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海拔最高的牧區》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從青藏高寒地區地理位置、海拔、氣候入手,了解這一地區的自然環境。2.從高原牧區人們的衣食住行入手,了解草原人們的生活,體會牧民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條件安排生產生活。過程與方法:1.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有用的信息,運用各種資料,描述一個地區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2、從地圖和相關的資料中獲取有用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培養學生用全面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理解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的聯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了解草原生產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感受牧民對草原的熱愛之情,認識人地協調發展的重要性。2.認識牧區的新發展與變化,感受變化的原因。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以及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理解自然環境與生產生活的關系。難點:理解自然環境與生產生活的關系,認識人地協調發展的重要性。三、教具準備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課前準備 循環播放青藏高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相關圖片 欣賞 積累學生的知識鋪墊和課堂情緒導入新課 出示學生的老師-費列羅在青藏高原拍的照片并請學生跟隨費老師一起進入這片神秘的區域。 看照片,辨別人物 從學生最熟悉的人物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定位西藏 認識范圍 第一封信 出示費老師在牧區發送的第一封微信 提問:哪位同學告訴費老師他所處的位置 展示:高原的政區圖和地形圖,請學生描述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 展示:高原政區圖,請學生思考青藏地區的范圍以及和青藏高原的比較。 看地圖,思考高原的位置和范圍 微信串聯,思路清晰,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地圖分析,有理有據,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閱圖能力。走進西藏 親近自然 第二封信 出示費老師在牧區發送的第二封微信 提問:為什么有高原反應?高原的海拔多少? 展示:青藏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氣溫差異圖和《中國氣候圖》,請學生思考高原的氣溫和降水 展示:青藏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植被差異圖,請學生挑出青藏的植被圖并說明高原草場廣布,請學生思考青藏地區的牧草和其他地區相比有什么特點? 憑常識,認識高原的海拔; 讀圖思考高原的氣溫和降水 讀圖挑出青藏的植被圖并自主學習思考青藏地區的牧草和其他地區相比有什么特點?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駐足西藏 領略生產 第三封信 出示費老師在牧區發送的第三封微信 提問:假如你是一名生活在青藏地區的藏民,你會選擇什么樣的生產方式? 提問:假如你是一名青藏地區的牧民,你會選擇下列哪幾種畜種做為你放牧的對象?說說理由。 同桌一起討論這兩個問題并把結果寫在探究單上; 交流探究結果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探究中領略藏民生產受到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深入西藏 感受生活 第四封信 出示費老師在牧區發送的第四封微信 展示:播放青藏高原民俗風情展示廳的圖片 合作探究:請學生完成關于牧民的生活怎么樣以及為什么是這樣的表格 欣賞; 完成合作探究的表格并交流 通過欣賞這一過程的鋪墊,水到渠成的通過交流完成探究,更深刻感受人們的生產和自然環境對當地牧民生活的重大影響。告別西藏 情系發展 第五封信 出示費老師在牧區發送的第五封微信 展示:視頻《青藏鐵路》 展示:兩則材料,請同學們閱讀并獲取信息 展示:視頻《青藏鐵路通車6周年》 合作探究:青藏鐵路的開通會給青藏地區以及該地區的牧民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欣賞 從材料中感受青藏鐵路是一條生態之路; 合作探究青藏鐵路給牧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感受人類的行為對自然環境的反作用; 讓學生領悟只有人地和諧才能實現發展,實現情感深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