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班級: 姓名:一、學科核心素養1、(時空觀念)能夠利用時間軸描述隋唐到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情況和重要史事。2、(家國情懷)掌握唐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交融的方式、意義,增強民族認同和國家觀念;3、(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政權的更迭以及隋唐治世局面出現的原因中認識到國家統一對多民族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二、學習重難點重點: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繁榮的表現、原因。難點: 唐朝繁榮、民族交融、繁榮盛世的啟示。三、基礎認知一、隋唐的統一1、隋朝的統一與建設(1)隋朝的統一: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是為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結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文帝死后次子楊廣即位,就是_____。(2)隋朝的建設:隋朝各項建設較多,規模擴大。倉庫在長安、____兩都和地方廣設,既包括供應___________的倉庫,也包括備水旱賑濟、遍置于鄉間的義倉,積儲豐富。隋煬帝興建的_____,宏偉壯麗,聞名于世;開通的______,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2、隋朝的滅亡隋煬帝自恃強盛,_______,窮奢極欲,又3次大舉征伐高麗。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最終引發大規模起義。618年,隋煬帝在_____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3、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留守太原的隋朝貴族李淵趁機起兵。李淵在____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隨后,唐軍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唐朝統一全國。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1、貞觀之治在唐朝建立和統一的過程里,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功勞卓著,后繼帝位,是為唐太宗。他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_______,戒奢從簡;在政治上,知人善用,_______。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史稱“_______”。2、武周政治唐太宗之子高宗在位時,皇后武則天參與朝政,高宗死后不久,她廢唐稱帝,改國號為___。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當權期間,盡管政局紛紜,但唐朝_______持續發展。3、開元盛世武周政權結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孫李隆基即位,是為_____。他具有革新魄力,最終將唐朝統治推向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史稱“_______”。這是我國歷史上繼西漢前期之后又一個盛世局面。這一時期,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空前繁榮。4、唐朝的民族關系(1)東突厥:唐朝時,周邊各族迅速發展。唐太宗統治時期,對周邊各族實行羈縻政策。東突厥在隋末唐初多次南下進攻。貞觀初年,唐朝大敗東突厥,俘獲突厥可汗。對一些入朝的突厥首領,唐朝給予官職。對頡利可汗,唐太宗歸還他的家屬,賜以良田美宅。這些措施對北方各族產生巨大影響。他們紛紛入朝,尊稱唐太宗為“______”。(2)西突厥: 640年,唐太宗派兵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設置安西都護府。高宗在位時,滅亡西突厥。后來武則天在位時,設置北庭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上南北。(3)回紇:7世紀初,回紇生活在色楞格河一帶,受突厥統治。東突厥滅亡后,回紇南移,歸附唐朝。唐玄宗統治時期,冊封回紇首領為_______。安史之亂期間,回紇出兵支援唐朝。后來,回紇改名____,9世紀政權瓦解。(4)吐蕃:7世紀前期,吐蕃贊普______統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大批_______和多種技術、醫藥書籍等。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民族交流。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此后,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5)靺鞨:唐玄宗統治時期,東北的靺鞨族___部強大起來。唐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6)唐朝疆域:唐朝前期,疆域東到朝鮮,西達中亞,東北至貝加爾湖、葉尼塞河一帶,南及越南,空前遼闊。南海諸島及相關領域納入中國的版圖。唐朝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________。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1、安史之亂(1)背景:唐玄宗統治后期,沉于享樂,怠于政事。邊疆形勢隨著版圖的拓展也日益緊張。開元年間,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加強邊防。節度使兵力隨之擴大,至唐玄宗統治后期,國家出現________的局面。(2)經過:755年,身兼三個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發動叛亂,歷時8年,史稱“_______”。安史之亂于763年被唐平定。(3)影響:在平叛過程中,唐軍許多將領_______,中央集權被削弱;邊防空虛,吐蕃占領河西隴右地區,邊疆頻頻告急。從此以后,唐朝_______。2、藩鎮割據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增設藩鎮。節度使管轄地區,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鎮獨立性很強,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很多藩鎮雖受朝廷控制,但內部兵變時有發生。這種藩鎮割據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續了____多年。3、黃巢起義唐朝后期,宦官專權和_______,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唐末爆發了____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度攻占長安,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黃巢起義軍的將領朱溫降唐,被封為節度使。