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一)官員選拔1.先秦時期(1)概況:經歷了 、舉薦和軍功爵制。(2)世官制①時間:西周至春秋。②特點: 世代壟斷高官。(3)舉薦和軍功爵制①時間:春秋戰國時期。②特點: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 授予官職。2.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即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3.漢朝:察舉制(1)含義:察舉指先 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2)分類:分常科和 。常科為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3)評價:察舉制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4.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1)背景: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2)推行:220年,由魏王 推行。(3)內容①中正官: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擔任。②評定等級:中正根據 、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稱為“狀”。③授官: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4)評價①將選官權收歸 ,加強了中央集權。②后來隨著 勢力的發展,中正選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二)官員管理1.官員考核(1)秦漢時期:上計制。①含義:每年歲末,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稱為“上計”。②審核: 參與審核計簿,防止造假。③應用:上計考核的結果是 的依據。(2)魏晉南北朝:雖然曹魏、西晉、北朝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大都流于形式。2.監察體系(1)中央監察體系:秦漢建立了以 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2)刺史制①設立:漢武帝時期。②目的: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③特點a.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 一人。b.刺史品級不高,但權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依朝廷規定的監察法規糾舉豪強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3)巡視監察制度:一直延續下來。知識點二 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一)官員選拔1.科舉制的創立:隋唐時期(1)背景:南北朝以來, 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2)內容①分類:以 選拔人才為特點,分為制舉和。② :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③常舉:每年舉行,科目有 、明經、進士等幾十種,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④結果:考試合格只是取得為官的資格,還需 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2.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完善:兩宋時期“取士不問 ”,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二)官員管理1.考核(1)隋唐:官員考核歸屬尚書省 。①隋朝: 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②唐朝:以 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2)宋朝: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2.監察(1)隋唐①最高監察機構: ,其長官為御史大夫。②監察區: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2)宋朝①監察: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②臺諫合一: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一)官員選拔1.元朝(1)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2)恢復科舉制①背景:隨著上層統治者漢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元朝在1313年頒科舉詔,宣布次年開考。②概況:恢復了科舉制,但仍然時斷時續。元朝科舉錄取人數不多,科舉出身者在官員隊伍中的人數比例也不高。2.明清(1)考試級別:分為鄉試、會試與 三級。鄉試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 考中者稱為“ ”會試 由 主持,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 舉人考中者稱為“貢士”殿試 會試后舉行,名義上由 主持 貢士通過者為“進士”(2)參加人員:主要是 和府、州、縣學的學生等。(3)命題范圍:考試從 中命題。(二)官員考核1.明朝(1)考滿:是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官員任現職滿三年稱“初考”,滿六年稱“再考”,滿九年稱“ ”。