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稻作文化的印記》 【學情分析】 學校七年級學生基本都為山區學生,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大部分學生相對羞澀,且第一次接觸區域地理的學習,在技巧和方法上相對欠缺。因此在教學過程設計過程中,首先要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視頻、圖片和問題情景,鼓勵和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基本的地理技能,掌握歷史與社會的核心能力。山區學生課外知識相對缺乏,對東南亞地區了解較少,但生活在山區,基本都有接觸農業生產,對水稻生產相對較為熟悉,這拉近了學生與書本知識的距離。因此可給予充分的引導,鼓勵學生在運用基本地理技能解讀圖片有效信息的同時聯系實際進行思維的拓展延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區域位置、自然環境和水稻生產情況。 2.了解湄公河平原聚落景觀和社會生活特色。 【過程與方法】 1.從地形圖、氣候特征圖中獲取有效信息,綜合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環境和水稻生產特點。 2.從生活圖片和視頻資料提煉有效信息,梳理分析湄公河地區自然環境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 1.感悟人文景觀與地域環境的密切關系,理解一個地區的區域特色是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結果。 2.學會分析自然環境與人類生產活動之間的關系,初步樹立因地制宜和人地和諧的觀念。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湄南河平原人們的稻作生產以及生活方式。 教學難點: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產與人們生活方式之間的密切關系。 【教學方法】合作討論和展示、講述法、問答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學習地理,要學會從視頻和圖片中獲取有效信息,下面請同學們線觀看一段視頻,說一說你從中獲取了什么樣的信息?或提出你的疑問? 【展示】視頻《湄公河》 【自主問答】學生從氣候、河流和水稻生產等方面解答和質疑。 【設計意圖】用觀看視頻方式來導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湄公河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感受。 新課講授: 【展示】課題 《稻作文化的印記-湄公河平原》 【敘述】同學們,請同學認真觀察和思考,結合標題結合標題,說一說我們認識湄公河平原可以從哪幾方面去認識。 【敘述】同學們的見解都十分獨到,我們可以從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三個角度去了解這個地區。 【自主問答】學生解答和質疑。 【展示】稻作文化的印記(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書本,獨立自助完成導學案的預習案部分。 【展示】個別同學展示自己導學案,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導學案的預習和校對,使學生大致了解湄公河平原的基礎知識,為后面突破重難點提供時間和知識的儲備,指導和培養學生自學和預習能力。 【過渡】通過預習我們隊課本知識已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們就從三個方面具體的去了解湄公河平原。 【展示】(圖片)湄公河在世界上的位置 問:請同學們閱讀書本58頁,結合以下資料,說說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湄公河在世界上的位置圖,描述湄公河平原的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和緯度位置。指導學生描述區域的地理位置的技能,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 【過渡】湄南河平原為什么會成為著名的水稻產區?它都有哪些適合水稻生產的自然條件呢? 【合作探究】請同學們結合水稻習性和書本58-59頁,從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河流)角度分析湄公河地區適合水稻生長的原因。 【展示】水稻的習性;湄公河平原地形圖、氣候類型圖和氣溫降水圖 【自主學習】布置學生用2分鐘左右時間自習課本內容并先獨立思考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再小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請同學們結合水稻習性和書本58-59頁,從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河流)角度分析湄公河地區適合水稻生長的原因。 【板書】水稻生產條件 【小組展示】學生從水稻生產所需的水、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和光照分析討論后,教師總結歸納。 地形:沖積平原,土壤肥沃,地勢低平。 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水文:雨量充沛,水網密布,灌溉方便; 【過渡】湄南河平原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水稻產區,水稻產量位于世界前列。古詩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以說是對湄公河區域或是整個水稻生產最貼切的描述,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水稻生產的具體過程。 【展示】水稻生產勞動圖和湄公河區域人口密度圖 【自主探究】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和水稻生產圖片,談談你對水稻生產的認識。 【敘述】大量人力的投入和精細的耕作,使湄公河區域的水稻保持高產,而這樣的高產與人口密度之間相輔相成。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分析理解。結合山區學生對水稻生產熟悉的特點,結合古詩中“辛苦”兩字,啟發引導學生得出水稻生產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和精耕細作的生產特點。