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第1課時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新知梳理知識點一 環境中的生態因素1.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2.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等。3.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知識點二 探究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1.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2.對照實驗(1)概念: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2)變量:一組實驗中只有一個不同的條件,即只有一個變量。(3)實例:探究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知識點三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與生物之間常見的是捕食、競爭、合作、寄生關系。巧記兩種因素生態因素有兩類,非生物因素光溫水;生物因素類型多,同類異類影響它。合作探究1.分析下列兩幅圖片,簡要說明造成兩地生物種類、數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圖示1反應了干旱的沙漠,植物稀少,圖示2表示茂密森林,造成兩地生物種類、數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水分。2.為什么進行探究實驗時,選擇的實驗對象不能過少?答:如果選擇的對象過少,會使實驗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3.設置對照實驗應遵循什么原則?答:設置對照實驗應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即除變量外,其他條件都相同。典例精講【例1】世界上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位于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以東,最深處在斐查茲海淵,為11034米,是已知的世界海洋最深點。在海溝深處人們發現了動物和微生物的存在,而沒有發現植物分布的原因是(A)A.沒有光照B.沒有氧氣C.沒有食物D.溫度太低【分析】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淺到深越來越弱,最淺處光最強,深處幾乎沒有光線。【解答】解: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淺到深越來越弱,最淺處光最強,有紅光也有藍紫光,有利于綠藻利用,所以適宜綠藻生長;往下一些紅光穿透性不強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來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藍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藍紫光,適宜褐藻生長;再往下,藍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適宜需光較少的紅藻生長;最深處沒有光,因此在世界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深處,生存著動物但沒有綠色植物,而沒有發現植物分布的原因是沒有光照。故選:A。【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自然現象做出科學地解釋。【例2】如果我們想證實溫度對鼠婦生活有影響,那么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C)A.實驗中,光照是實驗變量,土壤潮濕度、溫度等條件相同B.實驗中,溫度、土壤濕度、光照等都是變量C.實驗中,溫度是實驗變量,土壤潮濕度、光照等條件應相同D.實驗中,溫度、土壤潮濕度、光照等都應相同【分析】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就是對照組。【解答】解:根據對照實驗變量唯一的原則,本題中我們探究的是“溫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探究的條件是“溫度”對研究對象“鼠婦”生活的影響,該實驗的實驗變量是溫度,實驗組設置的條件因素是低溫,對照組設置的條件因素是適宜的溫度,即不同溫度的環境,其它條件均相同,故選項C正確。故選:C。【點評】回答此題的關鍵是要明確對照實驗設計原則:變量唯一。針對訓練【針對練1】池水中的微生物聚集在水面上方,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微生物(C)A.喜歡溫度較高之處B.容易逃避敵害C.喜歡光線,需要呼吸D.所處液面下的食物較多【針對練2】在進行科學探究時,實驗是重要的一步,在實驗中應遵循(D)A.可重復原則B.設置對照原則C.單一變量原則D.以上都對課時作業知識點一 環境中的生態因素1.新疆棉以纖維長、質地柔軟、彈性好聞名于世。我市某紗廠廠長為降低運輸成本,曾試圖引種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結果種植后性狀表現與本地棉相差無幾。這種現象說明(A)A.環境影響生物B.生物影響環境C.生物適應環境D.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2.(2018·恩施)“春有桃花迷人眼,夏有蓮葉荷田田”,不同的花兒在不同季節綻放,主要是受了______的影響,所以在異地引進作物品種之前應考慮充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C)A.溫度、水分B.水分、日照C.日照、溫度D.溫度、土壤3.熱帶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層分布,高大的喬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這種層次分布的主導生態因素是(B)A.水分B.光照C.溫度D.空氣【解答】光照是導致植被分層分布的主要原因。4.在干燥多風的沙漠地區進行綠化,你選擇的最理想的植物是(A)A.根系發達,矮小叢生的灌木(如沙棘)B.根系發達,高大的喬木(如楊樹)C.根系淺,矮小叢生的灌木D.根系淺,葉片大的植物【解答】沙漠地區風大,水少,故應選擇根系發達、矮小叢生的灌木,以便多吸取水分并且抵御大風的破壞,故選A。5.鼠婦適于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是(D)①水②空氣③溫度④光⑤其他鼠婦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知識點二 探究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6.