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重點梳理+單元測試)《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七單元知識總結(第七單元: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一)學 生 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1.總體特征:1919~1936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發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無產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的新道路。2.具體表現(1)政治上,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和工農運動的開展,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中國共產黨逐漸走向成熟,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2)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同時也受到官僚資本的壓迫。(3)思想上,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孫中山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形成,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重點梳理】重點1 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歷程①1921年中共一大綱領脫離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對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對象)的客觀分析,制定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②1922-1923年掀起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最終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等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1924年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迎來國民革命的高潮。③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獨立領導革命。八七會議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立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方針;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④1927年秋收起義等起義失敗,共產黨認識到照搬俄國革命城市中心論”的局限,毛澤東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力量不斷壯大。⑤中共中央的“左”傾錯誤領導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長征;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重點2 比較近代中國四種經濟形態重點3 比較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異同重點4 近代中國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過程中走過的三種道路(1)走西方人的路(1)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通過改良,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結果失敗。實踐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當時的中國行不通。(2)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向西方學習,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國為榜樣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結果,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實踐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也行不通(2)走俄國人的路俄國十月革命后,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傳入中國。之后,中國共產黨試圖通過學習俄國的“城市中心論”來奪取政權為此,中共一大規定黨的中心任務是在城市組織、領導工人運動,結果,第一次工人運動從高潮走向低潮。1927年,中國共產黨先后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以攻打中心城市為目標,結果也失敗了。事實證明,俄國的“城市中心論”不符合中國的國情。(3)走自己的路秋收起義后,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在實踐的基礎上,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中國人民終于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革命道路。重點5全方位比較辛亥革命和國民革命【單元測試】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1.[湖南衡陽(百校聯考)2022二模]1918年7月,李大釗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一文中,滿懷革命激情地歡呼:“吾人對于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傾耳以聽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羅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適應此世界之新潮流”。據此可知A.蘇聯的成立鼓舞了中國的革命信心B.五四運動有其深刻的歷史現實背景C.中華民國對當時政治策略進行修正D.自由人道等民主思想獲得廣泛認同2.[四川宜賓2022二模]如圖是載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潑克》的漫畫,圖中英文為:“啤酒已盡,乃以空瓶歸還原主。此種計劃,未免侮人太甚”該漫畫意在A.喚醒國人維護國家主權 B.倡導國民革命運動C.抨擊北洋軍閥賣國行徑 D.宣傳民族工業成果3.[山東2022模擬(五)]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加緊在中國傳播。新出版的報章雜志有好幾百種,都競談世界各文明國的新學說,而社會主義是其談論的焦點,并且很受社會上的歡迎。這反映了當時A.共產主義小組的推動 B.社會主義成為社會共識C.探索救國道路新突破 D.革命指導思想發生變化4.[內蒙古赤峰2022模擬]1920年5月前后,上海以工人為主體,包括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在內的群體,舉行紀念“五一”節慶祝大會,大會發表了《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國勞農政府的通告》。據記載,全國各地參加“五一”節紀念活動的工人和知識分子有五六萬人。這些紀念活動( )A.有力聲援了俄國的革命 B.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C.有利于新型政黨的創建 D.促成大革命高潮的到來5.[江蘇蘇錫常鎮四市2022二模]下圖中的《向導》周報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機關報,創辦于1922年9月,歷時五年。該報刊的創辦旨在A.維護中國革命統一戰線 B.領導民眾開展土地革命C.揭露國民黨右派的陰謀 D.推動中國民主革命進程6.[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合體2022二模]1922年5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廣州成立,確定其為中國青年無產階級的組織,奮斗目標為在中國建立一切生產工具收歸公有和禁止不勞而食的初期共產主義社會,并且還決定加入青年共產國際。這反映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A.無法獨立開展政治活動 B.宣傳科學社會主義理論C.堅持無產階級革命方向 D.探索出中國革命新道路7.[湖北黃岡2022四模]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過的決議指出:“我們認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于無產階級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該決議的主要意義在于A.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基本形成B.為第一次國共合作進行了理論準備C.確定社會主義革命作為基本目標D.確定當前任務為推翻資產階級統治8.[陜西寶雞2023一模]1925年,中共四大決議指出:中國民族革命既是“資產階級性的德謨克拉西革命”,又含有“社會革命的種子”,中國的民族革命運動,“必須是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的參加,并且取得領導的地位,才能夠取得勝利”。這反映出中國共產黨A.對國情的認識不斷加深 B.堅持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策略C.主張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D.吸取了革命失敗的教訓9.[廣東2022模擬押題(一)]192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中央擴大會議,第一次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反對封建主義的土地綱領,主張沒收大地主、官僚、寺院、軍閥土地,交給農民。這一舉措客觀上( )A.壯大了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力量 B.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C.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的需要 D.擴大了紅色政權的群眾基礎10.[山東濟南2022考前模擬]毛澤東主持中央農委工作后,提出“在目前狀況之下,農運發展應取集中的原則”,除廣州外,應以湘、鄂、贛、豫四省為重點,其次要在陜西、四川、廣西、福建、安徽、江蘇、浙江七省全面展開。這一主張A.促進了國共合作的實現 B.適應了團結抗戰的需要C.有助于北伐戰爭的進行 D.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開展11.[寧夏銀川2022四模]1905年,為了抗議美國虐待華僑,武漢地區工人積極參加了反美愛國運動。1912年,漢口俄商經營的磚茶廠工人舉行同盟罷工,反對沙皇俄國策劃外蒙“獨立”。