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傍水而居》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通過日本漁民的生產生活以及水城威尼斯的繁榮與面臨的問題,理解傍水而居人們的生產和日常生活狀態;(2)針對這些地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設想。2、能力目標:(1)通過收集相關材料,培養收集、檢索、分析資料并運用于課堂學習的能力;(2)通過對各種圖片、地圖的觀察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3)通過區域特征的描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樹立可持續發展和因地制宜的觀念,培養愛家鄉、愛水的思想感情;(2)理解水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上,樹立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之美。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重點講述日本漁民的生產生活及其變化,讓學生認識“魚文化”;介紹威尼斯的形成、興衰與面臨的危機等。教學難點:理解“水”在不同地區生成不同區域特點的作用,確立和諧的人地觀。三、教學方法:活動法、講授法、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五、課時安排:2課時六、教學過程設計:耕海牧魚 水上都市【導入新課】:問題激趣:你對日本有哪些了解呢?學生自由回答承接:讓我們一同走進耕海牧魚之日本。【新課教學】:(一)耕海牧魚1、日本的地理位置問題:日本在哪里呢?地理特征如何?講解:日本位于東亞,是一個地域狹小,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島國。日本國土南北狹長,領土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及其附近的島嶼組成。同時也位于太平洋的西北部,與中國、韓國、朝鮮隔海相望,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引導看世界地圖)2、日本的漁業資源讀圖:由日本的漁港分布圖可以看出,日本什么比較發達?講解:沿海多優良港灣,漁港密布,可見日本漁業資源非常豐富。問題:為什么日本的漁業資源如此豐富呢?講解: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的漁業生產大國。最大的漁場是北海道漁場,寒流和暖流交匯,餌料充足,魚類資源豐富。分析:暖流是從緯度低的海域流到緯度高的海域,寒流是從緯度高的海域流向緯度低的海域。暖寒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物質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兩種洋流匯合還可以形成“水障”,阻礙魚類游動,使得魚群集中。(指圖分析)補充:世界四大漁場: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紐芬蘭漁場、秘魯漁場,前三個是暖寒流交匯而形成的,最后一個是秘魯寒流海水上泛而形成的。3、日本的“魚文化”承接:優越的地理位置,漁業資源豐富,加之日本有著悠久的捕魚歷史,在長期人與海共存、與漁業共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魚文化”。問題:說一說你在哪些地方,哪些方面感受到了日本的“魚文化”?(學生自由回答)講解:日本的魚文化的表現:生產方面:水產加工廠、制冰廠、造船廠、漁船發動機、制網廠、漁具廠等;生活方面:以魚為主食;(自稱是一個徹底的食魚民族,干、生、煎、烤、腌等各種魚的吃法都有,而且注重色形美,有人說,日本菜是用眼睛吃的)文化方面:文字、藝術作品、語言、習俗活動。(帶有“魚”字旁的文字;雕塑中有大量以魚為素材的精美藝術品;甚至諺語中也有許多通過魚的形象、習性等;每年3月3日有傳統的男孩節,也稱為“鯉魚節”,有男孩子的家庭都要在門前掛上鯉魚旗,還有“鮑魚祭”、“蝦祭”等慶祝活動,來慶祝豐收和感謝海洋的恩賜)4、日本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其措施承接:早期,漁民們主要是在沿海地帶捕魚。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造船業的發展和捕魚專置與技術的進步,遠洋捕撈發展迅速。但漁民的煩惱也越來越多。閱讀教材86頁白色方框里漁民的煩惱,思考影響日本漁業捕撈的因素有哪一些?講解:1)世界燃料價格的上漲,使捕魚的成本大大增加;2)世界各國對海洋資源的重視,使日本漁民只能在本國海域范圍內捕魚;3)填海造陸和經濟發展破壞了魚類生長和繁殖的場所;4)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了沿海的水質,使海產品無法食用。前兩項因素來自國際社會,后兩項來自日本國內承接:為保護漁業資源,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講解:1)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管理法,設定禁漁期,并對捕撈器械、捕撈方法作出規定,避免過度捕撈,使漁場有休養生息的時機。