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6.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兩課時)學案(含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6.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兩課時)學案(含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兩課時)
(一) 學 生 版
【時空坐標 】
【知識梳理】
【知識梳理】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背景(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概況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 召開。各界代表622人參加。決議①大會一致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②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等幾個重要文件③大會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為主席等【易錯】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但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憲法。(2)中國人民政府第一次會議召開時間1949年10月1日決議①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綱領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職③任命 為政務院總理,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3)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和政策基礎。2.標志——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3.意義(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新民主主義向 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2)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紀元。【點撥】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中國歷史進入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新時期。但并不標志著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標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人民政權的鞏固 1.背景 (1)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仍在進行人民解放戰爭的后期作戰。(2)新中國必須完成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克服財政經濟上的巨大困難。(3)美國發動侵朝戰爭給中國帶來安全危害。2.措施(1)土地改革(1950年夏--195年春)①原因: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尚有約占總數三分之二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之下。②過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 》,到1953年春,除了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③意義:農民從封建土地關系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劃重點】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確立了個體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穩定物價,統一財經①為了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黨和政府進行了“ ”和“米棉之戰”。②為了從根本上穩定物價,政務院通過采取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求甚解】穩定物價的實質是人民政府與不法資本家爭奪市場領導權的斗爭;統一財經的實質是確立國家統一的財經管理體制。(3)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1953年7月)原因①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②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 ”,入侵朝鮮③美軍第七艦隊侵入中國臺灣海峽,阻擾中國人民解放臺灣④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派兵援助經過經過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把美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 》上簽字意義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造就了國內前所未有的團結統一和社會穩定。【釋義】“三八線”:是位于朝鮮半島 ( https: / / www. / s wd=%E6%9C%9D%E9%B2%9C%E5%8D%8A%E5%B2%9B&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4uWTkmhnvny79mWNhuWDv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jcYnW6kPWmdnj64P1TsnWRz" \t "_blank )上北緯38度 ( https: / / www. / s wd=%E5%8C%97%E7%BA%AC38%E5%BA%A6&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4uWTkmhnvny79mWNhuWDv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jcYnW6kPWmdnj64P1TsnWRz" \t "_blank )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日本投降 ( https: / / www. / s wd=%E6%97%A5%E6%9C%AC%E6%8A%95%E9%99%8D&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4uWTkmhnvny79mWNhuWDv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jcYnW6kPWmdnj64P1TsnWRz" \t "_blank )后,成為大韓民國 ( https: / / www. / s wd=%E5%A4%A7%E9%9F%A9%E6%B0%91%E5%9B%BD&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4uWTkmhnvny79mWNhuWDv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jcYnW6kPWmdnj64P1TsnWRz" \t "_blank )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https: / / www. / s wd=%E6%9C%9D%E9%B2%9C%E6%B0%91%E4%B8%BB%E4%B8%BB%E4%B9%89%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4uWTkmhnvny79mWNhuWDv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jcYnW6kPWmdnj64P1TsnWRz" \t "_blank )的臨時分界線,通稱“三八線”。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你”三者各有側重。“另起爐灶”解決的是對外交往中的基本準則問題,“一邊倒”解決的是對外交往中的策略問題。2.外交成就(1)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2)日內瓦會議召開I954年 會議召開。目的和平解決朝鮮與印度支那問題。結果由于美國的阻撓,未能解決朝鮮問題。 問題得以政治解決。意義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顯示了剛剛登上國際舞臺的新中國堅持正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愿望和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所起的積極作用。(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提出1953年l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 。1954年6月,周恩來與印度、緬甸總理發表聯合聲明中確認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后將“平等互惠”改為“平等互利”;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改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也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易混】三大外交政策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二者都是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體現,但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別,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點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歷史上是發展同所有國家外交關系的基本原則,它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特點。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當今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應當弘揚的原則。(4)萬隆會議召開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 舉行。成果周恩來提出“ ”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意義這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亞非會議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進展。 【點撥】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人們把萬隆會議所反映的亞非人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友誼的精神,稱為“萬隆精神”。巧學妙記 新中國外交成就一對原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則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個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兩個會議: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一五計劃”(1)背景:1953年,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 。【釋義】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4%BE%E4%BC%9A%E4%B8%BB%E4%B9%89%E6%94%B9%E9%80%A0 / 5608039" \t "_blank )完成,是新民主主義社會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6%B0%E6%B0%91%E4%B8%BB%E4%B8%BB%E4%B9%89%E7%A4%BE%E4%BC%9A / 8829370" \t "_blank )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1949年我國建立的是新民主主義社會,這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2)內容:“一化三改”①集中力量優先發展 ,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的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 的社會主義改造。(3)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并舉。(4)意義:(1)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我國基本建立。(2)到1957年,一五計劃指標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釋義】贖買政策:中國共產黨在全行業公私合營后采取定息制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E%9A%E6%81%AF%E5%88%B6%E5%BA%A6 / 7163839"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即按合營時的資本家股份資產,由國家在一定年限內,每年付給資本家一般為資產總額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B5%84%E4%BA%A7%E6%80%BB%E9%A2%9D / 71651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5%的利息,同時對資方從業人員保留高薪。“贖買政策”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有利于逐步把資本家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點撥】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和平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這種“和平過渡”既不是由企業公私合營到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過渡,也不是由初級國家資本主義到高級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而是由生產資料私有制到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過渡。二、 制定憲法——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1.制定: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在 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內容:①它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 原則。②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點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奠定了基礎。人大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人大的主要職能是立法權、監督權、人事任免權、重大事項決定權。【總結】【點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政體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國家結構形式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在單一制國家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些制度完整、系統地構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圖解】1949年新中國國旗設計稿征集圖案1949年7—8月,新政協會議籌備會公開征集國旗圖案,一個月內收到2992副。最終曾聯松的設計經部分修改后被采用,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的五星紅旗誕生。【拓展】開國大典上為何要“54門禮炮鳴28響”?