他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黃巢起義,逐漸______。4、五代十國(1)五代十國更替: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____。唐朝滅亡。此后50多年間,黃河流域先后經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5個短命王朝,稱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陽外,其余都定都____。與五代同時,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9個割據政權,連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____”。(2)后周的崛起:到五代十國后期,后周世宗____順應當時形勢,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的北宋奠定了基礎。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時間軸四、自主探究史料一 (太宗)從諫如流,雅好儒術,孜孜求士,務在擇官,改革舊弊,興復制度,每因一事,觸類為善。……深惡官吏貪濁,有枉法受財者,必無赦免。——吳兢《貞觀政要·論政體》史料二 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摘自《貞觀政要》史料三 唐興,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號為羈縻云。——摘編自《新唐書》(1)根據史料一回答,唐太宗為開創盛世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2)史料二體現了唐太宗怎樣的民族政策?(3)根據史料三以及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主要方式。五、合作探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初與這些邊境諸族發生戰爭時,通常 派遣大將充任某道行軍大總管,統率調自各地的征行將士遠征,戰爭勝利結束,往往留兵駐屯要地,成為軍...行軍大總管府隨即撤銷。...為.了避免遠道調發,為了明確防御責任,為了在較大地區內有統一的指揮.....臨時性統率的遠征的行軍大總管逐漸演變為大軍區的常任最高長.....邊境軍事長官,大致在開元中一律稱為節度使。 摘編自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材料二 安史之亂之后,藩鎮數量比較多,互相牽制,沒有出現某個藩鎮一家獨大的局面。同時,藩鎮內部也不怎么穩定,經常發生軍人鬧事,甚至兵變。另外要指出,所謂唐朝后期的藩鎮割據,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描述一種傾向,不是說真的全都割據了。根據學者的研究和概括,唐朝后期的四十多個藩鎮,真正比較穩定地維持著割據狀態的,只有河北地區的三個藩鎮。當然,即使是這樣獨立性比較強的藩鎮,在形式上也是臣服于唐朝的。除河北以外,唐朝后期設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鎮,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據。此外,還有南方的藩鎮,那就不能算割據了。不但不割據,而且絕大部分時間很聽中央的話,源源不斷地向朝廷供給糧食財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財政主要是靠南方支撐的。(1)根據材料一,概述唐朝設節度使的背景。(2)據材料二,分析安史之亂后唐朝雖然藩鎮割據,但依然維持了100余年的原因。六、【史料學習包】1、牛李黨爭,通常是指唐代統治后期的九世紀前半期以牛僧孺 ( https: / / baike. / doc / 5919674-6132591.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李宗閔 ( https: / / baike. / doc / 6085641-6298745.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斗。 斗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持續時間將近40年,唐武宗時,李黨達到鼎盛,牛黨紛紛被罷免;唐宣宗的前期,李黨紛紛被貶謫到地方為官。最終以牛黨茍延殘喘 ( https: / / baike. / doc / 235999-249635.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李黨離開中央而結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之嘆。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宦官專權、唐朝腐敗衰落的集中表現,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危機。2、玄武門之變,唐初高祖李淵次子李世民與長子李建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宮廷政變。李世民在唐王朝建立過程中,從首倡起義到馳騁戰場,軍功卓著,勛業克隆,覬覦皇位的政治野心日益增長。高祖稱帝后,按照立嫡以長的原則,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在李世民野心增長的同時,李建成的防范、妒忌之心也不斷膨脹。雙方各自培植勢力,打擊對方,終于釀成一場骨肉相殘的流血事件。武德九年(626),雙方已成水火不容之勢。六月四日,李世民在與府僚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密議策劃之后,采取先發制人的斷然措施,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伏兵玄武門(即長安宮城北門,是中央禁軍屯守之所,地位至為重要)。李世民射殺太子李建成,尉遲敬德射死支持李建成的齊王李元吉(李世民弟),并奮力抗擊和瓦解了東宮和齊王府的衛隊,高祖遂被迫立李世民為太子,不久又傳位于李世民。3、義倉,是封建時期以國家的名義組織、以賑災自助為目的的民間儲備糧食的倉庫。于隋朝開皇五年創立的。隋朝時期,由于倉庫設在"閭巷",由"社司"管理,所以也叫做"社倉"七、限時訓練1.如表是開皇年間隋朝政府前后兩次下詔的情況。這反映出隋朝( )時間 詔書內容開皇十五年(595年)二月 “北境諸州,異于余處……所有義倉雜種,并納本州”,而且用.于賑災的糧食是“雜種及遠年粟”。開皇十六年(596年)二月 義倉“準上中下三等稅",也就是百姓按照劃分的戶等納糧食稅。規定上等戶不超過一石,中等戶不超過七斗,下等戶不超過四斗。A.邊疆危機持續加重 B.南北經濟差距逐步擴大C.社會矛盾有所緩和 D.政策制定較為務實靈活2.《哥舒歌》在唐玄宗天寶末年的西北邊境地區十分流行,其歌詞為“北斗七星高,哥舒(即哥舒翰,時任河西節度使)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哥舒歌》可以印證軍鎮的設置( )A.造成內重外輕的局面 B.引發安史之亂C.利于邊疆地區的防務 D.導致藩鎮割據3.唐代盧綸在《塞下曲》中描寫到:“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詩作反映出( )A.