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重點梳理+單元測試)《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八單元知識總結(兩課時)(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一)學 生 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1.總體特征:抗日戰爭時期(1931~1945年)和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是中國社會發生巨變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人民在取得反法西斯斗爭的偉大勝利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2.具體表現(1)政治上:①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從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危機嚴重。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②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國共兩黨停止內戰,進行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軍民共同抗戰,中華民族的全民族抗戰局面形成,國共兩黨分別在正面戰場、敵后戰場抗擊日軍,領導中國軍民經歷了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中國抗日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③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先后參加了重慶談判、重慶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協協議,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集團,不顧人民的和平要求,發動了反人民的內戰。④人民解放軍經歷了戰略防御、戰略反攻、戰略決戰三大階段,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渡江戰役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政權,中華民國時期結束。(2)經濟上:抗戰時期,中國民族經濟受日本侵略破壞和官僚資本排擠,日益萎縮,解放戰爭時期,由于戰爭破壞、官僚資本及美國經濟的排擠,民族經濟走向破產。(3)思想文化上:抗戰時期,中國人民民族意識大大增強,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并成為黨的指導思想。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繼續發展。【重點梳理】重點1 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的歷程重點2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革命探索的過程重點3 農村革命根據地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異同點【單元測試】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1.[黑龍江哈爾濱2022四模] 1935年4月1日蔣介石在貴陽首次提出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設想,并強調這是一個“整個的根本的方案,而非局部的臨時的辦法”。目的就是要“挽救今日民族之危急與解除全國民眾之痛苦”,這反映了國民政府A.以經濟建設為工作中心 B.對抗戰經濟準備的思量C.力圖實踐實業救國思潮 D.認識到民族矛盾占主導2.[江蘇南通如皋2022臨門一腳]中國共產黨的一份決議提出:“蘇維埃工農共和國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一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分子,蘇維埃愿意給予以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富農的財產不沒收,富農的土地,除封建剝削之部分外,不問自耕的與雇人耕的,均不沒收。”在此,中共主張A.促成國共合作,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B.進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國民政府C.聯合不同階級,反對帝國主義侵略 D.加強民主建設,鞏固抗日根據地3.[廣東江門2022考前保溫]為擴大紅軍的社會影響力,1936年8月—1937年2月,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發動參與長征的全軍干部積極投稿,編制了一部關于長征的集體作品《兩萬五千里》。但該作品完成以后,并沒有大量公開刊印,只是在黨內高級干部中小范圍傳閱。這主要是因為( )A.國內政治局勢發生重大變化 B.西北地區印刷技術較為落后C.中國共產黨的處境日益惡化 D.紅軍致力于反“圍剿”的斗爭4.[福建龍巖2022考前模擬]如圖是1937年發表于《時代漫畫》漫畫《春耕圖》,描繪出中國農民被侵略者攻擊壓榨、農田里尸骨遍野的悲慘景象。該漫畫反映了A.中日民族矛盾開始成為主要矛盾 B.民眾意識到家亡與國破實為一體C.藝術創作與時代的主題密切相關 D.階級矛盾尖銳致使農民處境悲慘5.[湖南常德2022模擬]1937年7月7日之前,中國擁有了3935家現代工廠,1萬余公里鐵路,12條民航線路;國民政府收回了鹽務主權,已經行使關稅主權7年;棉稻麥也基本實現了自給。據此可知A.中國實現了現代化 B.國民政府做好了對日戰爭的準備C.法幣改革成效顯著 D.日本侵華打斷了中國現代化進程6.[湖北2022考前沖刺(八)]全面抗戰爆發后,有許多高校內遷。1937年,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西遷昆明。1938年4月,學校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它“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前后共存在了8年11個月。關于西南聯大的建立,下列說法最合理的是A.改變了近代中國教育與科研的布局 B.鞏固并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奠定了抗戰后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 D.保存了科研力量并培養了一批杰出人才7.[福建三明2022質檢]毛澤東提出,國民黨不等于頑固派,注意遵循一定斗爭規則:第一是自衛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是斗爭防御性;第二是勝利原則,不斗則已,斗則必勝,利用矛盾,各個擊破,這是斗爭局部性;第三是休戰原則,適可而止,這是斗爭暫時性。由此可見,毛澤東意在A.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C.鞏固國共兩黨黨內合作 D.堅持井岡山斗爭的基本原則8.[吉林白山2022一模]中共中央在全面抗戰一周年紀念日上發表文章并指出:“溯自盧溝橋事變以來,蔣委員長統籌全局,前線將士英勇奮戰,各黨各派精城團結,全國人民協力救亡,前仆后繼,屢摧強寇,使我民族精神為之振奮,國際視聽為之改觀,最后勝利之始基為之奠定……”這表明A.廣大民眾呼吁國共開展合作 B.國人對抗戰勝利充滿信心C.中共中央重視維護統一戰線 D.抗戰形勢已發生重大轉折9.[江蘇南京2022調研]1938年11月,毛澤東指出:如果想把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事先經過國民黨同意,那么,它不同意,怎么辦?總之,我們不能破壞統一戰線,但又不可以自己束縛自己的手腳。毛澤東這一指示的落實A.使全黨認清了民主革命前途 B.使敵后戰場成為全國抗戰主戰場C.推動了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 D.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0.[江蘇高郵2022適應性檢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沒有選派代表參加政權和政治上自由的權利的”。《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規定:“凡居住邊區境內之人民,年滿十八者,無階級、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與文化程度之區別……均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這主要是因為A.民主革命性質發生變化 B.社會經濟形態發生變化C.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D.工農民主權利發生變化11.[浙江紹興2022適應考]在日本空軍以九十四架飛機分五批轟炸后,(全城)處于警報之中,部分大學開始做外遷準備,個別外國駐華大使館開始轉移到軍艦上辦公,人心惶惶。蔣介石在當天日記中寫道:“敵寇以為反復轟炸,可以逼我遷都或屈服,其實惟有增強我抵抗之決心而已。”根據所學知識判斷,蔣介石撰寫上述日記之時,最有可能發生的是A.中國軍隊正在進行慘烈的淞滬會戰B.德、意、日已正式結成三國軍事同盟C.日本的生活必需品實行食物配給制D.北平學生舉行反對華北自治游行示威12.[湖北2022信息卷(一)]1937年底,陜甘寧邊區的鄉、區、縣、邊區四級議會選舉先后完成,進而組建了邊區政府,建立起自鄉至邊區的抗日民主政權,實現了由蘇維埃民主制度到議會民主制度的轉變。陜甘寧邊區的民主選舉( )A.是國共合作的重要前提 B.完成于抗戰的相持階段C.奠定了根據地政權的基本形制 D.確立了中共在全國的領導地位13.[江蘇南通泰州2022四模]1939年10月10日,《新華日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成就,積極進行群眾工作,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徹底,沒有把廣大群眾真正動員起來,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當時這一刊文的主要意圖是A.探尋辛亥革命失敗主要原因 B.肯定民眾對辛亥革命的貢獻C.強調國共合作領導抗日戰爭 D.敦促國民政府實行全民抗戰14.[寧夏銀川2022四模]1938年5月,毛澤東寫出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到1938年底,敵后國民黨各種武裝力量約有60多萬人,其中正規軍30多萬人,我軍也已發展到18萬人。1940年5月湖北棗宜會戰期間,國民黨大別山游擊隊進行游擊活動,威脅及破壞敵人后方,使敵補給聯絡發生極大困難。這表明A.游擊戰成為持久抗戰的重要組成 B.國共兩個戰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C.敵后戰場日益成為抗日的主戰場 D.國共雙方抗戰路線逐漸趨向一致15.[江西2023第一次摸底]1941年底,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據地的政權、黨、民眾團體脫離生產的人數必須縮減,務求全部脫離生產的人數不超過、甚至要少于居民的3%。中央軍委也發出相應指示,要求全軍整頓組織機構,精簡機關,充實連隊,加強基層。這表明(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擴大 B.敵后根據地面臨的形勢嚴峻C.整頓黨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D.敵后戰場逐漸成為中流砥柱16.