54門禮炮象征著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54個民族,28響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到1949年領導人民英勇奮斗的28年,是28年黨史的贊禮。【圖解】新中國鞏固政權四大舉措【圖解】土地改革【圖解】“銀元之戰”【圖說】抗美援朝烈士陵園1951年初,東北軍區籌建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碑后面是烈士墓,安葬著黃繼光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BB%84%E7%BB%A7%E5%85%89" \t "_blank )、楊根思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D%A8%E6%A0%B9%E6%80%9D" \t "_blank )、邱少云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2%B1%E5%B0%91%E4%BA%91" \t "_blank )等123 位志愿軍烈士。墓區東南側有大型畫廊和烈士紀念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已經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的基地。【圖解】“一邊倒”外交政策【圖解】新中國第一份國書毛澤東、周恩來共同簽署的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王稼祥的國書,圖書后有“國字第一號”字樣。【圖解】“求同存異”的含義同異①遭遇同:都遭遇過殖民國家的侵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②任務同:都面臨著民族獨立和發展本國經濟的任務。③愿望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釋義】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特點【圖解】三大改造【圖解】“一化”和“三改”【圖解】1954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表決票”票面為粉色,正面印有漢、蒙、藏、維吾爾族四種文字。2018年憲法修正案表決票上還有哈薩克、朝鮮、彝、壯共八個民族文字。【圖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1)人民性: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形式。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2)代表性:我國的各政黨、階級、階層、地區、民族等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3)全權性:實行一院制,人民代表大會在國家政權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權性。(4)黨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治制度。堅持共產黨的執政黨的地位。
【重難突破】
重點1 1954年憲法與《共同綱領》的異同
《共同綱領》 1954年憲法
不同點 背景 新中國成立前夕 人民政權得到鞏固,經濟得到恢復發展,“一五”計劃的開展
目的 鞏固民主革命成果,實行人民民主專政 加強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調動人民的積極性
制定機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體現原則 人民民主的原則 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
特點 具有過渡性、革命性。即體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特點,具有開創性和劃時代的意義 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具有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特點
作用 對新中國的各項工作起到了規范和指導作用 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
相同點 都為新中國的政權鞏固和經濟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以及憲法保障;都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國家的性質和各項制度
例1[河南信陽2022模擬]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1949年《共同綱領》在內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A.規定的國家權力機關不同 B.規定的國家政治體制不同
C.規定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D.規定的社會形態和體現的原則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共同綱領》。1949年《共同綱領》 ( https: / / www. / s wd=%E3%80%8A%E5%85%B1%E5%90%8C%E7%BA%B2%E9%A2%86%E3%80%8B&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在建國初期起到臨時憲法的作用,《共同綱領》是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大的職責。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 https: / / www. / s wd=%E5%85%A8%E5%9B%BD%E4%BA%BA%E6%B0%91%E4%BB%A3%E8%A1%A8%E5%A4%A7%E4%BC%9A&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https: / / www. / s wd=%E3%80%8A%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AE%AA%E6%B3%95%E3%80%8B&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D項正確。A、B兩項是兩者的不同,但不是根本不同;C項是兩者的共同之處。故選D項。
【易錯點撥】本題易錯選B項。1954年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在內容上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 https: / / www. / s wd=%E5%85%A8%E5%9B%BD%E4%BA%BA%E6%B0%91%E4%BB%A3%E8%A1%A8%E5%A4%A7%E4%BC%9A&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是最高 國家權力 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 https: / / www. / s wd=%E4%BA%BA%E6%B0%91%E4%BB%A3%E8%A1%A8%E5%A4%A7%E4%BC%9A%E5%88%B6%E5%BA%A6&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1954年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 ( https: / / www. / s wd=%E4%BA%BA%E6%B0%91%E6%B0%91%E4%B8%BB&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 和 社會主義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 社會主義 類型的憲法。
重點2 正確區分過渡時期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這段時間是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這一時期不僅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還要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
民主革命的任務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新中國在鞏固政權和恢復國民經濟的斗爭中,有許多斗爭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主要有:追殲國民黨殘余軍隊和武裝土匪、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取締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丑惡現象、沒收官僚資本、清除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進行工礦企業的民主改革等,但這其中的許多斗爭同時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抗美援朝是民主革命反帝斗爭的繼續,但不是遺留下來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級人民政權、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在經濟上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為此進行的斗爭有: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建立各級人民政府、進行三大改造、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
