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學案

資源簡介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知識梳理】
知識點一 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
①國家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②王位傳承:禹死后,其子啟繼位, 代替了禪讓制。
(2)商朝
①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
②管理機構: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 各類事務的官吏。
2.西周政治制度
(1)內容
體制核心 周天子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控制著鎬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區
分封對象 與周天子有血緣關系的 、異姓功臣或舊貴族
等級關系 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形成貴族等級分封序列
繼承原則 周天子與各級貴族都實行
權利義務 諸侯雖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統治權,但要服從周天子的政令,承擔對周王室的義務
(2)特征: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
3.原始民主傳統
(1)特點: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其中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
(2)表現: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平民“ ”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
(3)影響: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有一定影響。
知識點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戰爭的混亂局面。
2.內容
(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 手中。
(2)中央機構:三公九卿
①職責
丞相 百官之長,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統領
太尉 最高武官,掌軍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協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同時又是最高
九卿 分掌國家各種政務和皇室事務,下設若干部門
②特點:三公九卿共同組成中央政府,國家重大事務由公卿進行 ,最后由皇帝裁斷。
(3)地方制度:郡縣制
①秦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郡、縣兩級。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置郡守、郡丞和郡尉,
另設 掌監察。
②郡下設縣或道,根據戶數的多少,置縣令(長)、縣丞、縣尉。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書郵傳: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 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
知識點三 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行政制度
(1)漢朝
①漢初:漢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為三公九卿制。
②漢武帝時:為了加強集權,設立 ,從而使外朝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
③西漢晚期: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
④東漢:劉秀將 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
(2)隋唐
①三省六部
名稱 職能
三省 是受命于皇帝的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封駁朝廷政令的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
三省長官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與尚書仆射并稱宰相,分掌宰相職權,在 共同議政
六部 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
②意義:三省六部制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
(3)宋朝
①最高行政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之職。
②設 掌管軍政,三司掌管財政大權。
(4)元朝:實行 總理全國政務的中樞制度。
(5)明朝
①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宰相,秦漢以來綿延1 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終結。
②廢宰相后設立內閣,內閣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
(6)清朝:設立
①設立:清朝雍正帝。
②職能: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
③地位: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
2.地方行政體制
(1)兩漢
①西漢:郡國并行制度
郡縣 郡設 ,下設郡尉、郡丞,分別協掌軍事、行政。太守選用屬吏,分曹理事,各曹屬吏分管具體事務
郡下設縣,縣設令或長,其下有縣丞、縣尉及分曹屬吏
封國 漢初地方行政制度中還包括王國和 。景帝、武帝后,諸侯國的權力被不斷削弱
②東漢: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制。
(2)魏晉南北朝:州、郡、縣三級制。
