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2.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兩課時)學案(含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2.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兩課時)學案(含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22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兩課時)
(一) 學 生 版
【時空坐標 】
【知識梳理】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政治統治(1)“寧漢合流”: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 ”。“寧漢合流”,標志著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寧漢合流”的實質是中國國民黨各個派系的暫時聯合,他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寧漢合流”后的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2)二次北伐: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 ”。蔣介石命令部隊繞道開進。(3)東北易幟:1928年底,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 ⊙“東北易幟”后,雖然南京國民政府為名義上的統一政府,但實際上仍有軍閥割據的情況,比如山西依然是閻錫山的勢力范圍。此外,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地當時仍被外國控制。所以國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經濟(1)民族工業的發展 ①原因:民族資產階級興辦 的熱情有所提高;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②表現:除了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如化學、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官僚資本的興起: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四大銀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1.南昌起義(1)背景: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2)目的:為了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決定用武裝起義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3)概況:1927年8月1日, 、賀龍等率領起義軍在南昌發動起義。(4)結果:起義軍全殲守敵,占領南昌城。隨后,起義軍南下廣東遭圍攻而失敗。(5)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 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2.八七會議(1)召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 召開緊急會議。(2)主要內容: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 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 ⊙應該看到八七會議開始出現“左”傾苗頭,沒有正確分析國情,沒有給中國革命指出正確的革命道路,仍然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3.秋收起義(1)概況:八七會議后,毛澤東組織領導 秋收起義。1927年9月,由于敵強我弱,起義軍在進攻 途中受挫。毛澤東決定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2)結果: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革命根據地,點燃了“ ”的星星之火。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釋義】革命根據地:特指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4.“工農武裝割據”三、紅軍長征1.原因(1)根本原因: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開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 。3.轉折:1935年1月 會議召開。4.走向勝利 (1)四渡赤水,使國民黨軍隊疲于奔命。(2)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3)強渡大渡河,飛奪 ,翻雪山,過草地。5.勝利(1)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 ,與陜北紅軍會師 。(2)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 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意義: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點撥】紅軍長征戰略轉移的含義:一是革命中心的轉移,由南方轉移到北方;二是革命任務的轉移,由反蔣轉向抗日 【圖說】中華民國的分期【圖說】東北易幟【辨析】“左”傾與右傾“左"傾:激進冒險主義、機會主義,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傾錯誤。右傾:保守主義、投降主義,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如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左”傾和右傾都是主觀主義。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圖說】“工農武裝割據”【圖說】飛奪瀘定橋【巧記】遵義會議【圖說】中央紅軍長征經過【圖說】
【重難突破】
重點1 北洋軍閥割據和“工農武裝割據”的比較
典例1[福建2022模擬]毛澤東在一篇文章中說:“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是經由鄉赤衛隊、區赤衛大隊、縣赤衛總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紅軍這樣一套辦法的,政權發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擴大的,等等的政策,無疑義地是正確的”。這一論述
A.闡釋了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 B.體現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C.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推動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朱德毛澤東式……有根據地”“土地革命”“紅軍”等,可得出這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對根據地建設意義的闡釋,蘊含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B項正確;材料并未闡釋紅軍長征的意義,排除A項;這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而非抗日戰爭時期,排除C項;材料所述“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指的是農村革命根據地,而非解放區,排除D項。