(2)考核結果:分 、平常、不稱職三等,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3)考察: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2.清朝: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 ,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三)監察制度1.元朝:監察機構嚴密,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2.明清兩朝:監察機構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稱“科道”。(1)明朝①都察院 :不僅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② :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③御史和給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員,品級雖低,但權力很大。(2)清朝①將六科并入 ,都察院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②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習題鞏固】1.戰國時魏國最早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不再以“親、故”而以“功勞”作為賞賜的標準,此后各國相繼效仿并不斷推陳出新。由此產生的影響是( )A.世卿世祿制度日益瓦解 B.貴族競相追逐利祿C.官僚政治得以確立 D.分封制得到進一步發展2.漢朝時期各級吏員都要接受考課,郡國在每年年終時要派員赴京報告生產、稅收、財務、戶口、刑獄情況,并接受考課。尹灣漢墓出土的《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籍》所記遷除實例約110多個,其中標明“以功遷”的有70多例,占65%。這表明此時( )A.官吏升遷基本依據考課 B.統治思想追求儒法雜糅C.官員選拔主要依據功績 D.治國理念漸趨務實功利3.東漢實行察舉制,“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州、郡都必須定期向朝廷舉薦一定數量的人才,而判斷孝廉、茂才的標準包括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聲望的高低等。這客觀上( )A.推動了獨尊儒學局面的出現 B.促使社會階層趨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 D.動搖了郡縣制的基礎4.《晉書·衛瓘傳》記載:“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后,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為一時選用之本耳。其始造也,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論余風。”從中獲悉九品中正制的創立( )A.旨在保護士族貴族特權 B.促進社會階層間的流動C.消除了察舉制度的弊端 D.兼顧了新環境與舊傳統5.秦朝及以后,歷代監察官多是職位低的官員監察職位高的官員,如漢代以六百石的刺史監察兩千石的郡國相,唐代巡視各道的監察御史也僅為正八品。這種做法( )A.保證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B.有效防范高級官員瀆職C.以小馭大體現皇權至上 D.兼顧行政與監察高效能6.據《新唐書》載,御史臺事權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員無不在其監察范圍之內;而尚書省左右丞“掌辯六官之儀,糾正省內,劾御史舉不當者”。據此推斷,唐代( )A.行政職能分工不明 B.政令暢通得以確保C.中樞機構發生異變 D.監察制度有所完善7.宋代選官入仕的途徑相當多元,通過恩蔭入仕者尤多;但相對于進士出身者,這些人在當時被認為“無出身”,在出官、轉遷等方面都受到種種限制,而躋身高層者更是寥寥無幾。這種現象說明宋代( )A.世家大族左右國家政權 B.君主專制制度空前強化C.科舉制得到進一步完善 D.黨派紛爭破壞官僚體制8.宋代考核官員的制度重在考察履歷所反映的年限資歷,因此普通官員但凡沒有顯著罪過,大多能通過年限資歷獲得階官上的提升。該制度主要是為了( )A.保證用人制度的公平 B.解決普通官員的升遷C.避免人才的大量積壓 D.促進政務運行的穩定9.明朝訴訟回避制度對御史出巡有嚴格規定,明太祖時“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臨之人有仇嫌,并宜回避,毋得沽恩報仇,朦朧再問”,明英宗時“所至之處,須用防閑,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見閑雜人”。這些做法( )A.消除了吏治的腐敗 B.客觀上有利于社會公平公正C.維護社會秩序穩定 D.推進了國家監察制度發展10.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言官(負責監督與上諫)聲名顯赫。在明朝200多年的歷史中,多次出現過官死諫的場景,如嘉靖皇帝沉迷道學不理政事,無人敢勸,在言官的進諫下未作出過于出格之事。言官這些行為( )A.說明言官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B.奠定了制約腐敗的政治基礎C.出于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D.表明明代皇權受到有效制約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無論歲舉孝廉、秀才,還是詔舉賢良文學,到中央以后均需經過考試。考試辦法有對策(命題考試)和射策(抽簽考試)兩種。對策多用于考試舉士,射策多用于考試博士弟子。凡屬詔令推舉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試;郡國歲舉之孝廉、秀才則由三公府考試。儒生考經學,官吏考舉奏,通過考試選出優等生,報皇帝錄用。考試實際是量才錄用。