[廣東惠州2022一模]1927年3月,全國中共黨員人數南方省份占比超過80%,而北方地區的黨員僅占全國數量的10.94%。到1945年七大召開時,就軍隊中黨員人數而言,北方籍黨員達40萬左右,而南方籍黨員僅7萬左右。中共黨員南北數量變化反映了( )A.解放戰爭取得重大勝利 B.日本侵華重心的轉移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擴大 D.革命中心的南北易位17.[山東威海2022二模]下圖為1940年延安魯藝木刻工作團創作的年畫。這表明,當時的邊區政府A.借助民間藝術,進行政治宣傳 B.創新選舉方式,推行民主制度C.利用傳統節日,鞏固統一戰線 D.激發農民熱情,實現基層自治18.[河北石家莊2022三模]1945年7月,晉察冀黨組織關于城市工作的指示提到:加強對城市的宣傳工作,保證《論聯合政府》與《論解放區戰場》向城市大量輸入;組織城市人員來邊區參觀,爭取城市內中上層及知識分子。這些措施旨在( )A.實現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B.爭取邊區的合法地位C.積極籌劃對日戰略反攻 D.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19.[海南瓊海2022三模]下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所發行部票(部分年份)的統計。其中60周年的紀念郵票與之前相比,其主題最主要的變化在于20周年 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軍東渡黃河、人民戰爭勝利、光榮參軍50周年 8枚:七七戰火、臺兒莊大捷、百團大戰、敵后游擊戰、芒友會師、華僑捐獻、臺灣光復、偉大勝利60周年 4枚:全民抗戰、中流砥柱、諾曼底登陸、攻克柏林;1枚小型張:和平與正義A.肯定了美蘇兩國對中國抗戰的援助B.突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C.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D.強調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20.[四川瀘州2022三模]如圖是漫畫家丁聰分別在1945年創作鋼筆畫《良民塑像》和1946年創作的鋼筆畫《民“主”曰:“逆我者亡”》。對兩圖解讀最合理的是A.揭露國民黨陰謀內戰的企圖 B.表達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C.表明民主革命繼續的必要性 D.號召人們為民族獨立而戰21.[湖北武漢武昌2022質檢]翻身農民獲得了土地后,以極大的熱情投入農業生產。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勝利”的口號下,努力興修水利、擴大耕地面積、增添牲畜農具,發展多種經營,使農村經濟面貌迅速改觀。據此可知A.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成效顯著 B.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開展順利C.人民群眾推動了民主革命進程 D.土地改革保障了抗美援朝勝利22.[安徽合肥2022最后一卷]中央華東局面對1948年山東解放區發生的嚴重災荒,將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徹底轉移到救災上來,通過有效方式完成了救災,用當地農民話說“要不是共產黨的領導和決心生產救災,我們是很難活過來的”。從中可以看出A.救災成功得益于土地改革 B.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工作重心轉移C.救災成功奠定了反攻基礎 D.中國共產黨擁有堅實的農村基礎23.[廣東廣州2022考前模擬]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全國勞動人民團結起來……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5日,各民主黨派代表聯名致電毛澤東,響應中共號召。據此推斷,“五一”號召旨在A.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B.召開政治協商會議C.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 D.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24.[四川攀枝花2022模擬]194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將冀魯豫和晉察冀解放區合并為華北解放區。8月,華北人民政府統一管理華北、華東和西北區的經濟財政工作,并準備在不久的將來再加入東北和中原兩解放區。這一做法A.積極探索從農村轉向城市的經驗 B.積極支持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C.踐行了《論人民民主專政》思想 D.反映了解放區面積大于國統區二、材料解析題25.(25分)[河北2022模擬(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全面抗戰爆發前,不論公立、私立,還是教會主辦的大學,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和平津等幾個主要城市。抗戰期間,中國的大學教育備受敵人侵略摧殘,損失巨大。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長途跋涉,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祖國的大西南、大西北成為高等教育的中心地區。材料二 1938-1945年大學專科以上學校統計表學年度 學校數(所) 學生數(人) 學年度 學校數(所) 學生數(人)1938 97 36180 1942 132 640971939 101 44422 1943 133 736991940 113 52376 1944 145 789091941 129 59454 1945 145 83498——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宋偉、韓夢潔《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地域非均衡布局考察》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抗日戰爭時期高校內遷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戰時期高校內遷和擴建的意義。(8分)(3)結合所學知識,補充一則抗戰時期中國教育發展的材料,并說明理由。(9分)26.(15分)[湖北武漢2023起點備考(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歷史和實踐表明,無論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克服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在戰勝困難中不斷成熟、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在此過程中,我黨召開的一系列會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性作用。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召開的主要會議時間 地點 主要代表 內容1927年8月 漢口 瞿秋白、毛澤東等21人出席 通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任務與策略的決議案》,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1935年1月 遵義 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人出席 張聞天作了《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報告》,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1949年3月 西柏坡 毛澤東等中央委員34人,侯補中央委員19人出席 毛澤東作了報告,指明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到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整理自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表中我黨召開的重要會議及其蘊含的轉折性意義。(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黨史角度簡析近現代中國人民不斷走向勝利的原因。(6分)27.(12分)[山東2022考前押題密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郵票中的黨史解放區郵票是指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中國產黨領導的各革命根據地或解放區的人民郵政發行的郵票,也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大行政區發行的郵票。由于解放區特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控制區,因此所發行的郵票也稱“紅色郵票”。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以“郵票中的黨史”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短文。(要求:論題明確,表述成文,史實準確,邏輯嚴謹。)【單元測試】答案與解析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1.【答案】B【詳解】材料體現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規劃具有整體性和長期性特征,目的是抗日救亡,說明為抗戰進行經濟準備,B項正確;當時處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國民政府把階級斗爭放在首位,排除A項;為抗戰做經濟準備不等于實業救國,排除C項;此時國民政府尚未認識到民族矛盾主體地位,排除D項。2.【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一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分子,蘇維埃愿意給予以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富農的財產不沒收,富農的土地,除封建剝削之部分外,不問自耕的與雇人耕的,均不沒收”及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通過了《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此時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材料中的主張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團結小資產階級、富農等其他階級,共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C項正確;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發生于1924-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的主張有利于聯合不同階級,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而不是推翻南京國民政府,排除B項;材料為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內容,此時抗日戰爭還未全面爆發,還未建設抗日根據地,排除D項。