1927年4月,湖北省總工會發出討蔣通電,明確號召“打倒叛黨殺工人之新軍閥蔣介石”,30萬工人、群眾積極響應。這些事件A.表明無產階級已登上了政治舞臺 B.為民主革命的發展積蓄了力量C.反映中共以工人運動為工作重心 D.得益于工農階級民族意識覺醒12.[廣東深圳2022一模]下圖是中國近代某一時期農會會員數量表。據此,這一時期最有可能是A.辛亥革命時期 B.國民革命時期 C.土地革命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13.[湖北武漢2022二模]20世紀30年代,在西南、西北地區,軍閥及地方勢力的統治仍然如舊,他們橫征暴斂,如表所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國民政府大力推行稅制改革 B.官僚資本日益膨脹C.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中國 D.軍閥混戰日趨激烈14.[湖南岳陽2022沖刺(三)]據圖可知,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A.生產設備依賴進口 B.民族工業獲得較快發展C.工業發展極不平衡 D.自然經濟仍居主導地位15.[陜西西安2022模擬(A卷)]1930年,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拋棄城市斗爭,是錯誤的;但是,畏懼農民勢力的發展,我們以為也是錯誤的。只有農民斗爭得不到工人的領導而失敗,沒有農民斗爭的發展超過工人的勢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這種認識A.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B.標志著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提出C.有利于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D.糾正了黨內存在的“左”傾錯誤16.[湖北荊州四校2022模擬聯考(四)]1931年10月,鄂豫皖蘇區實行“紅軍公田制度”,規定:每鄉留一石至五石為紅軍公田,分給紅軍中由白區來的貧苦農民和俘虜嘩變加入紅軍的士兵。公田由代耕隊耕種,收獲的產品主要用于解決紅軍的公糧和烈士親屬的實際困難。這一措施最主要的作用是有利于A.穩定和壯大紅軍隊伍 B.武裝保衛瑞金蘇維埃政權C.土地革命的順利實行 D.根據地經濟建設的大發展17.[浙江2022模擬]如圖是中國共產黨在1927年和1949年黨員隊伍社會成分組成圖例。據此可知,在此期間工人A.農民階級逐漸成為革命的領導力量B.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革命的正確道路C.土地革命政策得到了廣大農民擁護D.因工作重心轉移工人黨員數量減少18.[安徽“江淮十校”2022三質檢]下面是1931年中華蘇維埃政府的政權組成形式示意圖。這( )A.體現了中國革命照搬蘇聯模式 B.表明蘇區政府受民眾普遍歡迎C.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組織基礎 D.為中共政權建設提供重要經驗19.[天津2022模擬沖刺]下圖所示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在各地留下的足跡。對其認識最準確的是A.革命精神的傳承 B.革命陣營的變化 C.革命任務的轉變 D.革命中心的轉移20.[廣東廣州2022名校卷]1927年到1934年,瞿秋白、李立三等人認為中小商人是革命的障礙,蘇區出現沒收商人財物、殺害商人等燒殺事件。但長征期間,紅四方面軍進入西康藏區,“提倡貿易自由……歡迎和獎勵藏族私人投資”。這一政策措施變化,實際上A.彰顯中共在大革命時期政策的靈活性 B.肅清了黨內的“左”傾錯誤思想C.為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鑒 D.背離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本質21.[河南南陽2022三模]下圖反映出近代中國A.國民收入結構呈金字塔型 B.城市就業率的波動十分穩定C.經濟結構緩慢趨向近代化 D.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成效顯著22.[云南曲靖2022模擬]國民革命失敗后,蘇共領導人曾認為,中國紅軍不可能在農村有所作為,只能等待時機配合城市工人暴動。但是,毛澤東成功探索出一條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對這一探索歷程表述準確的是A.南昌起義→遵義會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共“七大”→“工農武裝割據”→敵后游擊戰C.秋收起義→“工農武裝割據”→中共“七大”D.遵義會議→井岡山道路→《論持久戰》23.[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協作體2022聯合統一調研]“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雨里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樹樹里格梧桐葉落盡,愁緒里格萬千壓在心間;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這是膾炙人口的紅色歌曲《十送紅軍》的部分歌詞。歌詞反映的的歷史背景是A.南昌起義后紅軍進軍井岡山 B.反圍剿失敗后紅軍進行長征C.軍隊出征奔赴前線抗擊日寇 D.軍隊撤出根據地同國軍決戰24.[天津2022一模]1935年5月,中央紅軍通過彝族區時以朱德總司令的名義發布《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布告》的內容是: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有利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有利于紅軍進行戰略轉移C.有利于驅逐軍閥創建革命根據地 D.有利于探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25分,26題12分,27題15分)25.(25分)[江蘇鹽城2022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5年前后,國民政府加強了對四川、云貴等地區的主要工業資源的調查和開發,陸續將東部沿海地區的軍工企業西遷,并停辦、調整了一些軍工企業,改善設備,統一制式,增加生產。政府還進一步整修舊公路,修筑新公路,開辟航空線。1936年通過的1937年度軍費預算,在普通軍費預算4.12億元的基礎上,增加了國防建設專款2.22億元,使整個國防預算達到6.34億元.總之,國民政府的抗戰準備,在一定程度上為以后的全國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材料二 全國抗戰開始后,國民政府開始實行平時經濟向戰時經濟轉軌。從1938年起,國民政府對龐雜的經濟行政機構進行大規模調整,把所有經濟機構都定位于為戰爭服務,逐步使經濟行政機構集中歸行政院管轄。各主要經濟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經濟統制措施。與此同時,政府組織和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的一批軍工企業和民營企業內遷。截止1938年底,遷到大后方的工廠達304家。這一大規模的內遷被譽為中國實業界的壯舉。——摘編白支紹曾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民政府在經濟上為抗戰所作的準備并說明當時的歷史背景。(1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民政府為抗戰所采取的新的經濟舉措及其影響。(13分)26.(12分)[海南海口2022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發生了一次又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時間 1900-1909年 1910-1919年 1920-1929年 1930-1939年 1940-1949年大事件在上表中選擇一處空白欄,填入發生于該時段的兩個大事件,并分別說明其重要影響。27.(分)[遼寧2022押題預測0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五四運動之前,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培養“賢妻良母”式的女性是當時的教育宗旨。五四運動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賢妻良母”作為女子教育的終極目標,不能使婦女具有獨立的人格,這種教育宗旨塑造的只是“一多知識之順婢、良仆供男子驅策耳”。五四之前,“近代中國女子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上層社會的女性”。五四時期,隨著杜威“平民主義”教育理論的傳入,國內隨即掀起了一股平民教育的熱潮,“貴族式”的教育受到了沖擊,在京、滬等地開始興辦平民女校。為了解決平民女子就學的經濟問題,又發展出了女子工讀運動,一些婦女還得到了赴法勤工儉學的機會。自清末興女學以來,女子教育在教育機構中與男子分屬不同的教育體系(雙軌學制),除了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外,大學不允許女子進入學習。1919年5月,甘肅女青年鄧春蘭率先上書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要求國立大學增收女生。1920年2月,經過考試北京大學錄取了9名女生,鄧春蘭就是其中之一。大學開禁女學促進了中學女子教育的改革,1921年廣東省中等學校、北京高師附中、長沙第一師范招收了女生,標志著中學男女同校的風氣正在全國形成。——摘編自賈仟軍《五四運動時期的女子教育變革》(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五四運動時期女子教育變革興起的原因。(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五四運動時期女子教育變革的表現及其意義。(8分)【單元測試】答案與解析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1.【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李大釗的《法俄革命之比較觀》是早期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的重要文獻;李大釗主張學習俄國,改造中國,通過這些宣傳,為廣大工農群眾的覺醒打下基礎,1919年五四運動后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深受其影響,進而說明五四運動有其深刻的歷史現實背景,B項正確;1918年蘇聯還未成立,排除A項;“中民國對當時政治策略進行修正”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自由人道等民主思想獲得廣泛認同”,排除D項。2.【答案】A【詳解】啤酒瓶寓意青島,日本人將酒瓶里的啤酒喝光象征了日本對中國山東的企圖,結合“1919年5月”可知該漫畫諷刺了日本在巴黎和會上意圖染指中國山東的用心,所以是為了喚醒國人維護國家主權,故選A;國民革命運動是在20世紀20年代,排除B;該漫畫意在喚醒民族意識,而非抨擊北洋政府的賣國行徑,排除C;D項與題意主旨明顯不符,排除。3.【答案】C【詳解】材料講述馬克思主義在五四運動后得以廣泛傳播,并成為傳播焦點,這改變了傳統學習西洋或者東洋的狀況,這意味著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突破,故C項正確;中國最早共產主義小組建立是在1920年,排除A項;馬克思主義雖得以廣泛傳播并受到社會歡迎,根據所學知識可得知,社會主義并沒有成為社會共識,B項過于絕對,排除B項;這一時期的革命指導思想依然是新三民主義,題干材料無法說明革命指導思想的變化,排除故D項。