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6張PPT)9 化石告訴我們什么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核心素養(yǎng)※通過閱讀資料,知道什么是化石,識別常見的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過程。※觀察化石圖片,學會從中獲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在分析化石資料和古生物復原圖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古生物與當今生物之間的聯(lián)系。※學會從化石中獲取信息,知道化石告訴了我們什么。重點※分析古生物與當今生物之間的聯(lián)系。難點新知講解認識化石及其形成的過程1.認識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或古物活動所留下的遺跡,如骨骼外殼、葉子、腳印化石等。除了恐龍化石,大自然中還有許多其他生物化石。觀察教材圖片,猜猜它們分別是什么化石。觀察對象:化石圖片。新知講解認識化石及其形成的過程觀察方法:(1)觀察化石圖片時,要遵循先整體后局部的順序。除了教材中的范例,還可以選些便于辨認的化石。(2)有些化石的局部細節(jié)較小,肉眼觀察時,會忽略一些細節(jié),因此可以用放大鏡觀察。(3)描述化石的外形特征,說一說判斷的依據(jù)。觀察記錄:新知講解觀察記錄:觀察結(jié)論:這些化石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分別是羽毛化石、小昆蟲化石、腳印化石、蕨類植物化石、蜻蜓化石、三葉蟲化石。新知講解2.化石形成的過程。在漫長的地質(zhì)年代里,地球上曾經(jīng)生活過無數(shù)的生物,這些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后的歲月中,生物的有機質(zhì)被分解,遺體的堅硬部分或生物的活動痕跡被沉積物包裹,并被礦物化。由于地殼運動的作用,已經(jīng)形成的化石有些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隨著巖石的侵蝕或坍塌,化石便暴露出來。古生物的遺體或遺跡在被沉積埋藏后,可能隨著漫長的地質(zhì)年代石化成化石。但并不是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夠形成化石,化石的形成過程及其后期的保存都需要特殊的條件。新知講解化石的形成新知講解(1)生物條件。化石的形成及保存需要一定的生物條件。 當生物死亡后,軟體組織被分解,骨骼、牙齒等堅硬組織被保存下來,所以具有硬體的生物保存為化石的可能性較大。無脊椎動物中的各種貝殼、脊椎動物的骨骼等主要由礦物質(zhì)構(gòu)成,能夠較為持久地抵御各種破壞作用。此外,具有角質(zhì)層、纖維質(zhì)和幾丁質(zhì)薄膜的生物,如植物的葉子等,雖然容易遭受破壞,但是不容易溶解,在高溫下能夠炭化而形成化石。而動物的內(nèi)臟和肌肉等軟體容易被氧化和腐蝕,除非在極特殊的條件下,否則很難形成化石。新知講解(2)埋藏條件。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還需要一定的埋藏條件。生物死亡后,如果能夠被迅速埋藏,那么形成化石的概率就大。如果生物的遺體長期暴露在地表或者長久留在水底不被泥沙掩埋,那么就容易遭到其他動物的吞食或細菌的腐蝕,還容易遭受風化、水動力等作用的破壞。掩埋的沉積物不同也會使生物形成化石并被保存的可能性及狀況產(chǎn)生差別。如果生物的遺體被化學沉積物、生物成因的沉積物和細碎屑沉積物(指顆粒較小的沉積物)所埋藏,那么它們在埋藏期就不容易遭到破壞。新知講解但是如果被粗碎屑沉積物(指顆粒較大的沉積物)所埋藏,那么它們在埋藏期間就容易因機械運動(粗碎屑的滾動和摩擦)而被破壞。在特殊條件下,松脂的包裹和凍土的掩埋可以完好地保存古生物軟體,為科學家提供更為全面豐富的科學研究材料,琥珀中的蜘蛛和第四紀凍土中的猛媽象就是這樣被保存下來的。新知講解(3)時間條件。時間條件在化石的形成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生物的遺體或硬體部分必須經(jīng)長期埋藏,才能夠隨著周圍沉積物的成巖過程而石化成化石。