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春秋戰國的大變革(1)背景:鐵器的使用和 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2)目的:兼并戰爭不斷,各諸侯國為了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3)代表: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都主持了變法,其中以商鞅變法最為徹底。(4)商鞅變法①措施:秦國廢除 ,獎勵耕織,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等。②作用: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使秦國一躍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兩晉南北朝時期,由西部和北部內遷的游牧民族紛紛建立政權,相互之間征伐不斷。②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權,于439年重新統一北方。③戰亂給各族人民帶來了苦難,在長期的沖突與交往中, 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2)措施及影響措施 影響前期 實行俸祿制,推行 、三長制等 有效地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后期 、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 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3.北宋中期的改革(1)背景①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②北部邊境經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擾。③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2)范仲淹改革時間 宋仁宗慶歷年間內容 改革腐敗的官僚機構結果 觸犯了大官僚 的利益而失敗(3)王安石變法時間 宋神宗時期內容 針對官僚機構、 、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作用 變法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結果 因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當而失敗4.明朝張居正改革(1)背景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2)措施:大力整肅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裁減開支,清丈土地, 。(3)作用: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知識點二 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變法(1)背景①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求變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圖存之路。② 的失敗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社會。③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一批維新志士,創學會、 、興學堂,宣傳維新思想,主張學習日本、俄國變革政治。(2)概況:1898年6月開始,在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頒布一系列變法詔令,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實行變法。(3)作用①在變法期間,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 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②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4)結果:戊戌變法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廢除了大部分變法措施。(5)認識: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2.清末新政(1)目的: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2)內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 、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3)評價:客觀上促進了中國 的發展,但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了。3.民國時期的改革(1)概況:中華民國建立后,南京臨時政府和后來的國民政府,都陸續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2)結果:由于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這些改革多以失敗告終。知識點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1.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1)新中國成立初期①內容:中國共產黨推行 和各項民主改革。②作用:恢復 ,鞏固新生政權,在短時間內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2)20世紀五六十年代①標志:毛澤東1956年發表的《 》和中共八大。②成就: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③結果: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曲折。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 1978年12月內容 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做法,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 的歷史性決策3.中共十八大以來(1)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建成 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2)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 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3)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將全面 總目標列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黨章。(4)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4.改革開放的內容和認識改革 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 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 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開放 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 ”、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引進來”到“走出去”認識 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 ”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題鞏固】1.公元前356年,商鞅立法規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在秦國內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公元前350年,商鞅對此前制度進行補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商鞅這一做法( )A.有效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B.徹底瓦解了濃厚的宗法觀念C.加強了對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D.有利于調節尖銳的社會矛盾2.北魏漢化改革后,六鎮鮮卑職業軍人以前仕宦的特權被取消,社會階級從貴族急速淪落鎮戶、府戶,身份低下。漢化政策加劇了未漢化的鮮卑軍人與已漢化的宮廷子弟之間的矛盾,積聚的不滿在25年后引發六鎮之亂,導致北魏的分裂和滅亡。這說明( )A.漢族文化不利于北魏發展 B.改革要與自身的實際相適應C.孝文帝改革阻礙社會進步 D.改革者須有不畏權貴的精神3.王安石上書宋神宗:“昔日貧者舉息于豪民,今之貧者舉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這反映了王安石變法( )A.強調國家的政治責任 B.加重了部分農戶的負擔C.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 D.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4.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大力整肅吏治,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使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諸子或自殺,或被充軍。