對外交往密切 B.市鎮經濟繁榮 C.社會風氣開放 D.民族關系融洽4.元代馬端臨曾評價隋朝:“古今稱國計之富有,莫如隋。”“隋之富,漢唐之盛,未之逮也。”下列選項不能有力支持馬端臨上述觀點的是( )A.隋滅陳,統一南北 B.隋煬帝修建洛陽城C.倉庫義倉積儲豐富 D.隋煬帝修建大運河5.如圖為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代獸首瑪瑙杯。其上口近似圓形,獸首上有兩只彎曲的羚羊角,獸首的面部卻像牛,獸首的口鼻部裝有籠頭狀的金帽蓋,能夠卸下,造型和使用方法上與羅馬時期青銅雕像中的來通杯一脈相承。該獸首瑪瑙杯( )A.反映出唐代玉器制作技術領先于世界B.印證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C.表明當時社會習俗影響了手工業發展D.體現出官營手工業技術已經享譽世界6.784年,關中因為戰亂,米價上漲,長安經濟困難。786年,京城禁軍軍糧無法保證,出現兵變危險。浙江東西道節度使韓滉運米三萬斛供給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當時( )A.藩鎮是拱衛唐朝廷的關鍵力量 B.經濟重心基本轉移到江南地區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的削弱 D.政治經濟局勢影響政權的穩定7.提取下列四幅圖片的歷史信息,歸納唐朝的時代特征。正確的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8.唐初版圖不斷擴大,導致帝國長期受到回紇、南詔和吐蕃等的威脅。唐玄宗時設立了十個軍事重鎮進行駐防,總兵力達到了40多萬,至于唐朝中央控制的軍隊,總計只有20余萬。這一措施( )A.旨在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形成了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C.解決了傳統軍事格局的弊端 D.直接導致藩鎮割據局面出現9.唐中和元年(881年),僖宗詔令允許藩鎮“墨敕除官﹐以賞功勛”。中和三年(883年)七月,宰相鄭畋迫于鳳翔節度使李昌言等人的壓力,不得不“引疾去位”,僖宗也只好同意。這表明唐后期( )A.中央集權大為削弱 B.藩鎮操縱中樞決策C.皇帝已經成為傀儡 D.三省六部制度瓦解10.西晉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坐鎮地方,手握重權。唐玄宗在京城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稱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孫院”。此后,唐朝沿用該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 )A.削弱了藩鎮勢力 B.強化了分封體制 C.凸顯了專制集權 D.動搖了宗法制度提升題11.漢承秦制,唐襲隋規,都出現了盛世。然而,秦朝與隋朝卻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邊少數民族入侵 B.統治集團內訌變亂 C.宦官擅權外戚臨朝 D.橫征暴斂,苛政黷武12.下表為“唐前、后期長江下游地區水利工程數量比較表”。它反映了唐代( ) 地區時間 淮南區 浙西區 浙東區 宣歙區 總計 唐前期 8 12 9 0 29 唐后期 17 33 26 7 83A. 我國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 B.長江下游地區農業生產總體呈發展態勢C .農業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 D.江南地區開始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區域13.“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以邀命于朝。”這段話反映了( ) A.宗法血緣關系得到強化 B.郡國并行威脅中央集權 C.君主專制制度遭到破壞 D.藩鎮割據削弱中央集權材料題材料一 唐太宗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賦稅徭役比隋朝有所減輕。尤其是力役,不僅削減了大型公共工程,以減輕民眾的勞役負擔和賦稅,而且比較有節制,注意不奪農時。太宗認為,“為君之 道,必須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視災害的救濟工作,或減免災區租賦,或直接對災民給予撫恤與賑濟。為減輕廣大人民的負擔,唐太宗“去奢省費”,注意節儉。同時精簡機構,把中央官吏從兩千余人減少到六百余人,“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還并省了許多州縣,節約了政府的開支。 材料二 唐太宗大力倡導發展農業生產。他曾“親耕籍田”,以示重農之意。為解決耕牛之不足,太宗通過與突厥等族的“互市”換回大量的馬、牛,用以耕田。還派使者用金帛贖回被突厥擄去的男女八萬余人。又釋放宮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間,準予婚配,以增加農業生產人口。為保障農民有充足的生產時間,太宗還特別注意“不奪農時”。他說“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認為人君唯有崇尚“簡靜”,不發兵戈,不興土木,“不奪農時”,與民休養生息,農業生產才能得以恢復和發展起來。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寧欣《中國古代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為緩和社會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3)根據材料一、材料二,評價唐太宗的治國策略。八、【課堂小結】總結歸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寫一個知識框架。參考答案自主探究:(1)善于納諫,重視儒家思想,任用賢能,改革制度,整頓吏治。(2)華夏一家,平等友好(3)戰爭:打敗突厥;設置機構:設置安西都護府管理西突厥;和親、會盟:文成公主進藏,唐蕃和親冊封:回紇、靺鞨。合作探究:(1)背景:①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威脅;②避免遠道征調,明確防御責任,協調指揮需要;③行軍大總管的實踐。(2)藩鎮數量較多,相互牽制;割據較強的藩鎮在形式上臣服于唐朝,大部分藩鎮處于一種半割據狀態,而且聽從于朝廷,并支撐中央財政。----延續了唐朝統治。選擇題1、D2.C3.D4.A5.B6.C7.C8.B9.A10.C 11、D 12、B 13、D材料題(1)輕徭薄賦;重視災害救濟;提倡節儉;精簡機構,撤并州縣,節約開支。 (2)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以民為本,采取措施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最終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這體現出其作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清明統治和敏銳的政策眼光,反映出他是位有作為的封建統封建統治者。(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