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版(word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版(word版)

資源簡介

《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
?
?
?
全日制義務教育
?
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
?
教育部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修訂項目組
2010年8月
目??? 錄
?
第一部分 前言………………………………………………………………(3)
??? 一、課程性質……………………………………………………………(3)
??? 二、課程基本理念………………………………………………………(5)
??? 三、課程設計思路………………………………………………………(7)
?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9)
??? 一、總目標………………………………………………………………(9)
??? 二、分目標………………………………………………………………(9)
?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12)
??? 一、科學探究……………………………………………………………(12)
??? 二、生命科學……………………………………………………………(13)
??? 三、物質科學……………………………………………………………(22)
??? 四、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35)
??? 五、科學、技術與社會…………………………………………………(39)
?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44)
??? 一、教學建議……………………………………………………………(44)
??? 二、評價建議……………………………………………………………(48)
???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53)
???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55)
?
附錄 行為動詞………………………………………………………………(58)
?
?
第一部分?前?言
?
20世紀以來,科學進入了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形成了相對論、量子論、信息論、基因論等基礎理論,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遺傳物質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信息智能處理的圖靈計算模型和地殼構造的板塊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對自然界的全新認識。各學科領域之間呈現出相互滲透、交叉和融合的發展趨勢。科學在不斷揭示客觀世界和人類自身規律的同時,也促進了人類思維方式的發展和認識水平的提高,科學蘊含的科學精神和科學倫理已經成為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升華著人類的精神境界。與此同時,科學與技術之間出現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動,誕生了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等高技術領域,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科學和技術一方面以不斷分化的方式向縱深發展,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滲透,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綜合的統一整體。面對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深刻影響,人們迫切需要全面提高科學素養,以適應社會的要求和獲得自身的發展。與此同時,人類還面臨著資源、環境等一系列新問題,這些都對科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為了適應時代和學生發展的需要,有必要設置一門整合的科學課程,呈現各學科領域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聯系,統籌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和科學,深化對科學的理解,促進知識的遷移和科學認知的發展;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激發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對科學的興趣,培養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和價值,為認識和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世界做好準備。
?
一、課程性質
?
7至9年級科學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入門課程。
本課程在1至6年級科學課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對自然和科學的認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7至9年級是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關鍵時期。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是未來社會合格公民的必要條件,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必備基礎。科學素養包含多方面的內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本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對自然的整體認識和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發展學生在科學探究、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技術與社會等方面的認識和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用科學的知識、方法和態度解決社會與個人問題的意識,保護自然的意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7至9年級科學課程是體現科學本質的課程。
自然界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是可以被認識的。科學是認識自然最有效的途徑,其根本任務就是對自然界進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從而產生新知識。科學知識是人類經過科學探究對客觀世界和人類自身的系統認識,其表現形式包含科學事實、科學概念、科學原理、科學模型和科學理論,對自然現象具有解釋和預見的功能。科學知識的形成是一個不斷修正、不斷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觀存在的過程。個體的創新知識只有充分接受集體的評議、判斷、篩選后,才可能有選擇地被接納為共識而成為集體知識。只有充分認識到個體知識和集體知識的相互聯系和轉換,科學知識的形成才擁有堅實的社會基礎。科學可以轉化為技術,變成改變世界的物質力量。
科學是以多樣統一的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的探究活動,是建立在證據和理性思維的基礎上的,其基本動力是人類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經濟與技術發展的需求。科學探究是創造性思維活動、實驗活動和邏輯推理交互作用的過程,往往需要經過多次循環,不斷有新的發現和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推動科學的發展。科學探究過程需要科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維系。科學知識是全人類,特別是科學家探究活動的結果,它是人類智慧和勞動的結晶。科學是一項全社會的事業,每一個人都應當關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
科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科學知識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并不斷發展和進步,它不是絕對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條件與范圍內適用,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可驗證性是科學知識的重要特征,科學強調和尊重經驗事實對科學理論的檢驗。
科學活動與其他人類活動一樣,都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之上的,崇尚求真務實,要求科學工作者正確處理利益、榮譽和倫理等問題,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與科學品行,以及熱愛科學、堅持真理和創新的科學精神。因此,科學活動受到科學道德和社會一般道德的雙重約束。
基于上述對科學本質的認識,7至9年級科學課程把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作為科學素養的不可分割的四個組成部分。
7至9年級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課程。
本課程力圖超越學科的界限,統籌設計,整體規劃,強調各學科領域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聯系整合,在以下諸方面體現了課程的綜合性。
第一,注重自然科學中的統一概念和原理,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界的內在統一性。
第二,將課程內容整合為科學探究、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科學技術與社會五個部分,每個部分內容的設計也進行了一定的整合,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和科學,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
第三,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做了總體安排,使學生得到系統的科學方法的訓練。
第四,通過若干具有綜合性的當代重大課題,引導學生關注和分析與科學、技術有關的現實問題。
?
二、課程基本理念
?
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是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為此,科學課程必須:
?
(一)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
7~9年級科學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核心課程,《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規定了學生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之后所應當達到的科學素養的基本目標,體現了現代社會對公民科學素養的基本要求,為學生未來的科學學習奠定了基礎。本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無論學生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經濟條件、文化背景的差異和性別、天資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科學課程均應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努力實現因材施教,并為所有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使他們學習科學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展。
?
(二)關注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的自主發展
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是學習科學最直接和持久的內在動力,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本課程在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選基礎知識、技能與方法,創造學習科學良好的條件和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科學的魅力和樂趣。
科學教育是一個能動的過程,應當通過學生自主的學習和探究活動來實現教育目標。教師應根據《標準》發揮主導作用,隨時注意尊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奇心,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規范者,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在主動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在科學教育過程中,應理解和重視科學課程本身所蘊含的德育要素,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奠定良好的基礎。
?
(三)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科學的本質
認識科學本質有助于促進學生科學認知、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一方面,學生作為科學的終身學習者,認識科學本質有助于理解科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以及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更好地認識科學的成就、方法和局限性,正確評價科學的實用價值和社會影響,關注科學的最新進展。另一方面,作為未來社會的公民,需要認識和把握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學技術以及相關過程,需要了解與科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參與決策過程,需要理解科學作為當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了解科學團體的規則和規范,這些都是科學本質的重要方面。
?
(四)體現科學探究的精神
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本質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讓學生不只是接受一些科學的知識和結論,而是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如通過觀察與思考提出問題,通過動手、動腦、合作交流等途徑解決問題,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對他們的發展有長遠的意義。本標準所述的科學探究涉及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習方式三個層次。科學課程要體現科學探究的精神,是科學教育面向未來的必然要求。它不僅可以使學生更有意義地學習科學知識,更好地掌握科學方法,而且使學生得以親身體會科學精神的實質,培養科學的情感和態度,從而更全面地提高科學素養。
?
(五)反映當代科學成果
??? 科學在不斷發展,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科學課程要發揚重視基礎的優良傳統,也要適當地反映當代的科學成果和新的科學思想。應當讓學生了解一些他們能夠接受的現代科技知識,了解現代科學技術對改善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作用,從而使他們意識到科學與自身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立志學好科學,服務社會。
?
三、課程設計思路
?
依據課程性質和理念,本課程確定了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總目標,并提出了相應的具體目標。根據課程目標,確定了科學課程應包括以下方面內容:
統一的科學概念與原理;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自然科學中最基本的事實、概念和原理;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內容;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的內容;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學技術社會之間關系的內容。具體內容是在充分考慮適應本學段學生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以及與其他學段和相關課程銜接的基礎上精選的。
課程內容的組織根據課程基本理念所闡明的原則,突出“整合”與“探究”兩個特點。
科學課程通過對內容的整合使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和理解科學,并不刻意追求不同學科知識的綜合程度。科學課程整合的特點,一是力圖超越學科界限,保留帶有結構性的基本內容,注重不同學科領域知識、技能之間的融通與連接;二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將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過程、方法與能力進行結合與滲透,并力求反映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與關聯。內容標準各部分的具體內容目標均按科學素養這四個方面統一設置。科學課程整合的主要途徑有:統一的科學概念與原理,不同學科領域知識與技能之間的融通與連接,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以及科學探究活動等。
對科學探究的設計力求反映全面提高科學素養的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所喜愛,圍繞各部分的具體內容目標設計各種形式的探究活動,使之在要求上各有側重、相互補充,并倡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開發,使學生在科學方法與能力上獲得比較全面的訓練。
科學課程內容標準的設計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在總體上把課程內容劃分為五大部分:科學探究,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科學探究活動是培養科學觀念與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對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認識和關心科學技術的社會基礎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增強參與社會決策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等都有其獨特的作用。為此,在本《標準》中“科學探究”和“科學、技術與社會”均作為獨立的部分列入課程內容。
第二個層次是主題,例如物質科學部分劃分為常見的物質、物質的結構、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能與能源等四個主題。
第三個層次是專題,根據內容采用了多種整合方式。例如水、空氣、健康與環境等是從不同學科領域探討同一對象;又如電與磁等,保持一定的學科邏輯結構,并與其他相關學科內容相聯系。這些都可通過統一的科學概念與原理、科學探究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進行整合。
為了使本《標準》既有指導性又有靈活性,在內容標準中列出了較多的“活動建議”。這些活動帶有一定的指導性和啟發性,供教學和教材編寫過程中有選擇地采納、調整、改造和補充。
?