4.【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了工人覺悟的提高、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以及信仰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的聚集,這些都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C項正確;俄國革命爆發于1917年,1920年俄國蘇維埃政權已基本取得國內戰爭的勝利,排除A項;這些紀念活動已經突破了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局限,排除B項;國民革命的高潮是1926年至1927年的北伐戰爭,排除D項。5.【答案】D【詳解】1922年中共成立不久,《向導》作為機關報,主要是宣傳黨的思想,意在推動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D項正確;1924年國民大革命時期形成革命統一戰線,排除A項;土地革命時間是在1927年,排除B項;這一時期兩黨尚未合作,中共并不是為了揭露國民黨右派的陰謀,排除C項。6.【答案】C【詳解】根據“確定其為中國青年無產階級的組織,奮斗目標為在中國建立一切生產工具收歸公有和禁止不勞而食的初期共產主義社會”可明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性質和使命,都帶有強烈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特點,說明堅持無產階級革命方向,C項正確;“無法獨立開展政治活動”的說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無法說明它宣傳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排除B項;探索出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是中國共產黨,排除D項。7.【答案】B【詳解】由材料“我們認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于無產階級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可知,材料內容為中共二大決議的部分內容,它提出的“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為第一次國共合作進行了理論準備,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實行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并不是以社會主義革命作為基本目標,革命任務也不是為了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排除C項、D項。8.【答案】A【詳解】“必須是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的參加,并且取得領導的地位,才能夠取得勝利”說明中共四大上中國共產黨已經認識到無產階級掌握民主革命領導權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對國情的認識不斷加深,A項正確;1927年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在此之前,陳獨秀等領導人犯了“右傾”錯誤,放棄了黨對革命的領導權,排除B項;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與國民黨實行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國民黨一大宣告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排除C項;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相繼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國民革命宣告失敗,國共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與題干時間“1925年”不符,排除D項。9.【答案】B【詳解】由題干中的信息“沒收大地主、官僚、寺院、軍閥土地,交給農民”可知,此舉推動了中國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為國民革命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B項正確;由題干中的時間“1925年”可知,此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排除A項;C、D兩項分別為抗日戰爭和土地革命時期,均晚于題干中的時間“1925年”,排除CD項。10.【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獲贈,中共中央集中力量在“除廣州外,應以湘、鄂、贛、豫四省為重點,其次要在陜西、四川、廣西、福建、安徽、江蘇、浙江七省全面展開”農民運動,有助于北伐戰爭的進行,C項正確;此時國共合作已經實現,排除A項;此時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不是團結抗戰的需要,排除B項;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共才開展土地革命,排除D項。11.【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以看,從1905年至1927年,工人在民主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說明隨著工人階級的壯大,其為民主革命發展積蓄了力量,B項正確;五四運動時期,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排除A項;1921年中共成立,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到農民,排除D項。12.【答案】B【詳解】材料表明湖南、湖北的農會會員數量遠遠超過其他省份,這是國民大革命期間北伐的影響,故選擇B項;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場革命,并未發動農民,故排除A項;土地革命時期,湖南、江西等地農會會員數量發展壯大,與本題圖片所示不符,故排除C項;解放戰爭時期農會會員數量增加,D項與史實不符,故排除。13.【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1934年四川各軍防區田賦征收一覽表”可以看出各地征收的田賦不僅駭人聽聞,而且年數不一,反映了1928年東北易幟后國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地方軍閥仍然各自為政、橫征暴斂,C項正確;從材料中無法解讀出國民政府的稅制改革,而且沒有對比項,排除A項;官僚資本是指1927年以后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首的國家官僚與壟斷資本的結合,主要是城市的工商業,排除B項;1930年中原大戰后,蔣介石基本上打倒了自己的主要對手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新軍閥混戰告一段落,排除D項。14.【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國進口的紡織機器遠超其他機器,表明當時中國輕工業發展遠超重工業等其他部門,工業發展極不平衡,C項正確;A項錯在把中國工業生產設備依賴進口解讀為一切生產設備依賴進口,排除;B項結論缺乏對比,僅憑材料難以得出,排除;D項結論雖符合當時史實,但材料未體現,排除。15.【答案】A【詳解】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進一步闡述了工農武裝割據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毛澤東把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故A項正確;1928年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排除B項;1927年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破裂,排除C項;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等人在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排除D項。16.【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紅軍公田制度”是為了解決紅軍的公糧和烈士親屬的實際困難,這一措施最主要的作用是有利于穩定和壯大紅軍隊伍,A項正確;材料的措施發生于鄂豫皖蘇區,排除B項;土地革命是在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的,排除C項;這一措施是根據地經濟建設的內容之一,排除D項。17.【答案】B【詳解】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革命的正確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工作重心轉向農村,所以農村黨員數量比例大增,知識分子比重減少。因為要進行武裝斗爭,所以軍人比重上升,B項正確;工人階級是領導力量,排除A項;材料與土地革命政策不符,排除C項;工作重心沒有變化,排除D項。18.【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權建設。由材料信息可知1931年蘇維埃政權建設的概況,為之后的以權建設堤供了借鑒,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中國革命照搬蘇聯模式,排除A項;材料是政權組織形式,不能體現蘇區政府受民眾普遍歡迎,排除B項;國共第二次合作,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組織基礎,排除C項。19.【答案】A【詳解】從圖片中的內容可得出,地圖中的地點都是革命的重要地點,如遵義會議,延安等,這些寺方都傳承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的精神,A項正確;BCD項都不全面,不能充分反映地圖中的所有地點的內容,排除BCD項。20.【答案】C【詳解】材料考查的是從1927年到長征期間,中共經濟政策的調整變化,從認為中小商人是革命的障礙,限制其發展,到提倡貿易自由,顯示中共經濟政策的靈活性,為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鑒,C項正確;A項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題中的措施變化并沒有背離無產階級革命的本質,D項錯誤。21.【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國在內外各種因素的推動下,工業和服務業逐步發展起來,其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接近農業,對解決人口就業問題的貢獻率也在緩慢提升,相反,傳統農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方面的比重在逐步降低,體現了經濟結構近代化的趨向,C項正確;國民收入呈金字塔型說明社會貧富分化明顯,材料圖示中無法反映,排除A項;材料圖示中雖然城市的工業和服務業在緩慢發展,但其無法反映近代中國的就業率問題,排除B項;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后因全面抗戰爆發而終止,這與材料主旨不吻合,排除D項。22.