例3 [ 福建廈門2022聯考] 新中國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運動是
消滅國民黨主力 B.農業合作化
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建國初鞏固人民政權的措施。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屬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要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所謂民主革命遺留任務,是指民主革命時期的革命任務在新中國成立后還沒有完成,需要去徹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國民黨主力在三大戰役后已被消滅;抗美援朝不是遺留下來的任務。農業合作化屬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土地改革屬民主革命遺留任務,故選D項。
重點3 全面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特點
(1)開放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和平的原則,也是發展的原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能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充實和豐富。
(2)包容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適用于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也適用于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既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也適用于發達國家;既適用于國家間的政治關系,也適用于國家間的經濟關系。
(3)平等性:強調所有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應該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體現了處理國家間關系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4)創新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維護世界和平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礎,它的提出和運用,被譽為國際關系史上的重要創舉。
2.內在聯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歷史整體。
(1)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核心和基礎。
(2)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前提和保證。
(3)平等互利是實現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條件,是各國經濟、貿易關系的基本出發點,同時也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政治基礎。
(4)和平共處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目標。前四項原則是實現和平共處的根本基礎和前提條件,只有遵循前四項原則,才能實現和平共處則。
典例3[江蘇徐州新沂2022模擬]1953年12月,中印兩國政府就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了解決中印關系的五項原則,這五項原則之后受到亞非各國人民的普遍贊同,同時獲得了國際上的廣泛好評,被稱為“亞洲的憲章”。“五項原則”有如此反響緣于(  )
A.新中國的外交逐漸走向成熟 B.中印之間的問題具有代表性
C.符合各國共同利益及價值取向 D.二戰后兩極格局的發展變化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外交政策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是國家利益。中國和印度以及國際社會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認可是因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符合各國共同的利益以及價值取向,C是最根本的原因,C項正確;ABD選項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排除ABD項。
【模擬測試】
1.[浙江寧波2022考前測試]某文件的第三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取消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沒收官僚資本歸人民的國家所有,有步驟地將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保護國家的公共財產和合作社的財產,保護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及其私有財產……”下列關于該文件的解讀正確的是
A.標志著黨的工作中心由鄉村轉移到了城市
B.成為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和施政綱領
C.確立了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向和途徑
D.使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廣東2022模擬押題(二)]下圖為國畫大師李可染創作于1952年的新年畫《工農勞模北海游園大會》。該作品
A.體現了文人畫的特點 B.體現了“雙百”方針
C.是對勞動者的重視 D.表明已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3.[江蘇常州2022模擬]朝鮮戰爭的第五次戰役結束后一個月,中美雙方開始了停戰談判。周恩來就此次談判做出了全面指示:“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抗美,是保家衛國,是當行的愛國主義的正義戰爭;援朝,則是社會主義國家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周恩來這番話說明當時我國談判的出發點是( )
A.盡可能履行國際主義義務 B.在和平環境中建設新中國
C.堅守并擴大已有戰略成果 D.堅決抗擊美帝國主義侵略
4.[名校聯盟山東省優質校2022模擬]如圖為連環畫《證券大樓的戰斗》描繪的建國初期發生在上海街頭的一幕。它體現了當時上海人民渴望
A.統一財政經濟 B.穩定市場物價 C.沒收官僚資本 D.緩解經濟危機
5.[廣東深圳2022名校聯考]下圖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年畫《燒舊契》。該年畫
A.說明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 B.反映了農民從封建束縛中解放
C.突出了農民政治上的自由權利 D.描述了喜迎合作社豐收的場景
6.[江蘇2022考前打靶卷]下圖為李可染創作的新年畫《新得的黃牛》,年畫上的題詩為: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黃牛;犁椎繩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東頭;只要咱們加油干,往后吃穿不用愁。關于該畫的解讀,最準確的是( )
A.農民對美好生活充滿希望 B.農民擁護農業合作化運動
C.農村貧困得到了徹底解決 D.農村生產力發展出現質變
7.[重慶2022十質檢]新中國“一五”計劃期間,重慶對全民所有制的累計投資達8.269億元,其中重工業投資達4.91億元,輕工業投資達5514萬元。重慶塑料廠、長壽電、長壽化工)等7個建設項目被納入全國“一五”計劃的156個重點工程。這體現了
A.重慶戰略地位的突出 B.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
C.三大改造的重要成果 D.合理的工業布局形成
8.[湖南衡陽2022三模]1953年,毛澤東同農村工作部負責人談話中指出:搞農貸,依法減免,興修小型水利等,“這些都是好事。但是不靠社會主義,只在小農經濟基礎上搞這一套,那就是對農民行小惠。這些好事跟總路線、社會主義聯系起來,那就不同了,就不是小惠了。”此時強調農村工作意在
A.徹底地廢除封建土地制度 B.使農業社會化與工業化發展相適應
C.鞏固工農聯盟的政權基礎 D.組織起來改變農業生產的落后條件
9.[湖北部分重點中學2022模擬]讀下邊的宣傳畫《農業合作社里的老社員》,下面的四句詩為“年近七旬老社員,自報奮勇有承擔;精心飼養肥豬壯,眾人異口同聲贊”,該畫作
A.反映了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精神風貌B.凸顯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成果
C.展現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民眾風貌D.說明包干到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10.[遼寧沈陽2022三模]建國初期,周恩來在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議上說:“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雖然是一場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轉變的辦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實行社會主義……將來是‘階級消滅,個人愉快’。就是說采取逐步過渡的辦法,做到‘水到渠成’”。與此思想相符合的是新中國
