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冀少版七年生物上冊 1.4.3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 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1.4.3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 單元 一 學科 生物 年級 七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擇了常見的寄生在人體小腸內的蛔蟲為代表動物,從寄生蟲的角度滲透了動物多樣性的生物學觀點。探究學習兩種寄生蟲在形態結構和適應寄生生活的一系列特點,進而得出寄生、寄生蟲、宿主的概念及其對人和動物的危害的相關知識,難點是解讀人體感染蛔蟲的流程示意圖。通過觀察蚯蚓的實驗,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通過對觀察到的現象分析與討論,對環節動物門特征的概括,繼續培養分析、歸納、綜合的思維能力。學習 目標 生命觀念:通過理解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形態、結構、生理特點,繼續進行“生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育。以蛔蟲的生為主線,讓學生通過對蛔蟲的觀察了解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 科學思維:通過蛔蟲對寄生生活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的能力。通過對如何預防蛔蟲病的討論,滲透本課的德育目標。讓學生樹立要養成衛生好習慣的思想。 科學探究:理解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結構和生理特點;了解蛔蟲感染人體的途徑、對人體的危害,以及預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線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了解蚯蚓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概述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社會責任:通過理解蛔蟲的生活史和蛔蟲對人類造成的危害,使學生理解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意義。初步確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用的觀點,關注動物的生活環境。重點 1.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結構和生理特點。線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2.蚯蚓的形態結構、生理特點以及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難點 1.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結構和生理特點。蚯蚓的形態結構、生理特點以及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2.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想一想,你知道蛔蟲病嗎? 蛔蟲長什么樣子?人又是怎么得的蛔蟲病呢? 積極思考 引出學習內容講授新課 一、線形動物 1.蛔蟲 視頻:蛔蟲 (1)觀察蛔蟲 ①制取標本:標本可從醫院、屠宰場或肉類加工廠等單位取得,將取回的蛔蟲用生理鹽水洗凈,然后放在60~70℃的溫水中將其殺死,最后放人體積分數為5%~10%的福爾馬林溶液中保存。實驗時取蛔蟲浸制標本,置于盛有清水的解剖盤中。 ②觀察外部形態:用放大鏡觀察雌雄蛔蟲,可發現蛔蟲呈乳白色,有時微帶紅色,體表光滑,有口有肛門。雌蟲身體較長,尾端尖直,雄蟲較短,尾端向腹面彎曲。 ③內部解剖:用剪刀沿著蟲體背面略偏背中線的地方,由后端向前端剪開,置于解剖盤中,再將剖開的體壁用鑷子向兩側拉開,每隔一小段距離用大頭針傾斜地插上,使標本固定在解剖盤上,然后加清水覆滿蟲體,便于觀察。 注意 剪刀尖頭不能插得過深。也可不用剪刀,改用大頭針輕輕劃開。 (2)外部形態 ①體形:蛔蟲的身體呈長圓柱形,兩端逐漸變細。 ②體色:活蟲身體呈乳白色,有時微帶紅色。 ③體長:雄蟲較小,尾端向腹面彎曲;雌蟲較大,尾端尖直。 (3)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形態結構特征 ①體表有角質層:蛔蟲身體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質層,能抵抗消化液的侵蝕,對自身有保護作用。 ②消化管結構簡單:蛔蟲的消化管十分簡單,是一條縱向的管道,前端是口,接著是食管和腸,后端有肛門。 ③生殖器官發達:蛔蟲體內有發達的生殖器官,雌蟲每天大約產卵20萬粒。 拓展 寄生生物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 營寄生生活的生物所處的環境條件簡單而穩定,適應結果是身體的部分結構退化,部分結構加強。 ①取食方便而直接:消化器官和運動器官退化。 ②對外界刺激的感應減弱:神經和感覺器官退化。 ③固著在寄主體內的寄生部位:產生固著結構,如吸盤、鉤、爪等。 ④寄主轉換過程中大量死亡,生殖系統特別發達。 視頻:線形動物 2.其他線形動物 (1)鉤蟲 鉤蟲體長約1cm,半透明,肉紅色,死后呈灰白色。