【答案】C【詳解】解題時可根據材料“中國紅軍不可能在農村有所作為”“毛澤東成功探索出一條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的探索歷程,解答時結合所學知識逐項分析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昌起義發生于1927年,遵義會議召開于1935年長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澤東于1930年寫的文章,闡明“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排除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七大召開于1945年,而“工農武裝割據”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的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B。結合所學,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發動多次武裝起義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改向井岡山進軍,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中共七大召開又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故C正確。結合所學,遵義會議召開于1935年長征途中,井岡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論持久戰》是毛澤東于1938年創作的關于抗日戰爭的文章,排除D。23.【答案】B【詳解】材料“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體現了紅軍即將“下山”實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結合所學可知,紅軍長征的背景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下山”,排除A項;根據材料中的“紅軍”可知,此時中國正處于國共十年內戰時期,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紅軍進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而非“同國軍決戰”,排除D項。24.【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時間“1935年”可知,此時正值國共十年內戰,紅軍長征時期,材料“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則宣揚了民族平等的政策,有利于取得少數民族對共產黨的支持,從而有利于紅軍進行戰略轉移,B項正確;1935年正處于國共十年內戰時期,共產黨《布告》中所要驅逐的軍閥指的便是國民黨,因此“有利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1935年,紅軍正在長征,《中國工農紅軍布告》發布的目的是順利完成戰略轉移而非創建革命根據地和“探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排除CD項。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25分,26題12分,27題15分)25.【答案】(1)準備:發展內地軍工企業;改善交通;增加國防建設費用。(6分)背景:日本發動局部侵華戰爭;抗日救亡運動興起;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6分)(2)舉措:建立統一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統制經濟政策;支持民營企業內遷。(6分)影響:提供了長期抗戰的經濟支持;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改變了全國工業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資本的膨脹;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7分)【解析】(1)第一小問的準備,依據材料一“國民政府加強了對四川、云貴等地區的主要工業資源的調查和開發,陸續將東部沿海地區的軍工企業西遷,并停辦、調整了一些軍工企業,改善設備,統一制式,增加生產”可以得出發展內地軍工企業;根據材料一“政府還進一步整修舊公路,修筑新公路,開辟航空線。”可以得出改善交通;根據材料一“1936年通過的1937年度軍費預算,在普通軍費預算4.12億元的基礎上,增加了國防建設專款2.22億元,使整個國防預算達到6.34億元”可以得出增加國防建設費用。第二小問的背景。依據材料一的時間,結合所學可知,背景是日本發動局部侵華戰爭;抗日救亡運動興起;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2)第一小問的經濟舉措,依據材料二“從1938年起,國民政府對龐雜的經濟行政機構進行大規模調整,把所有經濟機構都定位于為戰爭服務,逐步使經濟行政機構集中歸行政院管轄。”可以得出建立統一的經濟管理體制;根據材料二“各主要經濟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經濟統制措施”可以得出實行統制經濟政策;根據材料二“政府組織和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的一批軍工企業和民營企業內遷”可以得出支持民營企業內遷。第二小問的影響,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可知,影響是提供了長期抗戰的經濟支持;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改變了全國工業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資本的膨脹;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6.【答案】示例1:(2分)時間段 1900-1909年 1910-1919年 1920-1929年 1930-1939年 1940-1949年大事件 ①辛亥革命;②五四運動①辛亥革命。影響: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五四運動。影響: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偉大思想啟蒙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10分)示例2:(2分)時間段 1900-1909年 1910-1919年 1920-1929年 1930-1939年 1940-1949年大事件 ①中國共產黨的大事件成立;②“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影響: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使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②“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影響:發展了馬列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正確引導;推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辟,促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10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詳解】示例1:以選擇1910年至1919年為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重大歷史事件有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①辛亥革命。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五四運動。影響:格局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偉大思想啟蒙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27.【答案】(1)原因:西方啟蒙思想和先進教育理論、制度的傳入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政治、教育領域的變革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民族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城市市民隊伍日益發展和壯大廣大知識女性的爭取和斗爭。(7分)表現:改變“賢妻良母”的教育宗旨批判“貴族式”教育,提倡女子平民教育女子工讀運動及留學教育興起改變雙軌學制,實現“男女同校”。(任答兩點即可4分)意義:一定程度上使女性獲得了與男性同樣的教育權,培養了一大批知識女性越來越多的女性從封閉的家庭開始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于近代女性的解放和獨立具有重要的意義。(任答兩點即可4分)【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五四時期,隨著杜威‘平民主義’教育理論的傳入,國內隨即掀起了一股平民教育的熱潮,“貴族式”的教育受到了沖擊,在京、滬等地開始興辦平民女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啟蒙思想和先進教育理論、制度的傳入;根據材料“五四運動之前,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政治、教育領域的變革;根據材料“五四運動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賢妻良母’作為女子教育的終極目標,不能使婦女具有獨立的人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根據材料“在京、滬等地開始興辦平民女校。為了解決平民女子就學的經濟問題,又發展出了女子工讀運動,一些婦女還得到了赴法勤工儉學的機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城市市民隊伍日益發展和壯大;根據材料“1919年5月,甘肅女青年鄧春蘭率先上書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要求國立大學增收女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廣大知識女性的爭取和斗爭。(2)表現:根據材料“五四運動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賢妻良母’作為女子教育的終極目標,不能使婦女具有獨立的人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變“賢妻良母”的教育宗旨;根據材料“國內隨即掀起了一股平民教育的熱潮,‘貴族式’的教育受到了沖擊,在京、滬等地開始興辦平民女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批判“貴族式”教育,提倡女子平民教育;根據材料“為了解決平民女子就學的經濟問題,又發展出了女子工讀運動,一些婦女還得到了赴法勤工儉學的機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女子工讀運動及留學教育興起;根據材料“大學開禁女學促進了中學女子教育的改革,1921年廣東省中等學校、北京高師附中、長沙第一師范招收了女生,標志著中學男女同校的風氣正在全國形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變雙軌學制,實現“男女同校”。