝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氣,圖乙裝置中不含氧氣;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測得一段時間內圖甲和圖乙裝置中酒精含量的變化趨勢如圖丙所示。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酵母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型B.圖甲裝置中的氧氣含量減少C.圖乙裝置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D.圖丙中的曲線②表述圖乙裝置中的酒精含量變化趨勢4.請利用所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如圖是利用酵母菌釀制葡萄酒的過程。①酵母菌和葡萄植株的營養方式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②請寫出產生酒精時的呼吸作用的文字表達式________。③在釀制時,若開始階段給橡木桶通氣,一段時間后再密封,發酵完成的時間要短一些;如果開始階段就將橡木桶密封,發酵完成的時間就會長一些,其原因是________。5.如圖為科學興趣小組運用實驗裝置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類型實驗。實驗開始時,關閉活塞,觀察兩個裝置中著色液位置的變化,實驗數據記錄于下表,結合該實驗及數據,回答下列問題:時間(h) 0 0.5 1 1.5 2 2.5 3 3.5 4裝置1中著色液向左移動的距離x(mm) 0 10 20 25 30 33 35 35 35裝置2中著色液向右移動的距離y(mm) 0 0 0 2 6 12 15 20 30(1)裝置1中著色液會向左移動的原因是________。(2)結合實驗及數據,裝置2中著色液移動的距離y表示________。(3)酵母菌在1h~3h間所進行的呼吸類型及強度變化分別為________。1.一運動員在進行長跑鍛煉時,從他的大腿肌細胞中檢測到三種化學物質,其濃度變化如圖,圖中P、Q、R三曲線依次代表( )A.乳酸、CO2、O2 B.O2、CO2、乳酸C.CO2、O2、乳酸 D.CO2、乳酸、O22.下列敘述符合生物學原理的是( )A. 水稻根部主要進行無氧呼吸,所以能長期適應缺氧環境B. 登山時人體的能量主要來自有機物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的過程C. 蔬菜在低氧、干燥、低溫的環境中,可延長保鮮時間D. 淀粉經發酵可產生酒精,是通過乳酸菌的無氧呼吸實現的3.制作泡菜時,必須把泡菜壇子口密封,其作用是( )。A.防止水分蒸發 B.防止細菌進入 C.防止氧氣進入 D.防止乳酸揮發4.在有氧情況下,葡萄糖氧化分解的最終產物是( ) 。A.二氧化碳、水 B.酒精和二氧化碳 C.乳酸 D.酒精、二氧化碳和水5.如圖所示是水螅和乳酸菌的呼吸情況與氧濃度的關系,其中表示水螅的曲線是________,它所進行的呼吸方式為________;表示乳酸菌的曲線為________,它所進行的呼吸方式為________,判定依據是________。6.如圖是研究酵母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產物差異的實驗:步驟一:取2克高活性干酵母放于燒杯中,加入200毫升的32℃的質量分數為5%的葡萄糖溶液,攪拌使其均勻混合。步驟二:取兩支相同的注射器,編號為A和B,在注射器內分別抽取30毫升酵母菌培養液,B號注射器再抽取30毫升空氣,振蕩幾次;步驟三:用橡膠管分別連接注射器和裝有BTB試劑的試管,5分鐘后觀察實驗現象。步驟四:將注射器內的酵母菌培養液分別倒入燒杯中,加入酸性重鉻酸鉀溶液,觀察實驗現象。查閱資料:①BTB試劑在中性環境中呈淡藍色,在酸性環境中呈黃色;酸性重鉻酸鉀溶液呈橙色,遇酒精變成灰綠色。(1)實驗時加入32℃的質量分數為5%的葡萄糖溶液目的是 。(2)若A、B兩組試管中若出現 現象,說明相同條件下,無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比有氧呼吸少。(3)實驗結束后,發現兩個燒杯中的酸性重鉻酸鉀溶液均變為灰綠色,試分析其原因 。答案及解析例1、【答案】D【解析】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發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做這題的關鍵是仔細分析圖形、結合題意答題。酵母菌發酵釀酒需要無氧的環境,容器密封,由于酵母菌的生殖繁殖,很快就會把密封的容器中有限的氧氣消耗掉,因此急劇減少的物質R是氧氣;在開始的生長繁殖過程中就會有二氧化碳產生,繁殖的足夠的數量之后,再發酵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比酒精多,因此物質P是二氧化碳,Q是酒精。例2、【答案】(1)無氧呼吸(2)氧氣增加,無氧呼吸受到抑制(3)氧氣充足時有氧呼吸加強,CO2釋放量增多(4)B點;這時有氧呼吸已明顯降低,同時又抑制了無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組織內糖類等有機物分解得最慢【解析】根據生物的呼吸作用相關知識解題。據圖可知,氧氣濃度低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少,表示主要進行無氧呼吸,氧氣濃度高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多,表示主要進行有氧呼吸;【解答】解:(1) A點氧氣濃度非常低,植物組織主要通過無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2)由A到B,氧氣含量增加,但依然較低,導致無氧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2的釋放量急劇減少;(3)由B到C,氧氣含量增加較多,氧氣充足時有氧呼吸加強,CO2釋放量增多;(4)貯藏蔬菜或水果是為了減少有機物的消耗,抑制呼吸作用,據圖可知,B點呼吸作用最弱,產生的二氧化碳最少;例3、【答案】示例:煮沸除去葡萄糖溶液中殘留的氧氣和雜菌: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將葡萄糖分解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瓶內氣壓增大,液滴滴下;液滴滴數的不同反映酵母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的多少,滴數多則產生二氧化碳多;消化酶的活性受外界溫度的影響: 35℃時酶的活性最強,呼吸作用最強,產生二氧化碳最多,滴數也最多:隨著反應的進行,葡萄糖含量減少,反應變慢,滴數變少。