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備考導航】課標解讀 考情分析 備考策略考點 內容探究世界的本質 世界的物質性;規律是客觀的;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本專題為高考考查的重點專題 (1)從命題內容上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等是考查的重點 (2)從考查形式上看,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均有出現,試題的綜合性較強 (3)試題材料多為社會生活、傳統文化、時政熱點、社會實踐等 (1)通過學習,闡釋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表達無神論立場,表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態度。 (2)形成哲學知識體系,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 (3)關注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人類文明進步等事例,能夠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知識體系】【考點解析】【第二課】探索世界的本質(辯證唯物論)一、世界的物質性1.自然界的物質性⑴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①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②物質的屬性:a.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b.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c.還有可知性、永恒性、無限性等一般屬性。【特別提醒】要明確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的關系哲學上的物質 物質區別 ①指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共性——客觀實在性 ②不能被創造、改變和消滅 ①物質的具體表現,它不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還具有自己的個別特性。 ②可以被創造、改變和消滅聯系 ①哲學上的物質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②二者的關系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⑵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原理內容】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方法論】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原理【原理內容】①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②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方法論】反對把人們的主觀動機或某種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反對否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英雄史觀。3.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的起源)⑴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的產生經歷的幾個階段: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類意識。⑵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①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②從意識的內容與形式看: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存在,是客觀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觀的。)4.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統一于物質)5.世界的物質性原理及方法論【原理內容】①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本身就根源于物質。②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因而,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方法論】我們要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特別提醒】⑴“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區別:①“客觀實在”: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對宇宙一切事物和現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對于意識來說,它是第一性的東西,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②“客觀存在”:是相對于主觀而言,既可以指物質具體形態,也可以指具體的思想。客觀存在的東西除了物質現象之外,還有精神、意識現象。聯系:客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陀^存在不僅包括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物質現象,還包括不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精神、意識現象。⑵意識有正確的錯誤之分。正確的意識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錯誤意識是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但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都根源于物質。⑶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不依賴于意識,但意識依賴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能決定物質。客觀實在 客觀存在區別 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對宇宙一切事物和現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對于意識來說,它是第一性的東西,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 相對于主觀而言,既可以指物質具體形態,也可以指具體的思想??陀^存在的東西除了物質現象之外,還有精神、意識現象。聯系 客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存在不僅包括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物質現象,還包括不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精神、意識現象。二、運動的規律性1.規律是客觀的⑴哲學的運動概念: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⑵物質和運動的關系: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強調物質離不開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強調運動離不開物質,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特別提示】具體物質形態的運動及物質載體(由低級到高級)運動 物質載體機械運動 宏觀物體化學運動 原子、分子、離子生物運動 生命有機體社會運動 生產方式思維或精神運動 人腦⑶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①規律的概念: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提示】 正確理解規律是 固有的 本質的 必然的 穩定的不是 臆造的 現象的 偶然的 異變的舉例: 喜鵲叫喜 蘋果落地 守株待兔 價格升降①規律是聯系,但并非所有的聯系都是規律,只有同時滿足四個條件的聯系才是規律。②規律不等于現象,凡是能夠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為現象而非規律,上表的舉例均不屬于規律,如“蘋果落地”屬于自然現象,但其中蘊含的“萬有引力”則屬于規律。③不能把哲學上講的規律混同于具體規律,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④規律是客觀的、不能被創造、改變和消滅;規則是主觀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廢除⑤唯心主義同樣承認規律的存在,但是卻否認規律的客觀性。⑥規律本身沒有好壞之分。規律可以給人帶來積極的作用,也可以帶來消極的作用。⑦對規律的認識和利用,并不意味著改變或創造規律。⑧“太陽東升西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水往低處流”等是體現規律的現象②規律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原理內容】 a.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b.規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總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2.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也叫自覺能動性)⑴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能夠能動的反映世界、意識能夠指導人們能動的認識世界):①意識活動的特點: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也是能動的認識世界的原因)【特別提醒】側重點法區分意識活動的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目的性 側重于行動目標、方式和步驟的確定自覺擇性 強調認識對象的選擇主動創造性 突出反映的程度(現象與本質)和時間跨度(過去、當前和未來)②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⑵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能動的反作用于物質):①意識能動的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意識與客觀世界的關系)正確的意識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推動作用;錯誤的思想意識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往往起阻礙作用。②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誤區:①意識是大腦特有的機能,意識來源于人腦。× ②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識中有什么,客觀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③意識的作用只表現為意識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⑶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 a.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b.意識的能動性受客觀規律的制約。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的;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片面地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無視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屬于唯心主義;只強調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機械唯物主義。)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⑴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根本立足點。)【特別提示】實事求是的內涵:“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⑵哲學依據: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⑶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①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②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③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④從辯證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認識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握變化的客觀實際;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對待客觀實際。★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重點)【原理內容】 ①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而且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能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規律的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產生阻礙作用。【方法論】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①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②要充分重視和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答題模板】運用唯物論的知識分析問題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設問模式】請結合材料,運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或意識能動作用原理分析……原因(意義)或措施【答題要素】物質決定作用+意識能動作用(總體+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措施+意義【答題模板】(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2)意識能動作用原理:①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要樹立正確意識,克服錯誤意識,發揮正確意識(或科學理論)的促進作用。