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學習目標】(1)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要求。(2)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和核心。(3)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4)理解中華民族精神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在不斷豐富和發展。(5)理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科學精神】科學把握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公共參與】積極主動參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和核心、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2.教學難點: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要求。【思維導圖】【知識解讀】1.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⑴創造性轉化的要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⑵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⑶關系:密切相關,前后相繼的關系。創造性轉化是創新性發展的前奏,創新性發展是創造性轉化的升華。【易混易錯】區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區別 著重點 在于改造和轉化 在于創新和發展對象上 是“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這其中既包括內涵也包括形式,內涵是要有當代借鑒價值的,形式是陳舊落后的, 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這里只是指內涵而不包括形式,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的內涵;途徑上 側重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 側重對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目標上 重在激活由于表達形式陳舊等客觀原因而減少甚至喪失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進一步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聯系 ①二者是一個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卻又各有側重、有所區別。 ②二者的緊密聯系突出體現在,它們都是要在鑒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條件和實際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和發展,而且在改造和發展的具體內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處。【典例解析】1.近年來,“中國風”遍吹世界各地,圈粉無數。故宮博物院文創開發風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繪陶人俑晴雨傘、故宮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聲在外……但“國潮”熱風中,一味堆積和拼貼傳統文化元素,“生搬硬湊”和“全盤復古”的現象也不在少數。可見,弘揚“中國風”需要( )A.樹立文化自信,加強文化傳播的陣地建設B.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C.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意蘊、內涵和經濟價值D.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優秀傳統元素進行再造【答案】B【詳解】A:材料反映文創開發助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也反映了“國潮”熱風中的不良現象,未涉及“文化傳播的陣地建設”,A排除。B:“國潮”熱風中,存在一味堆積和拼貼傳統文化元素,“生搬硬湊”和“全盤復古”的現象,這說明弘揚“中國風”需要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B正確切題。C:弘揚“中國風”需要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文化價值,而不是強調其經濟價值,C排除。D: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不能一味繼承,D錯誤。2.2021年,講述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創作歷程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飽含哲思的中國傳統美學意蘊征服了觀眾的心,成為“一票難求”的年度爆款。2022年除夕夜,《只此青綠》登上春晚舞臺,用舞蹈之美引領觀眾步入充滿現代意蘊的中華美學殿堂,喚起了觀眾對中華文明的共情。這啟示我們( )①根據自身需要進行文化創新是文化繼承的基本要求②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交流中可以激發出新的文化③傳統文化在現代性的展示中必能煥發生機與活力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需要堅持與時俱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詳解】①:文化繼承著眼于人民群眾的需要,要根據文化發展規律,有所淘汰、有所發揚,而不是根據自身需要,①說法錯誤。②:材料中將繪畫與舞蹈兩種不同形式的藝術相結合,創新出優秀的文化,這啟示我們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交流中可以激發出新的文化,②符合題意。③: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才能煥發生機與活力,并非傳統文化在現代性的展示中就能煥發生機與活力,③說法錯誤。④:《只此青綠》登上春晚舞臺,用舞蹈之美引領觀眾步入充滿現代意蘊的中華美學殿堂,喚起了觀眾對中華文明的共情,這啟示我們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需要堅持與時俱進,④符合題意。3.《莊子 外物》:“笙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箜;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边@是成語“得魚忘箜”的出處,現比喻達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來的憑借。這對發展文化的警示是( )①不忘本來,傳承和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②守護根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③求同存異,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④面向未來,為中華傳統文化注入時代新內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詳解】①②:“得魚忘筌”現比喻達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來的憑借。這對發展文化的警示是不忘本來,傳承和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護根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①②符合題意。③④:材料警示我們不忘本來,傳承和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未涉及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也未涉及面向未來,③④不符合題意。2.弘揚中華民族精神⑴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⑵民族精神核心及內涵之間的關系: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⑶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①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②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特別提醒】正確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凝聚作用 精神紐帶 維系我國各族人民風雨同舟的精神紐帶。支撐作用 精神支柱 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激勵作用 精神動力 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指引作用 精神火炬 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⑷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既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民族精神。【注意】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時代 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 形成的具體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 “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 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 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塞罕壩精神。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在新時代,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①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③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6)抗疫精神的形成與重要性(1)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2)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 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二、補充重點:1.文化繼承、文化發展與文化創新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是文化創新的根基,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繼承、文化發展與文化創新緊密聯系,不可分割。2.如何促進文化創新(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①繼承傳統,推陳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關系3.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①同一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會不斷豐富、發展,使其具有時代的內涵和特點,從而與不同的時代精神相統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構成一個民族精神狀態、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的核心內容。②民族精神是時代精神的基礎和淵源,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當代的繼承和發展時代精神具有民族性,民族精神具有時代性,二者相互交融③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都是代表歷史發展、引領社會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二者在本質上是有機統一的。4.某種精神與民族精神的關系的答題模板某種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是對民族精神的繼承與發展,某種精神的產生與發展豐富了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二者是一脈相承的。【典例解析】4.今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將迎來了101歲生日。在長期艱苦奮斗中,我們黨能夠不斷戰勝強大敵人和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取得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靠的是一代代共產黨人敢于擔當、英勇斗爭。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用行動乃至生命詮釋了為國家、為人民而擔當和斗爭的精神。