3.【答案】A【詳解】長征的出現是國共兩黨對峙的表現。而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民族矛盾取代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所以此時不再適宜宣言國共兩黨之間的階級矛盾,因此沒有大量公開刊印的原因是因為國內政治局勢發生重大變化,A項正確;主要是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使得該作品沒有大量公開刊印,而非印刷技術落后,排除B項;當時中共的處境并沒有日益惡化,排除C項;原因是國內政治局勢變化的影響,而非紅軍致力于反“圍剿”斗爭,排除D項。4.【答案】C【詳解】從題干信息和漫畫可知,日本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漫畫意在讓廣大農民認識到國破與家亡實為一體,喚醒中國民眾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意識,漫畫體現抗日救亡的時代主題,C項正確;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日民族矛盾開始成為主要矛盾,排除A項;是漫畫作者希望民眾意識到國破與家亡實為一體,民眾不一定已經意識到,排除B項;1937年-1945年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題干突出日本侵華的危害,排除D項。5.【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7月7日即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前,中國的現代工業、交通已有所發展,收回了鹽務和關稅主權,棉稻麥基本實現了自給,說明日本侵華迫使中國抗戰,打斷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D項正確;1930年代前期中國民族經濟有所發展,但現代化遠未實現,排除A項;只有國民經濟的發展,不能說明國民政府在政治、軍事等方面做好了對日戰爭的準備,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金融領域的變化,不能說明法幣改革成效顯著,排除C項。6.【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平津戰役的推進,北平和天津即將淪陷,為保存科研力量和一批優秀學子,故而將北京大學等幾所高校遷到長沙,后因長沙也遭到日機轟炸,再將高校前往昆明,從而建立西南聯大,存在8年,貫穿了整個抗日戰爭時期,D項正確;西南聯大的建立只是適應抗戰時期部分高校發展的需要,無法改變近代整個的教育和科研的布局,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階層或階級在抗日戰爭統一戰線中變動,排除B項;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抗戰后西南地區尤其是云南教育的發展,C項夸大了其影響,排除C項。7.【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毛澤東提出斗爭三原則,對中國共產黨駕御復雜局面,處理棘手的問題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有利于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A項正確;新中國成立,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基本完成,排除B項;材料中的斗爭三原則發生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國共合作的方式時黨外合作,排除C項;井岡山斗爭時期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D項。8.【答案】C【詳解】中共在全面抗戰一周年的紀念日上發表文章,肯定了蔣介石、各黨各派和全國人民的抗戰貢獻,由此可知中共中央重視維護統一戰線,C項正確;此時國共合作已經實現,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共中央對統一戰線的肯定和維護,不能體現國人對抗戰勝利充滿信心,排除B項;全面抗戰一周年是1938年,此時抗戰形勢還沒有發生重大轉折,排除D項。9.【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我們不能破壞統一戰線,但又不可以自己束縛自己的手腳”,可見毛澤東指示在抗日戰爭中既要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又要堅持獨立自主,D項正確;使全黨認清了民主革命前途是《新民主主義論》的影響,排除A項;敵后戰場成為全國抗戰主戰場是在相持階段以后,排除B項;全面抗戰路線制定于1937年秋天的洛川會議,排除C項。10.【答案】C【詳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頒布于土地革命時期,當時階級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規定“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沒有選派代表參加政權和政治上自由的權利的”,而《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頒布于抗戰時期,當時社會主義矛盾是民族矛盾,為了團結一切力量進行抗戰,規定“凡居住邊區境內之人民,年滿十八者,無階級、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與文化程度之區別……均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這說明社會主義矛盾的變化影響法律內容,C項正確;土地革命和抗戰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內容,排除A項;這一時期我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形態并未發生變化,排除B項;中共代表無產階級,工農民主權利并未發生變化,排除D項。11.【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以逼我遷都或屈服,其實惟有增強我抵抗之決心而已。”結合所學知識此次大戰的地點在與南京為鄰的上海,因此,中國軍隊正在進行慘烈的淞滬會戰,A項正確;德、意、日已正式結成三國軍事同盟是在194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日本的生活必需品實行食物配給制,排除C項;華北自治與材料“寇以為反復轟炸,可以逼我遷都或屈服,”信息不符,排除D項。12.【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底,即全面抗時期,陜甘寧邊區的選舉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代表民族民主革命方向,政權建設具有統一戰線和民主雙重性質,奠定了根據地政權的基本形制,C項正確;國共合作的前提是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排除A項;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標志是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的失守,排除B項;陜甘寧邊區一地進行的民主選舉,遠不足于確立共產黨在全國的領導地位,排除D項。13.【答案】D【詳解】依據材料“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徹底,沒有把廣大群眾真正動員起來,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結合材料時間1939年,所以該報道的意圖是敦促國民政府發動廣大的人民群眾,實行全民抗戰,D項正確;材料不是在探尋辛亥革命失敗主要原因,排除A項;肯定民眾對辛亥革命的貢獻不是主要意圖,排除B項;國共合作在1937年已經實現,排除C項。14.【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以看出,當時國共兩黨都重視敵后游擊戰爭,這說明游擊戰稱為持久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兩個戰場的配合,排除B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敵后戰場的主要地位,排除C項;國民黨堅持片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排除D項。15.【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材料體現了抗日根據地實行“精兵簡政”政策,其主要原因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后,日本帝國主義加強了對根據地的“掃蕩”“清鄉”,這反映了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形勢趨向惡化,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其他階級加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整頓黨、民眾團體和軍隊作風,以及政府的風氣,沒有涉及黨風整頓與工作成效,排除C項;D項表述與材料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16.【答案】D【詳解】1927年3月南方省份黨員占絕大多數,是因為國民大革命時期,革命中心在南方;1945年七大召開時,就軍隊黨員數量而言,北方籍黨員明顯占多數,是因為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建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主要活躍在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內蒙古一帶。所以中共南北數量變化反映了革命中心的南北易位,D項正確;A選項時間不對,排除A項;材料不能反映日本侵華重心轉移,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共黨員的變化,而不是整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排除C項。17.【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實現民主政治”“選舉村長”和所學知識可知,通過借助民間藝術,宣傳民主政治,有利于推動邊區地方政權的民主發展,A項正確;漫畫是村民選舉村長,也不是創新選舉方式,排除B項;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指各階級的聯合抗日,但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基層自治是改革開放后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18.【答案】D【詳解】依據材料“保證《論聯合政府》與《論解放區戰場》向城市大量輸入;組織城市人員來邊區參觀,爭取城市內中上層及知識分子”,可以看出通過對城市的大量宣傳,體現對城市管理的重視,主要是為了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做準備,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工作重心轉移,排除A項;邊區的地位本身就是合法的,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日戰略反攻,排除C項。19.