②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能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③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設問模式】請結合材料,運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答題要素】客觀存在+發揮主觀能動性+尊重客觀規律+反對兩種錯誤思想【答題模板】①尊重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②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③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3、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設問模式】請結合材料,運用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分析……原因(意義)或措施【答題要素】客觀規律+主觀能動性+結合+措施+意義【答題模板】(1)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要求我們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2)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在運動變化中利用規律。(3)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4.運用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相關知識,分析【答題要素】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二者結合【答題模板】①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②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推動作用。要求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③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重要條件,要求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哲學原理】唯物論共有8個哲學原理1、物質決定意識原理2、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3、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4、自然界的客觀性原理5、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6、規律的客觀性和發揮主觀能動性原理7、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原理8、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原理1、物質決定意識原理【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方法論】:要求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2、意識能動作用原理【原理內容】(1)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意識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2)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3、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要求我們①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違背規律;②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變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4、自然界的客觀性原理【原理內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方法論】: ①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②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必須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5、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一方面要求我們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另一方面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6、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辨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但人在規律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原理內容也表述為,尊重客觀規律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7、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方法論】: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既要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8、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中,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和暫時的,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方法論】:既要用運動的觀點處理問題,又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堅持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反對】: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把事物說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論、相對主義和詭辯論。附:一切從實際出發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即主觀要符合客觀)2、為什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根本出發點、根本立足點。〈2〉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3、怎樣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重點)(1)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2)兩結合: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的結合起來。(3)反對兩種錯誤傾向:既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唯心主義),又反對消極保守、無所作為的思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易錯剖析】第一框 世界的物質性1.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因此意識來源于人腦。【解析】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但意識來源于實踐。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最核心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答案】正確。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上是人的反應方式的變化。【答案】錯誤。【解析】意識是對實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所以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上是客觀存在的變化。4.沒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識的內容。【答案】正確。【解析】意識是對實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所以沒有被反映者即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識的內容。5.有什么樣的意識內容,就有什么樣的反映對象。【答案】錯誤。【解析】意識是對實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有什么樣的反映對象,才有什么樣的意識內容。6.思想的偉大在于他獨立于客觀存在之外。【答案】錯誤。【解析】物質決定意識,思想不能獨立于客觀存在之外,思想依賴于物質。物質和意識不可分離,相互依賴。【答案】錯誤。【解析】物質決定意識,思想不能獨立于客觀存在之外,思想依賴于物質,但物質不依賴與意識。人腦是意識產生的源泉。【答案】錯誤。【解析】人腦是意識產生的生理基礎,實踐是產生意識的源泉。意識是大腦對外界刺激的條件反射。【答案】正確。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詩詞的創作源于作者的內心感悟。【答案】錯誤。【解析】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詩詞的創作屬于意識,它源于實踐。科幻作品也是客觀存在的如實反映。【答案】錯誤。【解析】科幻作品屬于意識,它是客觀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是如實反映。詩詞是以客觀形式表達詩人的內心感受。【答案】錯誤。【解析】科幻作品屬于意識,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龍的概念無法在客觀世界找到某種原型。【答案】錯誤。【解析】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離開了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識。龍的概念作為意識能夠在生活中找到依據。為無產階級提供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使命。【答案】正確。【解析】哲學的任務是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15.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神話、傳說是人創造出來的。【答案】錯誤。【解析】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離開了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識。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錯誤的意識,如神話、傳說等是對客觀存在的歪曲反映。第二框 運動的規律性1.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解析】物質的固有屬性是運動,它揭示了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揭示了物質的本質。2.規律是客觀的,所以是永恒存在、萬古不變的。【解析】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它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隨著事物存在的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萬古不變的。3.意識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質規律的正確反映。【解析】意識有正誤之分,只有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意識才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質規律的正確反映。4.意識能夠直接改造客觀世界,具有直接現實性。【解析】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導作用必須通過實踐,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不具有直接現實性。5.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解析】客觀規律制約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制約客觀規律。6.科學理論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解析】客觀實際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7.人們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突破規律的制約。【解析】規律是客觀的,人們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也不能能突破規律的制約。8.規則也是一種規律。【解析】規則、規定、守則、定律、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規律,他們是主觀的,是對規律的反映,但不是規律本身。9.物質世界的永恒運動狀態為我們認識事物提供了可能。【解析】物質世界的相對靜止狀態為我們認識事物提供了可能。認識自然規律是改造自然規律的前提。【解析】規律是客觀的,人不能創造、改變和消滅規律。認識自然規律是利用自然規律的前提。意識具有能動創造性,可以創造出現實世界。【解析】意識具有能動創造性,可以創造出理想的世界。但意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不能直接創造現實的世界。揠苗助長失敗的原因是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析】揠苗助長的主人公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其失敗的原因是沒有尊重客觀規律。13.堅持客觀與主觀,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解析】正確的說法是堅持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14.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變化。【解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上是客觀存在的變化。15.意識可以創造出世界上原本沒有的客觀事物。【解析】意識可以創造出世界上原本沒有的客觀事物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說法,但可以說意識可以通過實踐創造出世界上原本沒有的具體事物。16.意識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解析】意識對人的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的作用,積極地意識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