重點2 革命新道路的開辟背景
(1)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掌握革命和武裝領導權的重要性。
(2)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進攻大城市失敗的教訓,使中共認識到城市中心道路不可行。
(3)中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①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中反動力量強大。
②中國共產黨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尤其是在農村。
(4)毛澤東及時總結井岡山的斗爭經驗,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
①開辟過程: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失敗→文家市決策(決定轉向農村)→三灣改編(改編軍隊)→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塊)→創建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夏)→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31年11月)
②內涵:中國革命新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③指導思想: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將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
④意義:這條革命新道路的開辟,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也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勝利的方向。
典例2[山東臨沂2022驗收考]下圖所示為保存于八一起義紀念館中的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證。該文物見證了黨( )
A.在民主革命中對國家治理的嘗試 B.建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艱難
C.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D.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努力
【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11月,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圖中展示的代表證見證了當時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中對國家治理的嘗試,A項正確;僅通過一張代表證不能說明建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艱難,排除B項;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取得勝利的標志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排除C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在1927年10月后的半年內,排除D項。
重點3 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現
典例3[北京東城區2022二模]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宣傳中大量使用“勞工神圣”“赤化大地”等口號;第一次國共合作后,中國共產黨在宣傳中突出“民族解放”“平民政權”等口號;八七會議后,“打土豪,分田地”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口號。這一系列變化表明中國共產黨( )
A.始終把握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B.打開了中國革命新局面
C.不斷探索符合國情的革命道路 D.堅持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來源】北京市東城區2022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中的內容可得出,不同時期中共的口號不一樣,反映出當時社會矛盾的變化,說明中共在不斷探索符合國情的革命道路,C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A項;中共的成立打開了中國革命新局面,排除B項;當時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瓦解,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山東臨沭2022模擬]1930年5至11月,國民黨蔣介石集團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集團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了一場新軍閥混戰,史稱“中原大戰”。雙方參戰兵力超過百萬,最終以蔣介石集團的勝利而結束。中原大戰是中華民國建立后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這場戰爭(  )
A.說明全國統一趨勢已不可逆轉B.實質是國民黨內部的爭權奪利
C.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D.使中共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發展
2.[福建2022押題預測]1933年,宋子文以中國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的身份出席華盛頓經濟討論會和倫敦世界經濟會議,對當時被奉為“政府干預經濟”典范的美國羅斯福新政非常推崇。回國后,宋子文強調國家政權介人、干涉經濟發展,對經濟實行統制。“對經濟實行統制”
A.是踐行孫中山“民生主義”的體現 B.推動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迅速開展
C.使中國避免了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 D.不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持續發展
3.[北京2022押題預測02]在中國水泥廠檔案室里,保存著民國十七年“中國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商標注冊登記證。它可以用來佐證
A.國民政府時期官僚資本迅速膨脹 B.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C.南京臨時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實業 D.民族經濟法制化進程
4.[海南2022全真模擬(三)]1927年9月,中共中央通過《關于“左派國民黨”及蘇維埃口號問題決議案》,決定今后組織群眾的革命斗爭,“不再在國民黨的旗幟下進行”,共產黨的任務不僅要宣傳蘇維埃的思想,“并且在革命斗爭新的高潮中應成立蘇維埃”。據此可知,當時
A.國共關系逐漸走向破裂 B.中共中央開創新型革命道路
C.國民黨“左”派叛變革命 D.中共積極探索獨立領導革命
5.[天津紅橋2022二模]毛澤東說:“大家不應只看到一個廣東,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眾組織比廣東還要廣大。所缺的是武裝,現已適值暴動時期,更需要武裝。”他強調湖南綦動“縱然失敗,也不用去廣東,而應上山”。這一政治主張的提出說明了
A.救國救民道路新思想萌發 B.農民問題成為革命重心
C.城市中心論從此無人問津 D.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破裂
