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古希臘的政治制度(1)背景:公元前8—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國家發展起來,城邦的公民直接參與 。(2)民主城邦①代表:雅典。②特點:國家權力掌握在公民大會、 、官員和陪審法庭手中。③權力機關權力機關 產生方式 職責公民大會(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由全體成年 組成 決定國家法律和政策議事會 議員從 中抽簽產生 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草案,并參與國家日常管理陪審法庭 主要 機關④實質:雅典城邦國家的民主是建立在 之上的民主。(3)寡頭政治①代表:斯巴達。②特征公民大會 名義上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王 王位世襲,壟斷了長老會 議員僅30人,且終身任職監察官 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擁有主持 、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力2.古羅馬的政治制度(1)共和政體①主要機構機構 產生、任期 職責執政官 有兩人,一年一任,由 選舉產生 擔任軍事統帥,主持公民大會和元老院,并執行相關決議元老院 由卸任高級官員組成,終身任職 向官員提出建議,協調他們的行動公民大會(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有權立法、宣戰、媾和與審判,受到高級官員和 的限制②特點:所有官職均無薪金;具有濃厚的 特征。(2)君主政治①形成: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共和國崩潰, 建立元首制,實際掌握羅馬國家大權,形成君主政治。②特征:皇帝(元首)掌控羅馬國家的權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 聽命于皇帝,是實行獨裁統治的重要工具。3.共同局限性:公民都是少數;婦女、外邦人和奴隸沒有資格參與政治。知識點二 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1.中古西歐國家的概況(1)建立: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王國。(2)發展:法蘭克王國的 一度建立起龐大帝國。他死后,國家陷入分裂,形成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雛形。2.封建制度的特征(1)基本特征:以封君、封臣為基本特征。(2)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3)國王與教會多次發生沖突,例如法國 的召開。①組成:由教士、貴族和 代表組成。②結果:確立了國王有權 的原則。③意義:標志著法國進入 階段;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3.英國的封建制度(1)《大憲章》的簽署①背景:13世紀初,英王約翰奉行的內外政策失敗,遭到貴族、騎士和市民反對。②內容:肯定了 的合法地位與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保障 的特權;適當照顧騎士和市民的利益。(2)議會君主制時期①背景:13世紀中后期,英國多次召開議會,議會權力逐漸加強。②時間:14世紀中期,英國進入 時期。③特點:國王通過 為自己的政策尋求支持;議會以向國王請愿的形式,要求國王改善統治。知識點三 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1.歷程(1)確立:近代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確立了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2)穩定與成熟:經過19—20世紀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漸走向穩定和成熟。2.類型:以英國的 、美國和法國的共和制最為典型。國家 基礎 確立、發展英國君主立憲制 17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 ①英國的法律由議會制定,國王無權廢止;②議會定期召開;③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征稅和招募常備軍;④18世紀,逐漸形成 制度,內閣實際掌握政府權力美國聯邦制共和制 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建立 1787年,美國制定了憲法①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共和國,實行 ;②總統是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兼任陸海軍總司令;③國會分為眾議院和參議院,擁有立法權和批準稅收的權力;④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法國議會制共和制 1870年,法國建立第三共和國 1875年通過新憲法①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 由兩院行使;②總統任期七年,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3.評價(1)積極作用: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部分實現了文藝復興和 的理想。(2)局限性:英國婦女長期沒有選舉權,美國憲法一度承認 的合法地位。【習題鞏固】1.古代雅典城市形態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形狀不規則,沒有宮殿,衛城和廣場是雅典的兩大中心,各大公共建筑宏大、華美,依環境而建,私人建筑密集、簡陋,貧富混住,無中軸線但有一條主干道,道路狹窄,布局略顯凌亂。這反映出雅典( )A.缺乏城市發展的規劃 B.城市的經濟水平較低C.尊重思想自由的傳統 D.城邦民主政治的特點2.古代斯巴達的監察官代表平民階層,政治地位與國王、元老院平等,其職權以監察和司法權為主,與以軍事、宗教權力為主的國王和以立法為主的元老院有很大的區別。這反映出監察官的設置( )A.保證各階級參與國家政治 B.確保了斯巴達司法的公正C.激化了平民與貴族的矛盾 D.有利于斯巴達的民主政治發展3.羅馬城邦實行公民政治,公民集團與其他居民有嚴格的區分。但在公民權問題上,羅馬人最終“超越了希臘人創造的城邦狹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臘人意識的局限性”。這一超越( )A.突破了希臘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B.維護了羅馬共和國的統治C.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基礎 D.適應了羅馬社會發展需要4.羅馬不允許相距甚遠的城市選舉代表到羅馬參政;投票只在羅馬進行,邊遠地區的人民也很少肯到羅馬投票;羅馬也從未允許外省選代表到羅馬參加公民大會或進入貴族院。材料反映出( )A.古代羅馬交通的落后 B.共和國衰落的必然C.羅馬政治制度的弊端 D.奴隸制民主的局限5.1215年,英國《大憲章》規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這一規定體現了( )A.剝奪王權的治國理念 B.權力分割的立憲思想C.控制權力的法治精神 D.自由平等的政治傳統6.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因向教會征稅與羅馬教皇發生沖突,為了與教廷對抗,腓力四世召開了三級會議,從此三級會議成為法國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法國執行了400多年,到1789年共召開了21次。