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 第六單元)學生版+教師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重點梳理+單元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 第六單元)學生版+教師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重點梳理+單元測試)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重點梳理+單元測試)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知識總結
(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一)學 生 版
【知識框架】
【階段特征】
1.總體特征:民國前期(1912~1928年)包括兩個時期:一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二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2.具體表現
(1)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了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體制,但中國很快陷入軍閥割據中,帝國主義分而治之,軍閥混戰是這一時期的特征。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共和作了一系列斗爭。
(2)經濟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迎來“黃金時期”。
(3)思想上:資產階級的三民主義、民主科學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4)社會生活上: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推動了社會生活的變遷,服飾、習俗、交通、通訊、大眾傳媒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重點梳理】
重點1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社會特點
重點2 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及作用
1.特點
(1)產生條件:不是中國自身生產力和商品經濟充分發展到足夠程度的結果, (2)工業布局: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帶,廣大西部和內陸地區十分稀少。
(3)工業結構;民族工業主要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嚴重滯后。
(4)經營管理: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2,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的推動作用
(1)從經濟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代表歷史潮流和趨勢的新經濟因素,民族工業的發展進一步瓦解自然經濟,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2)從政治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的開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社會基礎(為資產階級進行政治斗爭提供經濟基礎),也為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創造了條件。
(3)從思想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磁,資產階級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義,開展了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如維新思想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新文化運動等),從而沖擊和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重點3 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新發展
重點4 近代中國社會各派別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及主要原因
重點5 中國向西方學習過程中的四個方面的爭論
重點6 儒家思想在戊戌變法和新文化運動中的不同命運
【單元測試】
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貴州黔南2022熱身模擬(一)]康有為在《與南北美洲諸華商書》中說,中國人民“公理未明,舊俗俱在”,沒有進行革命的資格。章炳麟爭鋒相對,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明確指出:“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炳麟的思想主旨是( )
A.實現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B.宣傳民主革命思想
C.仍然堅持君主立憲制,走改良主義道路 D.發表文章誹謗革命
2.[福建泉州2022三模]1911年,革命黨人創辦的《神州日報》刊登了一組漫畫,表現出對中國未來命運的深切擔憂。畫中的老虎代表中國,人物代表西方國家。下列第②幅漫畫的主題名稱是
A.“康乾時之中國” B.“咸(豐)同(治)時之中國”
C.“現在之中國” D.“將來之中國”
3.[吉林長春2022質量監測(五)]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首開總統宣誓之先河:“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這一宣誓的主要價值是
A.激發國民黨人的斗志 B.號召實行責任內閣制
C.凝聚國家復興的力量 D.確立民主共和的制度
4.[湖南衡陽2022三模]民國建立后,宋教仁指出:“以前,是秘密的組織,現在是公開的組織。以前,是舊的破壞的時期;現在,是新的建設的時期。以前,對于敵人,是拿出鐵血的精神,同他們奮斗;現在,對于敵人,是拿出政治的見解,同他們奮斗。”由此可知,改組后的國民黨旨在
A.建立強力的中央集權政府 B.以議會選舉與政黨活動為中心
C.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 D.制約袁世凱所代表的專制力量
5.[河北2022考前沖刺]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頒布《國會組織法》,如表為南京臨時參議院與清朝諮議局對選舉國會議員的規定,據此可知民國初年
居住年限 不動產 教育程度 選民年齡
南京臨時參議院 居住選區兩年以上 500元 小學畢業 21歲
清朝月諮議局 居住選區十年 5000 元 中學畢業 25歲
A.政治參與主體擴大 B.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重視進行法制建設 D.封建專制思想十分濃厚
6.[重慶2022三聯診]辛亥革命前后,“華盛頓”一詞在媒體報刊和政界要員訪談中頻繁出現。1913年《大陸報》記者彌勒訪問袁世凱,告知“有人謂總統欲仿效拿破侖”,袁世凱馬上表示:“余欲為華盛頓,非拿破侖也。”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后就一直以中國華盛頓而自居。這一現象說明
A.民主共和的理念廣為傳播 B.崇洋媚外的社會氛圍濃厚
C.袁世凱積極準備復辟帝制 D.政府希望得到西方國家支持
7.[湖南長沙長郡中學2022保溫卷(二)]1913年2月,孫中山在日本演講時說:“中國革命事業,實全國人民心理所成。而其所以共和建國之理由,蓋因中國人數千年以來之戰事,皆為少數人爭皇位之戰爭,其最強者,滅除其敵人,而自立為皇帝。”這表明,孫中山
A.反對袁世凱稱帝 B.爭取民眾對大革命的擁護
C.堅持共和的信念 D.反思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
8.[河北唐山2022仿真模擬三]武昌起義前后,清朝地方督撫出身統計表
項目 類別 正途(進士、舉人等) 異途(監生、行伍等) 新途(新式學生)
武昌起義前在職督撫 79.2% 20.8% 0
武昌起義后新任督撫 2% 5% 26.3%
據表,清朝地方督撫出身的變化(  )
A.說明科舉制出現重大變革 B.極大地刺激了資產階級參政熱情
C.有利于地方軍閥控制政局 D.是當局政府面對危機的應急反應
9.[海南2022全真模擬(四)]孫中山說:“領土是老祖宗留下的遺產,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主權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權利。國家是社會的大團體,僅有土地無人民,國家亦不能構成,然而僅有土地和人民,無政治之權力,仍不能成為國家。”這一觀點( )
A.旨在宣揚西方的民權思想 B.反映了國民自主意識覺醒
C.促進了新家國觀念的形成 D.推動了國內反帝斗爭高漲
10.[天津新華2022三統]為紀念辛亥革命,中華郵政于1912年12月15日同時發行《中華民國光復紀念》和《中華民國共和紀念》郵票各套。主圖分別為當時中國最顯要的人物,圖1肖像為孫中山,圖2肖像為袁世凱。據材料推知,兩套郵票的同時發行
A.標志著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
B.反映了革命派與北洋軍閥的妥協與合作
C.佐證了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D.證實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格局已經形成
11.[湖北2022模擬(七)]馬勇在《百年巨變——亂世晚清和民國亂象》一書中指出,重新建構的中華民族確實沒有遵從孫中山的設計,而是沿著晚清十年君主立憲的路往前走,各省咨議局改為省議會,各省都督改為省長;中央資政院改為國會。作者意在說明辛亥革命
A.打開了通往民主政治之門 B.加速了中國君主立憲的步伐