A.開展土地改革 B.實現工業化 C.實行公私合營 D.鎮壓反革命
11.[江蘇睢寧2022三模]如圖是新中國初期的幾幅宣傳畫,意在說明,新中國的成立
A.體現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成果
B.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C.凸顯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
D.彰顯了社會新風尚和社會文明
12.[湖南2022四大名校名師團隊猜題(A)]1954年赫魯曉夫訪華,他在旅順大連參觀時要求修建5個紀念物,其中有2個是用以紀念日俄戰爭期間的俄國將領,中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加以拒絕。這反映出當時
A.中蘇關系逐步走向惡化 B.中國外交堅持獨立自主原則
C.兩國對日方針有所分歧 D.兩國奉行“求同存異”方針
13.[江蘇南通如皋2022臨門一腳]周恩來在這次會議上利用了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他為18個月后的亞洲之行和為亞洲政治家們連續來北京作友好訪問打下了基礎。此次會議
A.維護了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穩定 B.和平解決了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
C.為國內建設贏得有利的國際環境 D.打破了美國孤立封鎖中國的陰謀
14.[天津河西2022二模]1954年12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提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用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任務已經結束。但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仍然需要存在。”這一轉變從本質上反映了我國
A.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 B.從政治上向社會主義過渡
C.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全面展開 D.政治協商會議的職能發生轉變
15.[江西2023第一次摸底]下述數據說明1956年底,全國農村和城市的一組數據( )
項目 農村入社戶 手工業者入社 私營工業者入社人數 私營商業者入社
比例 96.3% 90.49k 99.06% 85.8%
A.新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 B.我國私有制度已經被取消
C.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已完成 D.社會主義工業化成就巨大
16.[湖北襄陽2022適應考(一)]如圖所示為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發的“一五”計劃成就的報道。該報道的內容
A.彰顯了新中國的制度優勢 B.反映了當時經濟建設的冒進傾向
C.體現了國民經濟逐漸恢復 D.印證了社會主義陣營的穩固壯大
【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
1.【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中對新中國的相關政策規定,可得出這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結合所學,1949年9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將來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成為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和施政綱領,B項正確;A項是七屆二中全會,排除A項;C項是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排除C項;1956年,中共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主統一的方針,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排除D項。
2.【答案】C
【詳解】該作品描繪的是工農勞動模范游覽北京北海公園的場景,體現了國家對勞動模范的肯定,故C項正確;傳統文人畫與本畫的風格明顯不同,排除A項;“雙百”方針是1956年提出的,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社會主義制度,排除D項。
3.【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抗美,是保家衛國,是當行的愛國主義的正義戰爭;援朝,則是社會主義國家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和所學知識可知,抗美援朝是保家衛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當侵略者傷亡慘重,被追求和的時候,那么我們就得審時度勢,把戰爭停下來,爭取在和平的環境中進行新中國的建設,B項正確;A項盡可能履行國際主義義務,只是抗美援朝出發點之一,根本出發點是在和平環境中建設新中國,排除A項;CD項與材料中“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不符,排除CD項。
4.【答案】B
【詳解】根據題目中的“證券大樓”、“取締銀元投機”等信息,表明與題目相關的事件是“銀元之戰”,這是中國政府為穩定物價采取的重要舉措,B項正確;統一財政經濟、沒收官僚資本、緩解經濟危機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C、D項。
5.【答案】B
【詳解】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焚燒舊契體現了新中國對封建土地剝削的廢除,把農民從封建束縛中解放出來,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生產力發展,排除A項;材料不能反映農民政治權利,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豐收場景,排除D項。
6.【答案】A
【詳解】根據“只要咱們加油干,往后吃穿不用愁”可知這幅年畫中農民認為只要努力干活就能吃穿不愁,所以是體現了農民對美好生活充滿希望,A項正確;根據“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黃牛”可知這幅畫反映的應該是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無關,排除B項;“得到了徹底解決”、“出現質變”的說法過于絕對夸張,排除CD項。
7.【答案】B
【詳解】據題意可知,新中國“一五”計劃期間,重慶的重工業投資遠遠超過輕工業,這體現了國家在“一五”計劃期間有限發展重工業的戰略,B項正確;這體現的是重慶迎合國家戰略方向,并不是重慶的戰略地位突出,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計劃,而非三大改造的成果,排除C項;僅根據重慶的投資情況無法體現合理的工業布局的形成,排除D項。
8.【答案】B
【詳解】毛澤東認為如果在小農基礎上實行農貸,依法減免,興修小型水利等,對國家發展意義較小,但是如果立足于總路線、社會主義方向發展農業,則于國家大有利益,這主要是因為社會主義下的農業能夠為工業提供原料,推動工業化發展,B項正確;1947年以來的土改局部廢除封建土地制度,1950-1952年期間的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項;材料不是強調政治,排除C項;改變農業落后局面并未突出社會主義性質,排除D項。
9.【答案】C
【詳解】材料中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是三大改造的內容,從“年近七旬老社員,自報奮勇有承擔;精心飼養肥豬壯,眾人異口同聲贊”可得出當時人們積極投入到國家建設中,因此展現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民眾風貌,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農業生產合作社,不是人民公社,也不是包干到戶,排除AD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業,不是工業,排除B項。
10.【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建國初期,黨和政府“采取逐步的和平轉變的辦法”,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革命,與新中國實行公私合營的思想相符,C項正確;開展反封建的土地改革與“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革命不符,排除A項;“階級消滅,個人愉快”指的是社會主義革命而非實現工業化,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內容與鎮壓反革命、鞏固新政權等無關,排除D項。
11.【答案】D
【詳解】宣傳畫從科教文衛以及政治制度建設方面宣傳了新政權建立之初的社會風尚和社會文明,D項正確;A項片面解讀材料,排除;通過宣傳畫無法看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排除B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排除C項。
12.【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政府斷然拒絕蘇聯在中國修建場館紀念侵略者的要求,反映出中國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蘇關系逐步走向惡化的一個具體事例,并非整體趨勢,排除A項;建國初期中蘇結盟、對抗美日同盟的方針政策一致,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蘇聯奉行大國沙文主義,并非兩國在努力“求同”,排除D項。
