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德育活動課一、教學(活動)背景分析1.教學(活動)內容分析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德育活動課是部編版歷史八下第三單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在對外開放實踐中摸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不斷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現在,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奮斗。以整個單元為主題設計這次活動課,主要任務是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過程,這條道路一定會使中國愈加強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接過歷史的接力棒.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使我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本節活動課涉及的歷史事件較多、頭緒繁雜,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困難,同時學生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無法形成完整的概念。因此對于本單元的內容要抓住核心部分,敢于取舍。這樣本節德育課活動主題才能彰顯。2.學情分析學生經過一年多的歷史學科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學習歷史事件需要掌握的基本要素,一定的閱讀和讀圖能力,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和綜合分析能力,但語言表達能力還很欠缺。通過圖片、視頻、音樂制造意境,制造濃厚的歷史氛圍,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學生印象更加深刻。學生通過對八年級上冊內容的學習,已經能夠清楚的認識新中國成立艱難曲折的史實。本課內容涉及當代中國實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完成 ,引導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內涵。活動時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分別設置不同學習活動任務,使學生全員參與積極性高。歷史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的目標,本單元內容多依據目標要求篩選史事,改進教與學的方式和評價機制,將教、學、評成為一個整體,逐步提升學生主動性、合作探究能力。在參與課堂實踐中擁有創新能力。3.整體教學(活動)思路教師播放視頻《中國抗疫成就》導入全班分成5個小組,圍繞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并按順序依次展示。(1)第一組,合作編寫關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背景的課本劇化的語言表述歷史事件,置身歷史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2)第二組,查找資料,搜集與本課主題有關的圖片和歌曲,借以反映改革以來我國日新月異的變化,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3)第三組,學生以相聲、小品、導游詞、廣告語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深圳、上海浦東等地在開放后的變化。(4)第四組,制作時間軸,理清脈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過程制成時間軸。(5)第五組,以“中國夢,我的夢”為主題,制作電子小報或手抄報,進行展示評比。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總結二、教學(活動)目標1.通過表演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以民為本,敢于承擔修正。通過合作學習明白改革開放是英明決策,從而產生自豪感。2.通過查找資料搜集圖片、歌曲,使學生學會從歷史角度認識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只有走中國道路才能與時俱進,樹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想。3.通過學生表演認識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中國未來之路的重要性,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4.通過學生制作時間軸感悟杰出歷史人物的重要貢獻,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間成就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必須堅定走下去,從而在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形成自己的價值觀。5.通過展示中國夢的電子小報或手抄報,知道中國夢需要我們共同奮斗,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三、教學(活動)重難點 1.教學(活動)重點:探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過程,實現歷史教學中的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2.教學(活動)難點:活動環節要注意銜接,梳理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體系。四、教學(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 音樂 學生表演所用的道具五、教學(活動)過程教學(活動)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五育融合內容 五育融合立意導入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中國抗擊疫情成就》視頻 學生通過課前搜集的各國抗疫文字材料對比在新冠疫情下,中國抗疫所體現的制度優勢。 用大愛感染學生,立德樹人。搜集資料進行對比提高主動性和認知能力。中國抗疫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自然引出活動課主題。 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以民為本,從而產生自豪感。使學生明白抗疫成功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產生對制度的認同。環節一 教師結合歷史背景、歷史意義等方面展開來指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在改革開放實踐中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一小組,合作編寫關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背景的課本劇、以口語化的語言表述歷史事件。 編寫劇本并表演,激起學生興趣,以學生為主導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主動性被調動起來,自主完成該任務、由此有了創造能力,對歷史的探尋產生濃厚興趣,在創造中自然認同中國共產黨及其在歷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黨開啟了現代化建設, 通過改革開放我國走上了一條強國之路。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歷史敘述與闡釋中,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用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環節二 簡單介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教師利用課文中的輔助欄目,挖掘多種形式的材料,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將經濟體制改革前后的情況進行對比,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第二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資料,搜集與本課主題有關的圖片和歌曲,借以反映改革以來我國日新月異的變化,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學生查找資料、搜集資料的過程對相關材料的分辨、分析、領悟等能力不斷提高。搜集的同時進入當時歷史情境,理解當時的歷史,從而更加認同改革開放,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整個思維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 通過查找資料搜集圖片、歌曲,使學生學會從歷史角度認識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只有走中國道路才能與時俱進,樹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想。人文素養逐漸提高,價值取向明確,用積極樂觀的態度來迎接未來的挑戰。環節三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聯想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給中國帶來百年屈辱的史實,使學生通過對比明白中國落后的根源。教師利用圖片等讓學生了解深圳、上海在改革開放后的發展成就。 第三小組學生以相聲、小品、導游詞、廣告語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深圳、上海浦東等地在開放后的變化。 學生搜集資料,根據資料編寫出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并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可以提高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利用歷史資料的能力,在史料中感悟歷史;另一方面也可以豐富課堂活動的形式,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學生通過表演認識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中國未來之路的重要性,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培養面向世界的意識。學生明白歷史是鏡子,現實中要以史為鑒,根據所學歷史知識進行綜合研判,全面認識歷史。構建多視角、多類型、多層次的課程體系。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環節四 教師指導分組討論: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今天,中國社會必將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你要作哪些準備?你所知道的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取得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 第四組學生制作時間軸,理清脈絡將鄧小平理論等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梳理清楚。 五個小組分別呈現討論結果。 制作和呈現時間軸,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認識鄧小平理論從形成到最后確立的過程是實踐、總結、提高、再實踐的動態過程。按時間脈絡整合歷史線索,按次序厘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從而理解歷史概念。 通過學生制作時間軸感悟杰出歷史人物的重要貢獻,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間成就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必須堅定走下去,從而在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實踐能力。環節五 教師要聯系中國近代史,引導學生明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勇擔責任,振興中華。 第五組同學以“中國夢,我的夢”為主題,制作電子小報或手抄報 ,進行展示評比。 學生認識中國夢與個人夢想的關系,樹立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斷奮斗的意識;學生搜集材料、表達認識的能力提高。提煉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縱向聯系歷史知識的能力提高。古今對比,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通過展示中國夢的電子小報或手抄報,知道中國夢需要我們共同奮斗,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目標。環節六 教師對本次活動課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總結。 小組同學簡單自評然后互評。 學生自覺參與評價,從而進一步提升歷史核心素養,學會用歷史知識來解決問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給學生提供參與體驗的機會和平臺。 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在歷史課堂的主導地位。評價機制的改變更能提高學生主動性,在評價過程中促學生樂學,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六、教學(活動)反思這節德育活動課概念較多,理論性強,因此,我多次運用視頻、音樂、圖片等輔助手段使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歷史,激發了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興趣,從而愿意進行探究。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自己歸納知識重點,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能力,對相關問題的認知能力增強,對材料的篩選能力增強。在探討時生成了新知,合作過程中問題得到了解決,集思廣益互相切磋歷史核心素養得到提升。活動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學生在自己搜集材料的過程中,提升了甄別能力,在材料中找到相關線索結合課文逐漸加深對本節課主題的認識。本節德育活動課是我第一次嘗試,這個單元的歷史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能對學生進行很好的德育教育。這個單元知識構成體系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其理論性不易理解和掌握,故此在活動課上我沒有引領學生挖掘更深。本次活動課的不足之處是各個環節之間銜接不是很理想,以后在教學中多積累經驗。教學之路上要不斷更新認識,才能有長足的進步。以后歷史教學中要結合已有的知識結構,以歷史核心素養為依據,根據學情和新課標要求,設計更加合理的活動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