?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
一、總目標
?
科學課程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總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
l??????? 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
l??????? 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學會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解釋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l??????? 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l??????? 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逐步形成用科學的知識、方法和態度解決社會與個人問題的意識;
l??????? 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深化對科學的認識,關心科技進展,關注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
二、分目標
?
(一)科學探究
1.理解科學探究是獲取科學知識的基本方式,是不斷地發現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尋求證據、運用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解決問題,并通過評價與交流形成共識的過程。
2.經歷提出問題和假設,設計研究方案,獲取證據,分析和處理數據,得出結論,評價與交流的過程。
3.能用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開展學習和探索活動。
?
(二)科學知識與技能
1. 逐步加深對下列自然科學中統一的概念與原理的理解:物質、運動與相互作用,能量,信息,系統、結構與功能,演化,平衡,守恒。
2.生命科學。了解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認識生物體的基本構造、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以及人、健康、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逐步領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生物體與環境的統一和進化的觀念,認識生命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物質系統。
??? 3.物質科學。了解物質的一些基本性質,認識常見的物質運動形態,理解物質運動及其相互作用過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建立關于物質運動和物質結構的觀念,認識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的意義,會運用簡單的模型解釋物質的運動和特性。
?? 4.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了解地球、太陽系和宇宙的基本情況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了解人類在空間科學技術領域的成就及其重大意義。了解在人類生存的地球環境中陽光、大氣、水、地殼、生物和土壤等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整體,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5.具有初步的觀察技能、實驗技能、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技能、用科學語言表達和交流的技能。
6.具有初步的應用科學知識描述和解釋周圍世界的能力,以及初步的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三)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 1.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熱愛自然,珍愛生命,養成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2.不斷提高對科學的興趣,深化對科學的認識,關心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尊重科學,反對迷信;
3.求真務實、堅持真理,初步具備探究與創新意識,敢于依據客觀事實提出和堅持自己的見解,能聽取與分析不同的意見,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時勇于改變自己的觀點,初步養成善于與人交流、分享與協作的習慣,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人際關系。
?
(四)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1.初步認識科學推動技術進步、技術又促進科學發展的相互關系,初步認識社會需求是促進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
2.了解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和生產、社會中的應用,了解科學發現帶來的重大的技術發明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初步認識科學和技術的社會功能。
3.了解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對一個問題的解決可能又帶來新的問題,認識技術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了解有關正確運用科學技術的倫理問題;初步懂得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
4.了解科學技術不僅推動物質文明的進步,也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
?

?
第三部分?內容標準
?
一、科學探究
?
(一)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科學探究的方式和過程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但具有一些基本要素,如:提出科學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獲取事實與證據;解釋、檢驗與評價;合作與交流等。在符合7-9年級學生認知特點的范圍內應達到如下要求:
要素
達成目標
提出問題
能從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提出問題, 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提出的問題;
能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簡單分析,初步判斷是否適合于探究;
知道科學探究始于問題。
提出猜想和假設
能提出猜想和簡單的假設,并陳述理由;
了解猜想和假設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制定探究方案
能針對探究目的和條件,設計探究的思路,選擇合適的方法(觀察、實驗、調查、訪問、資料查詢等),制定探究方案。
獲取事實與證據
??? 能從多種信息源中選擇有關信息;
能進行一系列觀察、比較和測量;
能對獲得的事實、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能注意錯誤和誤差;
了解科學探究需要事實與證據。
解釋、檢驗與評價
能將事實與科學知識建立聯系,能注意與預想結果不一致的現象,嘗試做出合理的解釋;
評價數據的可靠性,知道實驗中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并注意減少實驗誤差;
能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資料,并與自己的探究進行比較,能提出改進探究方法的具體建議;
認識科學解釋需要基于經驗事實、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推理。
表達與交流
?能用語言、文字、圖表等方式表述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會書寫簡單的探究報告;
善于與同伴合作,能傾聽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觀點和評議,并交換意見。
?
(二)科學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1. 觀察技能。包括有目的、有重點的觀察,全面的觀察,能描述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征。
2. 實驗技能。使用基本的工具和儀器進行觀察和測量,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遵守安全操作的規則。
3. 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技能。能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資料,如:從教材或工具書中,圖書館中和利用網絡,或從有關部門獲得數據,或通過自然調查、社會調查等手段收集信息。
此外,科學探究過程始終貫穿著各種思維活動,如比較、分類、判斷、歸納、演繹、想象和分析、綜合等,在探究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技能和能力。
?
二、生命科學
?
生命科學劃分為五個主題: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 生物的新陳代謝,生命活動的調節,生命的延續與進化,人、健康與環境。
通過對本部分的學習,學生應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獲得有關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識;學會一些生命科學基本實驗技能;理解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產生的多方面的影響;關注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個人生活和人類社會的作用;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生產中的一些現象,并能解決一些較簡單的實際問題。
生命科學內容的學習有利于幫助學生領悟科學探究思想,提高觀察、實驗、調查等科學探究能力;逐步建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生物體與環境相統一以及進化等觀念;認識生命系統是復雜的開放系統,它與其他物質系統一樣具有結構層次,并遵循物質世界的一般規律。
主題1?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
本主題包括三個專題:觀察多種多樣的生物,構成生物體的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種群、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應認識到生命系統與其他物質系統一樣也是具有不同層次并遵循自然界的共同規律的;逐步理解生物多樣性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學會放大鏡、光學顯微鏡、檢索表的使用和簡單檢索表的編制;學習觀察、測量、描述、分類等科學方法。
教師應特別注意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通過具體的活動培養學生在觀察、描述、分類等方面的能力,并應注意通過有關內容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本課程目標中的“統一的科學概念與原理”的理解。
?
(一)觀察多種多樣的生物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 識別生物與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
2. 學會使用放大鏡、顯微鏡等觀察工具觀察各類生物。
3. 列舉真菌的主要特點。
?
?
根據自己的認識或收集到的生物資料,討論生物的基本特征。
用放大鏡觀察池塘或土壤中的微小生物;用顯微鏡觀察常見微生物(如酸奶中的乳酸菌,發酵面團中的酵母菌,牙穢中的各種菌等)和天然水體中的微小生物或微生物(如池塘中的變形蟲和草履蟲等)。
觀察常見的、比較典型的生物,如校園中生長的各種植物;昆蟲、青蛙、蚯蚓、鳥類等。養殖小動物或種植植物,對其形態、生活史、生活習性進行觀察,撰寫觀察報告。
觀察校園中生長的藻類、苔蘚、蕨類植物。
4. 觀察常見生物,如一些有代表性的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以及這些動物的主要特點,描述其形態和生活習性。
?
?
5.知道藻類、苔蘚、蕨類的主要特點。
6.觀察和描述常見生物的生活環境,感知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
(二)構成生物體的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學會制作簡單的臨時裝片。
2.學會繪制簡單的生物圖。
3.知道細胞的基本結構,運用細胞結構的知識解釋某些生命現象。
4.識別細菌、動物和植物細胞。
5.知道細胞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
6.知道細胞的分裂及其意義。
7.說出什么是細胞的生長與分化。
8.知道細胞分化后形成不同的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和系統。
9.知道生物可分為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
10.感受觀察工具的使用及發展對提高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的作用。
觀察洋蔥鱗莖表皮、番茄果肉等植物細胞;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等動物細胞;觀察細菌細胞的永久裝片。
?
?
?
?
?
利用植物、動物和人體組織的玻片標本、掛圖或光盤,觀察各種不同的組織。
?
?
查詢、展示光學、電子顯微鏡照片資料,討論工具和技術的創新對科學發展的作用。
?
(三)種群、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學會使用簡單的檢索表,并練習編制簡單的檢索表。
2.說出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分類等級。
?