6.[浙江2022模擬]中國共產黨的某次會議結束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要調毛澤東到上海的中央機關去,毛澤東說:“我不愿意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去結交綠林朋友。”中央同意了他的要求,讓他以特派員的身份回湖南改組省委,領導起義。這次會議是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會議 D.遵義會議
7.[江西臨川2022實戰演練沖刺]八七會議以后,黨的工作重心放在中心城市,但是所有以占領中心城市為目標的起義很快就失敗了,那些保留下來的部隊,大都轉移到了遠離國民黨統治中心的農村區域,開展游擊戰爭、土地革命,建立工農政權。所以說,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實際上是
A.實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 B.聽從了共產國際的建議
C.順應了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 D.響應了廣大農民的呼聲
8[山東2022模擬(九)].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隨著黨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中國共產黨置身于農村游擊戰爭環境,處在如汪洋大海般的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包圍之中。下圖是1930年贛西南地區和西地區黨員成分的占比情況。
這種現象說明
A.黨思想組織建設需加強 B.中國革命任務發生變化
C.中共斗爭方式作出調整 D.農民成為革命的領導者
9.[陜西西安2022適應考]中共領導人瞿秋白在《論中國革命之三大問題》一文中提出:以前所謂領導僅僅指群眾運動中的領導權……現在無產階級應當參加革命的政權,應當指導革命中的武力……使軍隊本身直接關顧勞動群眾的利益。這一思考( )
A.深化了對武裝斗爭理論的認識 B.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C.對當時革命形勢任務認識不清 D.總結了土地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
10.[福建2022押題密卷]1928年,江西東固革命根據地發動群眾集資辦起了貧民借貸所,抵制高利貸,克服農民生產生活中借貸的困難。除此之外,為了發展根據地經濟,農民協會集資開辦了消費合作社。經營各種生產資料、生產工具,收購山貨,組織秘密采購白區商品,購買重要物資。這一舉措
A.擾亂了國民黨統治區域的金融秩序
B.打破了日軍對敵后戰場的封鎖包圍
C.豐富了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探索經驗
D.解決了根據地工農生產的困難局面
11.[湖北宜昌2022模擬]下面分別是1927—1928年和1949—1956年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出身比例情況,從中能夠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A.1927—1928年工人黨員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國民大革命的失敗
B.1927—1928年農民黨員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共工作重心轉移
C.1949—1956年工人黨員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民民主政權建立
D.1949—1956年農民黨員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長期戰爭農村凋敝
12.[廣東2022聯考]據統計,至1933年,在革命根據地各級政權中,“多數的市、鄉蘇維埃婦女當選為代表的占代表總人數的25%以上,部分地區婦女代表所占比例甚至更高,如上杭縣的上才溪鄉,75個代表中婦女占43個,下才溪鄉91個代表中婦女占59個”。這反映出當時的革命根據地
A.民主政治得到了發展 B.實現了男女地位的平等
C.階級基礎得到了擴大 D.重視維護軍民關系和諧
反對封建壓迫》。該漫畫反映出( )
A.紅色政權重視自身廉政建設 B.革命根據地的封建勢力強大
C.國共對峙影響蘇區政治生活 D.中華蘇維埃政權提倡新風尚
14.[山東濰坊2022考前模擬]下圖漫畫名為《選舉運動》,畫中所描繪的有力的大手握著一把大掃帚,將“貪污”和“官僚”掃出“蘇維挨”大門。這些舉措
A.提升民眾的民主自治意識 B.說明解放區注重廉政建設
C.踐行抗日政府的政治構想 D.增強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
15.[福建福州2022考前質檢]為打破第四次“圍剿”,中央蘇區政府發行公債,龍巖縣群眾踴躍購買,共認購了13000多元,遠超過原定8000元的銷售計劃。該縣農民還積極用現金繳納農業稅,一些可以不繳農業稅的貧苦農民也主動要求繳稅。促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經濟的繁榮 B.革命力量的壯大
C.政治認同的增強 D.斗爭形勢的變化
16.[天津2022押題預測]如圖是小明在學習紅軍長征時找到的著作。這些著作
《社會變遷視閾下的紅軍長征與貴州社會》《紅軍長征在天水》《長征·云南》《紅軍長征在隴原》《紅軍長征過廣西紀實》《五嶺逶迤騰細浪:紅軍長征在郴州》
A.彰顯了紅軍長征的歷史價值 B.反映出紅軍長征是漫漫征程
C.拓寬了研究長征歷史的視野 D.研究長征時可以選擇性參考
【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
1.【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國民黨蔣介石集團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集團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了一場新軍閥混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國民黨內部不同集團之間的軍閥戰爭,所以這場戰爭實質是國民黨內部的爭權奪利,B項正確;這時,全國已經名義上統一了,排除A項;這是國民黨內部的爭權奪利,并不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排除C項;這場戰爭實質是國民黨內部的爭權奪利的戰爭,與中共關系不大,排除D項。
2.【答案】D
【詳解】由材料“強調國家政權介入、干涉經濟發展,對經濟實行統制”可知,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宋子文的經濟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國民政府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干預,最終導致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畸形發展,進而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孫中山“民生主義”是為了防止貧富差距懸殊,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開始,排除B項;中國并沒有擺脫經濟危機的沖擊,排除C項。
3.【答案】D
【詳解】根據“‘中國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商標注冊登記證”可得出,當時對于工商業進行政府監管之下的注冊,體現了民族經濟法制化進程 D,D項正確;根據“民國十七年”可得出這是1928年,當時官僚資本并沒有迅速膨脹,材料體現的也不是官僚資本,排除A項;從時間可得出當時沒有抗日救亡,排除B項;材料看不出政府的政策,排除C項。
4.【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決定今后組織群眾的革命斗爭,‘不再在國民黨的旗幟下進行’”可分析出中共探索獨立領導革命,D項正確;1927年9月國共關系已經破裂,排除A項;這一時期中共中央仍然走的是城市中心的道路,還沒有開創新型革命道路,排除B項;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是因為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不是“左”派,排除C項。