蟲體前端較細,頂端有一發達的口囊,由堅韌的角質層構成。寄生在人體消化管的線形動物中,鉤蟲的危害性最嚴重,鉤蟲的寄生可使人體長期慢性失血,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貧血及與貧血相關的癥狀。鉤蟲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人群感染較為普遍。在我國,鉤蟲病仍是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 (2)蟯蟲 蟯蟲外形恰似一條白線,體長大約2cm,寄居在兒童的大腸內,有時隨兒童的糞便排出,在糞便中可見無數白色小蟲蠕動,這便是蟯蟲。蟯蟲成蟲寄生于人體的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及回腸下段。當人睡眠后,肛門括約肌松弛時,部分雌蟲爬出肛門,在附近的皮膚中產卵。產卵后,雌蟲多因干枯而死亡,少數雌蟲可由肛門蠕動移行返回腸腔。若進入陰道、子宮、輸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部位,可導致異位寄生。 3.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 身體細長;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門;體表有角質層。 4.蛔蟲病 (1)感染過程 有感染性的蛔蟲卵被人吞食后,會進入人體小腸內。蛔蟲卵進入人的小腸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卵殼破裂,放出幼蟲。幼蟲穿過腸壁,進入血管,隨著血液流過肝臟、心臟,到達肺部。幼蟲在這里發育,然后進入氣管,上行至喉,由喉又回到口腔,再沿著食管下行入胃,最后到達小腸,在小腸內發育成成蟲。雌、雄蛔蟲在人的小腸內進行交配,雌蛔蟲產下受精卵,受精卵隨人的糞便排出人體。 視頻:蛔蟲的危害 (2)危害 ①蛔蟲寄生在人體的小腸里,在腸內蠕動會引起腹痛。 ②蛔蟲不僅爭奪人的養料,還分泌毒素,毒素被小腸吸收會導致人精神不安、失眠、煩躁、夜驚、磨牙、抽筋、頭痛等。 ③腸道內蛔蟲過多,會引起腸梗阻。 ④蛔蟲鉆入膽管或闌尾內,會引起膽道蛔蟲病或闌尾炎。 ⑤蛔蟲若穿破腸壁,會引起腹膜炎。 ⑥過多的蛔蟲侵入肺泡,會引起肺炎等疾病。 拓展 蛔蟲產下的卵,有的是受精卵,有的是未受精的卵。受精卵才可能感染人并使人患病,未受精的卵不能感染人。 (3)預防 ①注意個人飲食衛生:不喝不干凈的生水,生吃瓜果和蔬菜必須洗凈,飯前便后要洗手。 ②嚴格管理糞便:不隨地大便,糞便要發酵處理,殺死蟲卵后再作肥料。 二、環節動物 1.蚯蚓 (1)生活環境:蚯蚓生活在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 (2)觀察蚯蚓的形態和運動 實驗目的: ①嘗試觀察蚯蚓的形態和運動。 ②說出蚯蚓的形態特點和運動形式。 材料用具:活蚯蚓、解剖盤、鑷子、平面玻璃、牛皮紙(或硬紙板)、燒杯、吸管、清水。 視頻:蚯蚓 觀察: ①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a.用鑷子取一條活蚯蚓,放在解剖盤里。 b.觀察蚯蚓身體的形狀和顏色,可知蚯蚓體色呈暗紅色或灰黑色,背面顏色較深,腹面顏色較淺。身體長而圓,身體由體節構成,其體節并不均等。靠近身體前端的幾節,顏色較淺、表面光滑,形成一個環狀結構,這一結構叫作環帶。 c.用手撫摸蚯蚓的體表,其體表是濕潤的。用手指沿蚯蚓身體腹面縱向來回撫摸,有粗糙感,這是因為腹面有剛毛。 ②觀察蚯蚓的運動。 將蚯蚓輕輕放在平面玻璃上,觀察它如何運動;然后,再將蚯蚓放在牛皮紙上觀察其運動情況。通過觀察可知,蚯蚓在牛皮紙上運動得快,在平面玻璃上運動得慢。 視頻:觀察蚯蚓的形態和運動 注意 觀察蚯蚓時常用漫水的棉球輕擦其體表,保持其體壁濕潤,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3)外部形態 ①體色:蚯蚓的體色為暗紅色或灰黑色。環帶蚯蚓顏色較深的一面是背面,顏色較淺的一面是腹面。 ②體形:身體長而圓,由許多體節構成。 ③體表:用手觸摸蚯蚓的背面有濕潤的感覺,因為蚯蚓體表有黏液。 ④環帶:蚯蚓靠近身體前端的幾節,顏色較淺、表面光滑,形成一個環狀結構,叫作環帶。從蚯蚓的前端到環帶共有13節。蚯蚓的環帶與生殖有關,因此又叫作生殖帶。蚯蚓的環帶在生殖期能分泌黏液形成卵繭,以適宜不良環境。 ⑤剛毛:蚯蚓除最前端和最后端幾個體節外,其他各節都生有一圈或幾圈小突起,這些小突起就是剛毛,剛毛有協助運動的作用,蚯蚓就是靠肌肉和剛毛的配合協調運動的。 (4)內部結構 蚯蚓的身體就像是由兩條管子套在一起似的。外面的大管子由體壁構成,里面的小管子由腸壁構成,體壁和腸壁之間有眾多的排泄器官、血管和神經系統等。 拓展 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依靠濕潤的體壁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蚯蚓的體壁能夠分泌黏液,使體壁始終保持濕潤。蚯蚓呼吸時,外界空氣中的氧氣首先溶解在體壁的黏液里,然后滲進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體表的黏液保證了蚯蚓的正常呼吸,同時也能減小蚯蚓與土壤顆粒之間的摩擦。 第85頁“思考討論” 1.蚯蚓的身體呈細長的圓柱形前端和后端分別有口和肛門。它由許多大小一致的體節組成,靠近環帶的一端是前端,遠離環帶的一端是后端。環帶是由前端的3~5個體節愈合而成的。 2.蚯蚓在牛皮紙上比在平面玻璃上運動得快,原因是蚯蚓是靠體表的剛毛與物體表面摩擦運動的,在平面玻璃上剛毛與其摩擦小,運動慢,在牛皮紙上的運動速度快。 2.其他環節動物 (1)水蛭 水蛭俗名螞蟥,主要,在有機質豐富的池塘或無污染的小河中最多。水蛭身體的前后端各生活在水庫、溝渠、水田、湖沼等淡水中有一個吸盤,可吸附在魚、蛙、家畜以及人的皮膚上,吸食血液。