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6.兩次鴉片戰爭(兩課時)學案(含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6.兩次鴉片戰爭(兩課時)學案(含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兩課時)
(一)學 生 版
【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二、兩次鴉片戰爭1.虎門銷煙(1)原因:外國鴉片商人逐年擴大對華鴉片走私,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鴉片煙毒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加劇了政治腐敗,削弱了軍隊戰斗力,加重勞動人民負擔。(2)經過: 將英美鴉片商人呈繳的走私鴉片煙土兩萬多箱,在虎海灘公開銷毀(3)影響: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煙的決心。2.第一次鴉片戰爭(1)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強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②直接原因:英美向中國走私鴉片,英國大鴉片販子認為林則徐在廣州開展的禁煙運動損害了英國的利益,借端發動侵略戰爭。時間:1840-1842年(3)結果①1842年,清政府戰敗投降,被迫簽訂屈辱的《 》。②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虎門條約》;1844年,美國、法國分別強迫清政府簽訂《 條約》和《 條約》。通過這些條約,英、美、法三國從中國獲得了協定關稅、 、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4)影響:《南京條約》等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鴉片戰爭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第二次鴉片戰爭(1)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強不滿足于既得利益,力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②直接原因:列強向清政府提出修約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絕。(2)過程①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美俄以調停人面目出現。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 條約》。③1859年,英法拒絕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線進京換約,進攻大沽炮臺,遭清軍反擊,英法兵艦損失很大。④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搶劫、焚燒圓明園后,進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3)結果;清政府戰敗,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4)影響: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外國侵略者把不平等條約體系強加在中國身上,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滄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三、開眼看世界1.背景(1)外國資本主義的沖擊。(2)中國與西方世界聯系的加大。(3)清政府仍然以“天朝上國”自居,對外封閉保守。2.代表人物(1)林則徐①主要活動:設立譯館,組織人員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匯譯成《 》等書稿。②歷史地位: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編寫《 》一書,該書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明確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3)徐繼畬:寫成《瀛寰志略》一書,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響: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兩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 【圖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圖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圖示】虎門銷煙【釋義】領事裁判權是一國通過駐外領事等對處于另一國領土內的本國國民根據本國法律行使司法管轄權的制度,這是一種治外法權。【圖解】兩次鴉片戰爭的關系【圖示】圓明園遺址【圖解】“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圖解】運用多元史觀解讀鴉片戰爭 1
【重難突破】
一、多視角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1)經濟視角:鴉片貿易改變了中英貿易中英國逆差的地位,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并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
(2)政治視角:英國為維護鴉片貿易,不惜訴諸戰爭。清政府希望能夠避戰,但在“天朝”尊嚴受損的情況下,也不惜一戰。
(3)外交視角:英國政府多次派外交使團來華,均未達到打開中國市場大門的目的;相反,外交禮儀上的沖突為英國發動戰爭制造了借口。
(4)文化視角:中國的“夷夏觀”延續了古代的民族優越感,清政府自視為“天朝上國”,與英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對立。
(5)根本原因:英國在工業革命后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急需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
(6)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
典例1[湖南常德2022模擬]從17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葉,清朝正規軍數量一直保持在大約80萬一85萬名,其中包括60萬綠營、20萬一25萬滿洲八旗。同時,從18世紀30年代至19世紀中葉,清朝的常規軍事支出也一直固定在約2600萬兩白銀。這說明清政府