3.識別種群。
4.列舉不同生物群落,了解生物群落的生物學意義。
5.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及功能。
6.運用生態系統的概念分析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7.了解生物圈,關注生物圈的保護。
8.感知各種生命系統都是復雜的開放系統,體驗生命系統與其他物質系統一樣,也具有層次性。
根據教師事前簡化了的或與所要分類檢索的生物相關的局部檢索表,讓學生嘗試使用自己的分類方法對6-8種生物進行分類,并編制出簡單的檢索表。
?
觀察某區域中(如腐木上)的生物群落;觀察當地的植被。
?
對池塘、森林、農田、海濱、校園等某一類型的生態系統進行調查或參觀生態村。
制作生態瓶。
?
主題2?生物的新陳代謝
本主題包括兩個專題:綠色開花植物的新陳代謝和人體的新陳代謝。
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應了解生物體的新陳代謝過程,初步了解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換,認識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一致性;認識不同進化水平及生活方式的生物具有不同的新陳代謝方式,但其本質是一樣的,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和能的轉化與守恒定律;初步建立起生物體是與外界環境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開放系統的觀念;掌握生物學常用的一些測量和實驗技能。
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一致性;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學習通過探究性實驗得出科學結論的基本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問題。
(一)綠色開花植物的新陳代謝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指認綠色開花植物的根、莖、葉的結構,說出其功能。學會觀察根、莖、葉的結構。
2.知道無機鹽和水對植物生命活動的作用。
3.說出植物體對無機鹽的吸收、運輸過程。
4.說出植物體對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過程。
5.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產物及簡要過程,認識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及其重要意義。
6.知道植物的呼吸作用。
?
7.了解植物新陳代謝原理對農業生產技術的影響。
探究莖的運輸作用。
?
?
進行缺乏水分和某些無機物(如氮、磷、鉀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
觀察蒸騰作用及其對植物體內水分上升影響的實驗。
進行葉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和檢驗植物在光照下產生氧氣的實驗。
?
?
?
探究植物種子萌發及生長旺盛時期的呼吸作用。
調查、討論當地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種子貯存和處理等農業生產中的問題。
參觀無土栽培蔬菜基地。
?
?
(二)人體的新陳代謝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描述消化系統的結構和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
2.列舉消化酶在消化過程中的作用,通過?? 酶的催化反應實驗,體驗酶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3.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過程,知道呼吸作用為人體內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4.描述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結構和血液循環過程。
5.說出血液的主要組成及其功能,知道骨髓的造血功能。
6.知道輸血應注意的事項,知道血型,認同獻血是公民應盡的義務。
7.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結構及尿的生成和排出過程。
8.概述新陳代謝中物質與能量的變化。
觀看消化系統的錄像或多媒體課件。
?
用鹽酸和唾液淀粉酶對食物進行消化的對比實驗,證明酶的重要作用及作用特點。
?
探究運動對呼吸頻率的影響。
?
?
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現象。
?
觀察血液的成份。對“血常規”化驗單進行分析討論。
調查當地義務獻血的開展情況。
?
主題3?生命活動的調節
本主題包括植物的感應性現象、動物行為、人體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基本結構及功能、人體生理活動的調節等內容。
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應認識到行為是生物體對內部或外部環境刺激所產生的一種反應,行為反應需要在多個層次上進行調節,不同類生物對環境的感應是不同的。
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是一個在內部和外部不斷進行信息交流和反饋的開放系統,而多層次的調節使其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并引導學生關注腦科學和動物行為學等科學前沿的進展。
?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列舉植物的感應性現象。
?
?
2.列舉動物行為的基本類型。
?
?
?
3.列舉人體的主要感覺器官和感受器的結構及功能。
4.說出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概述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5.列舉人體的主要內分泌腺及其功能。
6.列舉激素對生命活動調節的作用。
7.以體溫調節為例說明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及對外界其他刺激的反應(如:含羞草對觸摸的反應)。
觀察動物的取食、爭斗等行為;蚯蚓對刺激(如光、熱)的反應;螞蟻(或蜜蜂)的社群行為;鳥類的筑巢與育雛、遷徙行為;收集有關動物節律行為的資料。
?
?
探究人體某種反射現象。
收集有關腦科學研究進展的資料。
收集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病癥,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資料。
?
主題4?生命的延續和進化
本主題包括四個專題:細菌和真菌的繁殖,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殖和發育,人與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遺傳和進化。
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應認識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認識生物體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生殖和發育方式的多樣性;了解遺傳、變異現象和遺傳物質,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建立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進化的科學觀念,關注與生殖發育內容相關的科學技術的進展可能給社會帶來的影響。
?
(一)細菌和真菌的繁殖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了解細菌的繁殖形式。
2.舉例說出真菌的繁殖形式。
3.了解細菌、真菌的繁殖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
圖示細菌通過簡單的細胞分裂進行繁殖。
觀察面團的發酵,酵母的出芽生殖過程。
?
?
(二)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殖和發育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列舉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
2.知道葉芽的發育。
3.認識花的結構。知道自花傳粉植物和異花傳粉植物傳粉的不同類型和途徑。
4.描述果實、種子的形成過程。
5.說出種子萌發的過程和必要條件。
?
進行種植、人工傳粉、嫁接、扦插等實驗。收集組織培養、人工種子等植物無性繁殖技術的資料。
學會解剖和觀察花。
?
解剖和觀察果實、種子。
探究水、溫度、空氣對種子萌發過程中胚根生長快慢的影響。
?
(三)人與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說出人體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知道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過程。
3.說出人體的發育過程和各發育階段的生理特點。
4.認識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建立正確的性道德觀。
5.列舉不同進化水平的動物的生殖方式和發育過程。
6.關注動物克隆技術的進展,感知從事科學工作應有的社會責任。
提供有關性教育的錄像片,組織座談會或參觀有關展覽。
?
?
?
?
?
參觀養豬場、奶牛場。觀察蛙的變態發育。觀察雞的產卵、孵化。
收集關于動物克隆技術的相關資料。
?
(四)遺傳和進化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識別遺傳和變異現象。
2.說出遺傳物質的作用,知道DNA、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知道人的性別決定。
?
3.列舉遺傳和變異在育種方面的應用。
4.從遺傳學角度初步了解近親結婚的危害。
5.列舉常見的遺傳性疾病。
6. 關注基因工程技術應用的進展。
7.知道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列舉生物進化現象。
8.說出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觀點。
調查遺傳和變異現象,如人類某些遺傳特征。
調查優良品種對生產發展的作用。
收集近親結婚危害的資料。
收集冠心病、糖尿病等家族性病史的資料。
?
?
收集基因工程藥物、轉基因食品植物等基因工程的成果資料。
?
?
主題5?人、健康與環境
本主題包括三個專題:人體保健,健康與環境,人類與生態環境。
通過本部分的學習,學生應了解免疫的現象、類型和作用;了解常見病、傳染病的基本知識;了解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提高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自覺性;學習一些意外事故的防范和急救的基本方法;把人類及其活動放到整個生物圈中去認識,提高保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教師應注意結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實施健康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對生物圈和人類社會的影響,提高社會責任感。
?
(一)人體保健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了解健康的概念。
2.知道人體運動系統的結構、功能和保健。
3.識別免疫現象、類型。
4.列舉計劃免疫和人工免疫的事例。
?
5.說出營養素的作用,建立平衡膳食的觀念。
?
?
?
6.知道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健康的保障。了解一些生活衛生保健知識,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戒除不良嗜好(吸煙、酗酒)和遠離毒品的自覺性。
7.知道青春期衛生保健知識。
8.知道冠心病、惡性腫瘤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預防。
?
?
?
了解本地計劃免疫的實施情況;調查近年來狂犬病發病及疫苗使用情況。
讓學生記錄自己3—5天的飲食,對照科學膳食的“金字塔”分析自己的飲食是否科學合理;對肥胖、過度減肥和厭食癥、暴食癥等問題展開討論。
收集吸煙、酗酒、飲食不平衡等不良生活習慣影響人體健康的資料。
?
參觀禁毒展覽。
舉辦青春期衛生講座。
?
?
(二)健康與環境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列舉影響人體健康的重要環境因素。
2.了解傳染病的特點及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傳播三環節及預防措施。
3.列舉常見的傳染病及其預防措施。
?
4.知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有毒物質和防御措施。知道安全用藥的常識。
?
5.列舉觸電、溺水、異物堵塞氣管、蛇蟲咬傷等急救的基本方法。
?