【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4枚∶全民抗戰、中流砥柱、諾曼底登陸、攻克柏林;1枚小型張∶和平與正義”可分析出,這一時期,更加注重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做出的貢獻,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美蘇兩國對中國抗戰的援助,排除A項;突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是20周年紀念郵票的主題,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排除C項。20.【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良民塑像》畫著一個“良民”,嘴巴上下唇上掛了一把鎖,打開的腦殼中有“檢查訖”的印章,手里拿的講話稿上,除去下刪多少字的方框和應予刪除的叉叉,別無所有,不說話,不思考,不發表意見,這就是那時政府心目中的“良民”。《民“主”曰:“逆我者亡”》中的“民‘主’”是指國民黨,國民黨打著民主的旗號,卻干著非民主的勾當,屠殺要求民主的人士,即“逆我者亡”。故對兩圖解讀最合理的是表明民主革命繼續的必要性,C項正確;《良民塑像》無法體現揭露國民黨陰謀內戰的企圖,排除A項;材料不是表達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排除B項;《民“主”曰:“逆我者亡”》不符合號召人們為民族獨立而戰,排除D項。21.【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做到了耕者有其田,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推動了民主革命的發展,C項正確;抗戰時期,在敵后根據地實行雙減雙交政策,排除A項;國共十年內戰時期,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開展順利,排除B項;材料中的土地改革是解放戰爭時期實行,而D項的土地改革是建國后實行的,排除D項。22.【答案】D【詳解】由材料“用當地農民話說“要不是共產黨的領導和決心生產救災,我們是很難活過來的”可知,中國共產黨幫助山東解放區完成救災獲得了農民群眾的擁護,表明中國共產黨擁有堅實的農村基礎,D項正確;面對著嚴重的災荒,中央華東局將工作重心轉到救災上來,通過有效方式發動群眾完成救災,救災成功得益于軍民的共同努力以及中國共產黨強大的領導力,排除A項;此時,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仍然在農村和爭取民主革命的勝利,沒有發生變化.排除B項;1947年6月,劉鄧大軍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23.【答案】D【詳解】根據“全國勞動人民團結起來……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可得出這一號召是要團結各階層人民,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D項正確;中共七大主張成立聯合政府,排除A項;材料與政協無關,排除B項;C項早已粉碎,排除C項。24.【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8月,華北人民政府統一管理華北、華東和西北區的經濟財政工作,并準備在不久的將來再加入東北和中原兩解放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共即將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開始主持城市財政工作,這一做法積極探索從農村轉向城市的經驗,A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積極探索從農村轉向城市的經驗,與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無關,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積極探索從農村轉向城市的經驗,沒有體現人民民主專政,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積極探索從農村轉向城市的經驗,無法得出解放區面積大于國統區,排除D項。二、材料解析題25.【答案】(1)原因:近代中國高校主要集中在沿海;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失利;國民政府作出高校內遷的政策;日本侵略者對教育事業的破壞。(8分)(2)意義:保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培養了大量人才,為抗戰勝利和新中國初期建設奠定人才基礎;改變了高校布局,促進了西南、西北教育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后方經濟的發展,緩解了抗戰的經濟困難;影響了當地的風俗。(8分)(3)補充:西南聯合大學創建發展的史料;理由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后高校內遷設于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8年4月成立,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9分)【解析】(1)根據材料一“全面抗戰爆發前,不論公立、私立,還是教會主辦的大學,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和平津等幾個主要城市。”得出近代中國高校主要集中在沿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失利;國民政府作出高校內遷的政策;根據材料一“抗戰期間,中國的大學教育備受敵人侵略摧殘,損失巨大。”得出日本侵略者對教育事業的破壞。(2)根據材料一“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長途跋涉,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祖國的大西南、大西北成為高等教育的中心地區。”“ 1938-1945年大學專科以上學校統計表”等信息和結合所學知識可從保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培養了大量人才,為抗戰勝利和新中國初期建設奠定人才基礎;改變了高校布局,促進了西南、西北教育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后方經濟的發展,緩解了抗戰的經濟困難;影響了當地的風俗等方面分析作答。(3)結合所學知識可補充西南聯合大學創建發展的史料;關于理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后高校內遷設于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8年4月成立,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26.【答案】(1)會議及轉折性意義:1927年的八七會議,成為從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的轉折點;1935年的遵義會議,成為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949年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使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9分)(2)原因: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我黨勇于自我革命,勇于修正錯誤;我黨具有勇于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歷史擔當精神;我黨素有核心意識,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領導集體。(6分)【詳解】(1)重要會議:根據材料“1927年8月,漢口”可得1927年的八七會議,“1935年1月,遵義”可得1935年的遵義會議,“1949年3月,西柏坡”可得出1949年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轉折性意義:根據所學可知1927年的八七會議,成為從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的轉折點;根據所學可知1935年的遵義會議,成為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根據所學可知1949年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使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2)根據材料“通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任務與策略的決議案》,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可得我黨勇于自我革命,勇于修正錯誤;勇于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歷史擔當精神;根據材料“毛澤東作了報告,指明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到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可得出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領導集體等。27.【答案】論題:“紅色郵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斗爭的見證。(2分)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探索創立“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圖1郵票中的五角星和鐮刀錘頭體現了無產階級的政權性質,1931年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圖2反映的是為了持久抗戰,鞏固抗日民主根據地,中共中央在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使抗日根據地軍民度過了艱難時期,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奠定了物質基礎。圖3反映了為了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為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紅色郵票反映了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實踐的歷程,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10分)【詳解】從圖片中不同時期郵票的內容可得出論題為:“紅色郵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斗爭的見證。論述時,主要結合三張郵票所涉及的具體的內容進行概括,可得出圖1郵票中的五角星和鐮刀錘頭體現了無產階級的政權性質,1931年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圖2反映的是為了持久抗戰,鞏固抗日民主根據地,中共中央在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使抗日根據地軍民度過了艱難時期,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奠定了物質基礎。