吸食的血液進入發達的嗉囊貯存。水蛭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質——水蛭素,在醫學上可以利用提取的水蛭素,生產抗血栓藥物。 拓展 水蛭的干制品泡制后可入藥,具有治療中風、高血壓、閉經、跌打損傷等功效。 (2)沙蠶 沙蠶自由生活在海邊的泥沙中,平時穴居,夜間在海底爬行。身體呈長圓柱形。體節兩側有突起,這些突起被稱為疣足。突起上有剛毛,用于爬行或游泳。作為魚類和蝦類的餌料,沙蠶被廣泛應用于水產養殖中。 3.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多數生有剛毛。 規律總結 環節動物身體分節,使其運動更加靈活,有利于捕食和防御,提高了適應環境的能力。 視頻:環節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4.環節動物(蚯蚓)與人類的關系 (1)改良土壤:蚯蚓在泥土里不停地挖掘并排出糞便,可以疏松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蚯蚓的活動使空氣和水分更多地滲入土壤,其糞便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養分,有利于植物生長。 (2)用作飼料:蚯蚓的肌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禽畜的優良飼料。 (3)改善環境:蚯蚓可以作為分解者用來處理垃圾等有機廢物,對改善城市環境衛生、防止環境污染有重要作用。 點撥 蚯蚓以枯枝落葉和其他的有機物為食,將其分解為植物可以重新利用的物質。因此,可以利用蚯蚓來處理有機廢物,減輕環境污染。 三、線形動物與環節動物的比較 項目線形動物環節動物體形身體細長,呈圓柱形身體細長,呈圓筒形體節無體節有環形體節體表特征體表光滑,有角質層體表有黏液,有剛毛或疣足運動方式靠身體的彎曲和伸展緩慢蠕動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參與觀察蛔蟲 歸納蛔蟲的外部形態 拓展認識寄生生物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 了解兩種線形動物 歸納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 了解蛔蟲病 參與觀察蚯蚓 觀察蚯蚓的運動 歸納蚯蚓的外部形態 了解蚯蚓的內部結構 了解兩種環節動物 歸納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知道環節動物(蚯蚓)與人類的關系 比較線形動物與環節動物 指導觀察蛔蟲 引導歸納蛔蟲的外部形態 拓展介紹寄生生物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 介紹鉤蟲和蟯蟲 引導歸納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 介紹蛔蟲病 指導觀察蚯蚓 指導觀察蚯蚓的運動 引導歸納蚯蚓的外部形態 介紹蚯蚓的內部結構 介紹兩種環節動物 引導歸納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介紹環節動物(蚯蚓)與人類的關系 引導比較線形動物與環節動物課堂練習 1.蛔蟲是常見的腸道寄生蟲。下列哪項特征與它的寄生生活無關?( B ) A.體表有角質層 B.有口有肛門 C.生殖器官發達 D.消化管結構簡單 2.蛔蟲和絲蟲都屬于線形動物,它們具有的相同特征是( A ) A.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 B.靠剛毛輔助運動 C.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 D.身體背腹扁平 3.下列生活習慣中,可能引起人感染蛔蟲病的是( B ) ①喝白開水 ②喝生水 ③睡懶覺 ④隨地大便 ⑤不勤洗手 ⑥不勤漱口 A.①②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⑥ 4.下列有關“觀察蚯蚓的形態和運動”實驗的說法,錯誤的是( B ) A.用手輕輕撫摸蚯蚓身體腹面,會有粗糙不平的感覺 B.蚯蚓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靠近環帶的一端是后端 C.蚯蚓的呼吸要靠濕潤的體壁來完成 D.實驗中要經常用浸水的棉球輕觸蚯蚓體表 5.沙蠶與丘蚓同屬于環節動物,那么沙蠶應該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B ) ①足和觸角分節 ②身體有許多的體節 ③靠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 ④靠肌肉等運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下列不屬于蛔蟲、絲蟲、秀麗隱桿線蟲的共同特征的是( C ) A.身體細長,呈圓柱形 B.體表有角質層 C.營寄生生活 D.有口有肛門 習題訓練 知識鞏固應用課堂小結 1.蛔蟲適于寄生的特點:體表具有角質層,可防止寄主消化液的侵蝕;消化管結構簡單,腸僅由一層細胞構成;生殖器官發達,生殖能力強;沒有專門的運動器官。 2.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細長;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門;體表有角質層。 3.蚯蚓身體前端有環帶,腹面有剛毛,身體分節使蚯蚓能夠靈活運動,發達的肌肉與剛毛可以協同完成運動。 4.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多數生有剛毛。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