收集乙肝、艾滋病等傳染病的資料,出專題墻報;或請有關專家做報告。
收集某種傳染病(如流感、腸炎等)流行的資料。
調查環境毒物的傳播及其在食物鏈中的富集;調查常見的中毒現象(農藥、食物、藥物、有害動物和有害植物等等)。
練習觸電、溺水、異物堵塞氣管、蛇蟲咬傷等急救的基本方法。
?
(三)人類與生態環境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認識人口過度增長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嚴重后果,了解自然環境的人口承載量。
2.認識生態平衡的現象和意義。
?
3.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及其意義。
4.了解我國生物保護與自然保護的意義和措施,增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覺性。
調查人口過度增長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嚴重后果。
制作生態瓶,討論影響瓶中生物生存時間的因素。
收集我國自然保護區的資料;收集珍稀動植物的資料;收集瀕臨滅絕和已經滅絕的動植物的資料;討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
三、物質科學
?
物質科學設置四個主題:常見的物質、物質的結構、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能與能源。
通過本部分的學習,學生應了解或理解物質科學的基本現象、概念與原理,如基本的物理和化學現象,物質存在的常見形態和基本性質,物質結構的原子模型,物質的運動及其相互作用,認識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的意義;初步學會探究物質科學的一些基本技能;關注并了解或理解物質科學在現代生活和技術中的應用及其對于社會發展的作用。
?
主題1?常見的物質
本主題包括五個專題:物質的性質,水,空氣,金屬,常見化合物。
通過本主題的學習,了解常見物質的主要的物理和化學的性質與變化;初步學會制備與收集常見氣體、配制溶液與鑒別物質等基本技能;樹立珍惜自然資源與保護環境的意識。
?
(一)物質的性質
內容目標
??????????? 活動建議
1. 區分物質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了解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如硬度、彈性、磁性、導熱性、導電性、溶解性、酸堿性等。
2.知道外界條件能影響物質的性質(如溫度、壓力等)。
3.了解物體有質量,會用天平測量質量;理解密度所反映的物質屬性,會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4.了解物質的三態及其變化的特點,如水的沸騰、晶體的熔化和凝固;能用圖像描述這些特點,知道物態變化伴隨吸熱和放熱。
5.區別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知道溶解度的意義。
?
l???????? 觀察蠟燭的燃燒過程,區別其中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l???????? 利用物質的性質分離和鑒別不同的物質,例如利用密度、酸堿性等鑒別飲用水。
實驗:測定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實驗:練習使用液體溫度計
實驗:觀察水的沸騰現象
實驗:觀察晶體熔化過程,描繪晶體熔化圖線
?
收集身邊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例子
?
?
(二)水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知道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舉例說出水對生命體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2.?知道水的三態特征,解釋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環現象。
3.?區別懸濁液、溶液和乳濁液。了解水及其他常見的溶劑
4.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初步學會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
5.了解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凈化水的常用方法。
6. 列舉我國和本地區水資源的情況和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增強節約用水的意識和防止水污染的責任感。
l???????? 研究典型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l???????? 通過觀察和查閱資料,探究自然界中雨、雪、霧、霜、露的成因。
l???????? 觀察活性炭和明礬的凈水作用。
l???????? 想象沒有水的生活。
l???????? 閱讀有關文章,討論水質對健康的影響。
l???????? 了解溶液濃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例如衣物洗滌),并根據實驗了解飽和溶液的意義與配制(例如制作咸蛋)。
?
(三)空氣
??????? ??????????內容目標
?????????? ?????活動建議
1.說出空氣的主要成分。認識空氣對人類的重要作用。
2.?通過實驗認識大氣壓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大氣壓的變化及其對生活的影響。
3.?認識氧氣、二氧化碳等物質的主要性質并列舉其用途。初步學習在實驗室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
4.?描述大氣層中臭氧層的作用和近地臭氧的危害,臭氧層破壞與環境污染,關注溫室效應的成因和溫室效應的對人類的影響
5.?列舉空氣中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主要防治方法和空氣質量指數的主要內容。
?
?
l???????? 查閱科學史了解氧氣的發現過程。
l???????? 簡單測量空氣中氧含量的比例。
l???????? 實驗: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比較它們的性質。
l???????? 觀察記錄典型物質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及其產物的性質。
l???????? 檢測人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
l???????? 收集臭氧層與人類健康關系的資料。
l???????? 用實驗估測大氣壓的大小,顯示大氣壓的方向
l???????? 討論溫室效應的利弊。
l???????? 收集、收看當地或全國重要城市的空氣質量報告;調查當地的主要空氣污染物及其來源和造成的影響。
?
(四)金屬
???????????? 內容目標
??????????????? 活動建議
1.?識別金屬和非金屬。
2.?通過典型金屬和酸、以及某些鹽的反應,認識金屬活動性順序。
3.?列舉金屬腐蝕條件和防止金屬腐蝕常用的方法。
4.?知道金屬中加入其他元素等方法可以改善金屬材料的性能,了解新型金屬材料的發展與應用。
5.?結合實例說明金屬冶煉發展對社會進步的作用。
6.?廢棄金屬對環境的影響,回收金屬的意義。
l???????? 了解金屬的展延性、導電性和導熱性等的物理性質。
l???????? 查閱我國古代使用金屬和合金的歷史資料,了解冶金史。
l???????? 探究幾種金屬活動性的順序。
l???????? 調查金屬銹蝕帶來的損失,了解常用的金屬防腐蝕的措施。
l???????? 調查本地區的金屬回收和利用的情況,并提出建議。
?
(五)常見的化合物
??????????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 區別單質和化合物、無機物和有機物,能列舉一些常見的化合物。
2.???? 認識酸和堿的主要性質,舉例說明酸和堿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對人類的影響。知道酸、堿的使用注意事項;
3.???? 說出某些常見的鹽的性質及用途(如:食鹽、純堿、碳酸鈣等)
4.???? 初步學會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測定溶液的酸堿性。
?
?
l???????? 觀察記錄典型金屬和典型非金屬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及其產物的性質。
l???????? 測定土壤的酸堿性及其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l???????? 自制酸堿指示劑。
l???????? 測定常見溶液、幾種果汁、食品、人體汗液的酸堿性。
5. 知道對生命活動具有重大意義和對經濟生活和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有機物(如:淀粉、脂肪、蛋白質、天然氣、石油、煤、塑料、橡膠、纖維等)
?
l???????? 調查日常生活中的有機物。
l???????? 調查天然氣、石油和煤在生活中的意義、使用情況,以及對環境的影響。
l???????? 鑒別常見的有機材料(如鑒別聚乙烯與聚氯乙烯,棉花與羊毛、腈綸等)。
l???????? 調查生活中塑料、橡膠、化學纖維的使用情況,調查環境污染和“白色污染”的狀況,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
主題2?物質的結構
本主題包括構成物質的微粒、元素和物質的分類三個專題。
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應了解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離子。通過了解原子結構模型,體驗建立模型的思想和方法;通過“元素周期表”認識常見的化學元素、元素符號和分類;學會某些分離混合物的基本技能;會寫常見物質的化學式;了解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
(一)構成物質的微粒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構成的。
2.?能用物質粒子模型簡要解釋物質的三態變化,體驗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
3.?了解分子運動的特點,列舉支持分子運動的證據;知道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存在。
4.?知道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
5.?初步認識核外電子對化學反應的作用。??
6. 了解對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關注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新進展。
l???????? 尋找證明分子和離子的存在的證據,觀察擴散現象。
l???????? 觀察酒精和水混合后體積的變化,體會由宏觀現象猜想物質結構的思想方法。
l???????? 測定純水、蔗糖水、NaCl溶液的導電性來說明分子、離子的存在。
l???????? 查閱資料和觀察金剛石、石墨和C60、碳納米管的結構模型,并加以比較。
?
?
(二)元素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 認識物質的多樣性,知道100多種元素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組成各種物質。
2.????????????? 認識常見元素及元素符號(H、O、C 、N 、S、 Si、 Na 、Fe 、Cu、 Cl 、Ca 、Ag 、Al 、I、 K 、P )。
3.????????????? 知道元素的簡單分類,了解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特點。
4.????????????? 知道一些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能用化學式表示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
l???????? 調查常見肥料有效成分的主要元素。
l???????? 收集人體新陳代謝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資料。
l???????? 通過查閱有關資料,說出同位素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
l???????? 閱讀元素周期表的發現及應用的典型歷史事實的資料。
?
(三)物質的分類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 區別純凈物和混合物,初步學會混合物的分離技能(過濾、蒸發、結晶和紙層析等)。
2.????????????? 能根據物質的組成,對常見物質進行分類,認識相同類別的物質通常具有相似的性質。
3.????????????? 會查閱相對原子質量表,能根據化學式計算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能進行物質組成的簡單計算。
l???????? 自制蒸餾水。
l???????? 調查和評價飲用水凈化的方法。
l???????? 粗鹽的提純。
l???????? 用紙層析方法對染料、墨水進行分離。
?