A.無視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 B.解決了與其它民族的矛盾
C.財政困難制約了軍隊發展 D.致力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答案】A
【解析】17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葉近二百年間,清朝軍隊規模、兵種結構和軍費等基本沒有發生變化,沒有改革軍政,更沒有著手興建海軍和海防,說明清政府無視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A項正確;“解決了”與其它民族的矛盾說法絕對,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清朝前期財政問題,更未體現財政制約了軍隊發展,排除C項;致力于改善民生并非作為封建統治者的清政府的追求和理念,排除D項。
二、鴉片戰爭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1)政治上: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經濟上: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3)思想上:一批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覺醒,他們拋棄陳腐的觀念,重新認識世界,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變化。
(4)對外關系上: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狀態,中國的大門被打開;促進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
(5)社會生活上:引起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典例2[遼寧大連2022一模]戰前中外貿易由行商控制。五口通商后,外人雖可自由選擇商人交易,仍須通過買辦。(買辦)除了經辦本埠業務,且不時深入內地,收購茶、絲,推銷進口商品,轉手之間,千金可致。自是沿海人民“爭附洋人”,不少人成為巨富,但亦因與外人接觸,而習于西事。買辦的出現( )
A.體現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特征 B.不利于中國經濟走向近代化
C.直接導致近代民族工業產生 D.引發了崇洋媚外的社會思潮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五口通商后,外人雖可自由選擇商人交易,仍須通過買辦。”可分析出買辦的出現是鴉片戰爭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體現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特征,A項正確;不利于中國經濟走向近代化說法太絕對,應該辯證的去看待,B項正確;直接導致近代民族工業產生說法錯誤,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引發了崇洋媚外的社會思潮,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合體2022二模]長期以來,除人參、茶葉、大黃等,大量的中國植物和中草藥仍然未被英國認識,被視為奇異的事物。19世紀中葉,英國的植物標本網絡逐漸擴展并覆蓋了中國全境,最終成為英國中藥研究的支柱,使中藥脫離了神秘色彩。這一變化的出現是由于
A.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傳播 B.英國政治經濟占據優勢
C.中國傳統醫學獨特神秘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2.[江蘇蘇錫常鎮四市2022二模]晚清某官員在浙江慘敗、江蘇危急時承認:“逆船乘風揚帆,雖數百里瞬息可到。我兵調撥接引,陸路則狹窄難行,水路則河狹船小,行走亦復遲滯。彼處之救兵未來,而此處之守兵已潰。”該官員參與的這場戰爭
A.促使中國政府開展政治變革 B.暴露了中國封建制度的落后
C.彰顯了農民運動的革命精神 D.喚醒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
3.[福建漳平2022聯考]鴉片戰爭期間,中英兩國年均財政收入和軍費情況,以下數據說明,鴉片戰爭
財政收入 鴉片戰爭的軍費 軍費在財政收入中的占比 人口數 人均軍費
中國 3904萬兩 2733萬兩 70% 41000萬 0.067兩
英國 15540萬兩 1243萬兩 8% 1500萬 0.829兩
A.人均軍費與戰局無關 B.清政府的戰敗有必然性
C.無法從經濟角度解釋 D.軍費數量與戰局負相關
4.[江西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2三模]《南京條約》第五條的中文本寫道“酌定洋銀三百萬銀圓,作為商欠之數,準明由中國官代為償還。”而英文本中表達的意思是,由于商行多有欠款于英國臣民,中國皇帝同意付額三百萬銀圓于英國政府。據此推知,《南京條約》的中文本意在
A.避免中英沖突激化 B.美化英國掠奪行徑
C.表面維護清朝皇權 D.淡化條約侵略實質
5.[四川瀘州2022適應考]論及晚清時期的不平等條約,有學者注意到:“簽署治外法權條款則是出于以下權宜的想法,即這些說不同的語言并有著奇怪習俗的夷人應該獲準管理自己——以顯示中國的寬宏大量,并減輕管轄他們的任務。”清政府的這種認知反映了
A.國家主權觀念的淡薄 B.拋棄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C.走出天朝上國的幻夢 D.極力維護朝貢貿易體系
6.[廣東深圳2022一模]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艦隊在珠江和清軍作戰時,當地民眾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賽龍舟時興高采烈在遠處觀戰。而在《申諭英夷告示》中記載,三元里人民警告英軍,若敢再來,“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之害也!”這說明了當地民眾(  )
A.逐漸認識到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 B.比珠江其他地區民眾更具愛國情懷
C.宗族家鄉觀念強于近代民族國家觀念 D.逐漸意識到落后的清政府無法依靠
7.[河北部分學校2022沖刺壓軸(一)]下面是三位學者估算的1895~1911年中國國內貨幣結構的占比情況。據此可知,這一局面
A.反映中國日益卷入全球市場 B.說明列強對華以傾銷商品為主
C.致使中國近代貨幣體系建立 D.造成中國國內銀賤銅貴的局面