【解析】將溶質質量分數為2%的葡萄糖溶液煮沸并冷卻,煮沸能除去葡萄糖溶液中的氧氣和雜菌,然后在3個潔凈的相同的錐形瓶中裝滿葡萄糖溶液和等量的酵母菌,并用帶有細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緊瓶口并倒置在鐵架臺上,然后分別置于15℃、35℃和55°C的恒溫環境中,該實驗的變量為溫度,其他條件相同,改變溫度,實驗過程中觀察到液體從細玻璃管口滴出,統計細玻璃管口滴下的液滴數,通過液滴滴數的不同反映酵母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情況。【解答】該實驗的現象原因為:煮沸除去葡萄糖溶液中殘留的氧氣和雜菌: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將葡萄糖分解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瓶內氣壓增大,液滴滴下;液滴滴數的不同反映酵母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的多少,滴數多則產生二氧化碳多;消化酶的活性受外界溫度的影響: 35℃時酶的活性最強,呼吸作用最強,產生二氧化碳最多,滴數也最多:隨著反應的進行,葡萄糖含量減少,反應變慢,滴數變少。1.【解答】解:A、咽是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A錯誤。B、鼻腔內有鼻毛,可以阻擋灰塵,B正確。C、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肺是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C正確。D、肺是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D正確。故選:A。2.【答案】B【解析】A、利用酵母菌在條件X(無氧)下進行的呼吸可進行釀酒,A不符合題意;B、釀酒要用到酵母菌,在無氧的條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酵母菌發酵時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即酵母菌在條件X(無氧)下進行的呼吸被稱為發酵,B符合題意;C、在有氧存在時,葡萄糖被徹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能量,因此物質a是二氧化碳,物質b是水,C不符合題意;D、與有氧呼吸相比較,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呼吸時,其產物所不同的是有酒精的產生,其釋放的能量也較少,因此等量葡萄糖在條件X(無氧)下比在條件Y(有氧)下產生的能量少,D不符合題意。3.【答案】D【解析】酵母是一種單細胞真菌,并非系統演化分類的單元。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微小單細胞微生物,能將糖發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解答】A、酵母菌能夠消耗葡萄糖汁產生酒精,屬于異養型生物;故A正確;B、酵母菌能夠進行有氧呼吸,會消耗氧氣;故B正確;C、圖乙中沒有氧氣,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會產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故C正確;D、乙裝置中沒有氧氣,直接進行無氧呼吸,會立即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D錯誤;4.【答案】異養;自養;葡萄糖 酒精+二氧化碳+少量能量;開始階段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繁殖速度快【解析】1、動物不進行光合作用,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養活自己,屬于異養;植物從外界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屬于自養;2、植物無氧呼吸時可將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釋放能量;3、酵母菌既可以在有氧的條件下生活,也可以在無氧的條件下生活。【解答】①酵母菌是直菌本身不能光合作用制取有機物,營養方式為導養;葡萄植株是植物可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營養,屬于自養;②產生酒精的呼吸作用的文字表達式為: 葡萄糖 酒精+二氧化碳+少量能量 ;③在釀制時,若開始階段給橡木桶通氣,一段時間后再密封,發酵完成的時間要短一些;如果開始階段就將橡木桶密封,發酵完成的時間就會長一些,其原因是 開始階段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繁殖速度快。5.【答案】(1)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又被吸收,致使容器內氣壓下降(2)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的量(3)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且有氧呼吸逐漸減弱,無氧呼吸逐漸增強【解析】呼吸作用,是生物體在細胞內將有機物氧化分解并產生能量的化學過程,是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項生命活動。