?
主題3?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
本主題包括五個專題:常見的化學反應,機械運動和力,電和磁,波,元素的循環與物質的轉化。
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應了解常見的化學反應以及遵循的質量守恒定律;認識機械運動及描述的方法、了解力的相互作用的規律;了解電路的基本組成和連接方式,理解歐姆定律,了解電磁相互作用;了解聲、光和電磁波的一些特性。通過以上的探究活動,學生應了解實驗中控制變量、歸納結論和理想化的科學方法,增強技術設計的意識和能力。
?
(一)常見的化學反應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 能說出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特點。
2.????????????? 知道在化學反應過程中伴隨能量變化。
3.????????????? 知道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
4.????????????? 知道燃燒的條件,知道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的過程,具有安全意識,了解火災自救的一般方法。
5.????????????? 知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學反應以及兩者的區別。
6.????????????? 通過實驗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來解釋常見的現象。
7.????????????? 知道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能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生成物和反應物之間的計算。
l???????? 從搜集資料中了解金屬冶煉過程中的氧化
l???????? 探究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之間的轉化。
l???????? 請地區消防部門介紹防火、滅火,了解自燃、爆炸、滅火的條件。
l???????? 調查燃燒與煤氣中毒。
l???????? 調查日常生活中對人體有益和有害的化學物質。
l???????? 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恒。
?
?
?
?
(二)機械運動和力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知道對物體運動的描述與所選的參照物有關。
2.?了解速度的定義和單位,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能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力(重力、摩擦力、彈力),并能說明其意義。
4.?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并用示意圖來表示力的三要素。
5.能描述牛頓第一定律,能用慣性解釋有關的常見現象。
6.能舉例說明二力平衡的條件和力是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
7.理解壓強的含義,能說出日常生活中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8.知道液體內部存在壓強,了解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
9.通過實驗認識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條件,并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常見現象。
10.了解流體壓強與流速的定性關系,并簡單解釋有關的現象。
l???????? 觀察周圍物體的運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l???????? 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驗證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l???????? 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l???????? 探究為什么運動的物體會停下來。
l???????? 討論:假如沒有摩擦。
l???????? 感受液體內部壓強的存在;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l???????? 探究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收集生產、生活中的有關實例。
?
l???????? 探究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制作升空氣球。
l???????? 查閱阿基米德關于浮力和帕斯卡等人測量大氣壓強的史料。
l???????? 查閱有關牛頓的生平和成就的資料并進行交流。
?
(三)電和磁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知道摩擦起電現象,了解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2.?知道電路的基本組成,會畫電路圖。
3.?會連接簡單的串聯和并聯電路,會使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量電流和電壓,知道串、并聯電路的電流和電壓特點。
4.?通過實驗了解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會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阻。
5.?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理解歐姆定律,并解決簡單的電學問題。
6.?知道磁體周圍存在磁場并能說出其證據。
7.?通過實驗認識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知道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的特點。
8.?通過實驗認識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與磁場方向、電流方向有關。
9.?通過實驗了解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10.????????????? 了解半導體和超導體及其應用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
l???????? 觀察摩擦起電現象。
l???????? 連接簡單的串、并聯電路。
l???????? 實驗:探究電路中的電阻在串聯和并聯時的電流和電壓。
l???????? 實驗: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
l???????? 用鐵屑和小磁針演示說明磁體的磁感線;用小磁針探知直線電流周圍存在磁場。
l???????? 安裝直流電動機模型。
l???????? 設計簡單的電磁控制電路。
l???????? 調查在自然界或生命活動中的電磁現象。
l???????? 查閱歐姆、法拉第、麥克斯韋、赫茲等人認識電磁現象、建立電磁理論的有關史料,感受科學發展的過程,領悟其中的科學思想、方法。
l???????? 調查電磁知識在技術中的應用和電磁學發展史中的典型事例,認識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
(四)波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了解波的簡單知識及其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
2.?知道光的直線傳播,了解相關現象(如:針孔成像原理、日食與月食的成因等)。
3.?通過實驗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現象,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4.?通過實驗了解凸透鏡成像特點,能解釋相關問題,如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樹立保護視力和用眼衛生的意識。
5.?通過實驗了解白光的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現象。
6.?知道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了解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7.?了解聲音的特性,知道響度、音調和聲源振動的關系。
8.?了解噪聲造成的聽覺危害和防止噪聲的途徑。
9.?知道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都是電磁波。
l???????? 觀察水波的現象,觀察琴弦、鼓面的振動。
l???????? 探究陽光透過樹葉縫隙成像的原因。
l???????? 實驗: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l???????? 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l???????? 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的特點。
l???????? 對學生視力、配帶眼鏡、用眼保健與衛生等情況進行調查
l???????? 觀察太陽光的色散現象。
l???????? 演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l???????? 演示響度音調與聲源振動的關系。
l???????? 對學生用耳(如使用耳機等)、耳保健與衛生等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噪聲污染情況,并提出合理建議。
l???????? 參觀博物館或查資料,了解我國古代在聲學和光學方面的成就。
l???????? 查閱現代通信技術(如電視、移動電話、同步衛星通信、激光通信、網絡等)的應用及其發展。
?
(五)元素的循環和物質的轉化
????????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知道自然界中存在眾多物質間的循環與轉化。
2.?了解自然界中氧、碳、氮的循環。
3.?舉例說出金屬、金屬氧化物、堿之間的轉化。
4.?舉例說出非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酸之間的轉化。
l???????? 了解生命和物質的循環與轉化。
l???????? 調查氮肥的種類及使用情況。
l???????? 銅與氧化銅之間的相互轉化實驗。
?
主題4?能與能源
本主題包括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能源與社會兩個專題。
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應了解各種形式的能和能源及其特點,知道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轉移或轉化。初步認識能量守恒定律。
?
(一)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結合實例了解能的多種形式(機械能、內能、電磁能、化學能、核能等)。
2.知道簡單機械(杠桿、滑輪、斜面等)的原理,用簡單機械原理解釋一些生活實例。
3.了解動能和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知道動能和勢能可以轉化以及機械能守恒的含義。
4. 用實例說明功和功率的概念和意義。能區別機械功率和機械效率。
5.描述克服摩擦做功與物體內能改變的關系,知道改變內能的途徑,知道用熱量來量度內能的變化。
6.通過實驗了解比熱容,嘗試用比熱容解釋有關自然現象。
7 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內能的轉化,認識燃料的熱值,說明生物體能量的來源和轉化。
8. 以汽油機為主例,了解熱機的工作原理。知道內能的利用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
9.探討電流的熱效應。知道用電器消耗的電能可以用電功來量度,會計算用電器消耗的電能,了解家用電器的額定功率。知道電能表及熔斷器(保險絲)的作用。
10.了解家用電器的使用以及安全用電的常識。
11.知道核能及其應用,知道放射性的應用與防護。
12.能舉出能量的轉化與轉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的實例。
13.通過實例認識能的轉化的普遍性。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初步了解“永動機”是不可能實現的。
l???????? 調查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能量轉化。
l???????? 調查生活和生產中應用機械做功的實例。
l???????? 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l???????? 討論人體運動中的簡單機械原理。
l???????? 探究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
l???????? 觀察化學反應中化學能與內能的轉化。
l???????? 討論人體能量來源及其轉化。
l???????? 觀察家用電器的銘牌,觀察電能表,調查家庭每月用多少度電,并提出節約用電措施。
l???????? 實驗:測定小燈泡(或電阻絲)的電功率。
l???????? 閱讀說明書,練習使用家用電器。
l???????? 多媒體展示或網上查詢鏈式反應和熱核反應;查閱有關放射性發現的史料;查閱核反應堆、原子彈、氫彈發明的史料。
l???????? 舉辦有關愛因斯坦生平和成就的講座。
?
?
(二)能源與社會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了解能源的分類及各類能源的特點(如水力、火力、風力、潮汐、太陽能、核能等),能區分主要的非再生性能源(例如化石燃料與核能)與再生性能源(例如水能與太陽能)。
2.?認識太陽是地球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最主要來源。了解不同能源對社會、環境與生態的影響。
3.?了解世界和我國的能源狀況,認識能源合理利用和開發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系。
4.?認識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的重要意義,樹立節能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意識。
l???????? 調查我們生活中的能源。
l???????? 調查了解太陽能、燃料電池、高溫等離子體、風力發電、海洋溫差發電、以及超導輸電等新能源和技術的開發利用情況。
l???????? 調查住宅的維持生命系統(例如供水、供電、煤氣安全…)。
l???????? 設計與制作有關利用能源的模型或方案,如簡易太陽能集熱器、節能型房屋、節能型臺燈、節能型汽車等。
l???????? 收集不同能源的優點、缺點及其用途的資料,調查過度開發不可再生能源帶來的社會問題。
?
