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一、學習目標1.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2.了解自西漢其歷代王朝法律與教化并用的統治手段。二、時空定位三、走進教材1.背景(1)西周統治者為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建立了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提出“ ”的思想。(2)東周時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3)諸侯國君紛紛尋找治國新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儒家的 思想與法家的 思想。(4)戰國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統治者已經使用法律來治理國家。①《左傳》記載,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法律。②鄭國的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 。2.內容(1)儒家的德治思想①儒家認為人性善,主張 。②孔子提出,統治者要“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要過度消耗民力。③孟子建議統治者“施 于民,省刑罰,薄稅斂”。(2)法家的法治思想①法家認為人性惡,主張 。②商鞅在秦國頒行了一系列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權益。③韓非提倡君主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要賞罰分明;“ ”“以吏為師”。3.評價(1)儒家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宣稱“ ,社稷次之,君為輕”,但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戰國時期。(2)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秦王嬴政在法家思想的指導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 的封建國家。知識點二 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秦漢(1)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律的編纂。(2)漢承秦制,制成《__________》。秦漢朝廷還發布法律文告,稱“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晉時期(1)特點:律令__________。(2)表現①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專用儒學思想來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②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3.唐朝(1)編纂《_____________》①律在唐初經過多次刪繁就簡,唐高宗永徽年間修訂頒布《永徽律》,后又最終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②這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③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2)提倡禮治:732年,頒行《___________》,這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是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3)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知識點三 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著有《________》。(2)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中仍廣泛援引唐律。(3)明朝制定《__________》,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例”,曾數次重修《問刑條例》,開創律例合編的體例。(4)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制定了《_________》。2.教化(1)背景①宋朝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展出理學。②南宋后期,程朱理學逐步確立統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舉,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③朱熹的《_______》和《小學》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范。(2)內容①宋朝以后,儒學人士以鄉約教化鄉里。北宋呂大鈞撰寫的《_________》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②明朝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使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③清朝鄉約宣講內容變成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宣講時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3)特點:鄉約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四、素養點撥1.認識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思想(1)“德”的要求:敬天,敬祖,保民。統治者要恭行天命,尊崇天帝與祖宗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2)“明德慎罰”:用“德教”的辦法來治理國家,在適用法律、實施刑罰時應該寬緩、謹慎,而不應一味用嚴刑峻法來迫使臣民服從。