13.【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推動了會議的圓滿召開,為國內建設贏得有利的國際環境,C項正確;材料與維護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穩定的說法無關,排除A項;萬隆會議與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無關,排除B項;D項是新中國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建交有關,排除D項。
14.【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結束了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任務,從本質上反映了我國在政治上向社會主義過渡,B項正確;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了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使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排除A項;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才全面展開,排除C項;政治協商會議職能發生轉變是具體表現,不是本質,排除D項。
15.【答案】A
【詳解】題中材料反映了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步占據主導地位,意味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度基本建立,A項正確;此時三大改造并沒有全部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度還一定程度地存在,B、C兩項不正確,均排除;材料并沒有涉及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信息,排除D項。
16.【答案】A
【詳解】由材料“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發的一五計劃成就”“我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成績輝煌”可知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化建設成就突出,充分彰顯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一五計劃的成就,大躍進運動體現出經濟建設的冒進傾向,排除B項;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出國際背景,無法得出社會主義陣營的發展情況,且這一時期中蘇關系出現裂痕,排除D項。
(二)教 師 版
【時空坐標 】
【知識梳理】
【知識梳理】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背景(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概況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各界代表622人參加。決議①大會一致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②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幾個重要文件③大會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等【易錯】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但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憲法。(2)中國人民政府第一次會議召開時間1949年10月1日決議①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綱領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職③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3)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和政策基礎。2.標志——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3.意義(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2)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紀元。【點撥】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中國歷史進入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新時期。但并不標志著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標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人民政權的鞏固 1.背景 (1)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仍在進行人民解放戰爭的后期作戰。(2)新中國必須完成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克服財政經濟上的巨大困難。(3)美國發動侵朝戰爭給中國帶來安全危害。2.措施(1)土地改革(1950年夏--195年春)①原因: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尚有約占總數三分之二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之下。②過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3年春,除了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③意義:農民從封建土地關系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劃重點】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確立了個體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穩定物價,統一財經①為了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黨和政府進行了“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②為了從根本上穩定物價,政務院通過采取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求甚解】穩定物價的實質是人民政府與不法資本家爭奪市場領導權的斗爭;統一財經的實質是確立國家統一的財經管理體制。(3)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1953年7月)原因①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②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③美軍第七艦隊侵入中國臺灣海峽,阻擾中國人民解放臺灣④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派兵援助經過經過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把美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意義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造就了國內前所未有的團結統一和社會穩定。【釋義】“三八線”:是位于朝鮮半島 ( https: / / www. / s wd=%E6%9C%9D%E9%B2%9C%E5%8D%8A%E5%B2%9B&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4uWTkmhnvny79mWNhuWDv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jcYnW6kPWmdnj64P1TsnWRz" \t "_blank )上北緯38度 ( https: / / www. / s wd=%E5%8C%97%E7%BA%AC38%E5%BA%A6&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4uWTkmhnvny79mWNhuWDv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jcYnW6kPWmdnj64P1TsnWRz" \t "_blank )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日本投降 ( https: / / www. / s wd=%E6%97%A5%E6%9C%AC%E6%8A%95%E9%99%8D&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4uWTkmhnvny79mWNhuWDv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jcYnW6kPWmdnj64P1TsnWRz" \t "_blank )后,成為大韓民國 ( https: / / www. / s wd=%E5%A4%A7%E9%9F%A9%E6%B0%91%E5%9B%BD&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4uWTkmhnvny79mWNhuWDv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jcYnW6kPWmdnj64P1TsnWRz" \t "_blank )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https: / / www. / s wd=%E6%9C%9D%E9%B2%9C%E6%B0%91%E4%B8%BB%E4%B8%BB%E4%B9%89%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4uWTkmhnvny79mWNhuWDv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jcYnW6kPWmdnj64P1TsnWRz" \t "_blank )的臨時分界線,通稱“三八線”。