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知識點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種多樣的。2.地形是指地勢高低起伏的變化,即地表的形態。3.常見的地形及其特點:平原:寬廣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高原: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圍以明顯的陡坡為界;山地: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盆地: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4.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地形,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平原,黃色表示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積雪和冰川。5.地球上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6.我國的地形多種多樣,地勢西高東低,西部高,多高原、山地,東部低,多平原、丘陵。7.影響地形變化的因素:地震、火山、風的作用、水的作用……8.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可以分為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幔(厚度約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徑約3500千米)三個圈層。9.組成地殼的巖石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漿巖:玄武巖、浮石、花崗巖沉積巖:礫巖、砂巖、頁巖變質巖:大理巖、板巖10.地殼在不斷地運動。地球內部的巖漿在不停地涌動,有時會通過地震和火山噴發讓我們感受到。地殼運動會使巖層受力,就會發生彎曲變形。11.通過地震模擬實驗,我們發現:迅速拉開時,泥層會斷裂,迅速擠壓時,泥層會隆起。12.地殼在不斷運動,當地下的巖層發生彎曲、斷裂、錯動等會引起地表的震動,這就是地震。13.地震給地球表面帶來的變化:地震造成山地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地震使地面出現了裂縫、塌陷、扭曲變形。地震給地表帶來的變化是劇烈的。14.地震發生時我們該如何自救?室內如何逃生:迅速鉆到床下、桌下,同時用被褥、枕頭、臉盆等物護住頭部,等地震間隙再盡快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時如果房屋倒塌,應呆在床下或桌下千萬不要移動,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如果住在樓房中,最安全、最有效的辦法是及時躲到兩個承重墻之間最小的房間,如廁所、廚房等。千萬不要去陽臺和窗下躲避。公共場所如何逃生:若你正在商場、書店、展覽館等處,應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或柱子邊,以及內墻角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和玻璃櫥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離出去。正在上課的學生,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地震后,有組織地撤離教室,到就近的開闊地帶避震。如果你正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遇到地震時,應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用皮包等物保護頭部,等地震過后,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戶外如何逃生:如果地震發生時你正在戶外,你要就地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要避開人多的地方,避開高大建筑物或構筑物,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以及其他危險場所。如果你正在野外,要迅速離開河邊,水壩或橋梁。要避開山邊的危險環境,遇到山崩、滑坡要迅速向滾石兩側躲避,切不可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15.地殼運動是火山噴發的原因。火山噴發時,會使地面產生裂縫,并有巖漿噴出。16.火山噴發會引起地表地形的改變,形成火山島、火山巖小山、火山口湖等。17.火山噴發對環境的影響:危害:燒毀森林、房屋,掩埋農田和城市,污染空氣,導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益處: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莊稼生長得更好;火山地熱是一種清潔能源;火山灰和火山巖還是筑路的好材料……18.地球表面的大氣層對改變地形發生著緩慢的作用,例如空氣流動形成的風。19.模擬實驗中,用砂紙打磨巖石來模擬風卷起的沙子對巖石不斷磨蝕的過程。20.大風卷起的沙子從巖石上刮過時,沙子會和巖石之間產生摩擦,導致巖石表面被磨蝕碎屑物脫落形成凹坑。21.風蝕型地貌,由于風的長期侵蝕作用,細小的碎屑物被風搬運到其他地方,原地只留下礫石和一些粗碎屑,這些留下來的物質就構成了戈壁灘。22.風蝕型地貌,由于風的磨蝕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較強的剝蝕作用,并逐漸形成向里凹的形態。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巖層比較松散,在重力的作用下就容易垮塌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23.堆積型地貌,形成的原因是風的搬運作用把沙塵從地面揚起,當風力減弱時沙塵便落下,風的長期作用使某一區域的沙塵越堆越多,日積月累,就形成了沙漠。24.在地表的變化過程中,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降雨和河流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25.通過模擬降雨對土地影響的實驗,我們發現:小山丘頂部明顯變矮,粉沙及部分土壤被雨水沖刷至較平坦處,說明水對土壤有侵蝕作用。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會造成水土流失,從而改變地形地貌。26.降雨形成的流水對土地產生侵蝕,在地表形成許多溝壑和溪流,溪流匯集在一起又會成為大的河流。27.通過模擬河流對土地影響的實驗,我們發現:在河水不斷沖刷后,河床變寬變深,且河水將土壤從上游搬運到下游較平坦的地方堆積起來,說明河流對土壤不僅有侵蝕作用,還有沉積作用。28.水流從高處流向低處,同時把巖屑和土粒沖到河里,河水夾雜著這些顆粒對河岸進行磨削。在巖石較硬的地區,河水不斷向下切削,使河谷加深。在巖石土壤松軟的地區,河岸常被沖塌,泥沙石塊被流水帶走。29.奔騰的河水,會擊碎巖石和土壤,在溫度和風力的參與下,磨削、溶蝕河底和河岸,加深和拓寬河床。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時,河水所攜帶的泥沙會大量堆積下來,形成向湖或海洋伸展的形似三角形的平地,叫作三角洲。30.U型灣凹岸被侵蝕,同時凸岸有明顯的沉積現象。沙洲同樣有明顯的泥沙堆積現象,兩者很大程度都是由于河流對地表的沉積作用造成的。31.由于水對土地的侵蝕和沉積作用,造就了地球表面許多豐富、獨特的地形地貌。32.與地震和火山噴發相比,風的作用和水的作用對地形地貌的影響是緩慢的。33.植物能減弱雨水的侵蝕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