2)制定一系列海洋環保法律法規,限制廢水排放,保護沿海水質,為魚類的生長提供無污染的環境。3)大力發展人工養殖,建設“海洋牧場”。拓展延伸:這幅圖片反映出在現代漁業發展中有哪些問題 (展示漫畫)講解:近年,我國很多海域出現過度捕撈的現象,使漁業資源持續衰退。魚類大量減少,海洋漁業出現效益下滑、漁船停駛、漁民收入下降等嚴重問題,已成為影響漁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不因素。敘述:因此,我國實行“休漁期”的政策。休漁期是國家為了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魚類的繁殖生長期內暫停捕魚的時期。補充:象山的休漁期一般在每年的6月16日到9月16日。9月16日會舉行盛大的開漁節活動。(展示象山開漁節圖片)(二)水上都市承接:我們走進同樣傍水而居的水上都市——威尼斯。威尼斯位于哪里呢?講解:威尼斯地處意大利的東北部,地中海的北岸,是一座美麗的水上古城。1、因水而生敘述:有人說:威尼斯古城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因水而憂。這句話,我們該如何理解呢?補充閱讀資料:威尼斯是世界是最奇特的城市之一。它位于一個瀉湖的中央,一邊是意大利本土,另一邊是狹長的亞得里亞海,南部是地中海。城市建在水道縱橫交錯的一系列島嶼之上。公元400年時,威尼斯的首批移民為了躲避來自北歐的倫巴人的侵襲,逃到了這片沼澤般的島嶼上。很快小島就擁擠不堪。但是,威尼斯人并沒有回到干燥的陸地上,而是將島嶼不斷擴展。他們把木桿或木樁深深插入瀉湖的淤泥里,在這些支撐物上建造起自己的家園。后來他們發現淤泥的下面是堅固的粘土,就用一層層石頭和厚木板來加固木樁,這樣在水面上造就了大片陸地,城市隨著逐漸地擴大、繁榮起來。問題:請簡要說明威尼斯是如何形成的?講解:威尼斯原來是亞得里亞海的100多座島嶼組成的島嶼群,后來其祖先在此建造家園,島嶼相連成為城,以水為通道。2、因水而興問題:威尼斯是如何興旺起來的?講解:地處地中海東北部,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貿易中心,從而日益興起。補充說明:引導看世界地圖,地中海是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貿易要道,威尼斯在地中海的東北部有深入歐洲內陸,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一度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商業城市。居民多以商業和航海業為生,馬可波羅就是從這里出發到中國的,還有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也反映了這一特色。3、因水而美承接:后來土耳其人截斷了通往東方的貿易路線,歐洲人又開辟了新航線,地中海作為貿易通道的地位日益下降,威尼斯是否因此衰落下去呢?(沒有,旅游業繁榮)敘述:水城因水而美,可以發展旅游業。威尼斯以什么吸引眾多的游客呢?講解:威尼斯之美就美在獨特的水城風光。在威尼斯,水為道路舟為車,沐浴在海風中的古老建筑物以其無窮的魅力讓人懷舊、讓人遐想。此番美景吸引了各國游人。補充介紹: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藝術名城。全城有教堂、鐘樓、修道院、宮殿、博物館等藝術及歷史名勝450多處。 共有120座各式教堂,120座鐘樓,64座修道院,40多座宮殿 。雄偉壯麗的圣馬可大教堂始建于829年,重建于1043到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據說其中埋葬了耶酥門徒圣馬可而得名。威尼斯共有400余座各式各樣的橋。這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古跡之一——嘆息橋。(此橋為當年犯人被押赴刑場時的必經之路,故稱為“嘆息橋”。)大型的公共汽車---交通船;單槳平底木船--專載游客小結:因水而美的威尼斯作為旅游勝地,依然保持著繁榮。4、因水而憂承接:然而,因水威尼斯古城也面臨著生存的危機。他們有什么呢?講解:海水倒灌與水位上漲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侵蝕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響到整個城市的結構。補充資料:從20世紀初葉至今,威尼斯城已經在瀉湖中下沉了23厘米,如今一旦到了漲潮的時候,城市里的街道和廣場就經常被淹沒在水里。城中心的世界上著名的圣馬克廣場一年中有200多天被海水淹沒。海水灌注法 : 這項計劃總耗資1.17億美元,需要挖12個直徑為30厘米、深為700米的大洞,再將海水注入其中。這項計劃將使“水城”升高30厘米,幾乎相當于威尼斯在過去300年中下沉的水平。“摩西”工程: “摩西”工程于2003年開工,計劃修建79道水下屏障。當漲潮威脅威尼斯時,可以將這些水下屏障升高。整個工程預計在2010至2011年間完成,總耗資52億美元。 5、總結與思索:(1)課文描述了兩種傍水而居的人們的生活,請歸納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2)水對傍水而居的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有哪些有益的影響?水又給人們帶來哪些負面的影響?(3)學了這節課說說你有什么感受與體會。【作業布置】: 完成作業本相應練習。七、板書設計:八、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