由此可見,三級會議( )A.使法國的政治秩序走向混亂 B.是法國君主制的一種補充方式C.有利于削弱法國的封建王權 D.標志著法國民主政治的確立7.喬治一世(1660~1727)是英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國王,他不是英國人,54歲才因血緣關系入主英國,成為英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跡。他不會說英語,成為英國國王后,仍不愿學習英語。語言障礙使他對國事漠不關心,從制度建設角度來看,這個“奇跡”的意義在于( )A.確立了議會權力高于王權 B.避免了中央集權制的弊端C.有利于君主立憲制的完善 D.阻斷了保皇派復辟的道路8.美國費城制憲會議的部分代表提出了一系列立憲設計的規范性原則:不能做自己利益的裁判者;以野心對抗野心;控制和利用黨爭;減少制度挑戰良心的機會;限制政治決策的范圍等。這些原則旨在( )A.支持賦予聯邦政府廣泛的權力 B.運用理性追求理想政治C.贊同實行分權制衡的政治體制 D.調和大小州之間的矛盾9.法國憲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權宣言》為基準,1875年之后,憲政制度逐步得到廣泛認同。法國式憲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A.無成文憲法,卻有穩定的憲政制度B.憲法施行二百年而基本體制不變C.啟蒙思想影響下憲政堅決徹底D.在各種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進10.近代歐美國家的稅收理念大多經歷了從“稅收法定主義”到“稅收憲政主義”的演變,即從征稅的權力基本控制在議會里,議會通過立法的形式規范征稅的各項內容,轉變為必須對代議機關的征稅權進行憲法上的限制。這表明歐美國家( )A.憲政制度的完善 B.征稅程序嚴格化C.否定了議會至上 D.稅收立法民主化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資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國王由實權變為虛位,逐漸成為象征性的國家元首,封建貴族退到了歷史舞臺的后面,但中世紀政治體制的框架、立法、行政、司法的基本機制,仍被保留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部分內容也被不斷變革著,使之更加適合英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摘編自許大華《論“光榮革命”對英國的歷史影響》材料二 原定這次會議的任務是修改《邦聯條例》,但是《邦聯條例》所確立的體制,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美國國內和國際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重新構建美國政治體制,制定一部新的憲法取代《邦聯條例》。會議代表在取得共識之后,很快便由討論對《邦聯條例》的修改,轉入對制定新憲法的討論,因此這次會議便稱為“制憲會議”。會議經過三個多月的激烈爭論,終于在1787年9月17日通過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草案,并提交各州批準。——摘編自馬嘯原《西方政治制度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光榮革命”后英國政治發生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制定的原因。(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美兩國代議制確立的相同點。參考答案1.D。據材料可知,雅典的公共建筑所承載的是城邦政治、文化、宗教、社會等公共活動,為民主政治的生命力提供了強大物質與精神支柱,故選D項。2.D。A項中“各階級”的說法過于絕對。監察官的設置不一定能保證司法的公正,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平民與貴族的矛盾,C項錯誤。材料中“其職權以監察和司法權為主”的信息說明斯巴達民主政治中出現政治分權的現象,有利于斯巴達的民主政治發展,D項正確。3.D。雅典公民權由成年男性公民掌握,而羅馬因經濟發展、疆域擴大,實行公民法與萬民法,授予范圍從羅馬公民到境內自由民,這充分說明公民權的擴大是羅馬社會發展的需要,故選D項。4.C。A、B兩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公民大會是羅馬直接民主的主要體現,材料中的“投票只在羅馬進行”“從未允許外省選代表到羅馬參加公民大會或進入貴族院”反映出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C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體現奴隸制民主的特點,故與奴隸制民主局限無關,D項錯誤。5.C。未經法律審判任何人都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說明是保護個人權利不被隨意侵犯,這體現了控制權力的法治精神,故選C項。6.B。由材料可知,法國三級會議的召開源于法國王權與教權的矛盾激化,法國國王需要為王權找到新的政治支撐力量,即法國的封建關系需要一種新的聯系方式來從政治上整合國家,三級會議即是為適應這種需要而召開的,由此可見三級會議是法國君主制的一種補充方式,B項正確。三級會議的召開使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政治發展相對穩定,A項錯誤。三級會議起初主要是為君權服務的,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C項錯誤。法國民主政治的確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頒布標志著其民主共和制度的最終確立,D項錯誤。7.C。據材料“語言障礙使他對國事漠不關心”可知,這一奇跡有利于君主權力的進一步削弱,推動了責任內閣制的逐漸形成,故選C項。8.B。美國制憲會議的部分代表提出立憲設計的規范性原則是一種理性的表現,是為了追求在加強聯邦政府權力的基礎上還能做到民主的理想政治模式,故選B項。9.D。法國共和之路艱難曲折,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間的斗爭持續幾十年,1875年國民議會以一票的微弱多數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正式確立共和政體,D項正確。法國在1791年已頒布憲法,A項錯誤。B項不符合史實,法國大革命后政治制度發生多次變化。法國憲政之路不能反映“堅決徹底”的特點,C項錯誤。10.A。稅收理念從“稅收法定主義”到“稅收憲政主義”的演變,表明近代歐美國家認識到必須對代議機關的征稅權進行憲法上的限制,這一過程體現了憲政制度的完善,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對議會征稅權的限制,不是規范征稅程序,B項錯誤。C項說法絕對,限制議會征稅權并非否定議會至上。材料沒有涉及立法程序,D項錯誤。11.(1)變化:資產階級掌握國家大權;封建貴族日漸衰落;國王逐漸“統而不治”;君主立憲制逐步確立。(2)特點:制定形勢具有緊迫性;制定方向具有變化性;制定過程爭論激烈。原因:《邦聯條例》引發統治危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推動;主要領導人的認識。(3)相同點:都歷經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都迎合了國內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都開創了新型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