意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女性獲得了與男性同樣的教育權,培養了一大批知識女性;女性從封閉的家庭開始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近代女性的解放和獨立等方面概括其意義。(二)教 師 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1.總體特征:1919~1936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發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無產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的新道路。2.具體表現(1)政治上,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和工農運動的開展,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中國共產黨逐漸走向成熟,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2)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同時也受到官僚資本的壓迫。(3)思想上,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孫中山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形成,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重點梳理】重點1 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歷程①1921年中共一大綱領脫離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對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對象)的客觀分析,制定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②1922-1923年掀起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最終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等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1924年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迎來國民革命的高潮。③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獨立領導革命。八七會議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立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方針;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④1927年秋收起義等起義失敗,共產黨認識到照搬俄國革命城市中心論”的局限,毛澤東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力量不斷壯大。⑤中共中央的“左”傾錯誤領導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長征;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重點2 比較近代中國四種經濟形態重點3 比較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異同重點4 近代中國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過程中走過的三種道路(1)走西方人的路(1)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通過改良,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結果失敗。實踐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當時的中國行不通。(2)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向西方學習,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國為榜樣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結果,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實踐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也行不通(2)走俄國人的路俄國十月革命后,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傳入中國。之后,中國共產黨試圖通過學習俄國的“城市中心論”來奪取政權為此,中共一大規定黨的中心任務是在城市組織、領導工人運動,結果,第一次工人運動從高潮走向低潮。1927年,中國共產黨先后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以攻打中心城市為目標,結果也失敗了。事實證明,俄國的“城市中心論”不符合中國的國情。(3)走自己的路秋收起義后,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在實踐的基礎上,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中國人民終于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革命道路。重點5全方位比較辛亥革命和國民革命【單元測試】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1.[湖南衡陽(百校聯考)2022二模]1918年7月,李大釗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一文中,滿懷革命激情地歡呼:“吾人對于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傾耳以聽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羅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適應此世界之新潮流”。據此可知A.蘇聯的成立鼓舞了中國的革命信心B.五四運動有其深刻的歷史現實背景C.中華民國對當時政治策略進行修正D.自由人道等民主思想獲得廣泛認同【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李大釗的《法俄革命之比較觀》是早期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的重要文獻;李大釗主張學習俄國,改造中國,通過這些宣傳,為廣大工農群眾的覺醒打下基礎,1919年五四運動后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深受其影響,進而說明五四運動有其深刻的歷史現實背景,B項正確;1918年蘇聯還未成立,排除A項;“中民國對當時政治策略進行修正”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自由人道等民主思想獲得廣泛認同”,排除D項。2.[四川宜賓2022二模]如圖是載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潑克》的漫畫,圖中英文為:“啤酒已盡,乃以空瓶歸還原主。此種計劃,未免侮人太甚”該漫畫意在A.喚醒國人維護國家主權 B.倡導國民革命運動C.抨擊北洋軍閥賣國行徑 D.宣傳民族工業成果【答案】A【詳解】啤酒瓶寓意青島,日本人將酒瓶里的啤酒喝光象征了日本對中國山東的企圖,結合“1919年5月”可知該漫畫諷刺了日本在巴黎和會上意圖染指中國山東的用心,所以是為了喚醒國人維護國家主權,故選A;國民革命運動是在20世紀20年代,排除B;該漫畫意在喚醒民族意識,而非抨擊北洋政府的賣國行徑,排除C;D項與題意主旨明顯不符,排除。3.[山東2022模擬(五)]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加緊在中國傳播。新出版的報章雜志有好幾百種,都競談世界各文明國的新學說,而社會主義是其談論的焦點,并且很受社會上的歡迎。這反映了當時A.共產主義小組的推動 B.社會主義成為社會共識C.探索救國道路新突破 D.革命指導思想發生變化【答案】C【詳解】材料講述馬克思主義在五四運動后得以廣泛傳播,并成為傳播焦點,這改變了傳統學習西洋或者東洋的狀況,這意味著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突破,故C項正確;中國最早共產主義小組建立是在1920年,排除A項;馬克思主義雖得以廣泛傳播并受到社會歡迎,根據所學知識可得知,社會主義并沒有成為社會共識,B項過于絕對,排除B項;這一時期的革命指導思想依然是新三民主義,題干材料無法說明革命指導思想的變化,排除故D項。4.[內蒙古赤峰2022模擬]1920年5月前后,上海以工人為主體,包括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在內的群體,舉行紀念“五一”節慶祝大會,大會發表了《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國勞農政府的通告》。據記載,全國各地參加“五一”節紀念活動的工人和知識分子有五六萬人。這些紀念活動( )A.有力聲援了俄國的革命 B.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C.有利于新型政黨的創建 D.促成大革命高潮的到來【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了工人覺悟的提高、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以及信仰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的聚集,這些都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C項正確;俄國革命爆發于1917年,1920年俄國蘇維埃政權已基本取得國內戰爭的勝利,排除A項;這些紀念活動已經突破了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局限,排除B項;國民革命的高潮是1926年至1927年的北伐戰爭,排除D項。5.[江蘇蘇錫常鎮四市2022二模]下圖中的《向導》周報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機關報,創辦于1922年9月,歷時五年。該報刊的創辦旨在A.維護中國革命統一戰線 B.領導民眾開展土地革命C.揭露國民黨右派的陰謀 D.推動中國民主革命進程【答案】D【詳解】1922年中共成立不久,《向導》作為機關報,主要是宣傳黨的思想,意在推動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D項正確;1924年國民大革命時期形成革命統一戰線,排除A項;土地革命時間是在1927年,排除B項;這一時期兩黨尚未合作,中共并不是為了揭露國民黨右派的陰謀,排除C項。6.[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合體2022二模]1922年5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廣州成立,確定其為中國青年無產階級的組織,奮斗目標為在中國建立一切生產工具收歸公有和禁止不勞而食的初期共產主義社會,并且還決定加入青年共產國際。這反映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A.無法獨立開展政治活動 B.