(3)隋朝: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
(4)唐朝
①唐朝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 。
②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戰略重地設節度使統兵征戰,形成 勢力。
(5)宋朝:宋朝分為州(府、軍、監)和縣二級,后又改道為路,從而形成路、州(府)、縣三級制。
(6)元朝:實行“ ”制度,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形成了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
(7)明清:省、府、縣三級制
①明初廢行中書省,原行中書省的權力由布政使司、 、都指揮使司分割。
②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
③清承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
【習題鞏固】
1.據史書記載,從夏禹到夏桀,共傳14代、17王,用歲約471年。從商湯到商紂,共傳17代、31王,用歲約496年。材料主要說明夏商實行(  )
A.封邦建國 B.王權至上 C.王位世襲制 D.宗法制
2.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新舊貴族,還是新興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與者。這一變化(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標志著選官制度的成熟與完善
C.進一步強化封建等級秩序 D.是國家開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3.東漢時,光武帝在宮內設中常侍、小黃門、中黃門等宦官多人,傳達皇帝口詔,閱覽尚書呈進的文書。朝廷雖設三公,但并無實權,只是給那些有資望的大臣享受名義上的尊榮。光武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  )
A.嚴控外戚干政 B.確保決策獨斷
C.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中書權力
4.長期以來,尚書本是皇宮內廷秘書,中書是在內廷管理文件,侍中(門下省長官)則是在宮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們由內廷官一變而為政府外朝的執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職權。這一變化(  )
A.激化了中央與地方矛盾 B.反映了官僚內部矛盾尖銳
C.標志著內外朝制度形成 D.調整了皇權與相權的關系
5.下表為東南三個地區的郡縣增置情況。據此可知,這段時期(  )
地區 西漢 三國 西晉 唐前期
蘇南、浙江 會稽郡北部31縣 會稽等4郡50縣 5郡57縣 蘇州等13州74縣
江西 豫章郡18縣 豫章等4郡54縣 6郡58縣 洪州等7州34縣
福建 會稽郡南部1縣 建安郡9縣 2郡14縣 福州等5州28縣
A.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東南地區成為政治統治中心
C.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 D.經濟發展影響地方行政區劃
6.北宋時期,可考的87位參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個月,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為9年5個月,任職時間最短的只有1個月。這一現象表明(  )
A.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不斷加劇 B.官僚機構行政效率顯著提升
C.中樞運行機制存在嚴重缺陷 D.通過人事任免皇權得到加強
7.關于宋太宗將唐代的“道”改為“路”,司馬光認為,“分天下為十余路,各置轉運使,以察州縣百吏之臧否,復漢部刺史之職,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轉運使”。而對于各路官員的權力劃分,宋哲宗時則明文規定:“凡本路錢谷財用事悉委轉運司,刑獄、常平、兵甲、賊盜事,悉委提點刑獄管勾(管理)。”這一變化可以佐證,當時(  )
A.財政與軍事分離 B.行政區向監察區轉化
C.民政與司法分離 D.地方機構權限的擴大
8.秦漢以來中央行政體制的發展,其重要的特點是由“個人開府”的中樞制轉變為“機構組織化”的中樞制,從而使我國古代行政管理體制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發展趨勢指的是(  )
A.從世官制向察舉制的轉變 B.從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轉變
C.從分封制向郡縣制的轉變 D.從三省六部制向二府三司制的轉變
9.唐朝時,為加強邊防在沿邊重鎮設立的節度使,逐漸權重勢雄,獨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權力,形成干強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員,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鎮守地方,但卻“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省)而后行”。與唐、宋相比,元朝(  )
A.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B.中央對地方權力分配趨于合理
C.行省官員有名無實 D.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10.明初進行官制改革,丞相、三省制為府、部、院、寺所替代,從地方到中央都是軍、政、司法三權分離,由一卿獨尊變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這一改革(  )
A.有利于政令暢通、政權穩定 B.削弱了長期以來士族階層統治
C.極大地增強了社會發展的活力 D.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郡縣制度,秦代趨于成熟,兩漢則日臻完備,成為漢帝國地方政治活動的核心與基干,也構建了兩千多年中國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編周長山《漢代地方政治史論:對郡縣制度若干問題的考察》