四、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
?
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的內容劃分為兩個主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類生存的地球。
通過本部分的學習,學生應了解宇宙中存在不同層次的天體系統,知道宇宙在膨脹和演化,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上的地形、水體、大氣、土壤等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并且互相影響。
教師在本部分的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觀察、測量和識圖等基本技能,應用科學史材料使學生感悟科學探究的精神與科學探究的方法,關注當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培養學生逐步樹立關于自然界的物質性、整體性、層次性和系統性的科學思想與觀念。
?
主題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本主題包括三個專題:星空、太陽系與星際航行、銀河系和宇宙。
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觀察星空、參觀討論和課堂學習,初步了解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激發對天文現象的興趣與求知欲,初步形成科學的宇宙觀。
在本主題的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造觀察、參觀等實踐活動的條件,引導學生關注天文學和空間科學的最新發展,關心我國在航天事業上所取得的成果。
(一)星空
????? ???????內容目標
????????? 活動建議
1、通過觀察識別若干著名的星座與恒星。
2、說出陽歷和地球公轉的關系,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
3、知道陰歷與月相的關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
4、知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l???????? 使用星圖或天球儀認星。
l???????? 根據北極星辨認方向。
l???????? 查閱史料了解人類認識星空的歷史。
l???????? 觀察月相的變化。
?
(二)太陽系與星際航行
??????????? 內容目標
????????? 活動建議
1、????????????? 知道太陽和月球的概況。
2、????????????? 關注太陽活動對人類的影響。
3、????????????? 了解日地與月地的距離及運動。
4、????????????? 了解八顆行星、衛星及小行星帶。
5、????????????? 了解彗星的構成,知道哈雷彗星。
6、????????????? 知道隕星和流星。
7、????????????? 了解人類飛向太空的歷程和人類對月球和行星的探測。
8、????????????? 關注我國航天事業的成就。
l???????? 收集關于太陽與月球的資料。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太陽黑子和月球。
l???????? 收集八顆行星及小行星的資料,探討行星和衛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l???????? 討論小行星撞擊地球與恐龍滅絕的可能聯系。
l???????? 收集彗星的資料及歷史上的彗星記錄。
l???????? 收集我國和其他國家在航天事業中的成就。
?
(三)銀河系和宇宙
?????????? 內容目標
????????? 活動建議
1、????????????? 了解銀河系的構成、大小和形狀,說出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
2、????????????? 知道光年的意義。
3、????????????? 知道紅巨星、白矮星、中子星與太陽的大小和密度差別很大,知道黑洞和超新星爆發。
4、????????????? 了解宇宙是由大量星系構成的。
5、????????????? 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脹的、演化的。
6、????????????? 從宇宙的演化、恒星的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的演化中領悟人與自然的關系。
7、????????????? 知道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發展,領悟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l???????? 觀看有關的錄像資料,訪問有關的網站。
l???????? 查閱托勒密、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人的有關事跡,體會科學家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l???????? 收集與交流中國有關天文學成就的資料。
?
主題2?人類生存的地球
本主題包括五個專題:地球、地殼運動和地形變化、土壤、地球上的水體、天氣與氣候。
本主題的學習中,要盡可能采取活動形式讓學生認識大自然,了解自然界中的地形、大氣、水體、土壤等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同時也要引導學生認識人類的活動會對地形、大氣、水體、土壤等產生影響。
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調查訪問,對當地的環境和資源問題有所了解,并能通過科學探究對解決這些問題提出設想。
(一)地球
??????????? 內容目標
活動建議
1、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在地球儀和地圖上確定某地的經緯度位置。
3、知道當地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是隨季節而變化的。
4、學會繪制簡單平面示意圖。
5、關注衛星遙感技術和衛星定位儀的應用。
l???????? 查閱有關史料,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漫長歷程。
l???????? 用多種方法論證地球是個球體。
l????????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小地球儀,演示地球的運動。
l???????? 觀測和記錄正午太陽高度角。
l???????? 觀看電子地圖和遙感圖像。
?
(二)地殼運動和地形變化
??????????? 內容目標
?????????? 活動建議
1、????????????? 知道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
2、????????????? 知道沉積巖、巖漿巖和變質巖是組成地殼的三類巖石。
3、????????????? 了解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引起了地形的變化。
4、?????????????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
5、????????????? 了解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關注人類如何提高防震減災能力。
6、????????????? 知道板塊學說的要點,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
7、????????????? 知道泥石流發生的條件和危害。
8、?????????????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主要地形。
l???????? 有條件的地區可進行野外考察,尋找地形變化的證據。
l???????? 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巖、巖漿巖和變質巖。
l???????? 收集有關火山、地震的資料,討論人們如何提高防震減災的能力,在地震多發地區進行防震演習。
l???????? 查閱張衡發明地動儀的史料。
l???????? 查閱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學說的資料,加深對板塊學說的理解,領悟科學精神。
l???????? 用泥土或其他材料制作簡單的地形模型,并繪制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
?
(三)土壤
?????????? 內容目標
?????????? 活動建議
1、?知道土壤由水分、空氣、礦物質和腐殖質構成,具有不同的質地和結構,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不同性狀的土壤對植物生長有不同的影響,植被對土壤有保護作用。
3、?關注全國和當地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的情況及其危害性。
4、?懂得保護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
l???????? 用實驗證實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氣,討論土壤中的礦物質和腐殖質的來源。
l???????? 用實驗驗證不同性狀的土壤對植物生長的不同影響。
l???????? 了解當地土壤的基本特點、土地利用現狀和問題。
l???????? 調查當地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的情況并分析原因尋找對策。
?
(四)地球上的水體
??????????? 內容目標
????????? 活動建議
1、?知道水體的分類和比例。
2、?知道自然界中水循環的主要環節。
3、?通過讀圖了解世界和我國水資源的分布。
4、?關注世界和我國淡水資源的嚴重危機。
5、關注水體污染和防治。
6、說出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l???????? 將各種水體的數量按比例繪制圖表。
l???????? 分析各大洲水資源的差異及原因。
l???????? 分析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的特點和原因。
l???????? 調查當地水利工程。
l???????? 收集并交流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等我國重大的水利工程的資料。
l???????? 調查并探討當地保護水資源的措施。
?
(五)天氣與氣候
???????????? 內容目標
?????????? 活動建議
1、????????????? 聯系生活經驗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2、????????????? 知道太陽是引起地球天氣與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
3、????????????? 知道測量氣溫、降水量、風力、風向、濕度和氣壓的方法與儀器。
4、????????????? 知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
5、????????????? 列舉主要的氣象災害和防災減災的措施。
6、????????????? 關注各種媒體發布的天氣預報。
7、????????????? 關注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l???????? 討論天氣與氣候對人類的影響。
l???????? 模擬演示大氣降水的凝結過程。
l???????? 使用儀器測量氣溫、降水量、濕度、風向等。
l???????? 收集天氣諺語并嘗試進行解釋。
l???????? 收看電視臺播發的衛星云圖并嘗試預報天氣變化的趨勢。
l???????? 調查當地氣候的特點和氣象災害的影響。
?
五、科學、技術與社會
?
本部分包括四個主題: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科學技術史,技術設計和當代重大課題。在教材編寫和教學中,它們應滲透到內容標準其他各部分的內容之中。
通過學習這部分內容,學生應了解科學與技術、科學與社會、技術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了解科學技術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了解技術設計的過程,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進而逐步認識科學的本質,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培育科學精神。
教師在涉及到本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應結合具體的情景或實例,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的途徑,力求將科學、技術與社會聯系在一起,將今天的科學技術與其歷史發展聯系在一起,將人、自然與社會有機地關聯在一起,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緊密地結合起來。
?
主題1?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教師應該結合現實的或歷史的實例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從技術、經濟和社會與文化的更廣闊的視野去認識科學的本質。
?? 1.初步了解科學與技術的區別。
2.知道科學能促進技術的發展,技術也為科學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3.知道科學是全社會的事業,它的發展需要社會多方面的關心和支持。
4.知道科學進步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
5.知道技術創新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
???? 為達到上述目標,以下的建議可供參考:
l??????? 討論電磁感應定律與發電機、電動機技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說明科學與技術的區別。
l??????? 討論發現和發明的不同意義和相互關系。
l??????? 列舉技術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和貢獻的實例。
l??????? 討論信息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依賴關系。
l??????? 討論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等。
?