有時雖然生物死后被迅速埋藏,但是不久又因沖刷等各種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而重新暴露出來,這樣它依然不能形成化石。新知講解(4)保存條件。沉積物的成巖作用對化石的形成和保存也有影響。一般來說,沉積物在成巖的過程中,壓實作用和結(jié)晶作用都會影響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其中,碎屑沉積物的壓實作用比較顯著,所以在碎屑沉積巖中的化石很少能夠保持原始的立體狀態(tài)?;瘜W沉積物在成巖中的結(jié)晶作用常常使生物遺體的細微結(jié)構(gòu)遭受破壞,尤其是深部成巖、高溫高壓的變質(zhì)作用和重結(jié)晶作用會嚴重損壞化石,甚至完全消失。新知講解(5)化石暴露。數(shù)千萬年后,由于地殼運動的作用,已經(jīng)形成的化石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然后隨著巖石的侵蝕和坍塌使化石逐漸暴露出來。新知講解新知講解恐龍化石是怎么形成的?新知講解學習從化石資料中獲取信息從化石資料中獲取信息要有依據(jù),可以請學生描述看到的化石的樣子,說一說獲取了哪些信息,以及為什么這樣認為。1.觀察兩種恐龍的頭骨化石圖,猜猜哪種是食肉恐龍,哪種是食草恐龍。新知講解食肉恐龍都有較大的頭和嘴,嘴里有大而彎曲的利牙。例如,在我國四川發(fā)現(xiàn)的永川龍就有尖銳的、帶鋸齒的、向后彎曲的牙齒;霸王龍則生有利劍般的牙齒,牙齒邊緣也有鋸齒,其中最長的可達20厘米。而食草恐龍的牙齒則平而直,沒有鋸齒,只能用于咀嚼。新知講解食草恐龍的牙齒形狀和大小,取決于它們所吃的植物。例如,蜥腳類恐龍有勺形齒或釘狀齒,便于剪斷莖和葉,這是因為它們主要吃蘇鐵類和蕨類植物。鴨嘴龍類主要吃的是石松類植物中的木賊,這種植物含硅質(zhì)較多,十分堅硬,所以鴨嘴龍的嘴里上下左右都有牙齒,一個接一個,密密麻麻地排成許多行,最多可達兩千多顆,這是對長期吃硬食的一種適應。新知講解分析 有的牙齒鋒利、有的牙齒帶有彎度,大嘴,咬合力強;有的牙齒平,有的雖然有小尖牙,但是特別小而密集。結(jié)論 牙齒鋒利的是食肉恐龍,牙齒平平的是食草恐龍。新知講解2.觀察恐龍蛋化石圖,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觀察發(fā)現(xiàn):恐龍蛋化石的形態(tài)有圓形、卵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和橄欖形等多種形狀。恐龍蛋化石的大小懸殊,小的與鴨蛋差不多,直徑為3厘米,大的直徑超過50厘米。蛋殼的外表面光滑或有點線飾紋,一般可呈黑、黃、青、灰、褐、紅等不同的顏色。恐龍蛋化石一般有幾個至30幾個,甚至更多。有的恐龍蛋還有初具雛形的恐龍胚胎。在中國河南省西峽地區(qū)發(fā)掘的恐龍蛋化石的最大直徑為18厘米。新知講解觀察推斷:(1)恐龍和現(xiàn)代爬行動物及鳥類一樣, 也會生下帶硬殼的蛋。推測恐龍和爬行動物及鳥類有關(guān)。(2)有些恐龍蛋化石中甚至發(fā)現(xiàn)了未孵化的小恐龍骨架!有時在發(fā)現(xiàn)恐龍蛋的巢穴附近,可以發(fā)現(xiàn)大恐龍的遺骸。由此可見,小恐龍和小鳥一樣,會本能地待在巢里,無論發(fā)生什么事都不離開。有些恐龍的巢穴互相靠得很近,因此推斷有些恐龍可能是群居。(3)從蛋的大小來推斷是大型恐龍還是小型恐龍。(4)從恐龍的胚胎雛形來推斷恐龍的種類。觀察結(jié)論:恐龍蛋是圓圓的,一窩一窩的 ,恐龍蛋里有恐龍胚胎,小恐龍出殼方式與小雞很像等等。新知講解3.觀察兩種恐龍的足跡化石圖,判斷哪種是二足行走恐龍,哪種是四足行走恐龍。觀察發(fā)現(xiàn):(1)有二足或四足行走的;(2)后腳有四趾,第二趾短小,后三趾著地行走,形態(tài)近似鳥腳;(3)有的兩腳間的距離長,有的距離短;(4)有的足印大,有的足印??;有的足跡深,有的足跡淺。新知講解觀察推斷:(1)通過步長、步距和形狀來推斷行走方式。有的恐龍用二足行走,有的恐龍用四足行走。如霸王龍的前腳就只有二趾。這類恐龍的前腳比后腳小得多,有些種類前腳的各趾都互相平行。它們的后腳各趾都比較粗壯。小型食肉恐龍如虛骨龍類的前足比后足短,前足的長度只有后足的一半。它們一般是用二行走的,復步與足長的比例為7: 1至8: 1。新知講解(2)通過足印的形狀來推斷它們的種類。如大型食肉恐龍的前腳通常都是三趾,但在一些進步的類型中,外側(cè)趾退化,前腳只有二趾。(3)可以從恐龍足跡的大小來推斷恐龍的個體大小。(4)恐龍足跡還能提供諸多骨骼化石無法證實的信息,如恐龍的速度。觀察結(jié)論:通過腳印化石可以推斷出恐龍的行走方式,左圖是二足行走恐龍的足跡化石,右圖是四足行走恐龍的足跡化石。