8.[云南2022一模]晚清,時人記述道:“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錢、洋煙、洋布等貨,無不以洋為貴,甚有非洋而冒為洋者。如髹器本出揚州,故曰揚漆,今則改為洋漆矣····磁器出豫章,今則以粗者為洋碗矣·····以至洋松、洋菊、洋雞、洋犬之類,無不以洋得名。世俗好異如此。”這表明當時
A.社會風尚出現變化 B.洋貨價格相對低廉
C.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D.西方商品壟斷市場
9.[湖南2022模擬(二)]如圖為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白銀外流變化情況(單位:兩)。據此可知,這一時期中國
A.政府未有實際措施應對 B.國際收支處于出超地位
C.銀貴錢賤民眾負擔加重 D.西方商品傾銷勢如破竹
10.[河北2022新高考模擬(六)]如圖為1840—1950年間中國茶葉生產出口總量示意圖。據此可知
A.近代茶葉銷售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
B.前期茶葉出口增加根源于產量激增
C.中期以后中國茶葉的出口趨于劣勢
D.后期茶葉產量下降加速小農經濟破產
11.[湖北2022聯考]1850年,美國有90艘輪船抵達香港,所載貨物在此改由小輪船或木船轉運至廣州等其他口岸。同時把廣州等地運往美國的貨物運到香港,再用遠洋船只運輸。其他國家的對華貿易也逐漸仿效了美國。這反映出
A.中國對外貿易格局的變化 B.廣州的政治地位已下降
C.美國取代了英國在華地位 D.中國近代化航運業興起
12.[廣東2022模擬(一)]有學者指出,英國在鴉片戰爭后與中國談判的目的,是要求中國按照英國的方式進行國際交往和自由貿易。據此,1842年《南京條約》取消了只準在廣州進行中外貿易、由廣州特許的公行壟斷商來進行中外貿易的限制,并致力于將條約取得的權利轉化為制度。這表明鴉片戰爭( )
A.體現了英國的本質意圖 B.推動了自由貿易的興起
C.廢除了中國的朝貢體制 D.擴大了中國的外貿范圍
13.[江西贛州2022適應考]有學者指出,《南京條約》及附件的簽訂暗含了豐富的羈縻思想,領事裁判權的讓與是羈縻之道中因俗而治的體現,開放通商口岸也是以通商為餌羈縻夷人。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圖擺脫不平等條約的束縛 B.逐步向近代外交轉變
C.未看清英國政府侵略的本質 D.國際地位得到了鞏固
14.[天津部分區2022一模]蔣廷黻在《半新不舊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理由是我們的落伍……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材料實質上是在( )
A.論證了民族國家應該從戰爭中學會戰爭 B.探討近代中國挽救民族危機的正確途徑
C.尋求解讀在鴉片戰爭中中國失敗的理由 D.強調鴉片戰爭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地位
15.[河北滄州2022猜題信息卷(二)]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撫記》中記載,林則徐曾奏言:“自六月以來,各國洋船貿易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歸,亦必回國各調兵船來與講理……中國造船鑄炮,至多不過三百萬,即可師敵之長技以制敵。此時,但固守藩籬,即足使之自困。”由此可知,林則徐
A.奏言緩解了清廷當時困境 B.反思了當時中國近代化問題
C.認識到貿易逆差的危害性 D.已有“師夷制夷”的海防思想
16.[山東德州2022三模]徐繼畬認為西方并非“但知貿易,無他技能”,而是科學昌明、繁榮富強且自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國,西方不僅經濟繁榮,且文教制度完備。這表明他
A.要求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B.認識到洋務運動的不足
C.主張變革中國政治制度 D.初步摒棄傳統華夷觀念
【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
1.【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英國的植物標本網絡之所以能夠逐漸開展并覆蓋中國全境,是因為19世紀中葉,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開始對中國進行殖民擴張,能夠對中國進行殖民擴張的原因就在于英國的政治經濟占據優勢,B項正確;生物進化論的傳播、中國傳統醫學的獨特神秘都不是導致這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排除D項。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敵方雖然逆風,但是瞬息可到,這說明其船只是現代輪船,而清朝的兵員運送能力非常落后,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鴉片戰爭,暴露了中國封建制度的落后,B項正確;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并未進行政治變革,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英國侵略者,而非太平天國軍隊,排除C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3.【答案】B
【解析】材料顯示清政府鴉片戰爭的軍費開支在財政收入的占比太高,清政府財力無力維系正常戰爭的開支,相反,英國則相對輕松得多,注定清政府的戰敗,B項正確;人均軍費與戰局有關,們不是決定性的關系,排除A項;從經濟角度,可以解釋戰爭的敗因,排除C項;軍費數量與戰局正相關,但影響戰局的因素很多,軍費開支大的一方也可能失敗,排除D項。
4.【答案】C
【解析】“酌定洋銀三百萬銀圓,作為商欠之數,準明由中國官代為償還”帶有皇恩浩蕩的意味,意在維護皇權,C項正確;條約已經簽訂,意味著沖突已經結束,排除A項;中文本的表述并未美化英國,排除B項;第五條并不能體現出英國侵略的本質,排除D項。
5.【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晚清不平等條約中的治外法權條款嚴重破壞力中國的司法主權,但是當時的統治者卻認為這一條款是權宜之策,一方面能顯示中國的寬宏大量,同時還能減輕官員管轄外國人的負擔,一舉兩得,并未意識到這一條款的危害,說明晚清統治者對于列強通過治外法權破壞中國司法主權的行徑懵懂無知,體現了國家主權觀念的淡薄,A項正確;清政府認為“這些說不同的語言并有著奇怪習俗的夷人應該獲準管理自己”,說明其在觀念上依然堅持了閉關鎖國,排除B項;清政府將簽署治外法權作為一種對外國人的恩賜看待,充分體現了天朝上國的觀念,排除C項;治外法權屬于司法領域,與朝貢貿易體制無關,排除D項。
6.【答案】C