圖3反映了為了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為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紅色郵票反映了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實踐的歷程,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言之有理即可。(二)教 師 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1.總體特征:抗日戰爭時期(1931~1945年)和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是中國社會發生巨變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人民在取得反法西斯斗爭的偉大勝利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2.具體表現(1)政治上:①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從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危機嚴重。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②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國共兩黨停止內戰,進行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軍民共同抗戰,中華民族的全民族抗戰局面形成,國共兩黨分別在正面戰場、敵后戰場抗擊日軍,領導中國軍民經歷了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中國抗日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③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先后參加了重慶談判、重慶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協協議,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集團,不顧人民的和平要求,發動了反人民的內戰。④人民解放軍經歷了戰略防御、戰略反攻、戰略決戰三大階段,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渡江戰役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政權,中華民國時期結束。(2)經濟上:抗戰時期,中國民族經濟受日本侵略破壞和官僚資本排擠,日益萎縮,解放戰爭時期,由于戰爭破壞、官僚資本及美國經濟的排擠,民族經濟走向破產。(3)思想文化上:抗戰時期,中國人民民族意識大大增強,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并成為黨的指導思想。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繼續發展。【重點梳理】重點1 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的歷程重點2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革命探索的過程重點3 農村革命根據地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異同點【單元測試】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1.[黑龍江哈爾濱2022四模] 1935年4月1日蔣介石在貴陽首次提出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設想,并強調這是一個“整個的根本的方案,而非局部的臨時的辦法”。目的就是要“挽救今日民族之危急與解除全國民眾之痛苦”,這反映了國民政府A.以經濟建設為工作中心 B.對抗戰經濟準備的思量C.力圖實踐實業救國思潮 D.認識到民族矛盾占主導【答案】B【詳解】材料體現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規劃具有整體性和長期性特征,目的是抗日救亡,說明為抗戰進行經濟準備,B項正確;當時處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國民政府把階級斗爭放在首位,排除A項;為抗戰做經濟準備不等于實業救國,排除C項;此時國民政府尚未認識到民族矛盾主體地位,排除D項。2.[江蘇南通如皋2022臨門一腳]中國共產黨的一份決議提出:“蘇維埃工農共和國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一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分子,蘇維埃愿意給予以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富農的財產不沒收,富農的土地,除封建剝削之部分外,不問自耕的與雇人耕的,均不沒收。”在此,中共主張A.促成國共合作,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B.進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國民政府C.聯合不同階級,反對帝國主義侵略 D.加強民主建設,鞏固抗日根據地【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一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分子,蘇維埃愿意給予以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富農的財產不沒收,富農的土地,除封建剝削之部分外,不問自耕的與雇人耕的,均不沒收”及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通過了《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此時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材料中的主張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團結小資產階級、富農等其他階級,共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C項正確;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發生于1924-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的主張有利于聯合不同階級,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而不是推翻南京國民政府,排除B項;材料為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內容,此時抗日戰爭還未全面爆發,還未建設抗日根據地,排除D項。3.[廣東江門2022考前保溫]為擴大紅軍的社會影響力,1936年8月—1937年2月,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發動參與長征的全軍干部積極投稿,編制了一部關于長征的集體作品《兩萬五千里》。但該作品完成以后,并沒有大量公開刊印,只是在黨內高級干部中小范圍傳閱。這主要是因為( )A.國內政治局勢發生重大變化 B.西北地區印刷技術較為落后C.中國共產黨的處境日益惡化 D.紅軍致力于反“圍剿”的斗爭【答案】A【詳解】長征的出現是國共兩黨對峙的表現。而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民族矛盾取代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所以此時不再適宜宣言國共兩黨之間的階級矛盾,因此沒有大量公開刊印的原因是因為國內政治局勢發生重大變化,A項正確;主要是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使得該作品沒有大量公開刊印,而非印刷技術落后,排除B項;當時中共的處境并沒有日益惡化,排除C項;原因是國內政治局勢變化的影響,而非紅軍致力于反“圍剿”斗爭,排除D項。4.[福建龍巖2022考前模擬]如圖是1937年發表于《時代漫畫》漫畫《春耕圖》,描繪出中國農民被侵略者攻擊壓榨、農田里尸骨遍野的悲慘景象。該漫畫反映了A.中日民族矛盾開始成為主要矛盾 B.民眾意識到家亡與國破實為一體C.藝術創作與時代的主題密切相關 D.階級矛盾尖銳致使農民處境悲慘【答案】C【詳解】從題干信息和漫畫可知,日本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漫畫意在讓廣大農民認識到國破與家亡實為一體,喚醒中國民眾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意識,漫畫體現抗日救亡的時代主題,C項正確;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日民族矛盾開始成為主要矛盾,排除A項;是漫畫作者希望民眾意識到國破與家亡實為一體,民眾不一定已經意識到,排除B項;1937年-1945年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題干突出日本侵華的危害,排除D項。5.[湖南常德2022模擬]1937年7月7日之前,中國擁有了3935家現代工廠,1萬余公里鐵路,12條民航線路;國民政府收回了鹽務主權,已經行使關稅主權7年;棉稻麥也基本實現了自給。據此可知A.中國實現了現代化 B.國民政府做好了對日戰爭的準備C.法幣改革成效顯著 D.日本侵華打斷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7月7日即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前,中國的現代工業、交通已有所發展,收回了鹽務和關稅主權,棉稻麥基本實現了自給,說明日本侵華迫使中國抗戰,打斷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D項正確;1930年代前期中國民族經濟有所發展,但現代化遠未實現,排除A項;只有國民經濟的發展,不能說明國民政府在政治、軍事等方面做好了對日戰爭的準備,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金融領域的變化,不能說明法幣改革成效顯著,排除C項。6.[湖北2022考前沖刺(八)]全面抗戰爆發后,有許多高校內遷。1937年,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西遷昆明。1938年4月,學校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它“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前后共存在了8年11個月。關于西南聯大的建立,下列說法最合理的是A.改變了近代中國教育與科研的布局 B.鞏固并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奠定了抗戰后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 D.保存了科研力量并培養了一批杰出人才【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平津戰役的推進,北平和天津即將淪陷,為保存科研力量和一批優秀學子,故而將北京大學等幾所高校遷到長沙,后因長沙也遭到日機轟炸,再將高校前往昆明,從而建立西南聯大,存在8年,貫穿了整個抗日戰爭時期,D項正確;西南聯大的建立只是適應抗戰時期部分高校發展的需要,無法改變近代整個的教育和科研的布局,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階層或階級在抗日戰爭統一戰線中變動,排除B項;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抗戰后西南地區尤其是云南教育的發展,C項夸大了其影響,排除C項。7.