即“實施德教,用刑寬緩”,“實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3)“德教”的具體內容就是“禮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禮”的秩序去生活,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長治久安。2.分析認識孔子道德教化的表現及特點(1)主要表現:強調為政與教化不二,認為統治者個體的道德修養是實現社會道德教化的前提,提倡以身教作為道德教化的基本方式。(2)特點: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強調倫理道德在為政治國中的主導作用,倫理道德可以直接轉化為政治統治原則。3.先秦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的異同點(1)相同點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四分五裂,無論是儒家思想還是法家思想,終極目的都是維持社會秩序作用 兩者的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2)不同點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核心思想 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同時不否認刑罰的輔助作用 講究亂世要用重典,著重強調法的重要性結果影響 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戰國時期,不適應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政治需要,沒有被各諸侯國的君王重用 在戰國時期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秦始皇利用韓非的法家思想建立了集權的專制政權4.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基本理論(1)“不法古,不循今”的進化史觀:法家認為人類社會是發展運動的,法律制度因勢而立。(2)“好利惡害”的人性論:在法家看來,“趨利避害”是古往今來人人固有的本性。治理國家不能靠道德說教,倡導用賞罰和“法治”。(3)“廢私立公”的公法觀:法家把“法”和“禮”對立起來,認為前者代表社會的共同利益,后者代表貴族的一己私利。為了“興公利”,必須實行“不別親疏,不殊貴賤”的“法治”。(4)民富國強的功利主義:法家把“趨利避害”的人性與國家的富強結合起來,用賞賜和刑罰誘使、驅使人們耕、戰、告奸,生產糧食多的、殺敵有功的、揭發違法犯罪的,可以得到官爵田宅。5.認識以禮入法(1)進步性①以禮入法建立了封建法律秩序,維護了皇權和封建等級,鞏固了封建秩序。②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繁榮。(2)局限性①以禮入法使審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觀化。儒家經義內容與精神作為定罪量刑的標準,實際上背離了“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審判原則,這樣的定罪量刑有失公正客觀。②儒法結合重在禮法合一、納禮入律,深刻地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五、規律總結1.古代法治特點:①重刑輕民、德主刑輔;②禮法結合;③皇權至上;④倫理法,人治 ;⑤家族本位;⑥司法隸屬于行政。2.古代法治與教化的階段特征:(1)先秦時期:①德與法之爭;②成文法出現;③德治與法治對立。(2)秦漢至隋唐時期:①以禮入法、禮法并用;②改法為律,律令格式,中華法系形成;③德治與法治并用。(3)宋元至明清時期:①禮法融合、理學興起;②唐律為本、律例合編;③德治與法治融合。【本課高考】1.(2021·海南·高考真題)《舊唐書》載,貞觀年修五代史,移史館于禁中。史官無常員,如有修撰大事,則用他官兼之,事畢日停。貞觀已后,多以宰相監修國史,遂成故事也。天寶已后,他官兼領史職者,謂之史館修撰,初入為直館也。這些措施旨在A.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B.鑒往知來,文以化成C.禮法并施,三教合一 D.體恤百姓,休養生息2.(2013·海南·高考真題)朱元璋認為,“禮樂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藥石”,“刑政二者,不過輔禮樂為治耳”。這表明他A.強調嚴刑峻法的統治方式 B.重視禮樂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揚休養生息的政治主張 D.兼采儒法二家為統治思想3.(2015·海南·高考真題)儒家學說倡導“寬刑慎殺”,強調執法有準、量刑有據。明初朱元璋說,“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這表明朱元璋( )A.力圖為專制集權確定理論基礎 B.試圖以重刑迅速穩定社會C.放棄了儒家的治國理念 D.執法無準、量刑無據4.(2014·全國·高考真題)秦朝法律規定,私拿養子財物以偷盜罪論處,私拿親子財物無罪;西晉時規定,私拿養子財物同樣無罪。這一變化表明,西晉時A.養子親子權利相同 B.血緣親情逐漸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護 D.儒家倫理得到強化5.(2014·海南·高考真題)“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也”。東漢時的這一說法反映出當時A.禮制觀念淡化 B.儒法兩家結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學獨尊地位動搖6.(2008·上海·高考真題)戰國時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這句話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7.(2012·山東·高考真題)有學者評論戰國時期某學派說:“他們都是些注重實踐的政治家……他們認為貴族的存在已不合時宜……他們把商人和學者看作是可有可無或多余的人。”這一學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8.(2014·海南·高考真題)有先秦思想家認為,“君上之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據此可知這位思想家強調A.君主無為而治 B.強化血緣等級 C.推行禮樂仁政 D.