【解析】由材料“民眾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賽龍舟時興高采烈在遠處觀戰”、“三元里人民警告英軍,若敢再來,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可知清軍和英國作戰時,民眾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觀戰,說明國家觀念的淡弱,但英軍侵犯三元里傷害宗族成員時,當地民眾自發奮起反抗,說明民眾具有強烈的宗族家鄉觀念,C項正確;當時的民眾和清政府都沒有認識到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排除A項;材料只提及珠江,并未提及其他地區,不能得出此結論,排除B項;當時民眾并未認識到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本質,排除D項。
7.【答案】A
【解析】考查晚清的經濟。從市場流通占比看,市場流通的貨幣以實體化貨幣為主,貨幣的信用化程度很低,晚清貨幣種類繁多,體系紊亂,貨幣的信用化程度較低,晚清政府對于貨幣市場的干預能力極為有限,貨幣進入中國市場,導致中國經濟日益卷人世界市場,A項正確;當時列強對華貿易處于資本輸出階段,排除B項;當時中國經濟屬于資本主義世界的附庸,尚未建立完善的貨幣體系,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白銀貨幣和銅貨幣的比重,并不涉及造價成本,排除D項。
8.【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錢、洋煙、洋布等貨,無不以洋為貴,甚有非洋而冒為洋者”等信息可知,材料內容體現了當時人們崇尚洋貨的現象,表明當時社會風尚出現變化,A項正確;“洋貨價格相對低廉”的表述與題干“無不以洋為貴”的表述不符合,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當時社會上流行外國貨物諸多的現象,沒有涉及自然經濟瓦解的現象,排除C項;材料內容體現了當時中國社會上有諸多的洋貨,不代表西方商品壟斷市場,排除D項。
9.【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白銀大量外流,致使銀貴錢賤現象越來越嚴重,民眾負擔加重,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政府是否有實際措施應對,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進出口情況,無法得出“國際收支處于出超地位”的結論,排除B項;受自然經濟的頑強抵制,起初西方商品傾銷并不如意,排除D項。
10.【答案】C
【解析】鴉片戰爭后中國絲、茶等農產品日益商品化,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西方列強操縱著市場,使中國絲、茶生產服從于國際市場的需要,但國際市場上也有來自印度等的茶葉競爭,中國出口減少表明競爭力減弱,與材料中中期“出口減少”相符,C項正確;材料中“1880-1910年”明顯是內銷少于外銷,排除A項;近代中國茶葉輸出根源不在于產量,而是鴉片戰爭后日益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使中國絲、茶生產服從于國際市場的需要,日趨商品化,排除B項;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下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而茶等農產品大量出口,減少了農業經濟中的自給自足的成分,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加速小農經濟破產,排除D項。
11.【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前,廣州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中心,鴉片戰爭后,在進出口貿易中,廣州的經濟地位有所下降,香港作為轉口貿易港的地位逐漸上升,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廣州的政治地位,排除B項;美國利用香港作為對華貿易的轉口港,說明列強對華貿易的變化,不能說明美國取代了英國在華地位,排除C項;材料并未明確所用小輪船或木輪是中國所有和運營的,況且中國近代化航運業興起于洋務運動時期,排除D項。
12.【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英國在鴉片戰爭后進行中英談判的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獲取高額利潤,通過《南京條約》打破了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表明鴉片戰爭體現了英國的本質意圖,A項正確;鴉片戰爭前自由貿易就已經興起,排除B項;C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答案】C
【解析】羈縻政策是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對周邊少數民族采取的懷柔政策,包含夷夏有別、懷柔遠人、因俗而治等內涵。清政府將之用于處理與西方國家的關系,顯然未看清英國的侵略的本質。而且,清政府還試圖通過給予所謂“恩惠”來安撫外夷,絲毫沒有意識到國家主權淪喪的危害,未認識到條約的不平等性,C項正確,排除A項;中國外交近代化是以總理衙門成立為標志,羈縻政策不具有近代意義,排除B項;D項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
14.【答案】B
【解析】蔣廷黻認為,鴉片戰爭失敗后,中國人必須明白“我們的落伍”,必須“力圖改革”,中華民族才能生存、發展,其實質是在探討近代中國挽救民族危機的正確途徑,B項正確;從戰爭中學會戰爭與找到“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等不符,排除A項;蔣廷黻強調的是找準方向,努力改革自強,并非僅為失敗找理由一項,排除C項;蔣廷黻觀點的實質并非要強調鴉片戰爭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地位,排除D項。
15.【答案】D
【解析】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采取的“造船鑄炮”“師敵之長技以制敵”之策以“使之自圍”,這是其“師夷制夷”的海防思想的體現,D項正確;林則徐的奏言并未緩解清統治困境,之后列強侵略加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斷加深,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林則徐針對中國近代化的反思,排除B項;材料中雖提到“各國洋船貿易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歸,亦必回國各調兵船來與講理”,但這是林則徐海防思想提出的背景,并未涉及貿易順差還是逆差的問題,排除C項。
16.【答案】D
【解析】徐繼畬認為西方社會不僅僅貿易發達,而且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國,這說明徐繼畬初步摒棄傳統華夷觀念,D項正確;A項錯在“全面”,排除A項;徐繼畬是洋務運動之前的人物,排除B項;徐繼畬并未明確主張變革中國政治制度,排除C項。