材料二 經略安撫使……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帥其屬而聽其獄訟,頒其禁令,定其賞罰,稽其錢谷、甲械出納之名籍而行以法……都轉運使……掌經度一路財賦,而察其登耗有無,以足上供及郡縣之費……凡吏蠹民瘼,悉條以上達,及專舉刺官吏之事……提點刑獄……掌察所部之獄訟而平其曲直,所至審問囚徒,詳覈案牘,凡禁系淹延而不決,盜竊逋竄而不獲,皆劾以聞,及舉刺官吏之事……
——摘編自《宋史·職官志》
材料三 “人嘗謂輔臣(內閣大臣)擬旨,幾于擅國柄,乃大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覽審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再擬;再不符意,則譙讓隨之矣。故閣臣無不惴惴懼者。
——摘編自談遷《國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郡縣制度的主要特點。
(2)請指出材料二中提到的地方主要官職。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機構的特點。
(3)指出材料三中提到的內閣大臣的主要職責,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的發展趨勢。
參考答案
【知識梳理】
知識點一
1.(1)②世襲制 (2)②內外服
2. 同姓貴族 嫡長子繼承制
3.(2)國人
知識點二
2.(1)皇帝 (2)①眾官 監察官 ②廷議
(3)①監御史 (4)郵傳
知識點三
1.(1)②中朝 ④尚書臺
(2)①中書省 政事堂
(3)②樞密院 (4)中書省 (6)軍機處
2. (1)太守 侯國
(4)①監察機構 ②藩鎮割據
(6)行省 (7)按察使司
【習題鞏固】
1.C。大禹之后,原始社會后期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取代,王位代代相傳,在同一家族中綿延接續,這正是材料所體現的內容,C項正確。“封邦建國”指分封制,與材料無關,A項錯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宗法制”是指用父系血緣關系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材料說的是夏商兩朝的共性,沒有提及“嫡長子繼承制”,D項錯誤。
2.A。郡縣制下郡縣長官由中央任命,通過官吏的任免,建立起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故選A項。
3.B。光武帝用宦官制約三公,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確保獨裁專斷,故選B項。
4.D。據材料可知,三省本是皇帝的內侍官員,后來為了加強皇權,他們由內廷官變為政府外朝的執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職權,由此可知這一變化調整了皇權與相權的關系,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央機構的變化,不涉及地方,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調整皇權與相權的關系,與官僚內部矛盾無關,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形成內外朝制度,排除C項。
5.D。根據表格中漢至唐前期東南三個地區的郡縣增置情況可知,與西漢相比,三國至唐朝前期,蘇南、浙江等東南三個地區郡縣的設置越來越多,結合魏晉南北朝以來南方得到逐步開發,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歷代政府對該地區地方行政區劃的數量不斷增多可知,這段時期經濟發展影響地方行政區劃,D項正確。西漢至唐前期東南三個地區郡縣的增加反映出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不斷加強,A項錯誤。這一時期政治統治的中心依然在北方的黃河流域,B項錯誤。表格反映的是西漢至唐前期東南三個地區的郡縣數量變化,不能說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且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走向成熟是在元代,C項錯誤。
6.D。北宋時期,參知政事是為了限制宰相行政權而設,但是參知政事任職時間普遍較短,這種狀況說明當時參知政事更多的是出于加強皇權的需要而設,故選D項。
7.C。宋太宗將唐代的“道”改為“路”,行使監察權,對各路官員權力劃分,宋哲宗明文規定,錢谷財用屬于轉運司,刑獄、常平、兵甲、賊盜事屬于提點刑獄管理,這就將地方民政與司法分離,故選C項。
8.B。“個人開府”指百官之長的宰相自辟僚屬,依照皇帝的政令,獨立行使權力,這與三公九卿制相吻合;“組織化”就是趨于正規管理化的程度,三省職權分明,減少決策的失誤,提高行政效率,標志著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完善,故選B項。
9.B。元朝行省制下,行省長官作重要決策時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約,對比唐宋時期,元朝這樣的現象說明中央對地方權力分配趨于合理,故選B項。
10.A。“一卿獨尊變為六部”即廢丞相,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且相互牽制,這樣能保證政權穩固,故選A項。
11.(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不斷發展完善;中央對地方垂直管理,鞏固了秦漢對地方的統治;奠定了兩千多年中國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礎。
(2)官職:安撫使,轉運使,提點刑獄。
特點:地方管理機構實行分權,機構之間分工明確,互不統屬,相互牽制,且直屬于中央。
(3)主要職責:具有票擬權,輔助皇帝處理國家軍政大事。
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最后被取消。
PAGE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娄烦县| 柘荣县| 枣阳市| 基隆市| 永昌县| 翁源县| 囊谦县| 贡山| 安徽省| 水富县| 寿宁县| 汉寿县| 白银市| 齐河县| 綦江县| 北京市| 平湖市| 红安县| 桂东县| 大田县| 枣庄市| 新民市| 辽宁省| 涿州市| 霞浦县| 任丘市| 呼图壁县| 同仁县| 华容县| 平乡县| 安仁县| 探索| 海伦市| 德阳市| 江达县| 阿拉尔市| 综艺| 工布江达县| 泗阳县|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