C.消除了君主專制制度陰影 D.沖擊了中國半殖民地的性質
12.[貴州貴陽五校2022聯考(五)]革命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是指易姓和改朝換代,近代逐漸有徹底變化和根本變革之意。維新之意與改革、改良相近。有學者建立近代文獻數據庫,檢索“革命”、“維新”、“改革”、“改良”等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在1890-1926年的使用情況如圖。圖中關鍵詞的變化反映了
A.新文化運動影響的減弱 B.工人暴力革命的興起
C.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發展 D.救國的主流思想變化
13.[湖北2022考前沖刺(一)]表中數據變化說明
1912—1918年中國機器需用器具凈進口值統計表(海關兩)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數值 18239 50454 96073 70182 62673 175807 331403
A.實業救國成為社會主導思潮 B.近代產業結構日趨合理
C.國家對工業建設的投入加大 D.民族工業得到發展
14.[山東2022考前信息卷]如圖為1913和1921年中國市場商品面粉的占比。這反映出
A.傳統經濟結構的頑固性 B.國產面粉大量出口歐洲
C.洋面粉占據了主導地位 D.民族工業持續良性發展
15.[安徽合肥2022最后一卷]革命后,清代用來區分等級的官員服飾被廢除,男子服飾雖然還常見長袍馬褂,但西式禮服等開始流行,婦女衣著開始流行上衣下褲、上衣下裙、旗袍等形式。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實現社會轉型 B.清代習俗被完全廢止
C.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D.思想啟蒙影響社會風尚
16.[浙江五校2022聯考]如圖是民國年間出版的但杜宇個人漫畫《阿瞞請客,珍饈雜陳》,畫面右側的曹阿瞞正弓腰縮頸攤開手掌,面對滿桌的“珍饈”,似乎在對“客人”說:“您請用吧!”左面的“客人”身穿和服,正捏著“山東”往嘴里送。桌上的“珍饈'還有象征“青島”的啤酒,以及“東三省”“福建”“蒙古”“礦山”等。對該漫畫理解準確的是
A.諷刺了親日派的妥協傾向 B.推動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
C.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D.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了主要矛盾
17.[江蘇常州2022模擬]1923年9月,曹錕在總統選舉的預選會上,以5000元一張選票,到處收買議員,又以40萬元高價,收買了國會議長,最終花了1350余萬元總算當上大總統。曹錕賄選客觀上說明( )
A.民主共和成為時人共識 B.《臨時約法》已然失效
C.時人對民主政體的認可 D.武力操控政局成為過去
18.[福建漳平2022聯考]如圖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國在華商號數量變化示意圖。其中屬于日本和英國的分別是
A.②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④ D.①和③
19.[河南部分重點高中2022模擬]1906年榮氏兄弟在無錫設立公益第一小學,隨后每隔兩年創辦一所小學,至1915年已有7所小學,廠內職工都接受了基礎教育。1919年設立公益工商中學,要求學生“貴在實學”,從這里畢業的學生后來在榮氏企業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這反映了榮氏兄弟( )
A.實業救國的努力實踐 B.重視發展基礎教育
C.通過教育來發展實業 D.極力提高職工待遇
20.[江西重點中學盟校2022一模]下表是1913-1916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的主要數據,據此表可知
A.中國逐漸改變貿易的劣勢地位
B.民族資產階級投資積極性提高
C.中國民族工業擺脫了列強控制
D.出口增加主要得益于國家政策
21.[山西朔州懷仁2022三模]新文化運動期間,傅斯年認識到,用新的白話文來催生中國思想變革、激活中國“新的政治”,是最有效的救國之事;陳獨秀也認為“欲革新政治、勢不得不革新我國據于運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學”。據此可知,他們二者
A.將文學改良與政治革新結合 B.試圖通過新文學宣傳新思想
C.都屬于白話文運動的開啟者 D.具有反傳統的民主主義傾向
22.[福建龍巖2022考前模擬]下面是關于五四運動一個論題的子目,據此最恰當的論題是
(一)白話報刊的大盛行,促成白話國語的確立(二)家庭制度變革,“社會的結合”駁興(三)民主與科學成為大多數人的祈向(四)世界化的觀念得到有力的傳播
A.一場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 B.現代中國的新起點
C.新文化運動得到迅猛發展 D.中華民族的新覺醒
23.[云南昆明2022三模]陳獨秀在比較東方和西方民族思想后指出,“東洋民族,自游牧社會,進而為宗法社會,至今無以異焉。宗法社會,以家族為本位,而個人無權利”,以致“視公共之安危,不關己身之喜戚”。據此,陳獨秀意在
A.批判傳統宗法社會 B.塑造現代國民意識
C.宣揚公民權利觀念 D.主張國家至上理念
24.[北京東城2022二模]蔡元培在《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中指出:文學是傳導思想的工具。歐洲文藝復興時“把各民族的方言利用為新文學的工具,在意大利有但丁、樸伽邱(薄伽丘)、馬基亞弗利等”。與此相類,“我們的復興,以白話文為文學革命的條件,正與但丁等同一見解”。蔡元培意在表明( )
A.章回體白話小說的復興 B.白話文是新文化運動的旗幟
C.文學革命的形式與價值 D.革命文化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25分,26題12分,27題15分)
25.(25分)[浙江2022預測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曾多次引用以往“以夷制夷”之典故,說:“以彼長技御彼長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他受林則徐“制炮必求極利,造船必求極堅”思想的啟發,首先提出了“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的口號。林則徐將《四洲志》手稿全盤交付魏源,囑其撰輯《海國圖志》。魏源在輯錄引用外國史地書籍時…專門輯錄涉及各國間矛盾的內容。他認為既然各國公然承認有“不能齊心會合之大害”,則我國利用其矛盾,倡“以夷制夷”,亦是自然之事。
——摘編自陳先初、胡慧娥《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再探》
材料二 陳獨秀指出:辛亥革命以來之所以屢屢失敗,“其原因之小部分,則為三次革命,皆虎頭蛇尾,未能充分以鮮血洗凈舊污;其大部分,則為盤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莫不黑幕層張,垢污深積,并此虎頭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單獨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會,不生若何變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摘編自張寶明主編《〈新青年〉百年典藏》
(1)根據材料一,指出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來源,結合所學,說明“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內涵。(13分)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歷史任務。概括陳獨秀對“辛亥革命以來之所以屢屢失敗”原因的認識,從思想文化層面指出陳獨秀為繼續推動革命所做的努力。(12分)
26.(12分)[廣東2022三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既然新文化運動中許多議題在晚清就已經出現了,那么新文化運動到底新在哪里?其中一項就是整體觀點的更新,民主與科學攜手并進。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民主,包括一切道德法律政治倫理等,而不是單從西方的啟蒙政治價值中挑一條來反對現狀;民主不僅體現在選舉和政治中,而且體現在生活等方方面面之中;科學同樣如此,理性不止運用于科學相關領域,而科學和民主都是用來解決政治腐敗、帝制復辟的鑰匙。消除政治社會黑暗的關鍵在于思想文化,是當時的一個新思想。
——摘編自王沉森《從晚清到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是連續的嗎?》
材料二 近代中國社會思潮演變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推進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時間較早,但傳播內容較為碎片化,傳播進程緩慢。隨著近代中國階級力量和政治格局的變化,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復雜局面中,各階級為宣傳自身立場選擇了不同的社會思潮:孫中山在對早期非科學社會主義思潮的宣傳中,強烈批判資本主義,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五四運動時期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潮的傳播,激發了國民尤其是中國工人階級的覺醒,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二次傳播;胡適對實用主義思潮的宣揚也從側面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兩面提示。
——摘編自趙琛、趙炫竹《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路徑》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新文化運動的“新”的表現。(6分)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簡析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原因。(6分)