5.【答案】A
【詳解】根據“縱然失敗,也不用去廣東,而應上山”可得出毛澤東當時已經萌發了走農村道路的新思想,說明救國救民道路新思想萌發,A項正確;當時農村并不是革命的中心,排除B項;C項太絕對,排除C項;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破裂標志國民革命的失敗,排除D項。
6.【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我要上山去結交綠林朋友”“中央同意了他的要求,讓他以特派員的身份回湖南改組省委,領導起義”并聯系所學可知,八七會議后,毛澤東回湖南組織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C項正確;中共二大是在1922年召開的,排除A項;中共三大是在國民革命時期召開的,當時還沒準備“起義”,排除B項;遵義會議前后,毛澤東在長征途中,排除D項。
7.【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以占領中心城市為目標起義的失敗,使得保留下來的部隊大都轉移到農村區域,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這順應了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C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順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而1928年10~11月,毛澤東總結井岡山斗爭的實踐經驗,先后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著作,深入闡述了紅色政權在中國農村建立和發展的原因與條件,將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上升為理論。材料現象的出現早于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創立,排除A項;共產國際主張將工作重心放在中心城市,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實際上是順應了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未體現廣大農民的呼聲,排除D項。
8.【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中國共產黨置身于農村游擊戰爭環境,處在如汪洋大海般的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包圍之中”并結合圖中信息可知,這一時期黨內的農民黨員占絕大多數,工人所占比重很小,黨組織中無產階級的基礎薄弱,這就決定了要建設一個具有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就必須加強思想組織建設,A項正確;近代中國的革命任務一直是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務并沒有變化,排除B項;中共此時的斗爭方式依然是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排除C項;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者,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9.【答案】A
【詳解】根據“現在無產階級應當參加革命的政權,應當指導革命中的武力……使軍隊本身直接關顧勞動群眾的利益”可知,瞿秋白的這一思考深化了對武裝斗爭理論的認識,A項正確;瞿秋白沒有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B項;瞿秋白主張建立革命政權、武裝斗爭,是對當時革命形勢任務的正確認識,排除C項;此時土地革命并沒有失敗,排除D項。
10.【答案】C
【詳解】據題意可知,中共江西東固革命根據地辦貧民借貸,開辦消費合作社,這就使中共政權在經濟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C項正確;材料中的這一舉措主要是豐富了根據地經濟建設,并不是擾亂國民黨統治區域的金融秩序,排除A項;當時正處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解決了根據地的經濟困難局面只是其中一方面,需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排除D項。
11.【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的內容可得出,1927—1928年農民黨員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共工作重心轉移,即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農村發展農民黨員,B項正確;A項是因為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排除A項;1949—1956年工人黨員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化的開展,排除C項;1949—1956年農民黨員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排除D項。
12.【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33年,在革命根據地各級政權中,婦女代表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升,這表明革命根據地民主政治得到發展,A項正確;B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當時革命根據地的階級基礎并未擴大,依然是工農階級,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軍民關系,排除D項。
13.【答案】D
【詳解】考查近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由漫畫中的“反對童養媳制度!”“反對虐待婦女!”及人物的神態舉止可知,該漫畫抨擊蘇區農村的封建陋習,展示了蘇區群眾與封建舊習進行頑強斗爭,展現了蘇區根據地建設的新風尚,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蘇區習俗方面而非廉政建設,排除A項;封建陋習的存在是客觀的,并非說明蘇區封建勢力強大,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國共對峙對蘇區政治生活的影響,排除C項。
14.【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將“貪污”和“官僚”掃出“蘇維挨”大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蘇區推動民主進程的運動,這有利于提升民眾的民主自治意識 ,A項正確;材料是蘇維埃政權,排除B項;材料是蘇維埃政權,不是抗日政府,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推動蘇區民主進程,沒有體現增強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排除D項。
15.【答案】C
【詳解】為了反“圍剿”,農民積極購買中央蘇區發行的公債、繳納農業稅,這說明當時根據地的農民對于蘇維埃政權有高度的認可度,因此才會支持蘇區反“圍剿”,C項正確;國民黨的“圍剿”政策下,蘇區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困難,排除A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革命力量的變化,排除B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16.【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社會變遷視閾下的紅軍長征與貴州社會》《紅軍長征在天水》《長征·云南》《紅軍長征在隴原》《紅軍長征過廣西紀實》《五嶺逶迤騰細浪:紅軍長征在郴州》”等信息可知,史學界對長征的研究不再僅僅局限于宏觀概括,而是從細處著眼,以小見大,從社會史和地方史層面擴大了長征研究的領域,即拓寬了研究長征歷史的視野,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長征研究領域的拓寬,而不是長征的歷史價值,排除A項;B項不是主旨,排除B項;材料所述著作雖然不是第一手史料,但是研究長征時可以選擇性參考,D項也有道理,但不是最佳選項,排除D項。