有氧呼吸是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質分解成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解答】(1)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又被吸收,致使容器內氣壓下降;(2)由表格中的數據分析發現,裝置2有色液滴在前1個小時沒有移動過,說明酵母菌在進行無氧呼吸,因為無氧呼吸是非常緩慢的;且裝置內沒有吸收二氧化碳的NaOH溶液,因此液滴會向右移動;故答案為: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的量;由表格中的數據分析,裝置1的有色液滴的移動速度是先快后慢,說明是先有氧呼吸后無氧呼吸,且有氧呼吸越來越弱,無氧呼吸越來越強;故答案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且有氧呼吸逐漸減弱,無氧呼吸逐漸增強;1.【解答】解:P曲線是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可能是乳酸,因無氧呼吸是隨著有氧呼吸氧供應不足,才逐漸開始的,乳酸是無氧呼吸的產物,隨著通過無氧呼吸而積累;Q曲線是上升后逐漸穩定,可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將隨著有氧呼吸的加強而增多,隨著氧氣成為有氧呼吸的限制因子而趨于穩定;R曲線是呈遞減的趨勢,可能是氧氣,因為氧氣將隨著有氧呼吸耗氧的增多而逐漸供不應求,故選項A正確。故選:A。2.【答案】 B【解析】 在氧氣的參與下,有機物的分解較為徹底,并釋放出較多的能量,同時產生二氧化碳、水等產物,這種呼吸作用方式叫做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質分解成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大多數生物均以有氧呼吸作為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解答】A、水稻根部主要進行有氧呼吸,如果水稻根部長期進行無氧呼吸,生成的酒精會讓根細胞中毒,最后爛根而亡,說法錯誤。 B、速登山時人體依靠無氧呼吸提供能量只能持續短暫的時間,而整個過程中能量主要還是來自有氧呼吸即 登山時人體的能量主要來自有機物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的過程,說法正確。C、大多數生物均以有氧呼吸作為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有氧呼吸過程中分解有機物產生H2O、CO2和熱量,不利于蔬菜的貯存,有氧呼吸進行得快慢主要與氧的含量、溫度、周圍二氧化碳濃度的高低有關系; 在低氧、低溫的環境中,可延長保鮮時間;但在干燥的環境中,蔬菜的水分蒸發會加快,不利于保鮮,應該是在適宜的濕度環境中,說法D、 淀粉經發酵可產生酒精,是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實現的,說法錯誤。故答案為:B3.【答案】C【解析】制作泡菜是使用的乳酸菌進行發酵制作的,乳酸菌屬于厭氧細菌。【解答】制作泡菜時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種厭氧菌,在無氧的環境下,乳酸菌產生乳酸,讓蔬菜變為有酸味的泡菜,因此在制作泡菜時候需要將泡菜壇子密封,防止氧氣進入,讓乳酸菌在無氧的環境中進行繁殖產生乳酸。ABD不符合題意,C選項正確。4.【答案】A【解析】淀粉在人體消化系統內被消化為葡萄糖等小分子有機物,便于人體吸收。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葡萄糖作為有機物參與人體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所以,呼吸作用的反應式是: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儲存著能量);所以BCD三項不符合題意,A選項正確。5.【答案】 乙;有氧呼吸;甲;無氧呼吸;氧濃度越高,呼吸效率反而越低【解析】 水螅是多細胞無脊椎動物, 屬于腔腸動物; 乳酸菌指發酵糖類主要產物為乳酸的一類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陽性細菌的總稱,為原核生物。【解答】水螅進行的是有氧呼吸,所以它的呼吸氣情況會隨著氧氣濃度的增加而增強,乙曲線符合;乳酸菌進行的無氧呼吸,隨著氧濃度的增加,呼吸作用反而會受到抑制,甲曲線符合。故答案為:乙;有氧呼吸;甲;無氧呼吸; 氧濃度越高,呼吸效率反而越低6.【答案】(1)為酵母菌提供呼吸作用所需要的充足的有機物,32℃保證酵母菌最適宜的生存溫度(2)B試管溶液顏色比A試管先變黃(3)A中無氧呼吸產生酒精,而B中實驗時間過長,注射器中空氣不足,酵母菌也進行了無氧呼吸產生了酒精,BTB溶液遇酒精變成灰綠色 。【解析】呼吸作用是指機體將來自環境的或細胞自己儲存的有機營養物的分子(如糖類、脂類、蛋白質等),通過一步步反應降解成較小的、簡單的終產物(如二氧化碳、乳酸、乙醇等)的過程。控制變量在進行科學實驗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實驗因素(自變量)以外的所有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這些變量不是本實驗所要研究的變量,所以又稱無關變量、無關因子、非實驗因素或非實驗因子。【解答】(1)該實驗是為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所以需要提供酵母菌正常生存的條件,即適宜的溫度和足夠的有機物;(2)由圖可知,A中沒有空氣,B中有空氣,所以A組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B組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實驗結果是有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比無氧呼吸的多,BTB實際中有二氧化碳進入后溶液會變黃色,即B試卷溶液比A是試管先變黃色;(3)兩個燒杯中酸性重鉻酸鉀溶液均為灰綠色,由信息可知,兩個燒杯中均產生了酒精,而酵母菌的無氧呼吸才會產生酒精,說明兩組酵母菌都進行了無氧呼吸,即B組的氧氣被耗盡,實驗還在繼續,這時酵母菌由于氧氣不足而進行無氧呼吸了;2022-2023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四十二)能量的獲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