教 師 版
【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二、兩次鴉片戰爭1.虎門銷煙(1)原因:外國鴉片商人逐年擴大對華鴉片走私,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鴉片煙毒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加劇了政治腐敗,削弱了軍隊戰斗力,加重勞動人民負擔。(2)經過:林則徐將英美鴉片商人呈繳的走私鴉片煙土兩萬多箱,在虎海灘公開銷毀(3)影響: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煙的決心。2.第一次鴉片戰爭(1)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強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②直接原因:英美向中國走私鴉片,英國大鴉片販子認為林則徐在廣州開展的禁煙運動損害了英國的利益,借端發動侵略戰爭。時間:1840-1842年(3)結果①1842年,清政府戰敗投降,被迫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②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虎門條約》;1844年,美國、法國分別強迫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通過這些條約,英、美、法三國從中國獲得了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4)影響:《南京條約》等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鴉片戰爭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第二次鴉片戰爭(1)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強不滿足于既得利益,力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②直接原因:列強向清政府提出修約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絕。(2)過程①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美俄以調停人面目出現。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天津條約》。③1859年,英法拒絕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線進京換約,進攻大沽炮臺,遭清軍反擊,英法兵艦損失很大。④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搶劫、焚燒圓明園后,進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3)結果;清政府戰敗,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4)影響: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外國侵略者把不平等條約體系強加在中國身上,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滄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三、開眼看世界1.背景(1)外國資本主義的沖擊。(2)中國與西方世界聯系的加大。(3)清政府仍然以“天朝上國”自居,對外封閉保守。2.代表人物(1)林則徐①主要活動:設立譯館,組織人員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②歷史地位: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編寫《海國圖志》一書,該書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明確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3)徐繼畬:寫成《瀛寰志略》一書,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響: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兩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 【圖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圖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圖示】虎門銷煙【釋義】領事裁判權是一國通過駐外領事等對處于另一國領土內的本國國民根據本國法律行使司法管轄權的制度,這是一種治外法權。【圖解】兩次鴉片戰爭的關系【圖示】圓明園遺址【圖解】“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圖解】運用多元史觀解讀鴉片戰爭
【重難突破】
一、多視角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1)經濟視角:鴉片貿易改變了中英貿易中英國逆差的地位,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并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
(2)政治視角:英國為維護鴉片貿易,不惜訴諸戰爭。清政府希望能夠避戰,但在“天朝”尊嚴受損的情況下,也不惜一戰。
(3)外交視角:英國政府多次派外交使團來華,均未達到打開中國市場大門的目的;相反,外交禮儀上的沖突為英國發動戰爭制造了借口。
(4)文化視角:中國的“夷夏觀”延續了古代的民族優越感,清政府自視為“天朝上國”,與英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對立。
(5)根本原因:英國在工業革命后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急需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
(6)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
典例1[湖南常德2022模擬]從17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葉,清朝正規軍數量一直保持在大約80萬一85萬名,其中包括60萬綠營、20萬一25萬滿洲八旗。同時,從18世紀30年代至19世紀中葉,清朝的常規軍事支出也一直固定在約2600萬兩白銀。這說明清政府
A.無視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 B.解決了與其它民族的矛盾