(二)教 師 版
【時空坐標 】
【知識梳理】
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政治統治(1)“寧漢合流”: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寧漢合流”,標志著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寧漢合流”的實質是中國國民黨各個派系的暫時聯合,他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寧漢合流”后的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2)二次北伐: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蔣介石命令部隊繞道開進。(3)東北易幟:1928年底,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 ⊙“東北易幟”后,雖然南京國民政府為名義上的統一政府,但實際上仍有軍閥割據的情況,比如山西依然是閻錫山的勢力范圍。此外,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地當時仍被外國控制。所以國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經濟(1)民族工業的發展 ①原因: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②表現:除了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如化學、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官僚資本的興起: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四大銀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1.南昌起義(1)背景: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2)目的:為了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決定用武裝起義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3)概況: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率領起義軍在南昌發動起義。(4)結果:起義軍全殲守敵,占領南昌城。隨后,起義軍南下廣東遭圍攻而失敗。(5)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2.八七會議(1)召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2)主要內容: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 ⊙應該看到八七會議開始出現“左”傾苗頭,沒有正確分析國情,沒有給中國革命指出正確的革命道路,仍然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3.秋收起義(1)概況:八七會議后,毛澤東組織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927年9月,由于敵強我弱,起義軍在進攻長沙途中受挫。毛澤東決定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2)結果: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釋義】革命根據地:特指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4.“工農武裝割據”三、紅軍長征1.原因(1)根本原因: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開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3.轉折: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4.走向勝利 (1)四渡赤水,使國民黨軍隊疲于奔命。(2)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3)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5.勝利(1)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 。(2)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意義: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點撥】紅軍長征戰略轉移的含義:一是革命中心的轉移,由南方轉移到北方;二是革命任務的轉移,由反蔣轉向抗日 【圖說】中華民國的分期【圖說】東北易幟【辨析】“左”傾與右傾“左"傾:激進冒險主義、機會主義,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傾錯誤。右傾:保守主義、投降主義,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如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左”傾和右傾都是主觀主義。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圖說】“工農武裝割據”【圖說】飛奪瀘定橋【巧記】遵義會議【圖說】中央紅軍長征經過【圖說】
【重難突破】
重點1 北洋軍閥割據和“工農武裝割據”的比較
典例1[福建2022模擬]毛澤東在一篇文章中說:“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是經由鄉赤衛隊、區赤衛大隊、縣赤衛總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紅軍這樣一套辦法的,政權發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擴大的,等等的政策,無疑義地是正確的”。這一論述
A.闡釋了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 B.體現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C.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推動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朱德毛澤東式……有根據地”“土地革命”“紅軍”等,可得出這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對根據地建設意義的闡釋,蘊含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B項正確;材料并未闡釋紅軍長征的意義,排除A項;這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而非抗日戰爭時期,排除C項;材料所述“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指的是農村革命根據地,而非解放區,排除D項。
重點2 革命新道路的開辟背景
(1)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掌握革命和武裝領導權的重要性。
(2)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進攻大城市失敗的教訓,使中共認識到城市中心道路不可行。
(3)中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①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中反動力量強大。
②中國共產黨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尤其是在農村。