新知講解分析古生物與當今生物之間的聯(lián)系科學家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的生物滅絕了,有的生物在不斷發(fā)展進化,有的生物被稱為活化石。無論是哪一種情況 ,都與當今生物之間有著干絲萬縷的聯(lián)系。1.現(xiàn)在還能看到它們嗎 是否還有與他們相似的生物 新知講解(1)小盜龍。小盜龍生活在距今約1. 3億年的白堊紀時期,身長不到1米。由于它們身披羽毛,因此很多人都認為它們可能是鳥類的祖先至少是其中的一種類型。不得不說,小盜龍的外形與普通恐龍的外形差距還真不小。小盜龍與現(xiàn)在的鷹等鳥類有著相似的形態(tài)。新知講解(2)猛犸象俗稱長毛象,學名真猛犸象。它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別大,無下門齒,上門齒很長,向上、向外卷曲。一頭成年的猛犸象,身長達5米,身高約3米,門齒長約1.5米,身體肥碩,體重可達6~8噸。它身上披著黑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是一種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在氣候寒冷的更新世(距今約180萬年至1萬年),它們廣泛生活在亞歐大陸北部。猛犸象和現(xiàn)在的大象很像,體形也相差不多。新知講解(3)魚龍。魚龍是脊椎動物,古爬行動物,屬魚龍類。身體呈紡錘形,外形似魚,四肢變成鰭腳適于游泳。頸極短,眼大,吻突出較長,牙齒尖銳。生活在海洋中,性兇猛,以動物為食。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shù)時期,最早出現(xiàn)于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些(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了,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的身體十分渺小,但有些魚龍的身體很大。魚龍與現(xiàn)在的魚和海豚等動物很像。新知講解(4)大地懶。大地懶生活在更新世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大地懶與現(xiàn)在的樹懶血緣很近,不同的是,大地懶巨大如象,比現(xiàn)在的樹懶大將近500倍,體重可達4~5噸。大地懶生活在地面上,它通常用四足行走,但也可以用后肢站立,并用彎彎的爪子拉下高處的枝條。大地懶的糞便化石顯示它是植食性動物。新知講解2.現(xiàn)代馬是怎樣進化而來的 根據(jù)化石,科學家發(fā)現(xiàn)馬經(jīng)歷了始祖馬、漸新馬、中新馬、現(xiàn)代馬的進化過程。在進化過程中,馬的體形越來越大,馬的趾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始祖馬前足四趾,后足三趾。現(xiàn)代馬前后足都只有中趾著地,便于飛快奔跑。新知講解以上圖中馬的變化為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馬的化石得知,馬的進化經(jīng)歷了5000多萬年。始祖馬的身高僅30厘米左右,頭骨小,牙齒簡單,前足有四趾,后足有三趾,生活在氣候溫暖、植物茂密的北美叢林中,以多汁的嫩葉為食。后來,氣候逐漸變得干燥,森林稀少,出現(xiàn)了廣闊的草原。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馬的體型由小變大,四肢和足變長,它的趾由四個變?yōu)橐粋€,趾端形成硬蹄,齒冠逐漸變高,前白齒結(jié)構(gòu)變得復雜。可見,馬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適應草原奔跑和以粗糙草類為食的特征。新知講解3.你覺得這些生物有變化嗎 現(xiàn)在的蟑螂、銀杏、鱟(hòu)與化石中的蟑螂、銀杏、鱟相比沒有太大變化,它們被稱為“活化石”。“活化石”是指同時代的其他生物早已滅絕,只有它們獨自存留了下來,生活在一個極狹小的區(qū)域里。例如銀杏、水杉、大熊貓、揚子鱷、朱鹮、蟑螂等生物均被公認為珍稀的“活化石”。新知講解(1)蟑螂。蟑螂與其他昆蟲起源于泥盆紀(4.05億年前~3.5億年前),為腐食動物,晝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內(nèi)。