C.財政困難制約了軍隊發展 D.致力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答案】A
【解析】17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葉近二百年間,清朝軍隊規模、兵種結構和軍費等基本沒有發生變化,沒有改革軍政,更沒有著手興建海軍和海防,說明清政府無視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A項正確;“解決了”與其它民族的矛盾說法絕對,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清朝前期財政問題,更未體現財政制約了軍隊發展,排除C項;致力于改善民生并非作為封建統治者的清政府的追求和理念,排除D項。
二、鴉片戰爭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1)政治上: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經濟上: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3)思想上:一批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覺醒,他們拋棄陳腐的觀念,重新認識世界,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變化。
(4)對外關系上: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狀態,中國的大門被打開;促進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
(5)社會生活上:引起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典例2[遼寧大連2022一模]戰前中外貿易由行商控制。五口通商后,外人雖可自由選擇商人交易,仍須通過買辦。(買辦)除了經辦本埠業務,且不時深入內地,收購茶、絲,推銷進口商品,轉手之間,千金可致。自是沿海人民“爭附洋人”,不少人成為巨富,但亦因與外人接觸,而習于西事。買辦的出現( )
A.體現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特征 B.不利于中國經濟走向近代化
C.直接導致近代民族工業產生 D.引發了崇洋媚外的社會思潮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五口通商后,外人雖可自由選擇商人交易,仍須通過買辦。”可分析出買辦的出現是鴉片戰爭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體現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特征,A項正確;不利于中國經濟走向近代化說法太絕對,應該辯證的去看待,B項正確;直接導致近代民族工業產生說法錯誤,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引發了崇洋媚外的社會思潮,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合體2022二模]長期以來,除人參、茶葉、大黃等,大量的中國植物和中草藥仍然未被英國認識,被視為奇異的事物。19世紀中葉,英國的植物標本網絡逐漸擴展并覆蓋了中國全境,最終成為英國中藥研究的支柱,使中藥脫離了神秘色彩。這一變化的出現是由于
A.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傳播 B.英國政治經濟占據優勢
C.中國傳統醫學獨特神秘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英國的植物標本網絡之所以能夠逐漸開展并覆蓋中國全境,是因為19世紀中葉,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開始對中國進行殖民擴張,能夠對中國進行殖民擴張的原因就在于英國的政治經濟占據優勢,B項正確;生物進化論的傳播、中國傳統醫學的獨特神秘都不是導致這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排除D項。
2.[江蘇蘇錫常鎮四市2022二模]晚清某官員在浙江慘敗、江蘇危急時承認:“逆船乘風揚帆,雖數百里瞬息可到。我兵調撥接引,陸路則狹窄難行,水路則河狹船小,行走亦復遲滯。彼處之救兵未來,而此處之守兵已潰。”該官員參與的這場戰爭
A.促使中國政府開展政治變革 B.暴露了中國封建制度的落后
C.彰顯了農民運動的革命精神 D.喚醒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敵方雖然逆風,但是瞬息可到,這說明其船只是現代輪船,而清朝的兵員運送能力非常落后,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鴉片戰爭,暴露了中國封建制度的落后,B項正確;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并未進行政治變革,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英國侵略者,而非太平天國軍隊,排除C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3.[福建漳平2022聯考]鴉片戰爭期間,中英兩國年均財政收入和軍費情況,以下數據說明,鴉片戰爭
財政收入 鴉片戰爭的軍費 軍費在財政收入中的占比 人口數 人均軍費
中國 3904萬兩 2733萬兩 70% 41000萬 0.067兩
英國 15540萬兩 1243萬兩 8% 1500萬 0.829兩
A.人均軍費與戰局無關 B.清政府的戰敗有必然性
C.無法從經濟角度解釋 D.軍費數量與戰局負相關
【答案】B
【解析】材料顯示清政府鴉片戰爭的軍費開支在財政收入的占比太高,清政府財力無力維系正常戰爭的開支,相反,英國則相對輕松得多,注定清政府的戰敗,B項正確;人均軍費與戰局有關,們不是決定性的關系,排除A項;從經濟角度,可以解釋戰爭的敗因,排除C項;軍費數量與戰局正相關,但影響戰局的因素很多,軍費開支大的一方也可能失敗,排除D項。
4.[江西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2三模]《南京條約》第五條的中文本寫道“酌定洋銀三百萬銀圓,作為商欠之數,準明由中國官代為償還。”而英文本中表達的意思是,由于商行多有欠款于英國臣民,中國皇帝同意付額三百萬銀圓于英國政府。據此推知,《南京條約》的中文本意在
A.避免中英沖突激化 B.美化英國掠奪行徑
C.表面維護清朝皇權 D.淡化條約侵略實質
【答案】C
【解析】“酌定洋銀三百萬銀圓,作為商欠之數,準明由中國官代為償還”帶有皇恩浩蕩的意味,意在維護皇權,C項正確;條約已經簽訂,意味著沖突已經結束,排除A項;中文本的表述并未美化英國,排除B項;第五條并不能體現出英國侵略的本質,排除D項。
5.[四川瀘州2022適應考]論及晚清時期的不平等條約,有學者注意到:“簽署治外法權條款則是出于以下權宜的想法,即這些說不同的語言并有著奇怪習俗的夷人應該獲準管理自己——以顯示中國的寬宏大量,并減輕管轄他們的任務。”清政府的這種認知反映了