(4)毛澤東及時總結井岡山的斗爭經驗,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
①開辟過程: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失敗→文家市決策(決定轉向農村)→三灣改編(改編軍隊)→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塊)→創建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夏)→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31年11月)
②內涵:中國革命新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③指導思想: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將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
④意義:這條革命新道路的開辟,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也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勝利的方向。
典例2[山東臨沂2022驗收考]下圖所示為保存于八一起義紀念館中的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證。該文物見證了黨( )
A.在民主革命中對國家治理的嘗試 B.建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艱難
C.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D.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努力
【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11月,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圖中展示的代表證見證了當時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中對國家治理的嘗試,A項正確;僅通過一張代表證不能說明建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艱難,排除B項;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取得勝利的標志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排除C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在1927年10月后的半年內,排除D項。
重點3 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現
典例3[北京東城區2022二模]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宣傳中大量使用“勞工神圣”“赤化大地”等口號;第一次國共合作后,中國共產黨在宣傳中突出“民族解放”“平民政權”等口號;八七會議后,“打土豪,分田地”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口號。這一系列變化表明中國共產黨( )
A.始終把握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B.打開了中國革命新局面
C.不斷探索符合國情的革命道路 D.堅持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來源】北京市東城區2022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中的內容可得出,不同時期中共的口號不一樣,反映出當時社會矛盾的變化,說明中共在不斷探索符合國情的革命道路,C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A項;中共的成立打開了中國革命新局面,排除B項;當時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瓦解,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山東臨沭2022模擬]1930年5至11月,國民黨蔣介石集團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集團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了一場新軍閥混戰,史稱“中原大戰”。雙方參戰兵力超過百萬,最終以蔣介石集團的勝利而結束。中原大戰是中華民國建立后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這場戰爭(  )
A.說明全國統一趨勢已不可逆轉B.實質是國民黨內部的爭權奪利
C.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D.使中共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發展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國民黨蔣介石集團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集團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了一場新軍閥混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國民黨內部不同集團之間的軍閥戰爭,所以這場戰爭實質是國民黨內部的爭權奪利,B項正確;這時,全國已經名義上統一了,排除A項;這是國民黨內部的爭權奪利,并不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排除C項;這場戰爭實質是國民黨內部的爭權奪利的戰爭,與中共關系不大,排除D項。
2.[福建2022押題預測]1933年,宋子文以中國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的身份出席華盛頓經濟討論會和倫敦世界經濟會議,對當時被奉為“政府干預經濟”典范的美國羅斯福新政非常推崇。回國后,宋子文強調國家政權介人、干涉經濟發展,對經濟實行統制。“對經濟實行統制”
A.是踐行孫中山“民生主義”的體現 B.推動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迅速開展
C.使中國避免了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 D.不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持續發展
【答案】D
【詳解】由材料“強調國家政權介入、干涉經濟發展,對經濟實行統制”可知,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宋子文的經濟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國民政府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干預,最終導致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畸形發展,進而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孫中山“民生主義”是為了防止貧富差距懸殊,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開始,排除B項;中國并沒有擺脫經濟危機的沖擊,排除C項。
3.[北京2022押題預測02]在中國水泥廠檔案室里,保存著民國十七年“中國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商標注冊登記證。它可以用來佐證
A.國民政府時期官僚資本迅速膨脹 B.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C.南京臨時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實業 D.民族經濟法制化進程
【答案】D