[福建三明2022質檢]毛澤東提出,國民黨不等于頑固派,注意遵循一定斗爭規則:第一是自衛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是斗爭防御性;第二是勝利原則,不斗則已,斗則必勝,利用矛盾,各個擊破,這是斗爭局部性;第三是休戰原則,適可而止,這是斗爭暫時性。由此可見,毛澤東意在A.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C.鞏固國共兩黨黨內合作 D.堅持井岡山斗爭的基本原則【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毛澤東提出斗爭三原則,對中國共產黨駕御復雜局面,處理棘手的問題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有利于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A項正確;新中國成立,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基本完成,排除B項;材料中的斗爭三原則發生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國共合作的方式時黨外合作,排除C項;井岡山斗爭時期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D項。8.[吉林白山2022一模]中共中央在全面抗戰一周年紀念日上發表文章并指出:“溯自盧溝橋事變以來,蔣委員長統籌全局,前線將士英勇奮戰,各黨各派精城團結,全國人民協力救亡,前仆后繼,屢摧強寇,使我民族精神為之振奮,國際視聽為之改觀,最后勝利之始基為之奠定……”這表明A.廣大民眾呼吁國共開展合作 B.國人對抗戰勝利充滿信心C.中共中央重視維護統一戰線 D.抗戰形勢已發生重大轉折【答案】C【詳解】中共在全面抗戰一周年的紀念日上發表文章,肯定了蔣介石、各黨各派和全國人民的抗戰貢獻,由此可知中共中央重視維護統一戰線,C項正確;此時國共合作已經實現,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共中央對統一戰線的肯定和維護,不能體現國人對抗戰勝利充滿信心,排除B項;全面抗戰一周年是1938年,此時抗戰形勢還沒有發生重大轉折,排除D項。9.[江蘇南京2022調研]1938年11月,毛澤東指出:如果想把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事先經過國民黨同意,那么,它不同意,怎么辦?總之,我們不能破壞統一戰線,但又不可以自己束縛自己的手腳。毛澤東這一指示的落實A.使全黨認清了民主革命前途 B.使敵后戰場成為全國抗戰主戰場C.推動了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 D.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我們不能破壞統一戰線,但又不可以自己束縛自己的手腳”,可見毛澤東指示在抗日戰爭中既要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又要堅持獨立自主,D項正確;使全黨認清了民主革命前途是《新民主主義論》的影響,排除A項;敵后戰場成為全國抗戰主戰場是在相持階段以后,排除B項;全面抗戰路線制定于1937年秋天的洛川會議,排除C項。10.[江蘇高郵2022適應性檢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沒有選派代表參加政權和政治上自由的權利的”。《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規定:“凡居住邊區境內之人民,年滿十八者,無階級、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與文化程度之區別……均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這主要是因為A.民主革命性質發生變化 B.社會經濟形態發生變化C.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D.工農民主權利發生變化【答案】C【詳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頒布于土地革命時期,當時階級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規定“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沒有選派代表參加政權和政治上自由的權利的”,而《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頒布于抗戰時期,當時社會主義矛盾是民族矛盾,為了團結一切力量進行抗戰,規定“凡居住邊區境內之人民,年滿十八者,無階級、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與文化程度之區別……均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這說明社會主義矛盾的變化影響法律內容,C項正確;土地革命和抗戰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內容,排除A項;這一時期我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形態并未發生變化,排除B項;中共代表無產階級,工農民主權利并未發生變化,排除D項。11.[浙江紹興2022適應考]在日本空軍以九十四架飛機分五批轟炸后,(全城)處于警報之中,部分大學開始做外遷準備,個別外國駐華大使館開始轉移到軍艦上辦公,人心惶惶。蔣介石在當天日記中寫道:“敵寇以為反復轟炸,可以逼我遷都或屈服,其實惟有增強我抵抗之決心而已。”根據所學知識判斷,蔣介石撰寫上述日記之時,最有可能發生的是A.中國軍隊正在進行慘烈的淞滬會戰B.德、意、日已正式結成三國軍事同盟C.日本的生活必需品實行食物配給制D.北平學生舉行反對華北自治游行示威【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以逼我遷都或屈服,其實惟有增強我抵抗之決心而已。”結合所學知識此次大戰的地點在與南京為鄰的上海,因此,中國軍隊正在進行慘烈的淞滬會戰,A項正確;德、意、日已正式結成三國軍事同盟是在194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日本的生活必需品實行食物配給制,排除C項;華北自治與材料“寇以為反復轟炸,可以逼我遷都或屈服,”信息不符,排除D項。12.[湖北2022信息卷(一)]1937年底,陜甘寧邊區的鄉、區、縣、邊區四級議會選舉先后完成,進而組建了邊區政府,建立起自鄉至邊區的抗日民主政權,實現了由蘇維埃民主制度到議會民主制度的轉變。陜甘寧邊區的民主選舉( )A.是國共合作的重要前提 B.完成于抗戰的相持階段C.奠定了根據地政權的基本形制 D.確立了中共在全國的領導地位【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底,即全面抗時期,陜甘寧邊區的選舉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代表民族民主革命方向,政權建設具有統一戰線和民主雙重性質,奠定了根據地政權的基本形制,C項正確;國共合作的前提是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排除A項;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標志是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的失守,排除B項;陜甘寧邊區一地進行的民主選舉,遠不足于確立共產黨在全國的領導地位,排除D項。13.[江蘇南通泰州2022四模]1939年10月10日,《新華日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成就,積極進行群眾工作,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徹底,沒有把廣大群眾真正動員起來,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當時這一刊文的主要意圖是A.探尋辛亥革命失敗主要原因 B.肯定民眾對辛亥革命的貢獻C.強調國共合作領導抗日戰爭 D.敦促國民政府實行全民抗戰【答案】D【詳解】依據材料“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徹底,沒有把廣大群眾真正動員起來,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結合材料時間1939年,所以該報道的意圖是敦促國民政府發動廣大的人民群眾,實行全民抗戰,D項正確;材料不是在探尋辛亥革命失敗主要原因,排除A項;肯定民眾對辛亥革命的貢獻不是主要意圖,排除B項;國共合作在1937年已經實現,排除C項。14.[寧夏銀川2022四模]1938年5月,毛澤東寫出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到1938年底,敵后國民黨各種武裝力量約有60多萬人,其中正規軍30多萬人,我軍也已發展到18萬人。1940年5月湖北棗宜會戰期間,國民黨大別山游擊隊進行游擊活動,威脅及破壞敵人后方,使敵補給聯絡發生極大困難。這表明A.游擊戰成為持久抗戰的重要組成 B.國共兩個戰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C.敵后戰場日益成為抗日的主戰場 D.國共雙方抗戰路線逐漸趨向一致【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以看出,當時國共兩黨都重視敵后游擊戰爭,這說明游擊戰稱為持久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兩個戰場的配合,排除B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敵后戰場的主要地位,排除C項;國民黨堅持片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排除D項。15.[江西2023第一次摸底]1941年底,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據地的政權、黨、民眾團體脫離生產的人數必須縮減,務求全部脫離生產的人數不超過、甚至要少于居民的3%。中央軍委也發出相應指示,要求全軍整頓組織機構,精簡機關,充實連隊,加強基層。這表明(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擴大 B.敵后根據地面臨的形勢嚴峻C.整頓黨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D.敵后戰場逐漸成為中流砥柱【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材料體現了抗日根據地實行“精兵簡政”政策,其主要原因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后,日本帝國主義加強了對根據地的“掃蕩”“清鄉”,這反映了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形勢趨向惡化,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其他階級加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整頓黨、民眾團體和軍隊作風,以及政府的風氣,沒有涉及黨風整頓與工作成效,排除C項;D項表述與材料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16.[廣東惠州2022一模]1927年3月,全國中共黨員人數南方省份占比超過80%,而北方地區的黨員僅占全國數量的10.94%。到1945年七大召開時,就軍隊中黨員人數而言,北方籍黨員達40萬左右,而南方籍黨員僅7萬左右。中共黨員南北數量變化反映了( )A.解放戰爭取得重大勝利 B.日本侵華重心的轉移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擴大 D.