張居正家族如此結局,主要緣于其改革( )A.觸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損害了宦官集團的利益C.改變了明內閣參政體制 D.明神宗一直厭惡張居正5.下圖為1898年張之洞在其《勸學篇》中提出的“五知”。這表明他( )◎知恥——知道落后于日本、暹羅和古巴的恥辱◎知懼——知道越南、緬甸、朝鮮、埃及和波蘭的可怕命運◎知變——不變其習,不能變法◎知要——知道中學和西學的要點,中學“考古非要,致用為要”◎知本——在海外不忘國,見異俗不忘親,多智巧不忘圣A.倡導改革傳統的政治制度 B.基本接受西方的政治學說C.支持康梁等人的維新活動 D.主張進行溫和的社會變革6.1901年,清政府一道上諭指出,“近數十年積習相仍,因循粉飾,以致成此大釁……康逆之談新法,乃亂法也,非變法也……法令不更,痼習不破;欲求振作,當議更張”。由此可推知( )A.“大釁”是指戊戌政變 B.戊戌變法未觸及法律C.清政府反對變法革新 D.上諭推動“新政”開展7.1913年7月13日民國政府發布臨時大總統令宣布,凡是清朝“保護興業各法令”,對于民國國體沒有抵觸的,仍然適用,要求各省民政長提倡工商業,對所有路、礦、林、墾、蠶桑、畜牧以及工藝場、工廠及所有商辦公司進行保護和維持。可見,民國政府( )A.繼承了晚清政府的大政方針 B.收回列強控制的經濟權益C.加強了對國民經濟的調控 D.注重工商業發展的連續性8.毛澤東《論十大關系》講話后該報告一直未公開發表。1975年,鄧小平強調這篇報告“太重要”了。1976年12月26日,《論十大關系》在《人民日報》全文發表。在當時,公開發表《論十大關系》的重要目的是( )A.為改革開放進行思想動員 B.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C.糾正“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錯誤 D.傳遞發展戰略調整信息9.據下圖判斷,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導致服務網點銳減B.第一個五年計劃推動了北京服務業發展C.經濟體制改革極大激發了北京市場活力D.加入世貿組織使北京商品供應更加多樣10.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為更好落實這一要求,需要( )A.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B.落實農民新一輪土地承包合同C.大力推行浦東的全面對外開放D.和東盟、日、韓、澳、新加強深層合作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之初,即在全國范圍既完成沒收官僚資本為國家所有、推進新解放區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遺留的各項任務,又開展了“三反”“五反”斗爭、打退資產階級的進攻等社會主義革命的現實任務,為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4年,毛澤東就明確提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總目標”和“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的總任務。中共八大前后以“四個現代化”為核心內容的新中國現代化戰略構想基本形成。——摘編自包心鑒《新中國70年國家建設的內在邏輯》材料二 在鄧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國新時期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在理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理順“政企”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二是理順“政社”關系,促進社會組織發育發展,充分激發社會機體活力;三是理順“黨群”關系,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不斷夯實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確保國家“社會公仆”的本質功能。……國家改革的根本價值是推進制度創新與定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國家改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國家治理提供了強大的政治資源和政治動力。——摘編自包心鑒《新中國70年國家建設的內在邏輯》(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治理與改革開放新時期國家治理各自的突出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后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影響。參考答案知識點一1.(1)牛耕 (4)井田制2.(1)③民族交融(2)均田制 遷都洛陽 多民族國家3.(2)大地主 (3)財政制度4.(2)改革稅制知識點二1.(1)②甲午中日戰爭 ②辦報刊(3)①思想啟蒙(5)改良道路2.(2)編練新軍 (3)民族資本主義知識點三1.(1)①土地改革 ②國民經濟(2)①論十大關系2. 改革開放3.(1)小康社會 (2)治理能力深化改革4. 鄉鎮企業 市場經濟 一帶一路 兩個一百年習題鞏固.參考答案1.A。將原來的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家庭數量的增加使得政府征收的賦稅增加,有效地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故選A項。2.B。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取消職業軍人特權,使其社會地位降低,從而引發六鎮之亂導致北魏的分裂和滅亡,說明改革要與自身的實際相適應,故選B項。3.A。王安石強調應該通過政府減息來減少民眾所受剝削,其實質是強調政府應該承擔民眾困頓的部分責任,故選A項。4.A。根據材料可知,張居正作為明朝的改革家,其死后的遭遇令人惋惜,主要是其改革觸動了統治階級的利益,A項正確。作為封建王朝的明朝統治的基礎是地主階級,而不是宦官,B項錯誤。張居正的改革并未觸動明朝內閣制度,只是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變,C項錯誤。D項說法太絕對。5.D。“五知”指要知道落后的恥辱,知道害怕被侵略的命運,知道變革習俗,知道中西結合、經世致用,還要不忘本,這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情況下,張之洞仍然主張中體西用,變法改良,故選D項。6.D。清政府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下,準備變法革新,根據時間“1901年”可得出上諭推動“新政”開展,故選D項。7.D。民國初年,政府不僅要求各省提倡工商業,還下令保護和維持所有路礦林廠及商辦公司,清朝不危及國體的“保護興業各法令”仍然適用等,說明民國政府注重工商業發展的連續性,故選D項。8.D。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以蘇聯的經驗為鑒戒,總結了我國的經驗,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對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其中包含對照搬照抄蘇聯模式形成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的內容。所以,在當時公開發表《論十大關系》的重要目的是傳遞發展戰略調整信息,D項正確。9.C。改革開放后,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增強市場和企業活力,故選C項。社會主義改造是1953~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是1953~1957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2001年,排除A、B、D三項。10.A。 “一帶一路”倡議本身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舉措,其涉及范圍之廣、開放程度之高、合作形式之多樣,必將推動我國經濟在當代國際形勢下的更好發展,A項正確。B項屬于對內改革。C、D兩項在某種程度上講,是局部、是部分,與全局性的“一帶一路”倡議相比,顯然層次上還不夠。11.(1)突出特點:過渡時期是以國家基本制度的建構建立和保障社會主義新秩序,即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為根本價值;以建立和鞏固社會發展新秩序為根本基礎;以發動和推進所有制變革為關鍵環節;以運用國家力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突出任務;以清除舊國家遺留的封建殘余為根本保障。改革開放新時期是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影響: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國家管理制度,激發了社會活力;夯實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基礎,保證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促進了國家治理的創新,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參考答案知識點一1.(1)牛耕 (4)井田制2.(1)③民族交融(2)均田制 遷都洛陽 多民族國家3.(2)大地主 (3)財政制度4.(2)改革稅制知識點二1.(1)②甲午中日戰爭 ②辦報刊(3)①思想啟蒙(5)改良道路2.(2)編練新軍 (3)民族資本主義知識點三1.(1)①土地改革 ②國民經濟(2)①論十大關系2. 改革開放3.(1)小康社會 (2)治理能力深化改革4. 鄉鎮企業 市場經濟 一帶一路 兩個一百年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