27.(15分)[安徽淮南2022二模]【歷史一-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中世紀的中國,政刑之權“從于一人之身”,上自皇帝,下至州縣長官莫不如是。清末新政法制改革參與者沈家本根據資本主義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力主“司法獨立”。他認為:“東西各國憲政之萌芽,俱本于司法之獨立。”司法獨立不僅可收統一事權之效,且可為“異日憲政之始基”。因此,他“考古今之沿革,訂中外之異同”,制定了《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和《法院編制法》。編制法規定全國的法院分為初級、地方、高等審判廳、大理院四級,分設于縣、府、省、中央,采用四級三審制。并在大理院和地方審判廳設立相應的檢察廳,各級審判廳和檢察廳專司審判而俱受法部的行政監督。1907年,在法部的主持下,創設審判廳于東三省,并試辦于直隸、江蘇兩省。中國之司法、行政分立自此而始。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1)根據材料,概括清末新政法制改革中“司法獨立”的措施。(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新政法制改革的特點并簡析其意義。(9分)
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可知,章炳麟不贊同康有為的觀點,主張進行革命,實行民主共和制度,A項正確;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也是為實現民主共和服務的,排除B項;C項是康有為的主張,排除C項;章炳麟的思想主旨是贊同革命,排除D項。
2.【答案】B
【詳解】①中的老虎被西方國家瓜分,反映的是1911年革命黨人對中國未來被瓜分命運的擔心,即“將來之中國”,②中的老虎呈現出孱弱之態,西方列強伸出雙手顯有覬覦之勢,應為“咸(豐)同(治)時之中國”,③中的老虎將西方國家趕跑,應是強盛的康乾時期,且此時中國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④中老虎正被幾個西方國家屠戮,表明此時中國正遭受幾個西方國家的侵略,應是“現在之中國”,B項正確,排除A、C、D項。
3.【答案】C
【詳解】總統誓詞中強調了推翻了專制,強調了國家政權的合法性,意在凝聚國家復興的力量,C項正確;誓詞并不是強調斗爭,而是建設,排除A項;誓詞中沒有提到政府組織形式,排除B、D項。
4.【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是新的建設的時期”、“對于敵人,是拿出政治的見解,同他們奮斗”和所學知識可知改組后的國民黨旨在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建立強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不是以議會選舉與政黨活動為中心,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制約袁世凱所代表的專制力量,排除D項。
5.【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民國初年對選民的資格限制比清朝寬松,居住地年限和不動產限制條件降低,教育程度要求降低,選民年齡限制下調,這樣可以吸納更多的人參選,擴大政治參與主體,A項正確;僅從材料中參與選舉主體范圍擴大,不能推斷出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排除B項;材料側重于辛亥革命后政治參與度的變化,法制建設只是片面的一個點,排除C項;《國會組織法》的頒布說明社會存在一定的民主,且“十分”無法體現,排除D項。
6.【答案】A
【詳解】在中國近代歷史的語境中,華盛頓是西方民主共和政治體制的典型代表,頻繁見于媒體報刊和政界要員的訪談中。袁世凱表示要為“中國之華盛頓”而非拿破侖,說明民主共和的理念廣泛傳播,有強大的民意基礎,袁世凱也假意附和,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崇洋媚外,排除B項;C項袁世凱準備復辟帝制,沒有從“華盛頓”一詞的頻繁使用角度考慮,不符合題目的主旨,排除C項;D項與主旨無關,排除D項。
7.【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蓋因中國人數千年以來之戰事,皆為少數人爭皇位之戰爭,其最強者,滅除其敵人,而自立為皇帝。”可知,孫中山主張民主共和的信念,C項正確;孫中山領導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稱帝,排除A項;國民大革命是1924-1927年,排除B項;材料不是反思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排除D項。
8.【答案】D
【詳解】據表可知武昌起義前后地方督撫出身出現變化:正途驟降,異途和新途上升,尤其是新途(新式學生)由0增長到26.3%,這說明清政府面對統治危機,不得不被動作出應對,故選D項;科舉制早在1905就已被廢除,排除A項;督撫出身涉及進士、舉人、監生、行伍和新式學生,看不出資產階級,排除B項;武昌起義前后清朝地方督撫出身變化表,從表中我們得不出有利于地方軍閥控制政局的結論,排除C項。
9.【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提出領土觀念,強調人民主權與國家治理間的關系,蘊含了近代民族、民主理念,促進了新家國觀念的形成,C項正確;旨在宣揚西方的民權思想與“領土是老祖宗留下的遺產”等內容不符,排除A項;僅有孫中山一個人的觀點,不能說明國民自主意識覺醒,排除B項;材料側重的是人民主權,并非反帝目標,不能直接推動國內反帝斗爭高漲,排除D項。
10.【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受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影響,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同袁世凱妥協,表示只要袁世凱宣布擁護共和,就可以把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給他,因此材料反映的是革命派與北洋軍閥的妥協與合作,B項正確;大清郵政的創辦是我國近代郵政的開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的說法,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政黨政治,排除D項。
11.【答案】A
【詳解】材料“沿著晚清十年君主立憲的路往前走,各省咨議局改為省議會,各省都督改為省長;中央資政院改為國會”強調當時中國實行沒有君主的立憲政治。從這個角度看,辛亥革命促使中國打開了通往民主政治之門,故A項正確;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實行民主共和之路而非君主立憲,B項錯誤;辛亥革命僅僅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非消除其統治根基,君主專制的陰影仍然存在,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中國半殖民地的性質,D項錯誤。
12.【答案】C
【詳解】救國思想的變化是受近代中國的社會狀況的變化影響的,材料問的是變化的實質,故C項正確。A、B不能對材料所給予的時間進行全面的解讀,故排除;材料是“革命”、“維新”、“改革”、“改良”等關鍵詞的變化,屬于救國主流思想的變化,本質是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發展,排除D。
13.【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12—1918年中國機器需用器具凈進口值在波動中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機器需要器具凈進口值的增加與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密切相關,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實業救國成為社會主導思潮,排除A項;材料僅為中國機器需用器具凈進口值統計表,無法看出近代產業結構情況,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國家對工業建設的投入加大,排除C項。
14.【答案】A
【詳解】依據圖示信息可知,1913和1921年傳統的面粉產業依舊占較大比例,這說明傳統經濟結構的頑固性,A項正確;圖示只是反映了中國市場商品面粉的占比,沒有體現出國產面粉的銷售情況,無法得出“國產面粉大量出口歐洲”,排除B項;圖示中的“機器生產”的面粉不一定全部都是“洋”面粉,排除C項;根據圖示中的“土磨坊”可知,與民族工業無關,排除D項。
15.【答案】D
【詳解】民國初年,中國人在物質生活和社會風尚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遷最直接的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動。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30年間,資產階級對舊禮教、舊風俗有理有據地展開批評,努力宣傳自由、平等、博愛,試圖創立一種嶄新的社會風俗。材料中的男女服飾方面就是這一努力成果的具體表現,可見,思想啟蒙推動了社會風尚的變化,D項正確;辛亥革命之后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排除A項;“完全”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中未涉及男女平等的社會地位的變化,排除C項。
16.【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左面的‘客人’身穿和服,正捏著‘山東’往嘴里送。”可分析出親日派的妥協傾向,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革命統一戰線,排除B項;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的是五四運動,排除C項;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了主要矛盾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項。