革命中心的南北易位【答案】D【詳解】1927年3月南方省份黨員占絕大多數,是因為國民大革命時期,革命中心在南方;1945年七大召開時,就軍隊黨員數量而言,北方籍黨員明顯占多數,是因為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建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主要活躍在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內蒙古一帶。所以中共南北數量變化反映了革命中心的南北易位,D項正確;A選項時間不對,排除A項;材料不能反映日本侵華重心轉移,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共黨員的變化,而不是整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排除C項。17.[山東威海2022二模]下圖為1940年延安魯藝木刻工作團創作的年畫。這表明,當時的邊區政府A.借助民間藝術,進行政治宣傳 B.創新選舉方式,推行民主制度C.利用傳統節日,鞏固統一戰線 D.激發農民熱情,實現基層自治【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實現民主政治”“選舉村長”和所學知識可知,通過借助民間藝術,宣傳民主政治,有利于推動邊區地方政權的民主發展,A項正確;漫畫是村民選舉村長,也不是創新選舉方式,排除B項;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指各階級的聯合抗日,但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基層自治是改革開放后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18.[河北石家莊2022三模]1945年7月,晉察冀黨組織關于城市工作的指示提到:加強對城市的宣傳工作,保證《論聯合政府》與《論解放區戰場》向城市大量輸入;組織城市人員來邊區參觀,爭取城市內中上層及知識分子。這些措施旨在( )A.實現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B.爭取邊區的合法地位C.積極籌劃對日戰略反攻 D.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答案】D【詳解】依據材料“保證《論聯合政府》與《論解放區戰場》向城市大量輸入;組織城市人員來邊區參觀,爭取城市內中上層及知識分子”,可以看出通過對城市的大量宣傳,體現對城市管理的重視,主要是為了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做準備,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工作重心轉移,排除A項;邊區的地位本身就是合法的,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日戰略反攻,排除C項。19.[海南瓊海2022三模]下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所發行部票(部分年份)的統計。其中60周年的紀念郵票與之前相比,其主題最主要的變化在于20周年 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軍東渡黃河、人民戰爭勝利、光榮參軍50周年 8枚:七七戰火、臺兒莊大捷、百團大戰、敵后游擊戰、芒友會師、華僑捐獻、臺灣光復、偉大勝利60周年 4枚:全民抗戰、中流砥柱、諾曼底登陸、攻克柏林;1枚小型張:和平與正義A.肯定了美蘇兩國對中國抗戰的援助B.突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C.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D.強調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4枚∶全民抗戰、中流砥柱、諾曼底登陸、攻克柏林;1枚小型張∶和平與正義”可分析出,這一時期,更加注重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做出的貢獻,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美蘇兩國對中國抗戰的援助,排除A項;突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是20周年紀念郵票的主題,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排除C項。20.[四川瀘州2022三模]如圖是漫畫家丁聰分別在1945年創作鋼筆畫《良民塑像》和1946年創作的鋼筆畫《民“主”曰:“逆我者亡”》。對兩圖解讀最合理的是A.揭露國民黨陰謀內戰的企圖 B.表達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C.表明民主革命繼續的必要性 D.號召人們為民族獨立而戰【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良民塑像》畫著一個“良民”,嘴巴上下唇上掛了一把鎖,打開的腦殼中有“檢查訖”的印章,手里拿的講話稿上,除去下刪多少字的方框和應予刪除的叉叉,別無所有,不說話,不思考,不發表意見,這就是那時政府心目中的“良民”。《民“主”曰:“逆我者亡”》中的“民‘主’”是指國民黨,國民黨打著民主的旗號,卻干著非民主的勾當,屠殺要求民主的人士,即“逆我者亡”。故對兩圖解讀最合理的是表明民主革命繼續的必要性,C項正確;《良民塑像》無法體現揭露國民黨陰謀內戰的企圖,排除A項;材料不是表達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排除B項;《民“主”曰:“逆我者亡”》不符合號召人們為民族獨立而戰,排除D項。21.[湖北武漢武昌2022質檢]翻身農民獲得了土地后,以極大的熱情投入農業生產。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勝利”的口號下,努力興修水利、擴大耕地面積、增添牲畜農具,發展多種經營,使農村經濟面貌迅速改觀。據此可知A.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成效顯著 B.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開展順利C.人民群眾推動了民主革命進程 D.土地改革保障了抗美援朝勝利【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做到了耕者有其田,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推動了民主革命的發展,C項正確;抗戰時期,在敵后根據地實行雙減雙交政策,排除A項;國共十年內戰時期,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開展順利,排除B項;材料中的土地改革是解放戰爭時期實行,而D項的土地改革是建國后實行的,排除D項。22.[安徽合肥2022最后一卷]中央華東局面對1948年山東解放區發生的嚴重災荒,將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徹底轉移到救災上來,通過有效方式完成了救災,用當地農民話說“要不是共產黨的領導和決心生產救災,我們是很難活過來的”。從中可以看出A.救災成功得益于土地改革 B.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工作重心轉移C.救災成功奠定了反攻基礎 D.中國共產黨擁有堅實的農村基礎【答案】D【詳解】由材料“用當地農民話說“要不是共產黨的領導和決心生產救災,我們是很難活過來的”可知,中國共產黨幫助山東解放區完成救災獲得了農民群眾的擁護,表明中國共產黨擁有堅實的農村基礎,D項正確;面對著嚴重的災荒,中央華東局將工作重心轉到救災上來,通過有效方式發動群眾完成救災,救災成功得益于軍民的共同努力以及中國共產黨強大的領導力,排除A項;此時,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仍然在農村和爭取民主革命的勝利,沒有發生變化.排除B項;1947年6月,劉鄧大軍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23.[廣東廣州2022考前模擬]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全國勞動人民團結起來……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5日,各民主黨派代表聯名致電毛澤東,響應中共號召。據此推斷,“五一”號召旨在A.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B.召開政治協商會議C.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 D.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答案】D【詳解】根據“全國勞動人民團結起來……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可得出這一號召是要團結各階層人民,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D項正確;中共七大主張成立聯合政府,排除A項;材料與政協無關,排除B項;C項早已粉碎,排除C項。24.[四川攀枝花2022模擬]194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將冀魯豫和晉察冀解放區合并為華北解放區。8月,華北人民政府統一管理華北、華東和西北區的經濟財政工作,并準備在不久的將來再加入東北和中原兩解放區。這一做法A.積極探索從農村轉向城市的經驗 B.積極支持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C.踐行了《論人民民主專政》思想 D.反映了解放區面積大于國統區【來源】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學校2022屆高三下學期強化訓練(三)歷史試題【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8月,華北人民政府統一管理華北、華東和西北區的經濟財政工作,并準備在不久的將來再加入東北和中原兩解放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共即將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開始主持城市財政工作,這一做法積極探索從農村轉向城市的經驗,A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積極探索從農村轉向城市的經驗,與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無關,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積極探索從農村轉向城市的經驗,沒有體現人民民主專政,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積極探索從農村轉向城市的經驗,無法得出解放區面積大于國統區,排除D項。二、材料解析題25.(25分)[河北2022模擬(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全面抗戰爆發前,不論公立、私立,還是教會主辦的大學,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和平津等幾個主要城市。抗戰期間,中國的大學教育備受敵人侵略摧殘,損失巨大。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長途跋涉,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祖國的大西南、大西北成為高等教育的中心地區。