宣傳科學社會主義理論C.堅持無產階級革命方向 D.探索出中國革命新道路【答案】C【詳解】根據“確定其為中國青年無產階級的組織,奮斗目標為在中國建立一切生產工具收歸公有和禁止不勞而食的初期共產主義社會”可明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性質和使命,都帶有強烈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特點,說明堅持無產階級革命方向,C項正確;“無法獨立開展政治活動”的說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無法說明它宣傳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排除B項;探索出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是中國共產黨,排除D項。7.[湖北黃岡2022四模]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過的決議指出:“我們認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于無產階級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該決議的主要意義在于A.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基本形成B.為第一次國共合作進行了理論準備C.確定社會主義革命作為基本目標D.確定當前任務為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答案】B【詳解】由材料“我們認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于無產階級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可知,材料內容為中共二大決議的部分內容,它提出的“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為第一次國共合作進行了理論準備,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實行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并不是以社會主義革命作為基本目標,革命任務也不是為了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排除C項、D項。8.[陜西寶雞2023一模]1925年,中共四大決議指出:中國民族革命既是“資產階級性的德謨克拉西革命”,又含有“社會革命的種子”,中國的民族革命運動,“必須是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的參加,并且取得領導的地位,才能夠取得勝利”。這反映出中國共產黨A.對國情的認識不斷加深 B.堅持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策略C.主張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D.吸取了革命失敗的教訓【答案】A【詳解】“必須是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的參加,并且取得領導的地位,才能夠取得勝利”說明中共四大上中國共產黨已經認識到無產階級掌握民主革命領導權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對國情的認識不斷加深,A項正確;1927年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在此之前,陳獨秀等領導人犯了“右傾”錯誤,放棄了黨對革命的領導權,排除B項;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與國民黨實行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國民黨一大宣告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排除C項;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相繼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國民革命宣告失敗,國共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與題干時間“1925年”不符,排除D項。9.[廣東2022模擬押題(一)]192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中央擴大會議,第一次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反對封建主義的土地綱領,主張沒收大地主、官僚、寺院、軍閥土地,交給農民。這一舉措客觀上( )A.壯大了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力量 B.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C.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的需要 D.擴大了紅色政權的群眾基礎【答案】B【詳解】由題干中的信息“沒收大地主、官僚、寺院、軍閥土地,交給農民”可知,此舉推動了中國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為國民革命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B項正確;由題干中的時間“1925年”可知,此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排除A項;C、D兩項分別為抗日戰爭和土地革命時期,均晚于題干中的時間“1925年”,排除CD項。10.[山東濟南2022考前模擬]毛澤東主持中央農委工作后,提出“在目前狀況之下,農運發展應取集中的原則”,除廣州外,應以湘、鄂、贛、豫四省為重點,其次要在陜西、四川、廣西、福建、安徽、江蘇、浙江七省全面展開。這一主張A.促進了國共合作的實現 B.適應了團結抗戰的需要C.有助于北伐戰爭的進行 D.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開展【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獲贈,中共中央集中力量在“除廣州外,應以湘、鄂、贛、豫四省為重點,其次要在陜西、四川、廣西、福建、安徽、江蘇、浙江七省全面展開”農民運動,有助于北伐戰爭的進行,C項正確;此時國共合作已經實現,排除A項;此時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不是團結抗戰的需要,排除B項;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共才開展土地革命,排除D項。11.[寧夏銀川2022四模]1905年,為了抗議美國虐待華僑,武漢地區工人積極參加了反美愛國運動。1912年,漢口俄商經營的磚茶廠工人舉行同盟罷工,反對沙皇俄國策劃外蒙“獨立”。1927年4月,湖北省總工會發出討蔣通電,明確號召“打倒叛黨殺工人之新軍閥蔣介石”,30萬工人、群眾積極響應。這些事件A.表明無產階級已登上了政治舞臺 B.為民主革命的發展積蓄了力量C.反映中共以工人運動為工作重心 D.得益于工農階級民族意識覺醒【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以看,從1905年至1927年,工人在民主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說明隨著工人階級的壯大,其為民主革命發展積蓄了力量,B項正確;五四運動時期,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排除A項;1921年中共成立,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到農民,排除D項。12.[廣東深圳2022一模]下圖是中國近代某一時期農會會員數量表。據此,這一時期最有可能是A.辛亥革命時期 B.國民革命時期 C.土地革命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答案】B【詳解】材料表明湖南、湖北的農會會員數量遠遠超過其他省份,這是國民大革命期間北伐的影響,故選擇B項;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場革命,并未發動農民,故排除A項;土地革命時期,湖南、江西等地農會會員數量發展壯大,與本題圖片所示不符,故排除C項;解放戰爭時期農會會員數量增加,D項與史實不符,故排除。13.[湖北武漢2022二模]20世紀30年代,在西南、西北地區,軍閥及地方勢力的統治仍然如舊,他們橫征暴斂,如表所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國民政府大力推行稅制改革 B.官僚資本日益膨脹C.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中國 D.軍閥混戰日趨激烈【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1934年四川各軍防區田賦征收一覽表”可以看出各地征收的田賦不僅駭人聽聞,而且年數不一,反映了1928年東北易幟后國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地方軍閥仍然各自為政、橫征暴斂,C項正確;從材料中無法解讀出國民政府的稅制改革,而且沒有對比項,排除A項;官僚資本是指1927年以后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首的國家官僚與壟斷資本的結合,主要是城市的工商業,排除B項;1930年中原大戰后,蔣介石基本上打倒了自己的主要對手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新軍閥混戰告一段落,排除D項。14.[湖南岳陽2022沖刺(三)]據圖可知,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A.生產設備依賴進口 B.民族工業獲得較快發展C.工業發展極不平衡 D.自然經濟仍居主導地位【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國進口的紡織機器遠超其他機器,表明當時中國輕工業發展遠超重工業等其他部門,工業發展極不平衡,C項正確;A項錯在把中國工業生產設備依賴進口解讀為一切生產設備依賴進口,排除;B項結論缺乏對比,僅憑材料難以得出,排除;D項結論雖符合當時史實,但材料未體現,排除。15.[陜西西安2022模擬(A卷)]1930年,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拋棄城市斗爭,是錯誤的;但是,畏懼農民勢力的發展,我們以為也是錯誤的。只有農民斗爭得不到工人的領導而失敗,沒有農民斗爭的發展超過工人的勢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這種認識A.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B.標志著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提出C.有利于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D.糾正了黨內存在的“左”傾錯誤【答案】A【詳解】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進一步闡述了工農武裝割據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毛澤東把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故A項正確;1928年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排除B項;1927年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破裂,排除C項;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等人在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排除D項。