17.【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23年,曹錕通過賄選當上了大總統,反映出當時中國民主流于形式,但也在客觀上說明時人對民主政體的認可,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民主共和成為時人共識,排除A項;《臨時約法》規定,臨時大總統由參議院選舉產生,曹錕賄選說明《臨時約法》規定的選舉形式依然存在,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武力操控政局,且北洋政府時期,武力操控政局是常態,排除D項。
18.【答案】D
【詳解】根據圖示可知,1906—1921年,①國在華商號數量最多,呈上升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戰爭,無暇東顧,日本趁機擴大在華擴張,因此①是日本;②國在華商號數量增長緩慢,1916年后在華商號數量迅速增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②是俄國,原因是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戰,繼續擴大對華輸出;③國在華商號數量未增長,但其在華商號數量在四國中大體居第二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③是英國,由于之前其實力強大,侵華較早,其在華勢力大,此時為一戰期間,忙于歐戰,無暇東顧,在華投資下降;④國在華商號數量未增長,但其在華商號數量在四國中大體居第三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④是德國,由于之前其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華勢力較強大,此時為一戰期間,忙于歐戰,無暇東顧,在華投資下降。因此①③符合題意,D項正確,排除ABC三項。
19.【答案】C
【詳解】材料“廠內職工都接受了基礎教育”、“在廠內設立子弟小學”、“公益工商中學,要求學生貴在實學,從這里畢業的學生后來在榮氏企業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等信息說明榮氏兄弟踐行“用教育來改造實業”的主張,通過提升職工的文化水平來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C項正確;本題側重于講榮氏兄弟發展教育來改造實業,排除A項;材料體現榮氏兄弟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但最終目的是為了企業的發展,B項片面,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榮氏兄弟極力改變職工待遇,D項片面,排除D項。
20.【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13-1916年中國進口總額減少,出口總額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建立后,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興辦實業的熱情高漲,推動了民族工業發展,B項正確;此時中國沒有改變貿易的劣勢地位,排除A項;中國民族工業沒有擺脫列強控制,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壓榨,排除C項;D項主要得益于錯誤,且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21.【答案】A
【詳解】據題目可知,新文化運動期間,傅斯年認識到,用新的白話文來催生中國思想變革、激活中國“新的政治”,是最有效的救國之事,陳獨秀也認識到“欲革新政治、勢不得不革新我國據于運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學”,他們二者都將文學改良運動與政治革新密切聯系,并且認為文學改良是政治革新的前提和保障,A項正確;題目雖然涉及他們對新文學的推動,但卻未體現出他們通過新文學宣傳新思想的信息,排除B項;“開啟者”表述錯誤,排除C項;題目主要體現文學改良與政治轉型的關系,民主主義傾向材料信息中無法體現,排除D項。
22.【答案】C
【詳解】根據“白話報刊的大盛行,促成白話國語的確立”“民主與科學成為大多數人的祈向(四)世界化的觀念得到有力的傳播”等內容可得出,新文化運動影響較大,使白話文流行,民主與科學思想傳播及影響擴大,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愛國革命的性質,排除A項;BD項都不夠準確,排除BD項。
23.【答案】B
【詳解】材料中陳獨秀認為中國人從游牧社會進入宗法社會后,強調家族本位而缺乏國家、民族的意識,因此將國家危亡視作無關緊要,而這種思想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無疑是巨大的打擊,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因此他主張從思想上喚醒人民的國民意識,認識到家國己任,B項正確;問題問的是目的,批判宗法社會是現象,是內容,排除A項;陳獨秀宣揚的更傾向于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非強調個人權力的實現,排除C項;陳獨秀的主要目的是拯救當時的中國,國家至上的觀念形成是拯救國家的一種手段,排除D項。
24.【答案】C
【詳解】材料“文學是傳導思想的工具。”說明文學改革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C項正確;材料說的是“我們的復興,以白話文為文學革命的條件,”體現不出章回體白話小說,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是“民主”與“科學”,排除B項;革命文化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開始”表述錯誤,排除D項。
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25分,26題12分,27題15分)
25.
【答案】(1)來源:對歷史經驗的借鑒;林則徐的影響;外國書籍的啟發(對各國間矛盾的認識)。(7分)
內涵:學習西方的長處;抵抗西方侵略,戰勝敵人。(6分)
(2)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4分)
認識:政治革命不徹底;未能在思想文化層面改造社會(沒有進行精神層面的革命)。(4分)
努力:宣傳民主和科學思想,發起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4分)
【詳解】(1)根據材料“多次引用以往‘以夷制夷’之典故”“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可得出對歷史經驗的借鑒;根據材料“他受林則徐‘制炮必求極利,造船必求極堅’思想的啟發”等可得出林則徐的影響;根據材料“外國史地書籍時……專門輯錄涉及各國間矛盾的內容”可得出外國書籍的啟發。內涵:根據材料“以彼長技御彼長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可分析出學習西方的長處;抵抗西方侵略,戰勝敵人。
(2)認識:可從沒有改變人民命運、沒有實現民族獨立等方面回答。努力:依據材料“其原因之小部分,則為三次革命,皆虎頭蛇尾,未能充分以鮮血洗凈舊污”可得出政治革命不徹底;根據材料“則為盤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并此虎頭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可得出未能在思想文化層面改造社會。第三小問聯系所學可知,陳獨秀發起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等。
26.
【答案】(1)表現:推動整體觀念的更新;提倡民主與科學并進;以思想文化變革推動政治進步;提倡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6分)
(2)原因:民族危機加深;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先進的中國人積極探索救國道路;新文化運動解放人們思想;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群眾性愛國運動的發展。(6分)
【詳解】(1)表現:根據材料“其中一項就是整體觀點的更新,民主與科學攜手并進”和所學知識可知,推動整體觀念的更新;提倡民主與科學并進;根據材料“科學和民主都是用來解決政治腐敗、帝制復辟的鑰匙”和所學知識可知,以思想文化變革推動政治進步;根據材料“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民主,包括一切道德法律政治倫理等,而不是單從西方的啟蒙政治價值中挑一條來反對現狀;民主不僅體現在選舉和政治中,而且體現在生活等方方面面之中”和所學知識可知,提倡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宣揚民主與科學,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2)原因:根據題意要求,簡析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原因。根據材料“五四運動時期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潮的傳播,激發了國民尤其是中國工人階級的覺醒,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二次傳播;胡適對實用主義思潮的宣揚也從側面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兩面提示”和所學知識,從民族危機加深;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先進的中國人積極探索救國道路;新文化運動解放人們思想;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群眾性愛國運動的發展等方面分析原因。
27.