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你”三者各有側重。“另起爐灶”解決的是對外交往中的基本準則問題,“一邊倒”解決的是對外交往中的策略問題。2.外交成就(1)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2)日內瓦會議召開I954年日內瓦會議召開。目的和平解決朝鮮與印度支那問題。結果由于美國的阻撓,未能解決朝鮮問題。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意義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顯示了剛剛登上國際舞臺的新中國堅持正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愿望和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所起的積極作用。(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提出1953年l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6月,周恩來與印度、緬甸總理發表聯合聲明中確認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后將“平等互惠”改為“平等互利”;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改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也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易混】三大外交政策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二者都是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體現,但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別,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點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歷史上是發展同所有國家外交關系的基本原則,它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特點。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當今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應當弘揚的原則。(4)萬隆會議召開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萬隆舉行。成果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意義這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亞非會議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進展。 【點撥】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人們把萬隆會議所反映的亞非人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友誼的精神,稱為“萬隆精神”。巧學妙記 新中國外交成就一對原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則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個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兩個會議: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一五計劃”(1)背景:1953年,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釋義】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4%BE%E4%BC%9A%E4%B8%BB%E4%B9%89%E6%94%B9%E9%80%A0 / 5608039" \t "_blank )完成,是新民主主義社會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6%B0%E6%B0%91%E4%B8%BB%E4%B8%BB%E4%B9%89%E7%A4%BE%E4%BC%9A / 8829370" \t "_blank )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1949年我國建立的是新民主主義社會,這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2)內容:“一化三改”①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的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3)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并舉。(4)意義:(1)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我國基本建立。(2)到1957年,一五計劃指標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釋義】贖買政策:中國共產黨在全行業公私合營后采取定息制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E%9A%E6%81%AF%E5%88%B6%E5%BA%A6 / 7163839"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即按合營時的資本家股份資產,由國家在一定年限內,每年付給資本家一般為資產總額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B5%84%E4%BA%A7%E6%80%BB%E9%A2%9D / 71651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5%的利息,同時對資方從業人員保留高薪。“贖買政策”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有利于逐步把資本家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點撥】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和平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這種“和平過渡”既不是由企業公私合營到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過渡,也不是由初級國家資本主義到高級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而是由生產資料私有制到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過渡。二、 制定憲法——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1.制定: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在北京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內容:①它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②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點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奠定了基礎。人大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人大的主要職能是立法權、監督權、人事任免權、重大事項決定權。【總結】【點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政體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國家結構形式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在單一制國家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些制度完整、系統地構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圖解】1949年新中國國旗設計稿征集圖案1949年7—8月,新政協會議籌備會公開征集國旗圖案,一個月內收到2992副。最終曾聯松的設計經部分修改后被采用,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的五星紅旗誕生。【拓展】開國大典上為何要“54門禮炮鳴28響”?