A.國家主權觀念的淡薄 B.拋棄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C.走出天朝上國的幻夢 D.極力維護朝貢貿易體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晚清不平等條約中的治外法權條款嚴重破壞力中國的司法主權,但是當時的統治者卻認為這一條款是權宜之策,一方面能顯示中國的寬宏大量,同時還能減輕官員管轄外國人的負擔,一舉兩得,并未意識到這一條款的危害,說明晚清統治者對于列強通過治外法權破壞中國司法主權的行徑懵懂無知,體現了國家主權觀念的淡薄,A項正確;清政府認為“這些說不同的語言并有著奇怪習俗的夷人應該獲準管理自己”,說明其在觀念上依然堅持了閉關鎖國,排除B項;清政府將簽署治外法權作為一種對外國人的恩賜看待,充分體現了天朝上國的觀念,排除C項;治外法權屬于司法領域,與朝貢貿易體制無關,排除D項。
6.[廣東深圳2022一模]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艦隊在珠江和清軍作戰時,當地民眾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賽龍舟時興高采烈在遠處觀戰。而在《申諭英夷告示》中記載,三元里人民警告英軍,若敢再來,“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之害也!”這說明了當地民眾(  )
A.逐漸認識到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 B.比珠江其他地區民眾更具愛國情懷
C.宗族家鄉觀念強于近代民族國家觀念 D.逐漸意識到落后的清政府無法依靠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民眾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賽龍舟時興高采烈在遠處觀戰”、“三元里人民警告英軍,若敢再來,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可知清軍和英國作戰時,民眾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觀戰,說明國家觀念的淡弱,但英軍侵犯三元里傷害宗族成員時,當地民眾自發奮起反抗,說明民眾具有強烈的宗族家鄉觀念,C項正確;當時的民眾和清政府都沒有認識到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排除A項;材料只提及珠江,并未提及其他地區,不能得出此結論,排除B項;當時民眾并未認識到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本質,排除D項。
7.[河北部分學校2022沖刺壓軸(一)]下面是三位學者估算的1895~1911年中國國內貨幣結構的占比情況。據此可知,這一局面
A.反映中國日益卷入全球市場 B.說明列強對華以傾銷商品為主
C.致使中國近代貨幣體系建立 D.造成中國國內銀賤銅貴的局面
【答案】A
【解析】考查晚清的經濟。從市場流通占比看,市場流通的貨幣以實體化貨幣為主,貨幣的信用化程度很低,晚清貨幣種類繁多,體系紊亂,貨幣的信用化程度較低,晚清政府對于貨幣市場的干預能力極為有限,貨幣進入中國市場,導致中國經濟日益卷人世界市場,A項正確;當時列強對華貿易處于資本輸出階段,排除B項;當時中國經濟屬于資本主義世界的附庸,尚未建立完善的貨幣體系,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白銀貨幣和銅貨幣的比重,并不涉及造價成本,排除D項。
8.[云南2022一模]晚清,時人記述道:“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錢、洋煙、洋布等貨,無不以洋為貴,甚有非洋而冒為洋者。如髹器本出揚州,故曰揚漆,今則改為洋漆矣····磁器出豫章,今則以粗者為洋碗矣·····以至洋松、洋菊、洋雞、洋犬之類,無不以洋得名。世俗好異如此。”這表明當時
A.社會風尚出現變化 B.洋貨價格相對低廉
C.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D.西方商品壟斷市場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錢、洋煙、洋布等貨,無不以洋為貴,甚有非洋而冒為洋者”等信息可知,材料內容體現了當時人們崇尚洋貨的現象,表明當時社會風尚出現變化,A項正確;“洋貨價格相對低廉”的表述與題干“無不以洋為貴”的表述不符合,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當時社會上流行外國貨物諸多的現象,沒有涉及自然經濟瓦解的現象,排除C項;材料內容體現了當時中國社會上有諸多的洋貨,不代表西方商品壟斷市場,排除D項。
9.[湖南2022模擬(二)]如圖為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白銀外流變化情況(單位:兩)。據此可知,這一時期中國
A.政府未有實際措施應對 B.國際收支處于出超地位
C.銀貴錢賤民眾負擔加重 D.西方商品傾銷勢如破竹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白銀大量外流,致使銀貴錢賤現象越來越嚴重,民眾負擔加重,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政府是否有實際措施應對,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進出口情況,無法得出“國際收支處于出超地位”的結論,排除B項;受自然經濟的頑強抵制,起初西方商品傾銷并不如意,排除D項。
10.[河北2022新高考模擬(六)]如圖為1840—1950年間中國茶葉生產出口總量示意圖。據此可知
A.近代茶葉銷售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
B.前期茶葉出口增加根源于產量激增
C.中期以后中國茶葉的出口趨于劣勢
D.后期茶葉產量下降加速小農經濟破產
【答案】C
【解析】鴉片戰爭后中國絲、茶等農產品日益商品化,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西方列強操縱著市場,使中國絲、茶生產服從于國際市場的需要,但國際市場上也有來自印度等的茶葉競爭,中國出口減少表明競爭力減弱,與材料中中期“出口減少”相符,C項正確;材料中“1880-1910年”明顯是內銷少于外銷,排除A項;近代中國茶葉輸出根源不在于產量,而是鴉片戰爭后日益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使中國絲、茶生產服從于國際市場的需要,日趨商品化,排除B項;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下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而茶等農產品大量出口,減少了農業經濟中的自給自足的成分,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加速小農經濟破產,排除D項。