【答案】(1)制定新式法律法規;設立現代分級法治機構;“政刑”分離受監督。(6分)
(2)特點:古今沿革;中西結合;政府主導(4分)
意義:為憲政打下法律基礎;中國“政刑”分離的開端;為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先河。(5分)
【詳解】(1)根據材料“制定了《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和《法院編制法》。”可知制定新式法律法規:根據材料“清末新政法制改革參與者沈家本根據資本主義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力主‘司法獨立’。”可分析出設立現代分級法治機構:根據材料“并在大理院和地方審判廳設立相應的檢察廳,各級審判廳和檢察廳專司審判而俱受法部的行政監督。”可分析出“政刑”分離受監督。
特點:根據材料他“考古今之沿革,訂中外之異同”,制定了《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和《法院編制法》。可分析出古今沿革;中西結合:根據材料“1907年,在法部的主持下,”可知政府主導。意義: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為憲政打下法律基礎:中國“政刑”分離的開端;為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先河。
(二)教 師 版
【知識框架】
【階段特征】
1.總體特征:民國前期(1912~1928年)包括兩個時期:一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二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2.具體表現
(1)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了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體制,但中國很快陷入軍閥割據中,帝國主義分而治之,軍閥混戰是這一時期的特征。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共和作了一系列斗爭。
(2)經濟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迎來“黃金時期”。
(3)思想上:資產階級的三民主義、民主科學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4)社會生活上: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推動了社會生活的變遷,服飾、習俗、交通、通訊、大眾傳媒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重點梳理】
重點1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社會特點
重點2 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及作用
1.特點
(1)產生條件:不是中國自身生產力和商品經濟充分發展到足夠程度的結果, (2)工業布局: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帶,廣大西部和內陸地區十分稀少。
(3)工業結構;民族工業主要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嚴重滯后。
(4)經營管理: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2,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的推動作用
(1)從經濟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代表歷史潮流和趨勢的新經濟因素,民族工業的發展進一步瓦解自然經濟,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2)從政治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的開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社會基礎(為資產階級進行政治斗爭提供經濟基礎),也為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創造了條件。
(3)從思想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磁,資產階級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義,開展了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如維新思想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新文化運動等),從而沖擊和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重點3 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新發展
重點4 近代中國社會各派別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及主要原因
重點5 中國向西方學習過程中的四個方面的爭論
重點6 儒家思想在戊戌變法和新文化運動中的不同命運
【單元測試】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貴州黔南2022熱身模擬(一)]康有為在《與南北美洲諸華商書》中說,中國人民“公理未明,舊俗俱在”,沒有進行革命的資格。章炳麟爭鋒相對,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明確指出:“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炳麟的思想主旨是( )
A.實現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B.宣傳民主革命思想
C.仍然堅持君主立憲制,走改良主義道路 D.發表文章誹謗革命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可知,章炳麟不贊同康有為的觀點,主張進行革命,實行民主共和制度,A項正確;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也是為實現民主共和服務的,排除B項;C項是康有為的主張,排除C項;章炳麟的思想主旨是贊同革命,排除D項。
2.[福建泉州2022三模]1911年,革命黨人創辦的《神州日報》刊登了一組漫畫,表現出對中國未來命運的深切擔憂。畫中的老虎代表中國,人物代表西方國家。下列第②幅漫畫的主題名稱是
A.“康乾時之中國” B.“咸(豐)同(治)時之中國”
C.“現在之中國” D.“將來之中國”
【答案】B
【詳解】①中的老虎被西方國家瓜分,反映的是1911年革命黨人對中國未來被瓜分命運的擔心,即“將來之中國”,②中的老虎呈現出孱弱之態,西方列強伸出雙手顯有覬覦之勢,應為“咸(豐)同(治)時之中國”,③中的老虎將西方國家趕跑,應是強盛的康乾時期,且此時中國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④中老虎正被幾個西方國家屠戮,表明此時中國正遭受幾個西方國家的侵略,應是“現在之中國”,B項正確,排除A、C、D項。
3.[吉林長春2022質量監測(五)]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首開總統宣誓之先河:“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這一宣誓的主要價值是
A.激發國民黨人的斗志 B.號召實行責任內閣制
C.凝聚國家復興的力量 D.確立民主共和的制度
【答案】C
【詳解】總統誓詞中強調了推翻了專制,強調了國家政權的合法性,意在凝聚國家復興的力量,C項正確;誓詞并不是強調斗爭,而是建設,排除A項;誓詞中沒有提到政府組織形式,排除B、D項。
4.[湖南衡陽2022三模]民國建立后,宋教仁指出:“以前,是秘密的組織,現在是公開的組織。以前,是舊的破壞的時期;現在,是新的建設的時期。以前,對于敵人,是拿出鐵血的精神,同他們奮斗;現在,對于敵人,是拿出政治的見解,同他們奮斗。”由此可知,改組后的國民黨旨在
A.建立強力的中央集權政府 B.以議會選舉與政黨活動為中心
C.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 D.制約袁世凱所代表的專制力量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是新的建設的時期”、“對于敵人,是拿出政治的見解,同他們奮斗”和所學知識可知改組后的國民黨旨在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建立強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不是以議會選舉與政黨活動為中心,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制約袁世凱所代表的專制力量,排除D項。
5.[河北2022考前沖刺]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頒布《國會組織法》,如表為南京臨時參議院與清朝諮議局對選舉國會議員的規定,據此可知民國初年
居住年限 不動產 教育程度 選民年齡
南京臨時參議院 居住選區兩年以上 500元 小學畢業 21歲
清朝月諮議局 居住選區十年 5000 元 中學畢業 25歲
A.政治參與主體擴大 B.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重視進行法制建設 D.封建專制思想十分濃厚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民國初年對選民的資格限制比清朝寬松,居住地年限和不動產限制條件降低,教育程度要求降低,選民年齡限制下調,這樣可以吸納更多的人參選,擴大政治參與主體,A項正確;僅從材料中參與選舉主體范圍擴大,不能推斷出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排除B項;材料側重于辛亥革命后政治參與度的變化,法制建設只是片面的一個點,排除C項;《國會組織法》的頒布說明社會存在一定的民主,且“十分”無法體現,排除D項。
6.[重慶2022三聯診]辛亥革命前后,“華盛頓”一詞在媒體報刊和政界要員訪談中頻繁出現。1913年《大陸報》記者彌勒訪問袁世凱,告知“有人謂總統欲仿效拿破侖”,袁世凱馬上表示:“余欲為華盛頓,非拿破侖也。”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后就一直以中國華盛頓而自居。這一現象說明
A.民主共和的理念廣為傳播 B.崇洋媚外的社會氛圍濃厚
C.袁世凱積極準備復辟帝制 D.政府希望得到西方國家支持
【答案】A