主題2?科學技術史
(一)科學技術史在科學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科學技術史能提供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的歷史背景、探索歷程和典型案例,這有助于:
●通過科學家獲得成功與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案例,使學生體會到探索自然奧秘、作出技術創新的樂趣和艱辛,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增強信心和勇氣,培養為獲得真知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和科學態度;
●啟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科學過程、方法、概念、原理的理解,幫助他們實現科學知識的建構,形成正確的科學觀點;
●使學生感受到科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但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發展,而且已有的結論也可能被修正,科學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
●使學生了解到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前人如何處理競爭、利益與合作之間的復雜關系,如何處理道德與倫理規范、價值因素、社會責任、繼承與發揚、成果共享和榮譽分配等現實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行為準則,提高綜合素質;
●增進學生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系的理解,揭示科學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發展規律及其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巨大杠桿作用,同時使學生了解到科學創新往往要打破當時被普遍接受的觀念,可能遭遇來自傳統觀念和習慣勢力等多方面的阻力,一些科學家為此犧牲了個人的幸福乃至生命,從而引導學生體會科學家追求真理的勇氣和科學的人文內涵。
應當強調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中適當引入科學技術史,主要是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一種補充手段,因此不應作為新的知識點來考核,其教學效果應當通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來體現。
?
(二)科學技術史融入科學課程的若干建議
1.把科學技術史有機地融入科學課程,是當今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界所大力提倡的,但在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所以需要強調科學技術史融入科學課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要避免對科學傳奇故事的過分渲染,如阿基米德的澡盆、伽利略的斜塔、牛頓的蘋果和瓦特的壺蓋等。雖然這些故事使學習變得有趣,但對正確地理解科學的探索過程與方法往往并無裨益,因為它們有的過分強調了科學發現的偶然性,忽略了科學發展的歷史條件、實際背景和必然性;有的過于簡單化,忽略了科學發現中的繼承性和真正有價值的思維過程。
3.科學技術史融入科學課程時,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例如在關于慣性定律的部分,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伽利略將真實實驗和思想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理解他的實驗是為了檢驗一個科學假設是否正確,不一定全面介紹伽利略的生平和學術成就。
4.作為學生的擴展性閱讀材料,或作為科學技術活動素材,可引導學生查閱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科學家及發現和發明的歷史資料,形成相應的讀書報告或調研報告,以鍛煉收集和整理資料、提出和論證觀點、書面和語言表達等能力。
5.融入科學課程中的科學技術史內容以有助于學生理解科學、提高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與此同時,教材編寫者和教師也應不失時機地介紹我國古代一些曾長期在世界居于領先地位并產生了深遠影響的科學技術成就和科學思想方法,使學生在獲得科學教育的同時也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6.教材編寫者應適當地在教師參考用書中編寫有關的科學技術史內容供教師選用,對如何將這些材料融入課程也應適當提出建議。
?
主題3?技術設計
技術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工藝知識、技術期望、工具儀器設備、能源和材料去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
技術素養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人們對技術的性質及歷史的了解,具備技術的基本動手能力,以及能夠嚴謹地思考有關技術發展問題的習慣。
知曉技術設計的過程和環節,并初步具有技術設計能力,是學生具有技術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技術設計能力是技術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給21世紀提供技術創新型的人才支撐,必須注重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培養學生的技術設計能力。
在科學課程中,并不設置獨立的技術設計章節,但在一些科學探究活動中會涉及模型、教具、儀器等的制作,以及解決實際問題方案的制定等,這實質上都涉及到技術設計的問題,應有機地貫穿在教學中。 
??? 技術設計的模式是多種多樣的,設計過程包含若干主要環節,例如:確定一個技術課題;提出設計建議,可行的實現方案和選擇;實施方案,制造模型或原型樣機;對方案及樣品進行評價和交流;進一步改進設計,直到完善。
教師應該通過具體的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技術設計能力。例如:
l??????? 知道技術設計在技術活動中的重要性。
l??????? 知道技術設計活動過程的主要環節。
l??????? 能初步按技術設計過程來制作簡單的作品或提出設計方案。
l??????? 通過收集近現代工程技術史中的案例,討論技術設計在技術發明和改進中的重要性
l??????? 設計和制作地球儀模型,直流電機模型,制作標本等。
l??????? 利用簡單機械(杠桿、滑輪、輪軸、齒輪、斜面)的工作原理,學習設計實用的裝置或玩具等來培養技術設計能力。
?
主題4?當代重大課題
當前時代的重要特征是科學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科學化,面對科學在社會中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轉播,人們迫切需要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具體問題和滿足社會需要。
同時,每當科學技術有新的進展時,都會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和引發廣泛的爭辯,對社會的變革和進步產生重大影響。過去的歷史已有結論,但當今科學與技術的新進展對社會經濟生活等領域中的影響程度還有待證實,因此將當代重大課題列入課標內容,對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有其深刻的意義。
本主題有很強的綜合性和趣味性,但內容一定要準確。應允許不同觀點和辯論,為學生提供分析綜合性問題能力的機會。
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產生了這樣認識:一是認為只要繼續發展科學,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越來越強,因此生活就會越來越好。另一種認識認為在科學成功的背后,潛在的危機正在顯現,在過度開發大自然的同時,也將動搖人類生存的根基。兩派的爭論各有學術研究的成果和觀點,但也有深層次、多方面的背景,人類將在人文精神的協調下尋找發展的平衡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下面列舉一些當代重大課題的例子,供老師們理解本章節的要求時參考,可根據具體情況加以選擇和融合在具體的教學中,也可請專家來做報告等靈活多樣的方式來實現,但不要占據過大的比例和時間。
l??????? 關注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
l??????? 關注我國的自然災害和防災、減災的主要措施。
l??????? 關注現代農業技術對提高農業生產的作用。
l??????? 關注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l??????? 關注新材料的發展和應用。
l??????? 關注新能源的發展和應用。
l???????? 關注空間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
科學課程的實施,應在教學、評價、教材的編寫以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方面力求體現本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整合與探究的特點。
教育行政部門、教學研究機構、校長和教師應充分認識到, 7~9年級科學課程是一門新設置的課程,在實施中需要以創新和開拓精神不斷適應、建設和完善。
教育行政部門和校長需要結合實際制定有力的支持政策,在教學評價、教研指導、師資配備、教師培養和培訓、經費保障、校內資源開發和完善、社會資源協調等方面加強管理和支持。
教學研究機構應加強科學課程的教學研究,及時總結和交流經驗,盡力解決教師在科學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幫助教師不斷提高實施科學課程的專業化水平。
科學課程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不斷接受新的知識、方法和理念,注意積累經驗、加強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之間的交流,通過互幫互學、校本教研、短期培訓和其他形式的繼續教育,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水平。
?
一、教學建議
?
科學課程的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共同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積極主動地探索、認識自然界。教師應充分理解科學課程的理念、目標和內容,充分了解作為學習者的學生,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問題,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和幫助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始于他們在生活實踐中對自然界的認識,而不是單純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接受。因此,應該關注學生的已有認知對科學學習的影響,借助各種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認識已有認知和經驗的局限性,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一)注重引導學生形成對自然和科學的整體認識
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整體,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與自然有關的問題大多是綜合的,當代科學各領域之間呈現出相互滲透、交叉和融合的發展趨勢,這是設置本課程的重要依據,也是科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出發點。
科學課程的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識自然事物所需要的整體眼界,為學生提供了解自然界的機會,通過統一的科學概念與原理、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等基本內容和角度,把自然科學各分支領域的“部分”內容重組在學習主題的“整體”之中,特別是要注重科學事實、概念和原理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形成對自然和科學的整體理解,建立開放型的知識結構;應統籌安排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科學方法的訓練;應較為全面地關注和分析與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生活問題,使學生獲得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科學的好奇心,引導他們逐步形成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意識,形成誠實、客觀、嚴謹、理性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自然觀和科學觀。
?
