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菌》教案課題 細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闡明“巴斯德實驗”證明了細菌的存在。(2)說出細菌的基本形態。(3)描述細菌的結構特點。(4)說明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過程與方法 通過看圖、分析巴斯德實驗讓學生感知細菌的存在。通過看圖知道細菌的基本形態。通過識圖、小組合作認識細菌的結構特點。閱讀、觀察圖形,舉例理解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的試驗,培養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的興趣。2、促使學生能積極探究微觀生物的秘密。學情分析 在七年級上冊,生態系統一節學生對細菌作為分解者的作用已經有了一定認識。上一節學生對細菌的分布也有了深刻的了解。但是對于微生物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對于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由淺入深,腳踏實地而不能急于求成。教學重點 知識點方面 細菌的基本形態和結構特點。方法技能方面 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教學難點 1、“巴斯德實驗”證明細菌的存在。2、細菌的營養和生殖方式。預習提綱1、發現細菌的人和微生物學之父。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3、細菌的生殖方式。教學設計 過程與方法一、導入揭題。如果不經常洗手,手上就會有許多細菌。夏天吃剩的肉湯容易腐敗變質,就是由于細菌的大量繁殖而造成的,那么,這些細菌是從哪里來的呢?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又是怎樣的呢?二、出示課題:三、展示目標。【投影】(1)闡明“巴斯德實驗”證明了細菌的存在。(1)說出細菌的基本形態。(2)描述細菌的結構特點。(3)說明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四、引導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探究一:細菌的發現1、閱讀教材P71-72細菌的發現過程,填寫下列空格。(1)荷蘭的發現了細菌。采用的器材是。(2)證實了細菌的存在,被稱為“微生物之父”。采用的器材是。2、【議一議】: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說明了什么?(分析實驗認知生物來源于生物,生物不能由非生命物質產生,為下冊生物的進化做鋪墊)(證明了細菌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繁殖產生的。)課堂小結 圍繞教學目標,由各小組合作把本節內容編成詩詞演唱。(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細菌發現文虎克,微生之父巴斯德;細菌形態桿螺球【趕羅秋】,生態系統分解者。基本結構質壁膜【紙筆墨】,特殊結構鞭D莢[遍地甲],生殖方式靠分裂,芽孢飄散又萌發。板書設計 第二節 細菌一、細菌的發現者是,微生物之父是。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形態:球狀、桿狀、螺旋狀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莢膜、鞭毛、DNA等,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能形成芽孢和繁殖速度快。教后反思 學生對細菌結構圖的掌握非常熟練。學生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課堂小結及學生用知識演唱的氣氛很熱烈。時間計劃還不合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