【詳解】在中國近代歷史的語境中,華盛頓是西方民主共和政治體制的典型代表,頻繁見于媒體報刊和政界要員的訪談中。袁世凱表示要為“中國之華盛頓”而非拿破侖,說明民主共和的理念廣泛傳播,有強大的民意基礎,袁世凱也假意附和,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崇洋媚外,排除B項;C項袁世凱準備復辟帝制,沒有從“華盛頓”一詞的頻繁使用角度考慮,不符合題目的主旨,排除C項;D項與主旨無關,排除D項。
7.[湖南長沙長郡中學2022保溫卷(二)]1913年2月,孫中山在日本演講時說:“中國革命事業,實全國人民心理所成。而其所以共和建國之理由,蓋因中國人數千年以來之戰事,皆為少數人爭皇位之戰爭,其最強者,滅除其敵人,而自立為皇帝。”這表明,孫中山
A.反對袁世凱稱帝 B.爭取民眾對大革命的擁護
C.堅持共和的信念 D.反思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蓋因中國人數千年以來之戰事,皆為少數人爭皇位之戰爭,其最強者,滅除其敵人,而自立為皇帝。”可知,孫中山主張民主共和的信念,C項正確;孫中山領導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稱帝,排除A項;國民大革命是1924-1927年,排除B項;材料不是反思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排除D項。
8.[河北唐山2022仿真模擬三]武昌起義前后,清朝地方督撫出身統計表
項目 類別 正途(進士、舉人等) 異途(監生、行伍等) 新途(新式學生)
武昌起義前在職督撫 79.2% 20.8% 0
武昌起義后新任督撫 2% 5% 26.3%
據表,清朝地方督撫出身的變化(  )
A.說明科舉制出現重大變革 B.極大地刺激了資產階級參政熱情
C.有利于地方軍閥控制政局 D.是當局政府面對危機的應急反應
【答案】D
【詳解】據表可知武昌起義前后地方督撫出身出現變化:正途驟降,異途和新途上升,尤其是新途(新式學生)由0增長到26.3%,這說明清政府面對統治危機,不得不被動作出應對,故選D項;科舉制早在1905就已被廢除,排除A項;督撫出身涉及進士、舉人、監生、行伍和新式學生,看不出資產階級,排除B項;武昌起義前后清朝地方督撫出身變化表,從表中我們得不出有利于地方軍閥控制政局的結論,排除C項。
9.[海南2022全真模擬(四)]孫中山說:“領土是老祖宗留下的遺產,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主權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權利。國家是社會的大團體,僅有土地無人民,國家亦不能構成,然而僅有土地和人民,無政治之權力,仍不能成為國家。”這一觀點( )
A.旨在宣揚西方的民權思想 B.反映了國民自主意識覺醒
C.促進了新家國觀念的形成 D.推動了國內反帝斗爭高漲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提出領土觀念,強調人民主權與國家治理間的關系,蘊含了近代民族、民主理念,促進了新家國觀念的形成,C項正確;旨在宣揚西方的民權思想與“領土是老祖宗留下的遺產”等內容不符,排除A項;僅有孫中山一個人的觀點,不能說明國民自主意識覺醒,排除B項;材料側重的是人民主權,并非反帝目標,不能直接推動國內反帝斗爭高漲,排除D項。
10.[天津新華2022三統]為紀念辛亥革命,中華郵政于1912年12月15日同時發行《中華民國光復紀念》和《中華民國共和紀念》郵票各套。主圖分別為當時中國最顯要的人物,圖1肖像為孫中山,圖2肖像為袁世凱。據材料推知,兩套郵票的同時發行
A.標志著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
B.反映了革命派與北洋軍閥的妥協與合作
C.佐證了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D.證實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格局已經形成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受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影響,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同袁世凱妥協,表示只要袁世凱宣布擁護共和,就可以把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給他,因此材料反映的是革命派與北洋軍閥的妥協與合作,B項正確;大清郵政的創辦是我國近代郵政的開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的說法,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政黨政治,排除D項。
11.[湖北2022模擬(七)]馬勇在《百年巨變——亂世晚清和民國亂象》一書中指出,重新建構的中華民族確實沒有遵從孫中山的設計,而是沿著晚清十年君主立憲的路往前走,各省咨議局改為省議會,各省都督改為省長;中央資政院改為國會。作者意在說明辛亥革命
A.打開了通往民主政治之門 B.加速了中國君主立憲的步伐
C.消除了君主專制制度陰影 D.沖擊了中國半殖民地的性質
【答案】A
【詳解】材料“沿著晚清十年君主立憲的路往前走,各省咨議局改為省議會,各省都督改為省長;中央資政院改為國會”強調當時中國實行沒有君主的立憲政治。從這個角度看,辛亥革命促使中國打開了通往民主政治之門,故A項正確;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實行民主共和之路而非君主立憲,B項錯誤;辛亥革命僅僅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非消除其統治根基,君主專制的陰影仍然存在,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中國半殖民地的性質,D項錯誤。
12.[貴州貴陽五校2022聯考(五)]革命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是指易姓和改朝換代,近代逐漸有徹底變化和根本變革之意。維新之意與改革、改良相近。有學者建立近代文獻數據庫,檢索“革命”、“維新”、“改革”、“改良”等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在1890-1926年的使用情況如圖。圖中關鍵詞的變化反映了
A.新文化運動影響的減弱 B.工人暴力革命的興起
C.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發展 D.救國的主流思想變化
【答案】C
【詳解】救國思想的變化是受近代中國的社會狀況的變化影響的,材料問的是變化的實質,故C項正確。A、B不能對材料所給予的時間進行全面的解讀,故排除;材料是“革命”、“維新”、“改革”、“改良”等關鍵詞的變化,屬于救國主流思想的變化,本質是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發展,排除D。
13.[湖北2022考前沖刺(一)]表中數據變化說明
1912—1918年中國機器需用器具凈進口值統計表(海關兩)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數值 18239 50454 96073 70182 62673 175807 331403
A.實業救國成為社會主導思潮 B.近代產業結構日趨合理
C.國家對工業建設的投入加大 D.民族工業得到發展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12—1918年中國機器需用器具凈進口值在波動中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機器需要器具凈進口值的增加與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密切相關,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實業救國成為社會主導思潮,排除A項;材料僅為中國機器需用器具凈進口值統計表,無法看出近代產業結構情況,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國家對工業建設的投入加大,排除C項。
14.[山東2022考前信息卷]如圖為1913和1921年中國市場商品面粉的占比。這反映出
A.傳統經濟結構的頑固性 B.國產面粉大量出口歐洲
C.洋面粉占據了主導地位 D.民族工業持續良性發展
【答案】A
【詳解】依據圖示信息可知,1913和1921年傳統的面粉產業依舊占較大比例,這說明傳統經濟結構的頑固性,A項正確;圖示只是反映了中國市場商品面粉的占比,沒有體現出國產面粉的銷售情況,無法得出“國產面粉大量出口歐洲”,排除B項;圖示中的“機器生產”的面粉不一定全部都是“洋”面粉,排除C項;根據圖示中的“土磨坊”可知,與民族工業無關,排除D項。
15.[安徽合肥2022最后一卷]革命后,清代用來區分等級的官員服飾被廢除,男子服飾雖然還常見長袍馬褂,但西式禮服等開始流行,婦女衣著開始流行上衣下褲、上衣下裙、旗袍等形式。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實現社會轉型 B.清代習俗被完全廢止
C.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D.思想啟蒙影響社會風尚
【答案】D
【詳解】民國初年,中國人在物質生活和社會風尚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遷最直接的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動。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30年間,資產階級對舊禮教、舊風俗有理有據地展開批評,努力宣傳自由、平等、博愛,試圖創立一種嶄新的社會風俗。材料中的男女服飾方面就是這一努力成果的具體表現,可見,思想啟蒙推動了社會風尚的變化,D項正確;辛亥革命之后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排除A項;“完全”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中未涉及男女平等的社會地位的變化,排除C項。
16.[浙江五校2022聯考]如圖是民國年間出版的但杜宇個人漫畫《阿瞞請客,珍饈雜陳》,畫面右側的曹阿瞞正弓腰縮頸攤開手掌,面對滿桌的“珍饈”,似乎在對“客人”說:“您請用吧!”左面的“客人”身穿和服,正捏著“山東”往嘴里送。桌上的“珍饈'還有象征“青島”的啤酒,以及“東三省”“福建”“蒙古”“礦山”等。對該漫畫理解準確的是
A.諷刺了親日派的妥協傾向 B.推動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