54門禮炮象征著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54個民族,28響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到1949年領導人民英勇奮斗的28年,是28年黨史的贊禮。【圖解】新中國鞏固政權四大舉措【圖解】土地改革【圖解】“銀元之戰”【圖說】抗美援朝烈士陵園1951年初,東北軍區籌建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碑后面是烈士墓,安葬著黃繼光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BB%84%E7%BB%A7%E5%85%89" \t "_blank )、楊根思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D%A8%E6%A0%B9%E6%80%9D" \t "_blank )、邱少云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2%B1%E5%B0%91%E4%BA%91" \t "_blank )等123 位志愿軍烈士。墓區東南側有大型畫廊和烈士紀念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已經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的基地。【圖解】“一邊倒”外交政策【圖解】新中國第一份國書毛澤東、周恩來共同簽署的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王稼祥的國書,圖書后有“國字第一號”字樣。【圖解】“求同存異”的含義同異①遭遇同:都遭遇過殖民國家的侵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②任務同:都面臨著民族獨立和發展本國經濟的任務。③愿望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釋義】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特點【圖解】三大改造【圖解】“一化”和“三改”【圖解】1954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表決票”票面為粉色,正面印有漢、蒙、藏、維吾爾族四種文字。2018年憲法修正案表決票上還有哈薩克、朝鮮、彝、壯共八個民族文字。【圖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1)人民性: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形式。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2)代表性:我國的各政黨、階級、階層、地區、民族等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3)全權性:實行一院制,人民代表大會在國家政權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權性。(4)黨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治制度。堅持共產黨的執政黨的地位。
【重難突破】
重點1 1954年憲法與《共同綱領》的異同
《共同綱領》 1954年憲法
不同點 背景 新中國成立前夕 人民政權得到鞏固,經濟得到恢復發展,“一五”計劃的開展
目的 鞏固民主革命成果,實行人民民主專政 加強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調動人民的積極性
制定機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體現原則 人民民主的原則 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
特點 具有過渡性、革命性。即體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特點,具有開創性和劃時代的意義 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具有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特點
作用 對新中國的各項工作起到了規范和指導作用 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
相同點 都為新中國的政權鞏固和經濟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以及憲法保障;都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國家的性質和各項制度
例1[河南信陽2022模擬]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1949年《共同綱領》在內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A.規定的國家權力機關不同 B.規定的國家政治體制不同
C.規定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D.規定的社會形態和體現的原則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共同綱領》。1949年《共同綱領》 ( https: / / www. / s wd=%E3%80%8A%E5%85%B1%E5%90%8C%E7%BA%B2%E9%A2%86%E3%80%8B&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在建國初期起到臨時憲法的作用,《共同綱領》是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大的職責。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 https: / / www. / s wd=%E5%85%A8%E5%9B%BD%E4%BA%BA%E6%B0%91%E4%BB%A3%E8%A1%A8%E5%A4%A7%E4%BC%9A&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https: / / www. / s wd=%E3%80%8A%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AE%AA%E6%B3%95%E3%80%8B&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D項正確。A、B兩項是兩者的不同,但不是根本不同;C項是兩者的共同之處。故選D項。
【易錯點撥】本題易錯選B項。1954年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在內容上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 https: / / www. / s wd=%E5%85%A8%E5%9B%BD%E4%BA%BA%E6%B0%91%E4%BB%A3%E8%A1%A8%E5%A4%A7%E4%BC%9A&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是最高 國家權力 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 https: / / www. / s wd=%E4%BA%BA%E6%B0%91%E4%BB%A3%E8%A1%A8%E5%A4%A7%E4%BC%9A%E5%88%B6%E5%BA%A6&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1954年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 ( https: / / www. / s wd=%E4%BA%BA%E6%B0%91%E6%B0%91%E4%B8%BB&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 和 社會主義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 社會主義 類型的憲法。
重點2 正確區分過渡時期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這段時間是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這一時期不僅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還要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
民主革命的任務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新中國在鞏固政權和恢復國民經濟的斗爭中,有許多斗爭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主要有:追殲國民黨殘余軍隊和武裝土匪、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取締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丑惡現象、沒收官僚資本、清除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進行工礦企業的民主改革等,但這其中的許多斗爭同時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抗美援朝是民主革命反帝斗爭的繼續,但不是遺留下來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級人民政權、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在經濟上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為此進行的斗爭有: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建立各級人民政府、進行三大改造、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
例3 [ 福建廈門2022聯考] 新中國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運動是
消滅國民黨主力 B.農業合作化
