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備考導航】課標解讀 考情分析 備考策略考點 內容探索認識的奧秘 認識與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考試的重點: (1)從命題內容上看,認識與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考查的重點 (2)從考査形式上看,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均有出現,試題的綜合性較強 (3)試題材料多為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黨和政府現階段政策、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等 (1) 理解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真理的條件性 (2)形成哲學知識體系,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 (3)關注改革發展、社會進步、先進典范、重大時政,能夠進行正確的判斷和行為選擇,樹立認識觀【知識體系】【考點解析】(認識論)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1.認識和實踐⑴認識①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②形式或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a.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b.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③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a.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b.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⑵實踐①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特別提醒】 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②不能擴大實踐的外延,如:不能認為“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整個世界的活動”;也不能縮小實踐的外延,如:不能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社會的活動”。②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③特點: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原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人)、實踐的對象(客觀事物)和實踐的手段(工具設備)。都是客觀的。制約實踐活動的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也具有客觀性。b.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原因: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c.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原因: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正確區分實踐的三個特點特點 區別所在 解讀 點睛之詞客觀物質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人的認識活動的區別所在,堅持這點,在實踐觀點上就堅持了唯物主義。 強調實踐的基本構成要素(主體、對象和手段)、實踐的過程及其結果的客觀性,強調受客觀因素的影響 “主體”“對象”“手段”“結果”主觀能動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動物本能活動的區別所在。堅持這點,在實踐問題上 堅持了辯證法。 強調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制定“計劃”“方案”“規劃”等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計劃”“方案”“規劃”社會歷史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孤立的個人活動的區別所在 強調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有所差異; 強調“合作”等,受橫向因素的影響—社會性;強調歷史過程,受縱向因素的影響—歷史性【特別提示】①實踐的第一、二個特點并不矛盾,主體的客觀性滲透著能動性,意識能動性以客觀性為基礎。②夸大客觀物質性否定主觀能動性,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主觀能動性否定客觀物質性,會導致唯心主義。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⑴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⑵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⑶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①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②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③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⑷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否則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特別提醒】①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就是實踐;②獲取知識的途徑可以是書本、網絡….等間接經驗;也可以是實踐中得到的直接經驗。[特別提醒]區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檢驗標準、根本目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基礎上“從無到有”;動力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基礎上的“深化和發展”。關鍵點“實踐有新的需要”“新的認識工具出現”“人的認識能力和水平提高”。檢驗標準 認識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沒有談到指導的結果如何。目的 認識指導實踐成果了或者失敗了,談到了指導實踐的結果。▲標志性關鍵詞法理論 關鍵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針對、立足、基于、按照、根據…… (問題、現狀、特點、情況、形勢、影響),提出、制定、出臺、調整、頒布……(理論、方針、政策、規劃、措施、方案)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在…… (主題、路線、方針、措施、制度)下,促進……(事業、活動、實踐、活動)取得(成就、勝利、發展、前進、成功)等【誤區】 ①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②實踐是適應環境的本能活動。③實踐是一種客觀活動,又是一種主觀活動。④實踐是社會性活動,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⑤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⑥實踐是人的活動,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活動。⑦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唯一動力。⑧真理永遠是正確的【總結】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⑴原理內容: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推動作用。⑵方法論要求:①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②我們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了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現真理(真理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1.真理是客觀的(真理具有絕對性)(真理不能等同于客觀實在)⑴真理的含義: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⑵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⑶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具有相對性)⑴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⑵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⑶方法論: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這要求要正確對待謬誤。【特別提醒】全面理解真理含義 特點 解讀 方法論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客觀性 ①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 ②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內容客觀,真理的內容來自于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③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能有一個 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這要求要正確對待謬誤(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特別提醒】意識、認識、真理、科學理論的區別和聯系。區別:①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屬于唯物論。②認識是人腦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屬于認識論。③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④真理的系統化、理論化,就是科學理論。意識、認知、理論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真理和科學理論都是正確的聯系: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3.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⑴認識具有反復性: 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認識具有反復性。①從認識的主體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心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③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⑵認識具有無限性: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②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③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⑶認識的發展具有上升性:①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認識不是直線前進,也不是循環運動)②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⑷方法論: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特別提醒】①真理作為正確認識,對人們的實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是有用的。但不能說有用的認識就是真理,因為它否定了真理的判斷標準。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表明承認人的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別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觀真理。