C.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D.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了主要矛盾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左面的‘客人’身穿和服,正捏著‘山東’往嘴里送。”可分析出親日派的妥協傾向,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革命統一戰線,排除B項;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的是五四運動,排除C項;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了主要矛盾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項。
17.[江蘇常州2022模擬]1923年9月,曹錕在總統選舉的預選會上,以5000元一張選票,到處收買議員,又以40萬元高價,收買了國會議長,最終花了1350余萬元總算當上大總統。曹錕賄選客觀上說明( )
A.民主共和成為時人共識 B.《臨時約法》已然失效
C.時人對民主政體的認可 D.武力操控政局成為過去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23年,曹錕通過賄選當上了大總統,反映出當時中國民主流于形式,但也在客觀上說明時人對民主政體的認可,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民主共和成為時人共識,排除A項;《臨時約法》規定,臨時大總統由參議院選舉產生,曹錕賄選說明《臨時約法》規定的選舉形式依然存在,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武力操控政局,且北洋政府時期,武力操控政局是常態,排除D項。
18.[福建漳平2022聯考]如圖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國在華商號數量變化示意圖。其中屬于日本和英國的分別是
A.②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④ D.①和③
【答案】D
【詳解】根據圖示可知,1906—1921年,①國在華商號數量最多,呈上升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戰爭,無暇東顧,日本趁機擴大在華擴張,因此①是日本;②國在華商號數量增長緩慢,1916年后在華商號數量迅速增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②是俄國,原因是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戰,繼續擴大對華輸出;③國在華商號數量未增長,但其在華商號數量在四國中大體居第二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③是英國,由于之前其實力強大,侵華較早,其在華勢力大,此時為一戰期間,忙于歐戰,無暇東顧,在華投資下降;④國在華商號數量未增長,但其在華商號數量在四國中大體居第三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④是德國,由于之前其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華勢力較強大,此時為一戰期間,忙于歐戰,無暇東顧,在華投資下降。因此①③符合題意,D項正確,排除ABC三項。
19.[河南部分重點高中2022模擬]1906年榮氏兄弟在無錫設立公益第一小學,隨后每隔兩年創辦一所小學,至1915年已有7所小學,廠內職工都接受了基礎教育。1919年設立公益工商中學,要求學生“貴在實學”,從這里畢業的學生后來在榮氏企業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這反映了榮氏兄弟( )
A.實業救國的努力實踐 B.重視發展基礎教育
C.通過教育來發展實業 D.極力提高職工待遇
【答案】C
【詳解】材料“廠內職工都接受了基礎教育”、“在廠內設立子弟小學”、“公益工商中學,要求學生貴在實學,從這里畢業的學生后來在榮氏企業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等信息說明榮氏兄弟踐行“用教育來改造實業”的主張,通過提升職工的文化水平來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C項正確;本題側重于講榮氏兄弟發展教育來改造實業,排除A項;材料體現榮氏兄弟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但最終目的是為了企業的發展,B項片面,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榮氏兄弟極力改變職工待遇,D項片面,排除D項。
20.[江西重點中學盟校2022一模]下表是1913-1916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的主要數據,據此表可知
A.中國逐漸改變貿易的劣勢地位
B.民族資產階級投資積極性提高
C.中國民族工業擺脫了列強控制
D.出口增加主要得益于國家政策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13-1916年中國進口總額減少,出口總額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建立后,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興辦實業的熱情高漲,推動了民族工業發展,B項正確;此時中國沒有改變貿易的劣勢地位,排除A項;中國民族工業沒有擺脫列強控制,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壓榨,排除C項;D項主要得益于錯誤,且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21.[山西朔州懷仁2022三模]新文化運動期間,傅斯年認識到,用新的白話文來催生中國思想變革、激活中國“新的政治”,是最有效的救國之事;陳獨秀也認為“欲革新政治、勢不得不革新我國據于運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學”。據此可知,他們二者
A.將文學改良與政治革新結合 B.試圖通過新文學宣傳新思想
C.都屬于白話文運動的開啟者 D.具有反傳統的民主主義傾向
【答案】A
【詳解】據題目可知,新文化運動期間,傅斯年認識到,用新的白話文來催生中國思想變革、激活中國“新的政治”,是最有效的救國之事,陳獨秀也認識到“欲革新政治、勢不得不革新我國據于運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學”,他們二者都將文學改良運動與政治革新密切聯系,并且認為文學改良是政治革新的前提和保障,A項正確;題目雖然涉及他們對新文學的推動,但卻未體現出他們通過新文學宣傳新思想的信息,排除B項;“開啟者”表述錯誤,排除C項;題目主要體現文學改良與政治轉型的關系,民主主義傾向材料信息中無法體現,排除D項。
22.[福建龍巖2022考前模擬]下面是關于五四運動一個論題的子目,據此最恰當的論題是
(一)白話報刊的大盛行,促成白話國語的確立(二)家庭制度變革,“社會的結合”駁興(三)民主與科學成為大多數人的祈向(四)世界化的觀念得到有力的傳播
A.一場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 B.現代中國的新起點
C.新文化運動得到迅猛發展 D.中華民族的新覺醒
【答案】C
【詳解】根據“白話報刊的大盛行,促成白話國語的確立”“民主與科學成為大多數人的祈向(四)世界化的觀念得到有力的傳播”等內容可得出,新文化運動影響較大,使白話文流行,民主與科學思想傳播及影響擴大,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愛國革命的性質,排除A項;BD項都不夠準確,排除BD項。
23.[云南昆明2022三模]陳獨秀在比較東方和西方民族思想后指出,“東洋民族,自游牧社會,進而為宗法社會,至今無以異焉。宗法社會,以家族為本位,而個人無權利”,以致“視公共之安危,不關己身之喜戚”。據此,陳獨秀意在
A.批判傳統宗法社會 B.塑造現代國民意識
C.宣揚公民權利觀念 D.主張國家至上理念
【答案】B
【詳解】材料中陳獨秀認為中國人從游牧社會進入宗法社會后,強調家族本位而缺乏國家、民族的意識,因此將國家危亡視作無關緊要,而這種思想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無疑是巨大的打擊,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因此他主張從思想上喚醒人民的國民意識,認識到家國己任,B項正確;問題問的是目的,批判宗法社會是現象,是內容,排除A項;陳獨秀宣揚的更傾向于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非強調個人權力的實現,排除C項;陳獨秀的主要目的是拯救當時的中國,國家至上的觀念形成是拯救國家的一種手段,排除D項。
24.[北京東城2022二模]蔡元培在《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中指出:文學是傳導思想的工具。歐洲文藝復興時“把各民族的方言利用為新文學的工具,在意大利有但丁、樸伽邱(薄伽丘)、馬基亞弗利等”。與此相類,“我們的復興,以白話文為文學革命的條件,正與但丁等同一見解”。蔡元培意在表明( )
A.章回體白話小說的復興 B.白話文是新文化運動的旗幟
C.文學革命的形式與價值 D.革命文化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答案】C
【詳解】材料“文學是傳導思想的工具。”說明文學改革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C項正確;材料說的是“我們的復興,以白話文為文學革命的條件,”體現不出章回體白話小說,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是“民主”與“科學”,排除B項;革命文化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開始”表述錯誤,排除D項。
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25分,26題12分,27題15分)
25.(25分)[浙江2022預測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曾多次引用以往“以夷制夷”之典故,說:“以彼長技御彼長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他受林則徐“制炮必求極利,造船必求極堅”思想的啟發,首先提出了“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的口號。林則徐將《四洲志》手稿全盤交付魏源,囑其撰輯《海國圖志》。魏源在輯錄引用外國史地書籍時…專門輯錄涉及各國間矛盾的內容。他認為既然各國公然承認有“不能齊心會合之大害”,則我國利用其矛盾,倡“以夷制夷”,亦是自然之事。
——摘編自陳先初、胡慧娥《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再探》
