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的運動》單元知識點1.地球的內部結構(外到內):地殼、地幔、地核。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陸地和海洋組成,其中海洋面積為71%,陸地面積為29%,海洋面積遠大于陸地面積。3.地球是一個球體,地球周圍被一層厚厚的空氣(大氣層)包圍。4.地球是一顆行星。5.太陽東升,白晝開始,太陽西落,黑夜降臨,晝和夜在不停地交替出現,晝夜交替是地球常見的天文現象。6.地球上一晝夜的時間為一天(24小時)。7.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陽光照到的地方處于白晝,沒被陽光照到的地方處于黑夜。8.模擬晝夜交替現象的實驗:手電筒模擬太陽,乒乓球等球體模擬地球。通過模擬實驗,我們發現可以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假設有多種,還需結合更多的事實證據得出最后結論。學說名稱 地心說 日心說天文學家 托勒密 哥白尼相同點 地球是球形的。 天體的運動是圓周運動。不同點 地球處于宇宙的中心,地球靜止不動。 地球是運動的,繞軸自轉,24小時自轉一周。日月星辰等所有天體隨著地球轉動,并且每天做一次圓周運動。 太陽不動,處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圍繞著太陽做圓周運動。9.地球會繞地軸自轉,地軸是傾斜的(地軸是假想的,不是真實存在的)。10.地球自轉的同時還會繞太陽公轉。11.地球上不同的地區,每天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12.坐在前進的汽車上觀察窗外的樹木,樹木的運動方向是向后。13.坐在轉動的輪椅上觀察,周圍的景物的運動方向和輪椅轉動的方向相反。14.坐在地球這個“大轉椅”上,每天看到太陽和其他天體東升西落,這說明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15.東邊的北京比西邊的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16.地球自轉一周要24小時。17.日影變化與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有關。18.古人通過圭表來觀察日影的四季變化。19.正午時分,物體的影子隨四季變化呈有規律的變化。20.正午時分物體的影長的變化規律:夏至正午時分物體的影子最短;冬至正午時分物體的影子最長;春分和秋分正午時分物體的影子適中。21.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并且產生四季變化。22.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地球地軸傾斜的方向不會發生變化。23.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24.同一時間地球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25.晝夜交替對生物的影響(晝夜對生物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晝光強,黑夜光弱):有的動物適應較強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動,稱為晝行性動物,例如蝴蝶。有的動物適應弱光,主要在夜間活動,稱為夜行性動物,例如貓頭鷹、蝙蝠。白天,郁金香隨著太陽升起而開放,晚上郁金香會收攏花瓣,像這樣的還有曇花、夜來香。26.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不同的季節,一些動物會掉毛,比如北極狐在夏季和冬季都會換上不同顏色的毛。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動物會用冬眠的方式過冬,例如青蛙。一些植物到了秋冬季節會落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