③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觀點是錯誤的。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④不能認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錯誤的內容。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已經確定的真理,在它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下,永遠是真理。⑤圖示法解讀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反復性 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過程 (證明正確) 實踐 認識………實踐 認識 (對一個事物的認識結束)無限性 人們對整個世界的認識過程 實踐 認識………實踐 認識……… (對整個世界的認識永遠不會結束) 人類認識無限發展上升性 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真或對整個世界的認識 從深度上看:認識不斷深化;從廣度上看:認識不斷擴展;從進程上看:認識不斷向前推移 //實踐 認識………實踐 認識……… 認識的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答題模板】一.運用認識論的知識分析問題1.如何運用認識論的知識分析問題的原因(意義)或措施【答題要素】實踐決定認識+認識的反作用+真理的特點+認識過程【答題模板】(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人們的實踐起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起阻礙作用。(3)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4)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2.結合材料,運用實踐及其特點的知識分析。。。【答題要素】直接現實性+客觀物質性+能動性+歷史性【答題模板】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能夠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②實踐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③實踐活動具有能動性。④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3.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如何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答題要素】來源+動力+標準+目的【答題模板】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二、運用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分析問題1.結合材料說明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答題要素】真理的特點+真理的檢驗標準+真理的發展+真理的作用+材料【答題模板】(1)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與謬誤不容混淆。(2)一切真知都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中真理才能得到發展。(3)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4)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追求真理永無止境。2.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設問模式】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相關道理的【答題要素】可知論+實踐論+認識的基礎+認識的發展【答題模板】(1)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之物。(2)實踐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3)實踐決定認識:來源+動力+唯一標準+目的(4)認識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3.結合材料,運用真理的客觀性原理。。。。【答題要素】客觀性+違背了真理的客觀性+要堅持和服從真理【答題模板】①真理是標志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只有一個,即真理只有一個。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我們要堅持真理,反對謬誤。②。。。。違背了真理的客觀性。③要尊重科學,堅持和服從真理。4.結合材料,分析人們對。。。出現不同認識的原因。【答題要素】認識的主體+認識的客體【答題模板】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主體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看,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人們對。。。的認識在不同的時期認識不同,正確的認識仍然需要一個過程。【哲學原理】認識論(又叫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識論共有3個原理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2、真理的條件性、具體性原理。3、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原理。1、實踐和認識的辨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具體表現在: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岐途。【方法論】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也要重視認識的作用,特別是正確認識、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2、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原理【原理內容】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方法論】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3、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和具有無限性。【方法論】要求我們要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易錯剖析】第一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1.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具有直接現實性。【解析】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認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2.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重要標準之一。【解析】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3.科學實驗是為了獲得感性認識。【解析】科學實驗是為了獲得理性認識,更好的改造世界。4.經驗是不可靠的,只有親身實踐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解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種: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所以,有的經驗是可靠的,并不是都需要親身實踐。5.獲得真理性認識是一切科研活動的最終目的。【解析】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6.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種實踐活動。【解析】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而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改造主觀世界的表現,不是實踐活動。7.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因此,單個人的社會活動是不存在的。【解析】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單個人的活動,并不排斥所有單個人的活動。8.科學理論可以檢驗認識的真理性。【解析】科學理論屬于認識范疇,不能作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只有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9.認識的發展推動實踐的發展。【解析】認識反作用于實踐,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推動實踐的發展。10.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解析】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11.認識的根本目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解析】認識的根本目的是實踐,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12.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解析】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理性認識有正確與錯誤之分。理性認識不一定都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第二框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1.人們能夠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來改造客觀世界。【解析】人們能夠按照客觀的內在本性來改造客觀世界。2.意識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解析】正確的意識(真理)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世界上總有一些事物是人們不可認識的。【解析】意識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4.糾正謬誤是獲得真理的基礎。【解析】實踐是獲得真理的基礎。5.超越歷史條件才能獲得真理。【解析】人不能超越歷史條件的限制。6.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之一。【解析】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7.社會上多數人公認的認識就是真理。【解析】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與公認人數的多少無關。8.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因此,真理的形式是客觀的。【解析】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9.真理是永恒不變的。【解析】真理在實踐中不斷超越自我。而且真理是有條件的,條件變了,真理可能便成謬誤。10.認識的局限性意味著達不到真理性認識。【解析】該觀點是不可知論的觀點。認識具有無限性和上升性,人們可以獲得真理。11.真理與謬誤的轉化使認識呈現為封閉式循環運動。【解析】人的認識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運動,并非是封閉式的循環運動。12.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解析】認識的根本目的是實踐。13.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說明真理以謬誤為基礎。【解析】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這說明真理和謬誤相伴而行。且實踐是獲得真理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