擔當和斗爭精神( )①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 ②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③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智力支持 ④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精神力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詳解】①: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①觀點錯誤。②:中國共產黨的擔當和斗爭精神詮釋了民族精神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基本內涵,②符合題意。③:中國共產黨的擔當和斗爭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而不是智力支持,③排除。④:我們黨能夠不斷戰勝強大敵人和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取得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體現了擔當和斗爭精神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精神力量,④符合題意。5.2022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5周年紀念日。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早已成為中華兒女的精神底色,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我們要賡續偉大抗戰精神,凝聚奮進偉力,不畏艱難險阻,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奮斗。由此可見( )①抗戰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智力支持②民族精神的魅力在于它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③民族精神是支撐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④中華民族精神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和不斷發展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詳解】①:抗戰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而不是智力支持, ①不符合題意。②:民族精神的魅力在于它的活力,能夠不斷的與時俱進, ②表述錯誤。③:抗戰精神能夠凝聚奮進偉力,不畏艱難險阻,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奮斗,所以民族精神是支撐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 ③應選。④: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來的, ④應選。6.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與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蕩中,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才能保持長盛不衰的命運。這表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 )A.珍惜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B.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C.通過文化創新來發展民族精神D.發揮“主心骨”的作用【答案】B【詳解】B:“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與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蕩中,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才能保持長盛不衰的命運”,這說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借鑒世界其他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B符合題意。ACD:“珍惜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文化創新來發展民族精神”、“發揮‘主心骨’的作用” 都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但與題干無關,ACD排除。【閱讀與思考解析】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課本P97閱讀與思考◆老子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br/>◆雕刻藝術在創新的過程中發展,不僅表現為雕刻技藝更加純熟、表現力日益突出,而且體現在用于雕刻的材質范圍日益擴大,有石雕、玉雕、竹雕、木雕、沙雕、冰雕、果核雕刻……甚至還有在頭發絲上進行的雕刻。◆從我國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從古希臘神話、羅馬史詩到歐洲中世紀的十四行詩、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作,以及18世紀、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作品,都體現著一種不斷創新的精神。●查閱資料,品讀老子這句話,談談為什么在今天發展文化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從上述雕刻、文學等發展的事例來看,你認為該如何實現文化創新?參考答案:●把握好過去的“道”,來駕馭當下的事物。能認識道宇宙洪荒的初始,這就叫作認識到了“道”的規律。就是認識到客觀規律是亙古不變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在不斷實踐中發現并掌握規律,這些規律可以指導人們進行各種實踐活動。我們要進行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包含規律的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文化創新。課本P98閱讀與思考◆《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結合上述材料思考:什么樣的精神應該成為我們的民族精神?參考答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課本P99閱讀與思考2005年6月21日,習近平在《光明日報》上刊發署名文章《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系統闡述“紅船精神”。他指出:“紅船精神”正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薄凹t船精神”的基本內涵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查閱資料,說說“紅船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它與中華民族精神是什么關系。●中華民族精神為什么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表現?參考答案:●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形成的。紅船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表現。●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既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人民面臨不同問題、擔負不同的歷史任務,在歷史實踐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會深深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易混易錯】1.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解析】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解析】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3.中國人民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根本動力。【解析】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4.中華民族精神是一成不變的。【解析】中華民族精神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5.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示:正確。6.在不同時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和具體內涵都相同嗎。【解析】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但它們有共同的基本內涵,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但是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推陳出新。在不同時代,民族精神的具體內涵不同。7.土爾扈特東歸體現了中華民族具有偉大的團結精神。【答案】正確。【解析】土爾扈特蒙古部族在遠離故土一百四十年后,經過萬里跋涉,重返祖國,體現了中華民族具有偉大的團結精神,中華各族人民心向祖國。8.紅船精神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解析】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故題干觀點錯誤。9.“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了偉大的團結精神。【解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故原命題錯誤。10.“人心齊,泰山移”這一諺語主要強調的是團結精神。【答案】正確。【解析】團結精神是民族精神之一,“人心齊,泰山移”體現了團結就是力量,符合偉大團結精神,本題說法正確。11.在不同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著共同的具體內涵和不同的要求。【解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故題中觀點錯誤。12.中印邊境任務部隊官兵衛國戍邊先進事跡,表明了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解析】中印邊境部隊官兵衛國戍邊的先進事跡表明的是部隊官兵的愛國精神和愛國行為,并沒有表明愛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13.中華文化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解析】“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14.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弱化。【解析】“本題考查中華民族精神的知識,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弱化。15.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結晶。【解析】“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16.為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我們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解析】傳統文化有精華和糟粕之分,我們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故本題觀點錯誤。17.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折射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答案】正確。【解析】中國人民依靠偉大奮斗精神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折射出這種精神,只要中國人民始終發揚這種偉大奮斗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達到創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偉目標!18.民族精神要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答案】正確。【解析】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既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19.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答案】正確。【解析】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之魂。故本題說法正確。20.六十多年前,交大師生離開大上海,建設大西北的“西遷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答案】正確。【解析】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于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六十多年前,交大師生離開大上海,建設大西北的“西遷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故原命題觀點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