材料二 1938-1945年大學專科以上學校統計表學年度 學校數(所) 學生數(人) 學年度 學校數(所) 學生數(人)1938 97 36180 1942 132 640971939 101 44422 1943 133 736991940 113 52376 1944 145 789091941 129 59454 1945 145 83498——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宋偉、韓夢潔《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地域非均衡布局考察》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抗日戰爭時期高校內遷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戰時期高校內遷和擴建的意義。(8分)(3)結合所學知識,補充一則抗戰時期中國教育發展的材料,并說明理由。(9分)【答案】(1)原因:近代中國高校主要集中在沿海;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失利;國民政府作出高校內遷的政策;日本侵略者對教育事業的破壞。(8分)(2)意義:保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培養了大量人才,為抗戰勝利和新中國初期建設奠定人才基礎;改變了高校布局,促進了西南、西北教育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后方經濟的發展,緩解了抗戰的經濟困難;影響了當地的風俗。(8分)(3)補充:西南聯合大學創建發展的史料;理由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后高校內遷設于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8年4月成立,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9分)【解析】(1)根據材料一“全面抗戰爆發前,不論公立、私立,還是教會主辦的大學,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和平津等幾個主要城市。”得出近代中國高校主要集中在沿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失利;國民政府作出高校內遷的政策;根據材料一“抗戰期間,中國的大學教育備受敵人侵略摧殘,損失巨大。”得出日本侵略者對教育事業的破壞。(2)根據材料一“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長途跋涉,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祖國的大西南、大西北成為高等教育的中心地區。”“ 1938-1945年大學專科以上學校統計表”等信息和結合所學知識可從保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培養了大量人才,為抗戰勝利和新中國初期建設奠定人才基礎;改變了高校布局,促進了西南、西北教育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后方經濟的發展,緩解了抗戰的經濟困難;影響了當地的風俗等方面分析作答。(3)結合所學知識可補充西南聯合大學創建發展的史料;關于理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后高校內遷設于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8年4月成立,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26.(15分)[湖北武漢2023起點備考(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歷史和實踐表明,無論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克服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在戰勝困難中不斷成熟、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在此過程中,我黨召開的一系列會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性作用。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召開的主要會議時間 地點 主要代表 內容1927年8月 漢口 瞿秋白、毛澤東等21人出席 通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任務與策略的決議案》,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1935年1月 遵義 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人出席 張聞天作了《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報告》,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1949年3月 西柏坡 毛澤東等中央委員34人,侯補中央委員19人出席 毛澤東作了報告,指明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到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整理自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表中我黨召開的重要會議及其蘊含的轉折性意義。(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黨史角度簡析近現代中國人民不斷走向勝利的原因。(6分)【答案】(1)會議及轉折性意義:1927年的八七會議,成為從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的轉折點;1935年的遵義會議,成為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949年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使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9分)(2)原因: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我黨勇于自我革命,勇于修正錯誤;我黨具有勇于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歷史擔當精神;我黨素有核心意識,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領導集體。(6分)【詳解】(1)重要會議:根據材料“1927年8月,漢口”可得1927年的八七會議,“1935年1月,遵義”可得1935年的遵義會議,“1949年3月,西柏坡”可得出1949年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轉折性意義:根據所學可知1927年的八七會議,成為從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的轉折點;根據所學可知1935年的遵義會議,成為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根據所學可知1949年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使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2)根據材料“通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任務與策略的決議案》,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可得我黨勇于自我革命,勇于修正錯誤;勇于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歷史擔當精神;根據材料“毛澤東作了報告,指明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到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可得出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領導集體等。27.(12分)[山東2022考前押題密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郵票中的黨史解放區郵票是指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中國產黨領導的各革命根據地或解放區的人民郵政發行的郵票,也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大行政區發行的郵票。由于解放區特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控制區,因此所發行的郵票也稱“紅色郵票”。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以“郵票中的黨史”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短文。(要求:論題明確,表述成文,史實準確,邏輯嚴謹。)【答案】論題:“紅色郵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斗爭的見證。(2分)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探索創立“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圖1郵票中的五角星和鐮刀錘頭體現了無產階級的政權性質,1931年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圖2反映的是為了持久抗戰,鞏固抗日民主根據地,中共中央在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使抗日根據地軍民度過了艱難時期,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奠定了物質基礎。圖3反映了為了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為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紅色郵票反映了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實踐的歷程,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10分)【詳解】從圖片中不同時期郵票的內容可得出論題為:“紅色郵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斗爭的見證。論述時,主要結合三張郵票所涉及的具體的內容進行概括,可得出圖1郵票中的五角星和鐮刀錘頭體現了無產階級的政權性質,1931年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圖2反映的是為了持久抗戰,鞏固抗日民主根據地,中共中央在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使抗日根據地軍民度過了艱難時期,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奠定了物質基礎。圖3反映了為了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為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紅色郵票反映了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實踐的歷程,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言之有理即可。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