(二)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和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科學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教師對此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并適當地創設教學環境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科學探究。
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應以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訓練,使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獲取事實證據、作出解釋和評價、討論交流的各種過程中,逐步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形成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對教學中所涉及的基本的科學過程與方法,應結合實例形象生動地加以說明,并注意橫向聯系,從而不斷增進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探究活動的設計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注意從學生熟悉的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聯系生活實際,充分利用各種器具和材料開展活動。教師要重視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關注他們的思維過程和行為方式,引導他們“動手”和“動腦”相結合,主動思考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思考事實證據和科學結論之間的關系,幫助他們學習建立科學模型,逐步養成質疑、反思的科學思維習慣。
學生的探究活動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有些探究活動是完整的,有些只包含部分要素,但無論何種形式,均須體現科學探究的基本思想和特征。在科學探究的教學和活動中,除了親身參與收集證據、得出結論這種形式之外,還可以采取分析已有的科學探究案例,從中學習與領會前人的成功經驗、失敗教訓和創新過程。科學探究的教學僅憑課堂教學是不夠的,應將其延伸到課外綜合實踐活動中去,并充分開發和利用校園及校外科學教育資源。
教師應對學生的探究活動給予適當的指導,指導與開放的程度要適合學生的能力發展水平。科學探究中每一個要素的目標和整體的目標都是分層次的,隨著教學的進展,目標和層次應逐步提高。如科學探究的問題可以分為以下層次:學生根據教師、教材或其他途徑給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學生從所提供的問題中得到啟發而提出新的問題;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目標和層次不同,教師的指導作用也不同。隨著學習的深入應使探究教學的開放程度逐漸提高。
?
(三)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積極情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這是當今科學教育界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也是本課程的基本目標之一。
教師應該從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入手,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通過多方面實例展現科學的價值和魅力,特別強調學過科學之后,人們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不同了,進而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用科學的知識、態度和方法去處理所面臨的問題;通過介紹科學的發展歷程使學生體會“科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系統”等基本觀點;通過介紹科學家勤于探索、不畏艱辛、獻身科學的事跡深化學生對科學精神的理解,激勵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獻身科學的志向;通過從多個方面揭示人與自然的關系,引導學生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明確意識并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行為習慣。
科學探究過程通常要求細心、嚴謹、準確、規范,有些過程需要多位參與者合作完成,教師應注意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師還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不僅要認識自然、學習科學,還可以去欣賞自然、科學的奇妙與優美,并從中得到陶冶。
?
(四)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應當認識到,只有將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與學習科學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科學課程中加強探究教學有利于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但探究教學不是科學教學中的唯一方式,它應該與其它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在教學中,教師應將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認知特點、教師個人教學技能、現代化教育技術以及教學資源等方面綜合起來考慮,從整體上考慮預期的學習結果,有針對性地選擇實現整體優化的教學方式和策略。在采用某種具體教學方式時,也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過程和措施隨時進行調適、優化,不僅重視教師“教”的教學策略,而且要重視學生“學”的學習策略,注重符合學生學習科學的認知規律和特點,這樣才能發揮這種教學方式的最佳效果。
?
(五)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和相互間的交流合作
教師應創造一個使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科學學習的環境,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這個環境中,教師應了解學生的興趣、原有的認識、經歷及其所關心的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活動。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并采取相應的做法和措施。例如: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小組里的每一個學生可以分別承擔不同的角色。
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式進行開放性的討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營造學生之間相互尊重、開誠布公的氣氛,使學生學會理性、客觀地對待他人的看法和觀點,既勇于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并對他人的錯誤觀點提出質疑,又勇于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接受更合理的科學觀點和解釋。
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合作中進行學習,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使學生認識到合理分工的重要性,各盡所長、互幫互學,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師應使所有學生都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尊重學生的各種不同見解和經驗,保護學生的探究熱情,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性。
?
(六)科學課程的教學應有一定的靈活性
由于不同地區、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多種差異,科學課程的教學要真正符合實際,就應該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首先,教師在使用科學教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分析和處理教材。例如,為了便于學生觀察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可以根據本地區生物生長的特點,調整教材內容的前后順序,或選取不同的生物進行觀察。
其次,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認識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進行教學,要為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分析和討論等活動留出充足的時間。如果學生對某項探究活動特別感興趣,或者探究過程中學生又發現了新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究,教師應鼓勵學生課外繼續進行研究。有時在某個概念或原理的教學中,教師發現學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難,應當適當調整教學的預設方案,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中發現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應給予及時的肯定,使他們樹立學好科學的信心。
?
(七)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緊密結合
科學教學應當是開放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
通過課外活動,學生不僅可以豐富經驗、開闊視野、活化知識,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展各種活動,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培養創新意識和提高實踐能力。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和校內外的實際情況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例如,開展科學技術小組活動和參觀博物館、科學技術館、動植物園、農業生產基地、工廠等。
?
二、評價建議
?
科學課程是一門改革創新力度很大的新課程,要特別倡導廣大教育工作者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不斷嘗試,創建與科學課程相配套的評價體系。
?
(一)評價目的
科學課程的評價有多方面的目的和功能,如:通過評價讓學生明確最重要的學習目標;總結學生的學習成績,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從而激勵學生并促使他們更有效地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和家長對他們進步的關注;幫助教師和家長了解學生學習狀況、過程和需求;確定學生個體學習水平,作為分類和選拔的依據;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的優勢與不足,從而改進教學。
?
(二)評價原則
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保障科學課程的順利實施,應遵循如下原則:
1. 導向性原則。評價應以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評價目標要與課程目標一致,評價的內容和方式要有利于引導教師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教育,增進學生對科學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尤其是高利害考試,要體現本課程整合和探究的特點。
2. 多元化原則。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評價方式要多樣化,要根據評價目標和內容選用合適的評價方式。
3. 科學性原則。評價工具要精心設計,評價程序必須科學規范,以保證評價所依據的信息客觀、準確,確保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 發展性原則。評價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通過評價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評價要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幫助教師全面準確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反思和改進教學。
5. 公平性原則。評價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避免因民族、地域、風俗、性別等差異導致評價結果的偏差。
?
(三)評價內容和方式
依據課程標準進行評價,必須全面關注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從總體上講,評價的內容應包括科學探究,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以及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認識四個方面,并突出對學生綜合科學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評價。
1.對科學探究的評價
對科學探究的評價重點,是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探究能力和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無論是科學探究能力還是對科學探究的理解,都涉及到應用基本概念進行深層推理,對應著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過程,因此,評價尤其需要創設真實的探究情境,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教師應該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包括課堂提問、實踐活動、書面測試、個人成長記錄、連續觀察與面談等,以真實可靠地反映學生科學探究學習的狀況。教師要特別注意傾聽和理解學生的回答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從中獲取反映學生科學探究水平的信息。
在紙筆測驗中,可以通過以下策略,對科學探究進行考查:?
科學探究的考查應依賴于真實的、有探究價值的、符合學生探究的科學問題,使評價真正考查出學生理解的深度和能力的水平。
科學探究的要素,是科學探究評價的具體內容,可以是全面和整體性的考查,也可以是分要素的考查。如:設置一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解決情境,可以考查學生提出猜想和假說的能力,也可以考查在事實證據的基礎上運用已有知識和推理對有關現象或成因作出解釋、判斷和結論的能力,還可以考查分析、比較和辨別不同的科學解釋以及科學規范地表達交流、論證科學探究過程與結果的能力。
科學實驗能力,是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科學實驗能力的考查,重點定位在設計和實施科學實驗。
2.對科學知識與技能的評價
評價科學知識的依據,是內容標準在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三個部分提出的目標要求。要注重從整體上評價學生對科學內容的理解與應用,著重評價學生對科學概念和原理等科學課程核心內容的領會、掌握和應用情況,以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的發展狀況。技能的評價目標包括觀察技能、實驗技能、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技能等方面。根據科學課程的特點,要特別注重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評價學生對統一概念和核心概念的理解。例如,對物質概念的認識,包括物質的存在形態、物質特性和物質結構,其中存在形態包括生命形態和非生命形態,非生命形態包括場的形態和一般實物形態。
第二,評價學生能否從統一的科學概念的角度理解學科的核心概念。例如,從自然界運動的角度理解機械運動、電磁運動、化學變化、生命運動、思維運動等。
第三,對科學知識和技能的評價要盡量融合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景中。注重評價學生綜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對技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坻区| 池州市| 拉萨市| 余姚市| 镇坪县| 屏南县| 道孚县| 灵璧县| 石林| 南康市| 福贡县| 绥宁县| 静海县| 彰武县| 四子王旗| 沽源县| 南安市| 宕昌县| 唐河县| 重庆市| 白沙| 定兴县| 嘉义市| 峨山| 宾川县| 三台县| 顺昌县| 沧州市| 乐至县| 吉安县| 星座| 北辰区| 新乡市| 东乡族自治县| 清徐县| 周宁县| 凤阳县| 盱眙县| 崇明县| 浮山县| 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