材料二 陳獨秀指出:辛亥革命以來之所以屢屢失敗,“其原因之小部分,則為三次革命,皆虎頭蛇尾,未能充分以鮮血洗凈舊污;其大部分,則為盤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莫不黑幕層張,垢污深積,并此虎頭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單獨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會,不生若何變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摘編自張寶明主編《〈新青年〉百年典藏》
(1)根據材料一,指出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來源,結合所學,說明“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內涵。(13分)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歷史任務。概括陳獨秀對“辛亥革命以來之所以屢屢失敗”原因的認識,從思想文化層面指出陳獨秀為繼續推動革命所做的努力。(12分)
【答案】(1)來源:對歷史經驗的借鑒;林則徐的影響;外國書籍的啟發(對各國間矛盾的認識)。(7分)
內涵:學習西方的長處;抵抗西方侵略,戰勝敵人。(6分)
(2)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4分)
認識:政治革命不徹底;未能在思想文化層面改造社會(沒有進行精神層面的革命)。(4分)
努力:宣傳民主和科學思想,發起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4分)
【詳解】(1)根據材料“多次引用以往‘以夷制夷’之典故”“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可得出對歷史經驗的借鑒;根據材料“他受林則徐‘制炮必求極利,造船必求極堅’思想的啟發”等可得出林則徐的影響;根據材料“外國史地書籍時……專門輯錄涉及各國間矛盾的內容”可得出外國書籍的啟發。內涵:根據材料“以彼長技御彼長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可分析出學習西方的長處;抵抗西方侵略,戰勝敵人。
(2)認識:可從沒有改變人民命運、沒有實現民族獨立等方面回答。努力:依據材料“其原因之小部分,則為三次革命,皆虎頭蛇尾,未能充分以鮮血洗凈舊污”可得出政治革命不徹底;根據材料“則為盤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并此虎頭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可得出未能在思想文化層面改造社會。第三小問聯系所學可知,陳獨秀發起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等。
26.(12分)[廣東2022三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既然新文化運動中許多議題在晚清就已經出現了,那么新文化運動到底新在哪里?其中一項就是整體觀點的更新,民主與科學攜手并進。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民主,包括一切道德法律政治倫理等,而不是單從西方的啟蒙政治價值中挑一條來反對現狀;民主不僅體現在選舉和政治中,而且體現在生活等方方面面之中;科學同樣如此,理性不止運用于科學相關領域,而科學和民主都是用來解決政治腐敗、帝制復辟的鑰匙。消除政治社會黑暗的關鍵在于思想文化,是當時的一個新思想。
——摘編自王沉森《從晚清到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是連續的嗎?》
材料二 近代中國社會思潮演變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推進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時間較早,但傳播內容較為碎片化,傳播進程緩慢。隨著近代中國階級力量和政治格局的變化,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復雜局面中,各階級為宣傳自身立場選擇了不同的社會思潮:孫中山在對早期非科學社會主義思潮的宣傳中,強烈批判資本主義,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五四運動時期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潮的傳播,激發了國民尤其是中國工人階級的覺醒,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二次傳播;胡適對實用主義思潮的宣揚也從側面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兩面提示。
——摘編自趙琛、趙炫竹《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路徑》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新文化運動的“新”的表現。(6分)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簡析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原因。(6分)
【答案】(1)表現:推動整體觀念的更新;提倡民主與科學并進;以思想文化變革推動政治進步;提倡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6分)
(2)原因:民族危機加深;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先進的中國人積極探索救國道路;新文化運動解放人們思想;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群眾性愛國運動的發展。(6分)
【詳解】(1)表現:根據材料“其中一項就是整體觀點的更新,民主與科學攜手并進”和所學知識可知,推動整體觀念的更新;提倡民主與科學并進;根據材料“科學和民主都是用來解決政治腐敗、帝制復辟的鑰匙”和所學知識可知,以思想文化變革推動政治進步;根據材料“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民主,包括一切道德法律政治倫理等,而不是單從西方的啟蒙政治價值中挑一條來反對現狀;民主不僅體現在選舉和政治中,而且體現在生活等方方面面之中”和所學知識可知,提倡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宣揚民主與科學,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2)原因:根據題意要求,簡析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原因。根據材料“五四運動時期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潮的傳播,激發了國民尤其是中國工人階級的覺醒,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二次傳播;胡適對實用主義思潮的宣揚也從側面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兩面提示”和所學知識,從民族危機加深;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先進的中國人積極探索救國道路;新文化運動解放人們思想;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群眾性愛國運動的發展等方面分析原因。
27.(15分)[安徽淮南2022二模]【歷史一-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中世紀的中國,政刑之權“從于一人之身”,上自皇帝,下至州縣長官莫不如是。清末新政法制改革參與者沈家本根據資本主義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力主“司法獨立”。他認為:“東西各國憲政之萌芽,俱本于司法之獨立。”司法獨立不僅可收統一事權之效,且可為“異日憲政之始基”。因此,他“考古今之沿革,訂中外之異同”,制定了《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和《法院編制法》。編制法規定全國的法院分為初級、地方、高等審判廳、大理院四級,分設于縣、府、省、中央,采用四級三審制。并在大理院和地方審判廳設立相應的檢察廳,各級審判廳和檢察廳專司審判而俱受法部的行政監督。1907年,在法部的主持下,創設審判廳于東三省,并試辦于直隸、江蘇兩省。中國之司法、行政分立自此而始。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1)根據材料,概括清末新政法制改革中“司法獨立”的措施。(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新政法制改革的特點并簡析其意義。(9分)
【答案】(1)制定新式法律法規;設立現代分級法治機構;“政刑”分離受監督。(6分)
(2)特點:古今沿革;中西結合;政府主導(4分)
意義:為憲政打下法律基礎;中國“政刑”分離的開端;為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先河。(5分)
【詳解】(1)根據材料“制定了《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和《法院編制法》。”可知制定新式法律法規:根據材料“清末新政法制改革參與者沈家本根據資本主義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力主‘司法獨立’。”可分析出設立現代分級法治機構:根據材料“并在大理院和地方審判廳設立相應的檢察廳,各級審判廳和檢察廳專司審判而俱受法部的行政監督。”可分析出“政刑”分離受監督。
特點:根據材料他“考古今之沿革,訂中外之異同”,制定了《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和《法院編制法》。可分析出古今沿革;中西結合:根據材料“1907年,在法部的主持下,”可知政府主導。意義: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為憲政打下法律基礎:中國“政刑”分離的開端;為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先河。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胜县| 曲麻莱县| 南京市| 额敏县| 南昌市| 天祝| 葵青区| 集安市| 凤冈县| 绥德县| 定陶县| 昂仁县| 贞丰县| 上高县| 万年县| 巨鹿县| 九龙城区| 萍乡市| 府谷县| 鱼台县| 大新县| 萍乡市| 南澳县| 江孜县| 邵阳县| 杨浦区| 太仆寺旗| 盐亭县| 子洲县| 班戈县| 收藏| 绥中县| 内丘县| 临沧市| 通许县| 大城县| 岳池县| 湘西| 凌海市| 宜州市|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