16.[湖北荊州四校2022模擬聯考(四)]1931年10月,鄂豫皖蘇區實行“紅軍公田制度”,規定:每鄉留一石至五石為紅軍公田,分給紅軍中由白區來的貧苦農民和俘虜嘩變加入紅軍的士兵。公田由代耕隊耕種,收獲的產品主要用于解決紅軍的公糧和烈士親屬的實際困難。這一措施最主要的作用是有利于A.穩定和壯大紅軍隊伍 B.武裝保衛瑞金蘇維埃政權C.土地革命的順利實行 D.根據地經濟建設的大發展【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紅軍公田制度”是為了解決紅軍的公糧和烈士親屬的實際困難,這一措施最主要的作用是有利于穩定和壯大紅軍隊伍,A項正確;材料的措施發生于鄂豫皖蘇區,排除B項;土地革命是在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的,排除C項;這一措施是根據地經濟建設的內容之一,排除D項。17.[浙江2022模擬]如圖是中國共產黨在1927年和1949年黨員隊伍社會成分組成圖例。據此可知,在此期間工人A.農民階級逐漸成為革命的領導力量B.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革命的正確道路C.土地革命政策得到了廣大農民擁護D.因工作重心轉移工人黨員數量減少【答案】B【詳解】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革命的正確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工作重心轉向農村,所以農村黨員數量比例大增,知識分子比重減少。因為要進行武裝斗爭,所以軍人比重上升,B項正確;工人階級是領導力量,排除A項;材料與土地革命政策不符,排除C項;工作重心沒有變化,排除D項。18.[安徽“江淮十校”2022三質檢]下面是1931年中華蘇維埃政府的政權組成形式示意圖。這( )A.體現了中國革命照搬蘇聯模式 B.表明蘇區政府受民眾普遍歡迎C.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組織基礎 D.為中共政權建設提供重要經驗【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權建設。由材料信息可知1931年蘇維埃政權建設的概況,為之后的以權建設堤供了借鑒,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中國革命照搬蘇聯模式,排除A項;材料是政權組織形式,不能體現蘇區政府受民眾普遍歡迎,排除B項;國共第二次合作,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組織基礎,排除C項。19.[天津2022模擬沖刺]下圖所示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在各地留下的足跡。對其認識最準確的是A.革命精神的傳承 B.革命陣營的變化 C.革命任務的轉變 D.革命中心的轉移【答案】A【詳解】從圖片中的內容可得出,地圖中的地點都是革命的重要地點,如遵義會議,延安等,這些寺方都傳承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的精神,A項正確;BCD項都不全面,不能充分反映地圖中的所有地點的內容,排除BCD項。20.[廣東廣州2022名校卷]1927年到1934年,瞿秋白、李立三等人認為中小商人是革命的障礙,蘇區出現沒收商人財物、殺害商人等燒殺事件。但長征期間,紅四方面軍進入西康藏區,“提倡貿易自由……歡迎和獎勵藏族私人投資”。這一政策措施變化,實際上A.彰顯中共在大革命時期政策的靈活性B.肅清了黨內的“左”傾錯誤思想C.為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鑒D.背離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本質【答案】C【詳解】材料考查的是從1927年到長征期間,中共經濟政策的調整變化,從認為中小商人是革命的障礙,限制其發展,到提倡貿易自由,顯示中共經濟政策的靈活性,為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鑒,C項正確;A項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題中的措施變化并沒有背離無產階級革命的本質,D項錯誤。21.[河南南陽2022三模]下圖反映出近代中國A.國民收入結構呈金字塔型 B.城市就業率的波動十分穩定C.經濟結構緩慢趨向近代化 D.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成效顯著【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國在內外各種因素的推動下,工業和服務業逐步發展起來,其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接近農業,對解決人口就業問題的貢獻率也在緩慢提升,相反,傳統農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方面的比重在逐步降低,體現了經濟結構近代化的趨向,C項正確;國民收入呈金字塔型說明社會貧富分化明顯,材料圖示中無法反映,排除A項;材料圖示中雖然城市的工業和服務業在緩慢發展,但其無法反映近代中國的就業率問題,排除B項;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后因全面抗戰爆發而終止,這與材料主旨不吻合,排除D項。22.[云南曲靖2022模擬]國民革命失敗后,蘇共領導人曾認為,中國紅軍不可能在農村有所作為,只能等待時機配合城市工人暴動。但是,毛澤東成功探索出一條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對這一探索歷程表述準確的是A.南昌起義→遵義會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共“七大”→“工農武裝割據”→敵后游擊戰C.秋收起義→“工農武裝割據”→中共“七大”D.遵義會議→井岡山道路→《論持久戰》【答案】C【詳解】解題時可根據材料“中國紅軍不可能在農村有所作為”“毛澤東成功探索出一條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的探索歷程,解答時結合所學知識逐項分析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昌起義發生于1927年,遵義會議召開于1935年長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澤東于1930年寫的文章,闡明“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排除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七大召開于1945年,而“工農武裝割據”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的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B。結合所學,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發動多次武裝起義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改向井岡山進軍,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中共七大召開又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故C正確。結合所學,遵義會議召開于1935年長征途中,井岡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論持久戰》是毛澤東于1938年創作的關于抗日戰爭的文章,排除D。23.[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協作體2022聯合統一調研]“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雨里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樹樹里格梧桐葉落盡,愁緒里格萬千壓在心間;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這是膾炙人口的紅色歌曲《十送紅軍》的部分歌詞。歌詞反映的的歷史背景是A.南昌起義后紅軍進軍井岡山 B.反圍剿失敗后紅軍進行長征C.軍隊出征奔赴前線抗擊日寇 D.軍隊撤出根據地同國軍決戰【答案】B【詳解】材料“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體現了紅軍即將“下山”實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結合所學可知,紅軍長征的背景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下山”,排除A項;根據材料中的“紅軍”可知,此時中國正處于國共十年內戰時期,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紅軍進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而非“同國軍決戰”,排除D項。24.[天津2022一模]1935年5月,中央紅軍通過彝族區時以朱德總司令的名義發布《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布告》的內容是: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有利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有利于紅軍進行戰略轉移C.有利于驅逐軍閥創建革命根據地 D.有利于探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時間“1935年”可知,此時正值國共十年內戰,紅軍長征時期,材料“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則宣揚了民族平等的政策,有利于取得少數民族對共產黨的支持,從而有利于紅軍進行戰略轉移,B項正確;1935年正處于國共十年內戰時期,共產黨《布告》中所要驅逐的軍閥指的便是國民黨,因此“有利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1935年,紅軍正在長征,《中國工農紅軍布告》發布的目的是順利完成戰略轉移而非創建革命根據地和“探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排除CD項。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25分,26題12分,27題15分)25.(25分)[江蘇鹽城2022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5年前后,國民政府加強了對四川、云貴等地區的主要工業資源的調查和開發,陸續將東部沿海地區的軍工企業西遷,并停辦、調整了一些軍工企業,改善設備,統一制式,增加生產。政府還進一步整修舊公路,修筑新公路,開辟航空線。1936年通過的1937年度軍費預算,在普通軍費預算4.12億元的基礎上,增加了國防建設專款2.22億元,使整個國防預算達到6.34億元.總之,國民政府的抗戰準備,在一定程度上為以后的全國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材料二 全國抗戰開始后,國民政府開始實行平時經濟向戰時經濟轉軌。從1938年起,國民政府對龐雜的經濟行政機構進行大規模調整,把所有經濟機構都定位于為戰爭服務,逐步使經濟行政機構集中歸行政院管轄。各主要經濟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經濟統制措施。