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魚》教案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多種多樣的魚。2、概述魚的主要特征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3、識記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的概念。能力目標嘗試利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研究魚類。情感目標1、形成魚類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及生活習性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基本觀點。2、形成愛護動物、熱愛自然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魚類的主要特征。教學難點:魚類的呼吸。課前準備 ppt課件,活鯽魚教學流程 (包括課題引入、教學進程、教學總結) 二次備課一、檢查預習二、復習導入提問:1、請說出前三節學習過的動物類群的名稱和主要特點,并舉例說出幾種每一類群的動物。2、找出以上六類動物的共同特征。引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概念,下面我們先來學習魚類的知識。三、精講點撥(任務一)認識多種多樣的魚1、學生閱讀p20-21魚類的圖片,認識淡水中的“四大家魚”和海洋中的常見的魚類。2、播放海洋中的魚類視頻,學生觀察。認識到不同的魚類具有不同的食性;魚是變溫動物,水溫變化對魚的活動會產生影響。通常通過改變生活的水層來適應溫度的變化,而某些海洋魚類通過洄游來適應水溫變化。魚兒離不開水,那它的形態特征與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樣適應的呢?引出以下內容。(任務二)魚的主要特征1、身體分部:請學生觀察水槽中的鯽魚,找出身體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訴學生正確的身體分部。 2、魚的體形:學生仔細觀察,魚的體形像什么?這樣的體形對水生生活有何意義呢?引導學生聯系船只、艦艇的造型特點進行思考并得出魚的體形呈梭形,有利于減小游泳時的阻力。3、魚的體色:請兩位同學配合觀察魚的背面和腹面,會發現什么?這樣的體色與水生生活有何關系?通過分析得出:背深腹淺的體色有利于保護自己,不易被敵害發現。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的特性。4、魚的體表:引導學生用手觸摸魚的體表,較粘滑。因為魚體表覆蓋鱗片,上有粘液。鱗片和粘液對魚的身體有保護作用,粘液可減小游泳時的阻力。5、魚的側線:魚如何感覺外界的各種變化呢?請學生仔細觀察魚的兩側,發現了什么?用放大鏡仔細看,還會發現它們由鱗片上的小孔組成。這兩條線是魚的側線,它們與神經相連, 有測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6、魚的鰓:請兩位學生配合,輕輕掀開鰓蓋,對發現的結構進行描述。教師重點分析鰓呈鮮紅色的原因和鰓的作用。通過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滴在魚口前方的實驗觀察,使學生掌握魚的呼吸器官是鰓。7、魚的鰭:提問:魚靠什么運動?請學生找一找魚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結構,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擺動。使學生分清偶鰭和奇鰭,掌握鰭的穩定和游動作用。 如果剪去魚鰭,魚的游動會怎樣,如果用筷子和線綁住魚的軀干部和尾部,會怎樣呢? 師生共同總結魚的主要特征。(任務三)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生閱讀P23最后兩段,小結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拓展反思:1、水如何進入魚鰓,又從什么地方流出?進入鰓和流出鰓的水中,溶解的氣體成分會有什么變化?2、哪些特點對水中的呼吸是至關重要的?魚離開水后,很快就會死亡,原因是什么?課堂小結:本節通過觀察鯽魚,學習了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并引導學生小結魚的主要特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