當然,高產的水稻也能夠滿足眾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過渡】湄公河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稠密的人口成就了當地的水稻生產,而長期的水稻生產也使得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被打上了深深的稻作文化的印記。那么稻作文化的印記有哪些?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又存在著怎樣的聯系? 【展示】視頻《湄公河平原上人們的生產生活》 【自主學習】布置學生用2分鐘左右時間自習課本內容并先獨立思考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再小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2、結合視頻和書本59-60頁,從飲食、居住、交通和風俗習慣說說水稻生產對湄公河地區人們生活的影響并分析其原因(從自然角度)? 稻作文化的印記日常生活自然原因飲食居住交通風俗習慣【合作展示】小組展示,部分學生質疑、補充、提問。 【歸納】請找出其中描寫稻作文化印記的內容并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記日常生活自然原因飲食主食為米飯盛產水稻居住高腳樓氣候潮濕交通水上交通發達水網密布風俗習慣春耕節、御耕節盛產水稻,人們期望有好的收成。【設計意圖】學生從視頻和書本材料中,從飲食、交通、居住、和風俗習慣四個方面了解湄公河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并結合的那個地的氣候、水文等自然環境分析原因。學會分析自然環境與人類生產活動之間的關系,初步樹立因地制宜和人地和諧的觀念。 【拓展延伸】我們溫州地區也是水稻種植區,結合水稻習性和下圖,從自然環境角度分析溫州地區可種植水稻的原因? 【展示】(課外拓展)作為水稻種植區的溫州,人們的生活還帶有稻作文化的哪些深刻烙印呢? 【合作探究】學生進行生生討論,展示質疑探究 【歸納】 ①以大米為主食,米酒、粽子、湯團。 ②稻桿也作燃料。 ③劃龍舟,期盼豐收。 ④敬畏神靈,豐收后要感謝上蒼 。 【設計意圖】依據學生生活實際和地方也特色,通過拓展延伸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運用,探究溫州地區的“稻作文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目標檢測】 1、湄公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自然條件包括( ) ①土壤深厚、肥沃 ②勞動力充足 ③水網密布 ④高溫多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符合湄南河平原人們的生產或生活方式的是( ) A、生產主要靠機器 B、生活水平較高 C、人們居住的比較分散 D、農業生產需要投入大量勞力 3、 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與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條件有很多相似之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橫臥在長江中下游的兩岸,是我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這里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稻田魚塘遍野,平原表面有一些起伏平緩的山丘。由于地處亞熱帶,又深受季風影響,雨熱同期。 如果你是生活在這里的農民,你會選擇種植哪種作物?為什么? 【課堂小結】:每個區域由于自然環境的不同,會形成各自不同的區域特色,比如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筑、豐富多彩的民俗習慣等。因此,我們的世界才是多姿多彩的、豐富絢麗的,世界也因此才美麗。為了世界的永久美麗,我們要與環境和諧相處,創造和諧的人地關系。 【板書設計】 地理位置 日常生活 自然環境 水稻生產 —— 文化印記 人文因素 精神生活 【作業設計】 請同學上網搜索水稻種植和東北平原的相關資料,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湄公河平原和東北地區水稻種植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結合兩地的氣候類型分析) 材料一:湄公河平原是世界著名的水稻種植區,熱帶的氣候和眾多的河流,使這里全年都可以種植水稻,一年能種三季。 材料二:我國東北平原地區種植著約5000萬畝的水稻,由于冬季溫度低,夏季生長季節短,水稻為一年一熟制,一般5月份插秧,10月上旬收割,冬季休耕。 【教學反思】 《稻作文化的印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中第三單元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中一課。 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課程與課標要求的特點,本節課應該重點解決兩個問題:①學什么②怎么學。因為在學為中心的新課改理念下,我們應該從學生的角度來決定我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教學的策略。 ①學什么。根據學情和課標,首先確定了本課的學習內容。本課的學習內容是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環境、水稻生產特點以及與人們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使學生體會湄公河地區的人們因地制宜,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課程理念。 ②怎么學。在確定了學習的內容后,我們確定怎么學這一問題。決定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在個人的獨立思考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因此這節課一開始老師通過展示一段關于湄公河平原的視頻并出示課題,引發學生自主對這些圖片和課題提出疑問和困惑。學生經過思考,提出湄公河平原在哪里,當地問什么盛產水稻,自然環境是怎樣的,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何影響。老師根據學生的疑問,結合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形式、啟發引導方式解決學生的疑問和困惑。除此外針對水稻生產的特點和與人口密度之見的關系問題,依據學生熟悉水稻生產過程的情況的特點,以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斷追問的方式展開,培養學生綜合思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