(2018·河南濟源)下表為某同學探究“溫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設計,但還不夠完善,下列對其修改正確的是(C)A.左右兩側鼠婦的數量可以不同B.左右兩側都應保持30℃C.左右兩側都應保持在陰暗環境中D.左右兩側的濕度可以不同7.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中,某興趣小組的同學把一定數量的鼠婦(用m表示),一半置于較暗的環境中,另一半置于較亮的環境中。推測較暗環境中鼠婦數量變化的曲線是(D)知識點三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8.稻田里的雜草和水稻爭奪陽光、養料和水分,體現了生物與生物之間有(C)A.捕食關系B.合作關系C.競爭關系D.分工關系【解答】從“爭奪陽光、水分”可知,這是生物之間的競爭關系,選C。9.分組討論探究完成生物間的關系:10.下列說法錯誤的是(D)A.“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是一句詠雪的千古名句,這句詩中能反映影響植物開花的因素是溫度B.生物離不開環境,但對環境有影響C.在水圈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大多數生物生活的范圍是水面上150米以內的水層中D.蛇冬眠,是因為冬天冷、不想動,是懶惰的行為11.西雙版納密林中,動植物種類繁多,生態環境優良,這主要與下列哪一項有關?(B)A.土壤和空氣B.水和溫度C.水和空氣D.水和肥沃的土壤12.(2018·威海)生物圈中的每一種生物,都會受到周圍其他生物的影響。陶淵明的詩句“草盛豆苗稀”描繪的自然現象,體現了生物與生物之間的(A)A.競爭關系B.捕食關系C.合作關系D.共生關系13.(2018·龍巖三模)我市盛產柑橘,柑橘生長的主要環境條件是:年平均氣溫要求15℃以上,1月平均氣溫5℃以上;適宜種植在朝南或東南的向陽處,或具有逆溫層的坡地,有水源可灌。請分析回答。(1)影響柑橘生長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溫度、水分(或光照)(寫兩個)。(2)某科技人員想探究海拔高度對柑橘生長的影響。他設計了如下的實驗方案,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①選擇90株柑橘苗,把它們平均分成三組。②定時進行科學地施肥、灌水、修剪等日常管理。幾年后柑橘開始結果。③對收獲的果實進行分析比較,統計結果如下:a.選取每組30株進行實驗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b.從實驗結果可初步分析得知,柑橘適宜種植在海拔高度為300米的朝南坡地。c.由此實驗可得出環境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是:環境影響生物。第2課時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新知梳理知識點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1.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態因素的影響,因此,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環境。2.沙漠中的駱駝,一次性能喝下很多水,但它排出的尿液卻非常少,溫度升高到46℃時,尿液才會出現,這是它對干旱而又缺水的沙漠環境的適應;沙漠中駱駝刺的葉都變成了刺,這樣可以減少水分的散失,以適應干旱的環境;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其胸部皮下脂肪非常厚,可以達到60毫米,像一層厚厚的被子蓋在上面,以減少外界的冷氣進入體內。知識點二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蚯蚓在土壤中不斷活動,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還能增加土壤的肥力。巧記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物影響因素多,捕食競爭與合作;寄生共生也在內,關系復雜能理順。合作探究1.閱讀下列材料,分析并回答有關問題:材料一:右圖中的兩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材料二:科學工作者發現,過去20年里,北極冰蓋面積減少了40%,平均厚度從3米減至1.5米;2005年北極冰蓋面積為530萬平方千米,2007年9月為413萬平方千米,創歷史最低點。這些都說明了一個現象:地球在變暖。(1)圖B所示為北極狐。其推測理由是因為耳朵小、短,熱量不易散失。(2)由兩種狐的頭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說明,生物的形態結構與生存環境相適應。(3)如果地球“變暖”進一步加劇,請你預測北極狐的命運將會怎樣?減少、甚至滅絕。2.松樹生活在干旱貧瘠的地方,甚至巖石的縫隙中,松樹的根都能夠分泌出酸性物質,使巖石分解。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答: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影響環境。3.在河流中生活的魚,為什么放到更廣闊的大海中不能生存?答:在河流中生活的魚,它的生活環境是淡水,如果放到大海中,它的生活環境是海水,環境變了,淡水魚會因為不適應海洋環境而死亡。典例精講【例1】如圖所示的是某些鳥的足,具備左、右這種足的鳥類分別適合生活的環境是(B)A.草原和森林環境B.森林和濕地環境C.農田和湖泊環境D.河流和草原環境【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解答】解:如圖所示的是某些鳥的足,左邊這種足適于抓握和鉤掛在樹上,所以適于生活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右邊這種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較大,而濕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以沼澤植物占優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它兼有水域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具有極其特殊的生態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在濕地生態系統中生活的動物的足長,這樣的足不至于深陷其中,所以右邊這種足適于生活在濕地生態系統中。故選:B。【點評】關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可結合具體的實例掌握。【例2】(2018·無錫市新吳區期末)下列說明生物能夠影響環境的現象是(D)A.仙人掌的葉變成刺B.沙漠中生長的植物根系發達C.山底的樹木一般是闊葉林,山頂一般是針葉林D.西雙版納原始森林植被茂密,氣候濕潤多雨【分析】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須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響環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濕度等。