實行嚴刑峻法(2013·江蘇·高考真題)家訓宗規倫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通過家國意識同構,旨在實現社會和諧,體現了民族傳統道德思想與規范。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材料二 約之二:吾族務要恪遵祖訓,以倫理為紀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處,須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強莫欺弱;卑幼者不許冒犯長上,富貴者宜憐窮困。循規蹈矩,宗族稱孝,鄉黨稱弟(悌)。——何茲全《中國文化六講·訓約十四條》材料三 宣圣諭。圣諭曰:“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盡做人的道理,件件當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惡人。愿我一族長幼會集祠(堂)中,敬聽宣讀,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過即改,共為盛世良民,貽子孫無窮福澤。——明《虎墩崔氏族譜·族約》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有關仁的政 治主張。(2)歷代許多家訓體現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倫理。據材料二,歸納儒家倫理的主要內容。(3)儒家的倫理思想深刻影響中國社會。據材料三,指出明代統治者與民眾對儒家倫理所持的態度及其各自的做法。(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儒家倫理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知識點一1.(1)敬天保民 (3)德治 法治(4)②成文法2.(1)①德治 ③仁政(2)①法治 ③以法為教3.(1)民為貴 (2)中央集權知識點二 1.(2)九章律 2、(1)儒家化 3、(1)唐律疏議(2)大唐開元禮知識點三 1.(1)宋刑統 (3)大明律 (4)大清律例 2、(1)家禮 (2)呂氏鄉約【本課高考】1.B【詳解】材料“移史館于禁中”“用他官兼之”“多以宰相監修國史”均體現了唐朝政府對修史的重視,而對歷史重視的目的在于借鑒以前的經驗教訓而更好的知道以后該怎么發展,故B項正確;重視史書的撰修和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禮法并施,三教合一,排除C項;體恤百姓,休養生息只是歷史經驗之一,并不是重視修史的全部目的,排除D項。故選B項。2.B【詳解】禮樂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刑政代表的是法家思想,在題干材料中,朱元璋認為“禮樂在治國中起到膏粱的作用,刑政在治國中起到藥石的作用,而法家則起到了輔助儒學治國的作用”,這說明了朱元璋在治國理念上是“禮樂為先,刑政為輔”,故排除A,選B。C項在題干中體現不出,D項與題干意思不符合。3.B【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從題目和材料中獲取信息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戰國時韓非子的思想確定了專制集權的理論基礎,A項時代不符;根據材料“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在明初通過重刑以治理“亂世”,B項正確;自漢武帝時,尊儒尚法一直都是封建社會的治國理念,C項錯誤;D項“執法無準、量刑無據”在材料中未體現。【考點定位】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和影響4.D【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分析材料及正確理解中國古代法律特點的相關內容的能力。A項為無關項,材料涉及的應該是父親的權利,不是兒子的權利。B項與史實不符合,宗法觀念到現在都還很深。C項為無關項,材料中并沒有涉及到有關內容。西漢以后儒家學說成為獨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晉法律的變化體現了三綱五常中的父為子之綱,故答案選擇D項。5.B【詳解】試題分析:依據所學禮屬于積極的規范,刑則屬于消極的規范,兩者相輔相成,共成一體的禮”:正面、積極規范人們的言行。 “刑”:多指刑法和刑罰,對一切違法背禮行為進行處罰“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也。”這種禮刑互為表里,禮在則法在,禮失則刑補的狀況,正是古人眼里的法律,所謂禮法是也。維護禮制屬于儒家思想,強調刑法屬于法家思想,材料強調禮法的關系互為表里,沒有可以突出哪一家,所以A、C、D,說法不正確,所以選B6.D【詳解】從材料中得出“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意思是教學的內容是法律,有懂法律的人擔任官吏,體現法家思想。選D項。7.D【詳解】注意題中的關鍵詞及其理解,如“戰國時期”、“注重實踐”(因時而變)、“貴族的存在不合時宜”(法不阿貴)、“商人和學者看作是可有可無或多余”(重農抑商、文化高壓),即可判斷是指法家。8.D【詳解】試題分析:依據所學知識材料屬于韓非的話,其意為君主對于民眾,危難時就要他們拼死作戰,安定時就要他們盡力耕作,由此可知A強調無為不符合題意,B、與題干無關,C、為儒家思想,所以A、B、C都不正確,材料符合法家的主張,所以選D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百家爭鳴·法家思想9.(1)根本:孝悌。政治主張: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實施仁政。(2)主要內容:家庭和睦;宗族團結;鄉里和諧。(3)態度:崇尚儒家倫理。做法:統治者提倡;民眾遵守。(4)積極作用:維系家庭家族和睦;維護政治、社會穩定;傳承民族道德,影響思想文化發展。【詳解】第(1)問的第一小問可根據材料一中的信息“孝悌……仁之本”作答;第二小問為基礎知識再現題,可根據設問結合所學知識作答。第(2)問可根據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家和睦”“同宗相處”作答。第(3)問的“態度”可根據材料三中的信息“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做人的道理”作答;“做法”可根據材料三中的信息“宣圣諭”“一族長幼……悉心向善”作答。第(4)問為基礎知識再現題,可根據設問結合所學知識作答。PAGE1(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