【詳解】根據“‘中國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商標注冊登記證”可得出,當時對于工商業進行政府監管之下的注冊,體現了民族經濟法制化進程 D,D項正確;根據“民國十七年”可得出這是1928年,當時官僚資本并沒有迅速膨脹,材料體現的也不是官僚資本,排除A項;從時間可得出當時沒有抗日救亡,排除B項;材料看不出政府的政策,排除C項。
4.[海南2022全真模擬(三)]1927年9月,中共中央通過《關于“左派國民黨”及蘇維埃口號問題決議案》,決定今后組織群眾的革命斗爭,“不再在國民黨的旗幟下進行”,共產黨的任務不僅要宣傳蘇維埃的思想,“并且在革命斗爭新的高潮中應成立蘇維埃”。據此可知,當時
A.國共關系逐漸走向破裂 B.中共中央開創新型革命道路
C.國民黨“左”派叛變革命 D.中共積極探索獨立領導革命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決定今后組織群眾的革命斗爭,‘不再在國民黨的旗幟下進行’”可分析出中共探索獨立領導革命,D項正確;1927年9月國共關系已經破裂,排除A項;這一時期中共中央仍然走的是城市中心的道路,還沒有開創新型革命道路,排除B項;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是因為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不是“左”派,排除C項。
5.[天津紅橋2022二模]毛澤東說:“大家不應只看到一個廣東,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眾組織比廣東還要廣大。所缺的是武裝,現已適值暴動時期,更需要武裝。”他強調湖南綦動“縱然失敗,也不用去廣東,而應上山”。這一政治主張的提出說明了
A.救國救民道路新思想萌發 B.農民問題成為革命重心
C.城市中心論從此無人問津 D.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破裂
【答案】A
【詳解】根據“縱然失敗,也不用去廣東,而應上山”可得出毛澤東當時已經萌發了走農村道路的新思想,說明救國救民道路新思想萌發,A項正確;當時農村并不是革命的中心,排除B項;C項太絕對,排除C項;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破裂標志國民革命的失敗,排除D項。
6.[浙江2022模擬]中國共產黨的某次會議結束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要調毛澤東到上海的中央機關去,毛澤東說:“我不愿意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去結交綠林朋友。”中央同意了他的要求,讓他以特派員的身份回湖南改組省委,領導起義。這次會議是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會議 D.遵義會議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我要上山去結交綠林朋友”“中央同意了他的要求,讓他以特派員的身份回湖南改組省委,領導起義”并聯系所學可知,八七會議后,毛澤東回湖南組織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C項正確;中共二大是在1922年召開的,排除A項;中共三大是在國民革命時期召開的,當時還沒準備“起義”,排除B項;遵義會議前后,毛澤東在長征途中,排除D項。
7.[江西臨川2022實戰演練沖刺]八七會議以后,黨的工作重心放在中心城市,但是所有以占領中心城市為目標的起義很快就失敗了,那些保留下來的部隊,大都轉移到了遠離國民黨統治中心的農村區域,開展游擊戰爭、土地革命,建立工農政權。所以說,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實際上是
A.實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 B.聽從了共產國際的建議
C.順應了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 D.響應了廣大農民的呼聲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以占領中心城市為目標起義的失敗,使得保留下來的部隊大都轉移到農村區域,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這順應了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C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順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而1928年10~11月,毛澤東總結井岡山斗爭的實踐經驗,先后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著作,深入闡述了紅色政權在中國農村建立和發展的原因與條件,將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上升為理論。材料現象的出現早于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創立,排除A項;共產國際主張將工作重心放在中心城市,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實際上是順應了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未體現廣大農民的呼聲,排除D項。
8[山東2022模擬(九)].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隨著黨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中國共產黨置身于農村游擊戰爭環境,處在如汪洋大海般的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包圍之中。下圖是1930年贛西南地區和西地區黨員成分的占比情況。
這種現象說明
A.黨思想組織建設需加強 B.中國革命任務發生變化
C.中共斗爭方式作出調整 D.農民成為革命的領導者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中國共產黨置身于農村游擊戰爭環境,處在如汪洋大海般的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包圍之中”并結合圖中信息可知,這一時期黨內的農民黨員占絕大多數,工人所占比重很小,黨組織中無產階級的基礎薄弱,這就決定了要建設一個具有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就必須加強思想組織建設,A項正確;近代中國的革命任務一直是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務并沒有變化,排除B項;中共此時的斗爭方式依然是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排除C項;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者,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9.[陜西西安2022適應考]中共領導人瞿秋白在《論中國革命之三大問題》一文中提出:以前所謂領導僅僅指群眾運動中的領導權……現在無產階級應當參加革命的政權,應當指導革命中的武力……使軍隊本身直接關顧勞動群眾的利益。這一思考( )
A.深化了對武裝斗爭理論的認識 B.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C.對當時革命形勢任務認識不清 D.總結了土地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
【答案】A
【詳解】根據“現在無產階級應當參加革命的政權,應當指導革命中的武力……使軍隊本身直接關顧勞動群眾的利益”可知,瞿秋白的這一思考深化了對武裝斗爭理論的認識,A項正確;瞿秋白沒有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B項;瞿秋白主張建立革命政權、武裝斗爭,是對當時革命形勢任務的正確認識,排除C項;此時土地革命并沒有失敗,排除D項。
10.[福建2022押題密卷]1928年,江西東固革命根據地發動群眾集資辦起了貧民借貸所,抵制高利貸,克服農民生產生活中借貸的困難。除此之外,為了發展根據地經濟,農民協會集資開辦了消費合作社。經營各種生產資料、生產工具,收購山貨,組織秘密采購白區商品,購買重要物資。這一舉措