經(jīng)得起酷熱及嚴寒的考驗,至今分布仍相當廣泛。蟑螂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根據(jù)化石證據(jù)顯示,原始蟑螂約在4億年前出現(xiàn)在地球上。我們發(fā)現(xiàn)的蟑螂化石或是從煤炭和琥珀中發(fā)現(xiàn)的蟑螂,與各家櫥柜中的并沒有多大的差別。億萬年來它的外貌并沒有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一直繁行到今天,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新知講解(2)鱟。鱟是用鰓呼吸的節(jié)肢動物,現(xiàn)在世界上的鱟只剩下4種,分布在亞洲和北美洲東海岸。這種外形有點像龜?shù)纳锸鞘澜缟献罟爬系纳镏?。鱟的祖先出現(xiàn)在地質(zhì)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只有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新知講解(3)銀杏。銀杏最早出現(xiàn)在3. 45億年前的石炭紀。中生代侏羅紀銀杏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堊紀晚期開始衰退。至50萬年前,在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絕大部分地區(qū)滅絕,只有中國的保存下來。銀杏是第四紀冰川運動后遺留下來的最古老的裸子植物,因此被當作植物界的“活化石”。新知講解化石是如何形成的?課堂練習1.[填空]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巖層比作一本書,那么______就是書頁中的特殊文字。2.[填空]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______、______或______,如骨骼、外殼、葉子、腳印化石等。3.[判斷]只有生物的遺體才能形成化石。( )4.[判斷]我們可以通過對化石的研究來了解生物的進化歷史。( )5.[判斷]5000萬年前出現(xiàn)的始祖馬身高僅30厘米左右,它和現(xiàn)代馬不是同一種生物。( )化石×√×遺體遺物遺跡課堂練習6. [選擇]化石可能存在于( )中。A.巖漿巖 B.沉積巖 C.變質(zhì)巖7. [選擇]較為高等的生物化石一般出現(xiàn)在( )。A.較新的地層中 B.較古老的地層中 C.古老的和新的地層中8. [選擇]海豚的鰭狀肢與非洲黑猩猩的手臂骨骼排列基本相同,這是因為( )。A.純屬巧合 B.海豚的鰭狀肢與非洲黑猩猩的手臂有相同的功能C.海豚和非洲黑猩猩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的ACB課堂練習9.[排序]給化石的形成排出正確的順序:_____________。①巖石的侵蝕和坍塌使化石暴露出來。②死亡動物的軟體組織被分解,骨骼、牙齒等堅硬組織被保存下來。③堅硬組織被沉積物包裹,并被礦物化。④由于地殼運動的作用,已經(jīng)形成的化石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②③④①活動手冊活動手冊活動手冊課堂總結(jié)本課通過閱讀資料,知道化石中隱藏著豐富多樣的信息,通過對恐龍頭骨化石、恐龍蛋化石、恐龍足跡化石圖片的觀察,學會從化石中獲取信息,嘗試讀懂化石。古生物的復原圖會給我們提供很多信息,如有些動植物消失了,有些動植物的外形等發(fā)生改變,還有一些基本沒什么變化,影響物種變化的因素有很多,通過對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嘗試解釋這些變化的可能性,并意識到對問題的解釋可能是多樣的。板書設計謝謝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wǎng)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六年級科學上冊3.9化石告訴我們什么(蘇教版)46張PPT+音視頻.ppt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mp4 化石的形成.mp4 恐龍化石.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