【解答】解:D、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將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氣中,增加了大氣的濕度,使空氣變得濕潤;同時,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所以西雙版納原始森林茂密,氣候濕潤多雨,屬于生物對環境的影響,D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針對訓練【針對練1】楊樹等喬木在冬天落葉,松柏等喬木四季常青,很多小草秋天死亡后,用種子越冬,這說明(D)A.只有松柏適應環境B.小草的適應性最差C.楊樹落葉是為了排出廢物D.這都是生物表現出的適應性【針對練2】(2018·威海市文登區期末)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下列與此相似的生物與環境關系的是(D)A.荒漠中的駱駝,尿液非常少B.北極熊毛皮下厚厚的脂肪層C.山上的旗形樹D.沙漠地區栽種的植物能防風固沙課時作業知識點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1.沙漠里的一種鼠類白天躲在洞里且將洞口封住,夜里出來活動。能正確解釋這種現象的是(D)A.這是鼠類的本能B.這是鼠類對光刺激的反應C.這是鼠類躲避敵害的行為D.這是生物對干旱環境的適應2.如圖是兩棵植物,你認為A植物分布在什么環境里(A)A.干旱地區B.濕潤地區C.寒冷地區D.溫暖地區3.(2018·四川樂山)枯葉蝶形態和顏色與周圍落葉非常相似,這屬于(B)A.環境影響生物B.生物適應環境C.生物影響環境D.環境制約生物【解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F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萑~蝶翅膀極像枯葉,與環境顏色一致,不易被敵害發現而生存下來;為了保護自己,防御敵害的各種行為都是防御行為,是對環境的適應。故選:B4.下列有關生物與環境關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D)A.“萬物生長靠太陽”,說明生物生存離不開環境B.“南橘北枳”,反映了環境因素對生物性狀的影響C.葉退化為刺的仙人掌,可以適應干旱環境D.“適者生存”的生物,永遠都能適應環境5.(2018·荊州模擬)每當冬季來臨時,蛇類、蜥蜴等動物要進行冬眠,這種現象說明(B)A.生物能影響環境B.生物能適應環境C.環境能影響環境D.環境能適應生物6.為了適應干旱環境,仙人掌的葉在進化過程中退化成針形,這是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一種現象。下列實例與此不相符的是(B)A.生活在寒冷環境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B.牛的糞便使土壤更肥沃C.雷鳥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換為灰色D.枯葉蝶停在樹上像枯葉知識點二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7.下列屬于生物影響環境的事例是(C)A.青草地的蛙是綠色的B.生活在沙漠中的駱駝,尿液非常少C.大樹底下很陰涼D.沙漠里的駱駝刺根系特別發達8.(2018·湖北潛江)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環境。下列能體現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是(A)A.蚯蚓在土壤中活動,使土壤疏松B.荒漠中的駱駝,尿液少出汗少C.闊葉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較低的地方D.荒漠中的駱駝刺根系非常發達9.(2018·揚州)下列敘述中不屬于生物能夠影響環境的實例是(A)A.仙人掌的葉變成刺B.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肥力C.“三北”防護林能防風固沙D.西雙版納原始森林茂密,氣候濕潤多雨10.(2018·聊城)現實中有許多實例能說明生物既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下列實例中能體現生物影響環境的是(D)A.北方多種樹木入冬會自動落葉B.仙人掌的葉變成刺C.部分寵物犬進入盛夏脫毛D.城市綠化改變了空氣質量11.(2018·威海)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下列實例中體現生物影響環境的是(D)A.變色龍隨著環境改變體色B.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厚度可達60毫米C.常刮大風的島上有許多無翅或殘翅的昆蟲D.生長在巖石表面的地衣,能加速巖石風化,促進土壤層形成12.自然界中的生物既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請將相對應的內容連線。13.探究光對鼠婦的影響時,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圖中鼠婦的分布為剛放入時的狀態,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該探究實驗中所設置的變量是光照。(2)A裝置與B裝置組成對照實驗,其中實驗組是A裝置。(3)待實驗裝置中的鼠婦平靜后,每隔1分鐘對實驗裝置A和B中的鼠婦進行計數。經10分鐘的計數后,計算出裝置A和B中鼠婦數量的平均值。(4)該探究實驗,依據裝置A與裝置B中10分鐘統計得出的鼠婦數量,進而得出的實驗結論是否正確 不正確(填“正確”或“不正確”)。(5)根據實驗裝置圖中所選用的鼠婦情況,若有錯誤,請你指出其中的一種并改正,若沒有錯誤則不需要改正:6只鼠婦太少,應該用10只鼠婦(或鼠婦個體大小不一樣,應該選擇大小一樣的鼠婦)。14.(2018·臨汾市蒲縣校級月考)①人的鼻腔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可以預熱干冷的空氣,北歐的生存環境較寒冷,生活在那里的人們的鼻子又高又大。②近年來,人們發現大氣層出現了臭氧層空洞,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們使用的冰箱中的氟利昂進入大氣,破壞了臭氧和氧氣之間的平衡。③竹節蟲生活在樹林中,沒有什么攻擊性,但它很難被天敵發現,因為它的形狀像樹枝。④青蛙的體溫會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屬于變溫動物,到了冬天它就會選擇適宜的地點冬眠,直到第二年春暖花開。(1)材料①③④說明生物能夠適應環境,②說明生物能夠影響環境。(2)③還說明生物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3)④說明生物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生活習性,如果青蛙不冬眠,則青蛙的體溫將會降到0℃以下,血液會凝固,青蛙會死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