A.擾亂了國民黨統治區域的金融秩序
B.打破了日軍對敵后戰場的封鎖包圍
C.豐富了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探索經驗
D.解決了根據地工農生產的困難局面
【答案】C
【詳解】據題意可知,中共江西東固革命根據地辦貧民借貸,開辦消費合作社,這就使中共政權在經濟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C項正確;材料中的這一舉措主要是豐富了根據地經濟建設,并不是擾亂國民黨統治區域的金融秩序,排除A項;當時正處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解決了根據地的經濟困難局面只是其中一方面,需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排除D項。
11.[湖北宜昌2022模擬]下面分別是1927—1928年和1949—1956年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出身比例情況,從中能夠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A.1927—1928年工人黨員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國民大革命的失敗
B.1927—1928年農民黨員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共工作重心轉移
C.1949—1956年工人黨員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民民主政權建立
D.1949—1956年農民黨員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長期戰爭農村凋敝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的內容可得出,1927—1928年農民黨員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共工作重心轉移,即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農村發展農民黨員,B項正確;A項是因為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排除A項;1949—1956年工人黨員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化的開展,排除C項;1949—1956年農民黨員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排除D項。
12.[廣東2022聯考]據統計,至1933年,在革命根據地各級政權中,“多數的市、鄉蘇維埃婦女當選為代表的占代表總人數的25%以上,部分地區婦女代表所占比例甚至更高,如上杭縣的上才溪鄉,75個代表中婦女占43個,下才溪鄉91個代表中婦女占59個”。這反映出當時的革命根據地
A.民主政治得到了發展 B.實現了男女地位的平等
C.階級基礎得到了擴大 D.重視維護軍民關系和諧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33年,在革命根據地各級政權中,婦女代表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升,這表明革命根據地民主政治得到發展,A項正確;B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當時革命根據地的階級基礎并未擴大,依然是工農階級,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軍民關系,排除D項。
13.[湖北2022最后一卷聯考]'下圖為1933年3月3日的蘇區報刊《紅色中華》上刊載的漫畫《反對封建壓迫》。該漫畫反映出( )
A.紅色政權重視自身廉政建設 B.革命根據地的封建勢力強大
C.國共對峙影響蘇區政治生活 D.中華蘇維埃政權提倡新風尚
【答案】D
【詳解】考查近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由漫畫中的“反對童養媳制度!”“反對虐待婦女!”及人物的神態舉止可知,該漫畫抨擊蘇區農村的封建陋習,展示了蘇區群眾與封建舊習進行頑強斗爭,展現了蘇區根據地建設的新風尚,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蘇區習俗方面而非廉政建設,排除A項;封建陋習的存在是客觀的,并非說明蘇區封建勢力強大,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國共對峙對蘇區政治生活的影響,排除C項。
14.[山東濰坊2022考前模擬]下圖漫畫名為《選舉運動》,畫中所描繪的有力的大手握著一把大掃帚,將“貪污”和“官僚”掃出“蘇維挨”大門。這些舉措
A.提升民眾的民主自治意識 B.說明解放區注重廉政建設
C.踐行抗日政府的政治構想 D.增強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將“貪污”和“官僚”掃出“蘇維挨”大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蘇區推動民主進程的運動,這有利于提升民眾的民主自治意識 ,A項正確;材料是蘇維埃政權,排除B項;材料是蘇維埃政權,不是抗日政府,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推動蘇區民主進程,沒有體現增強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排除D項。
15.[福建福州2022考前質檢]為打破第四次“圍剿”,中央蘇區政府發行公債,龍巖縣群眾踴躍購買,共認購了13000多元,遠超過原定8000元的銷售計劃。該縣農民還積極用現金繳納農業稅,一些可以不繳農業稅的貧苦農民也主動要求繳稅。促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經濟的繁榮 B.革命力量的壯大
C.政治認同的增強 D.斗爭形勢的變化
【答案】C
【詳解】為了反“圍剿”,農民積極購買中央蘇區發行的公債、繳納農業稅,這說明當時根據地的農民對于蘇維埃政權有高度的認可度,因此才會支持蘇區反“圍剿”,C項正確;國民黨的“圍剿”政策下,蘇區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困難,排除A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革命力量的變化,排除B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16.[天津2022押題預測]如圖是小明在學習紅軍長征時找到的著作。這些著作
《社會變遷視閾下的紅軍長征與貴州社會》《紅軍長征在天水》《長征·云南》《紅軍長征在隴原》《紅軍長征過廣西紀實》《五嶺逶迤騰細浪:紅軍長征在郴州》
A.彰顯了紅軍長征的歷史價值 B.反映出紅軍長征是漫漫征程
C.拓寬了研究長征歷史的視野 D.研究長征時可以選擇性參考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社會變遷視閾下的紅軍長征與貴州社會》《紅軍長征在天水》《長征·云南》《紅軍長征在隴原》《紅軍長征過廣西紀實》《五嶺逶迤騰細浪:紅軍長征在郴州》”等信息可知,史學界對長征的研究不再僅僅局限于宏觀概括,而是從細處著眼,以小見大,從社會史和地方史層面擴大了長征研究的領域,即拓寬了研究長征歷史的視野,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長征研究領域的拓寬,而不是長征的歷史價值,排除A項;B項不是主旨,排除B項;材料所述著作雖然不是第一手史料,但是研究長征時可以選擇性參考,D項也有道理,但不是最佳選項,排除D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州市| 北辰区| 云浮市| 温宿县| 汾阳市| 庆云县| 偃师市| 绥中县| 洞口县| 永年县| 巴马| 商城县| 吕梁市| 工布江达县| 佳木斯市| 康马县| 会昌县| 封丘县| 武宣县| 石屏县| 策勒县| 九龙城区| 镇赉县| 文化| 南乐县| 永春县| 金坛市| 西安市| 镇平县| 东丽区| 新化县| 永吉县| 那坡县| 巴林左旗| 色达县| 莫力| 静海县| 怀来县| 承德县| 香河县| 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