與此同時,政府組織和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的一批軍工企業和民營企業內遷。截止1938年底,遷到大后方的工廠達304家。這一大規模的內遷被譽為中國實業界的壯舉。——摘編白支紹曾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民政府在經濟上為抗戰所作的準備并說明當時的歷史背景。(1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民政府為抗戰所采取的新的經濟舉措及其影響。(13分)【答案】(1)準備:發展內地軍工企業;改善交通;增加國防建設費用。(6分)背景:日本發動局部侵華戰爭;抗日救亡運動興起;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6分)(2)舉措:建立統一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統制經濟政策;支持民營企業內遷。(6分)影響:提供了長期抗戰的經濟支持;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改變了全國工業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資本的膨脹;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7分)【解析】(1)第一小問的準備,依據材料一“國民政府加強了對四川、云貴等地區的主要工業資源的調查和開發,陸續將東部沿海地區的軍工企業西遷,并停辦、調整了一些軍工企業,改善設備,統一制式,增加生產”可以得出發展內地軍工企業;根據材料一“政府還進一步整修舊公路,修筑新公路,開辟航空線。”可以得出改善交通;根據材料一“1936年通過的1937年度軍費預算,在普通軍費預算4.12億元的基礎上,增加了國防建設專款2.22億元,使整個國防預算達到6.34億元”可以得出增加國防建設費用。第二小問的背景。依據材料一的時間,結合所學可知,背景是日本發動局部侵華戰爭;抗日救亡運動興起;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2)第一小問的經濟舉措,依據材料二“從1938年起,國民政府對龐雜的經濟行政機構進行大規模調整,把所有經濟機構都定位于為戰爭服務,逐步使經濟行政機構集中歸行政院管轄。”可以得出建立統一的經濟管理體制;根據材料二“各主要經濟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經濟統制措施”可以得出實行統制經濟政策;根據材料二“政府組織和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的一批軍工企業和民營企業內遷”可以得出支持民營企業內遷。第二小問的影響,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可知,影響是提供了長期抗戰的經濟支持;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改變了全國工業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資本的膨脹;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6.(12分)[海南海口2022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發生了一次又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時間 1900-1909年 1910-1919年 1920-1929年 1930-1939年 1940-1949年大事件在上表中選擇一處空白欄,填入發生于該時段的兩個大事件,并分別說明其重要影響。【答案】示例1:(2分)時間段 1900-1909年 1910-1919年 1920-1929年 1930-1939年 1940-1949年大事件 ①辛亥革命;②五四運動①辛亥革命。影響: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五四運動。影響: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偉大思想啟蒙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10分)示例2:(2分)時間段 1900-1909年 1910-1919年 1920-1929年 1930-1939年 1940-1949年大事件 ①中國共產黨的大事件成立;②“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影響: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使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②“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影響:發展了馬列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正確引導;推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辟,促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10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詳解】示例1:以選擇1910年至1919年為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重大歷史事件有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①辛亥革命。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五四運動。影響:格局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偉大思想啟蒙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27.(15分)[遼寧2022押題預測0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五四運動之前,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培養“賢妻良母”式的女性是當時的教育宗旨。五四運動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賢妻良母”作為女子教育的終極目標,不能使婦女具有獨立的人格,這種教育宗旨塑造的只是“一多知識之順婢、良仆供男子驅策耳”。五四之前,“近代中國女子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上層社會的女性”。五四時期,隨著杜威“平民主義”教育理論的傳入,國內隨即掀起了一股平民教育的熱潮,“貴族式”的教育受到了沖擊,在京、滬等地開始興辦平民女校。為了解決平民女子就學的經濟問題,又發展出了女子工讀運動,一些婦女還得到了赴法勤工儉學的機會。自清末興女學以來,女子教育在教育機構中與男子分屬不同的教育體系(雙軌學制),除了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外,大學不允許女子進入學習。1919年5月,甘肅女青年鄧春蘭率先上書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要求國立大學增收女生。1920年2月,經過考試北京大學錄取了9名女生,鄧春蘭就是其中之一。大學開禁女學促進了中學女子教育的改革,1921年廣東省中等學校、北京高師附中、長沙第一師范招收了女生,標志著中學男女同校的風氣正在全國形成。——摘編自賈仟軍《五四運動時期的女子教育變革》(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五四運動時期女子教育變革興起的原因。(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五四運動時期女子教育變革的表現及其意義。(8分)【答案】(1)原因:西方啟蒙思想和先進教育理論、制度的傳入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政治、教育領域的變革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民族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城市市民隊伍日益發展和壯大廣大知識女性的爭取和斗爭。(7分)表現:改變“賢妻良母”的教育宗旨批判“貴族式”教育,提倡女子平民教育女子工讀運動及留學教育興起改變雙軌學制,實現“男女同校”。(任答兩點即可4分)意義:一定程度上使女性獲得了與男性同樣的教育權,培養了一大批知識女性越來越多的女性從封閉的家庭開始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于近代女性的解放和獨立具有重要的意義。(任答兩點即可4分)【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五四時期,隨著杜威‘平民主義’教育理論的傳入,國內隨即掀起了一股平民教育的熱潮,“貴族式”的教育受到了沖擊,在京、滬等地開始興辦平民女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啟蒙思想和先進教育理論、制度的傳入;根據材料“五四運動之前,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政治、教育領域的變革;根據材料“五四運動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賢妻良母’作為女子教育的終極目標,不能使婦女具有獨立的人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根據材料“在京、滬等地開始興辦平民女校。為了解決平民女子就學的經濟問題,又發展出了女子工讀運動,一些婦女還得到了赴法勤工儉學的機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城市市民隊伍日益發展和壯大;根據材料“1919年5月,甘肅女青年鄧春蘭率先上書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要求國立大學增收女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廣大知識女性的爭取和斗爭。(2)表現:根據材料“五四運動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賢妻良母’作為女子教育的終極目標,不能使婦女具有獨立的人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變“賢妻良母”的教育宗旨;根據材料“國內隨即掀起了一股平民教育的熱潮,‘貴族式’的教育受到了沖擊,在京、滬等地開始興辦平民女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批判“貴族式”教育,提倡女子平民教育;根據材料“為了解決平民女子就學的經濟問題,又發展出了女子工讀運動,一些婦女還得到了赴法勤工儉學的機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女子工讀運動及留學教育興起;根據材料“大學開禁女學促進了中學女子教育的改革,1921年廣東省中等學校、北京高師附中、長沙第一師范招收了女生,標志著中學男女同校的風氣正在全國形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變雙軌學制,實現“男女同校”。意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女性獲得了與男性同樣的教育權,培養了一大批知識女性;女性從封閉的家庭開始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近代女性的解放和獨立等方面概括其意義。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