——整理自羅義俊《漢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與得失》等材料二 九品中正之制,起于魏文帝時……尚書陳群,就于各州郡皆置中正(注:中正由中央任職的官員擔任),品評其本地的人物……九品中正,是一種制度,比較的流于硬性。于是就生出種種弊病來……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誰沒有親戚朋友?一個人在社會上,本沒有真正完全的自由。一個階級里的人,受這階級的制裁,當然最為嚴重,誰能夠真正破除情面呢?于是所選舉的,總不外乎這一階級里的人。就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這種制度,與兩晉南北朝的門閥階級,是很有關系的。——呂思勉《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扼要指出漢代察舉制下的考試與唐朝科舉制下的考試在選官過程中的不同地位。(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九品中正制創立的主觀目的及客觀效果。參考答案知識點一(一)1.(1)世官制(2)貴族 (3)②軍功大小3.(1)考察 (2)特科4.(2)曹丕 (3)②家世(4)①中央 ②門閥士族(二)1.(1)上計制 ②御史③官員賞罰2.(1)御史大夫 (2)③ 刺史知識點二(一)1.(1)寒門庶族 (2)①分科考試 常舉②制舉 ③秀才 ④吏部2.家世(二)1.(1)吏部 ①九品 ②品德2.(1)①御史臺知識點三(一)2.(1)殿試 舉人 禮部 皇帝(2)國子監 (3)四書五經(二)1.(1)通考 (2)稱職2.大計(三)2.(1)①監察御史 ②六科給事中 (2)①都察院習題鞏固.參考答案1.A。根據材料中的“不再以‘親、故’而以‘功勞’作為賞賜的標準”可知,賞賜的標準由血緣因素變為重視功勞,說明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世卿世祿制度日益瓦解,A項正確。題干信息無法體現貴族競相追逐利祿,B項錯誤。郡縣制的確立標志著官僚政治開始確立,C項錯誤。分封制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題干反映了不再以血緣作為賞賜的標準,D項錯誤。2.A。題干提到漢朝時各級官吏都要接受考課,用實例說明“以功遷”占比很高,這說明考課結果是漢代官員升遷的基本依據,故選A項。3.B。依據題干材料可知,東漢察舉制薦舉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經典和道德聲望高的人,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會階層的固化,B項正確。獨尊儒學局面的出現是在漢武帝時期,A項錯誤。科舉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C項錯誤。題干沒有涉及郡縣制,D項錯誤。4.D。根據題干中“起喪亂之后,人士流移,考詳無地”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創立考慮到魏晉時期政局動蕩、人士流徙的現狀;材料中的“其始造也,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論余風”反映出九品中正制又兼顧舊的傳統,以適應政治統治的需要,D項正確。題干中未涉及九品中正制對士族貴族特權的保護,A項錯誤。題干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創立的背景,未涉及其對社會階層間流動的作用,B項錯誤。C項中“消除了”的表述與史實不符。5.C。歷代監察官的職位較低,但是巡查時代表中央,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因此以小馭大體現了皇權至上,故選C項。6.D。題干反映了御史臺掌管監察職權,同時,尚書省左右丞又對御史有所監督,即“劾御史舉不當者”,由此可知,唐代的監察制度有所完善,D項正確。題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書省左右丞”對“御史”有所監察,防止出現冤假錯案,這是監察制度完善的表現,并非行政職能的分工不明,也不是政令暢通的表現,A、B兩項錯誤。監察制度的完善并沒有改變唐朝中樞機構的建制,C項錯誤。7.C。依據材料中的“通過恩蔭入仕者尤多;但相對于進士出身者,這些人在當時被認為‘無出身’,在出官、轉遷等方面都受到種種限制”可知,宋朝科舉制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C項正確,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選官制度,沒有涉及君主專制的強化和黨派紛爭,B、D兩項錯誤。8.D。通過該制度,官員在日常工作中避免犯顯著的過錯,以便升遷,滿足了常態下大多數官員的升遷訴求,保障了政務的正常運行,故選D項。9.B。吏治的腐敗是不可能消除的,A項說法過于絕對。根據題干中“明朝訴訟回避制度對御史出巡有嚴格規定”可知,明朝實行較為完善的訴訟回避制度,客觀上有利于公平公正,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古代訴訟回避制度發展的表現,與社會秩序無關,C項錯誤。訴訟回避制度作為整頓吏治的重要方式,與監察制度無直接關聯,D項錯誤。10.C。歷史上多次出現過官死諫場景,而死諫體現了忠君與氣節精神,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道德信念的體現,故選C項。11.(1)察舉制選官以地方舉孝廉為基礎,中央政府組織的考試只是量才錄用的輔助手段。唐朝的科舉以中央政府組織的考試結果為選官用人標準,通過明經和進士為主的分科考試獲得做官資格,又通過吏部選官考試后委任官職。(2)主觀目的:克服察舉制弊端,把選官用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客觀效果:隨時間推移,與主觀目的發生嚴重背離。中正官由本州郡世家大族擔任,造成重門第輕才干的局面。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難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世家大族執掌官吏選拔權,不利于中央集權。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