11.[湖北2022聯考]1850年,美國有90艘輪船抵達香港,所載貨物在此改由小輪船或木船轉運至廣州等其他口岸。同時把廣州等地運往美國的貨物運到香港,再用遠洋船只運輸。其他國家的對華貿易也逐漸仿效了美國。這反映出
A.中國對外貿易格局的變化 B.廣州的政治地位已下降
C.美國取代了英國在華地位 D.中國近代化航運業興起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前,廣州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中心,鴉片戰爭后,在進出口貿易中,廣州的經濟地位有所下降,香港作為轉口貿易港的地位逐漸上升,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廣州的政治地位,排除B項;美國利用香港作為對華貿易的轉口港,說明列強對華貿易的變化,不能說明美國取代了英國在華地位,排除C項;材料并未明確所用小輪船或木輪是中國所有和運營的,況且中國近代化航運業興起于洋務運動時期,排除D項。
12.[廣東2022模擬(一)]有學者指出,英國在鴉片戰爭后與中國談判的目的,是要求中國按照英國的方式進行國際交往和自由貿易。據此,1842年《南京條約》取消了只準在廣州進行中外貿易、由廣州特許的公行壟斷商來進行中外貿易的限制,并致力于將條約取得的權利轉化為制度。這表明鴉片戰爭( )
A.體現了英國的本質意圖 B.推動了自由貿易的興起
C.廢除了中國的朝貢體制 D.擴大了中國的外貿范圍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英國在鴉片戰爭后進行中英談判的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獲取高額利潤,通過《南京條約》打破了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表明鴉片戰爭體現了英國的本質意圖,A項正確;鴉片戰爭前自由貿易就已經興起,排除B項;C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江西贛州2022適應考]有學者指出,《南京條約》及附件的簽訂暗含了豐富的羈縻思想,領事裁判權的讓與是羈縻之道中因俗而治的體現,開放通商口岸也是以通商為餌羈縻夷人。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圖擺脫不平等條約的束縛 B.逐步向近代外交轉變
C.未看清英國政府侵略的本質 D.國際地位得到了鞏固
【答案】C
【解析】羈縻政策是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對周邊少數民族采取的懷柔政策,包含夷夏有別、懷柔遠人、因俗而治等內涵。清政府將之用于處理與西方國家的關系,顯然未看清英國的侵略的本質。而且,清政府還試圖通過給予所謂“恩惠”來安撫外夷,絲毫沒有意識到國家主權淪喪的危害,未認識到條約的不平等性,C項正確,排除A項;中國外交近代化是以總理衙門成立為標志,羈縻政策不具有近代意義,排除B項;D項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
14.[天津部分區2022一模]蔣廷黻在《半新不舊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理由是我們的落伍……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材料實質上是在( )
A.論證了民族國家應該從戰爭中學會戰爭 B.探討近代中國挽救民族危機的正確途徑
C.尋求解讀在鴉片戰爭中中國失敗的理由 D.強調鴉片戰爭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地位
【答案】B
【解析】蔣廷黻認為,鴉片戰爭失敗后,中國人必須明白“我們的落伍”,必須“力圖改革”,中華民族才能生存、發展,其實質是在探討近代中國挽救民族危機的正確途徑,B項正確;從戰爭中學會戰爭與找到“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等不符,排除A項;蔣廷黻強調的是找準方向,努力改革自強,并非僅為失敗找理由一項,排除C項;蔣廷黻觀點的實質并非要強調鴉片戰爭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地位,排除D項。
15.[河北滄州2022猜題信息卷(二)]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撫記》中記載,林則徐曾奏言:“自六月以來,各國洋船貿易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歸,亦必回國各調兵船來與講理……中國造船鑄炮,至多不過三百萬,即可師敵之長技以制敵。此時,但固守藩籬,即足使之自困。”由此可知,林則徐
A.奏言緩解了清廷當時困境 B.反思了當時中國近代化問題
C.認識到貿易逆差的危害性 D.已有“師夷制夷”的海防思想
【答案】D
【解析】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采取的“造船鑄炮”“師敵之長技以制敵”之策以“使之自圍”,這是其“師夷制夷”的海防思想的體現,D項正確;林則徐的奏言并未緩解清統治困境,之后列強侵略加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斷加深,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林則徐針對中國近代化的反思,排除B項;材料中雖提到“各國洋船貿易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歸,亦必回國各調兵船來與講理”,但這是林則徐海防思想提出的背景,并未涉及貿易順差還是逆差的問題,排除C項。
16.[山東德州2022三模]徐繼畬認為西方并非“但知貿易,無他技能”,而是科學昌明、繁榮富強且自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國,西方不僅經濟繁榮,且文教制度完備。這表明他
A.要求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B.認識到洋務運動的不足
C.主張變革中國政治制度 D.初步摒棄傳統華夷觀念
【答案】D
【解析】徐繼畬認為西方社會不僅僅貿易發達,而且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國,這說明徐繼畬初步摒棄傳統華夷觀念,D項正確;A項錯在“全面”,排除A項;徐繼畬是洋務運動之前的人物,排除B項;徐繼畬并未明確主張變革中國政治制度,排除C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县| 商城县| 商城县| 中宁县| 资溪县| 闵行区| 大理市| 合作市| 舒城县| 清水县| 临夏县| 昂仁县| 中西区| 洛扎县| 黑水县| 西青区| 中卫市| 白山市| 房山区| 辽宁省| 綦江县| 柯坪县| 海安县| 平山县| 普安县| 沙坪坝区| 天祝| 灵石县| 宁津县| 文登市| 福泉市| 盘锦市| 德昌县| 吉安县| 长丰县| 胶南市| 汉中市| 夹江县| 中西区| 大关县| 安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