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建國初鞏固人民政權的措施。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屬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要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所謂民主革命遺留任務,是指民主革命時期的革命任務在新中國成立后還沒有完成,需要去徹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國民黨主力在三大戰役后已被消滅;抗美援朝不是遺留下來的任務。農業合作化屬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土地改革屬民主革命遺留任務,故選D項。
重點3 全面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特點
(1)開放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和平的原則,也是發展的原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能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充實和豐富。
(2)包容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適用于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也適用于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既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也適用于發達國家;既適用于國家間的政治關系,也適用于國家間的經濟關系。
(3)平等性:強調所有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應該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體現了處理國家間關系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4)創新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維護世界和平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礎,它的提出和運用,被譽為國際關系史上的重要創舉。
2.內在聯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歷史整體。
(1)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核心和基礎。
(2)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前提和保證。
(3)平等互利是實現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條件,是各國經濟、貿易關系的基本出發點,同時也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政治基礎。
(4)和平共處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目標。前四項原則是實現和平共處的根本基礎和前提條件,只有遵循前四項原則,才能實現和平共處則。
典例3[江蘇徐州新沂2022模擬]1953年12月,中印兩國政府就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了解決中印關系的五項原則,這五項原則之后受到亞非各國人民的普遍贊同,同時獲得了國際上的廣泛好評,被稱為“亞洲的憲章”。“五項原則”有如此反響緣于(  )
A.新中國的外交逐漸走向成熟 B.中印之間的問題具有代表性
C.符合各國共同利益及價值取向 D.二戰后兩極格局的發展變化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外交政策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是國家利益。中國和印度以及國際社會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認可是因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符合各國共同的利益以及價值取向,C是最根本的原因,C項正確;ABD選項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排除ABD項。
【模擬測試】
1.[浙江寧波2022考前測試]某文件的第三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取消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沒收官僚資本歸人民的國家所有,有步驟地將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保護國家的公共財產和合作社的財產,保護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及其私有財產……”下列關于該文件的解讀正確的是
A.標志著黨的工作中心由鄉村轉移到了城市
B.成為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和施政綱領
C.確立了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向和途徑
D.使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中對新中國的相關政策規定,可得出這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結合所學,1949年9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將來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成為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和施政綱領,B項正確;A項是七屆二中全會,排除A項;C項是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排除C項;1956年,中共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主統一的方針,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排除D項。
2.[廣東2022模擬押題(二)]下圖為國畫大師李可染創作于1952年的新年畫《工農勞模北海游園大會》。該作品
A.體現了文人畫的特點 B.體現了“雙百”方針
C.是對勞動者的重視 D.表明已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答案】C
【詳解】該作品描繪的是工農勞動模范游覽北京北海公園的場景,體現了國家對勞動模范的肯定,故C項正確;傳統文人畫與本畫的風格明顯不同,排除A項;“雙百”方針是1956年提出的,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社會主義制度,排除D項。
3.[江蘇常州2022模擬]朝鮮戰爭的第五次戰役結束后一個月,中美雙方開始了停戰談判。周恩來就此次談判做出了全面指示:“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抗美,是保家衛國,是當行的愛國主義的正義戰爭;援朝,則是社會主義國家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周恩來這番話說明當時我國談判的出發點是( )
A.盡可能履行國際主義義務 B.在和平環境中建設新中國
C.堅守并擴大已有戰略成果 D.堅決抗擊美帝國主義侵略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抗美,是保家衛國,是當行的愛國主義的正義戰爭;援朝,則是社會主義國家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和所學知識可知,抗美援朝是保家衛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當侵略者傷亡慘重,被追求和的時候,那么我們就得審時度勢,把戰爭停下來,爭取在和平的環境中進行新中國的建設,B項正確;A項盡可能履行國際主義義務,只是抗美援朝出發點之一,根本出發點是在和平環境中建設新中國,排除A項;CD項與材料中“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不符,排除CD項。
4.[名校聯盟山東省優質校2022模擬]如圖為連環畫《證券大樓的戰斗》描繪的建國初期發生在上海街頭的一幕。它體現了當時上海人民渴望
A.統一財政經濟 B.穩定市場物價 C.沒收官僚資本 D.緩解經濟危機
【答案】B
【詳解】根據題目中的“證券大樓”、“取締銀元投機”等信息,表明與題目相關的事件是“銀元之戰”,這是中國政府為穩定物價采取的重要舉措,B項正確;統一財政經濟、沒收官僚資本、緩解經濟危機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C、D項。
5.[廣東深圳2022名校聯考]下圖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年畫《燒舊契》。該年畫
A.說明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 B.反映了農民從封建束縛中解放
C.突出了農民政治上的自由權利 D.描述了喜迎合作社豐收的場景
【答案】B
【詳解】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焚燒舊契體現了新中國對封建土地剝削的廢除,把農民從封建束縛中解放出來,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生產力發展,排除A項;材料不能反映農民政治權利,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豐收場景,排除D項。
6.[江蘇2022考前打靶卷]下圖為李可染創作的新年畫《新得的黃牛》,年畫上的題詩為: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黃牛;犁椎繩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東頭;只要咱們加油干,往后吃穿不用愁。關于該畫的解讀,最準確的是( )
A.農民對美好生活充滿希望 B.農民擁護農業合作化運動
C.農村貧困得到了徹底解決 D.農村生產力發展出現質變
【答案】A
【詳解】根據“只要咱們加油干,往后吃穿不用愁”可知這幅年畫中農民認為只要努力干活就能吃穿不愁,所以是體現了農民對美好生活充滿希望,A項正確;根據“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黃牛”可知這幅畫反映的應該是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無關,排除B項;“得到了徹底解決”、“出現質變”的說法過于絕對夸張,排除CD項。
7.[重慶2022十質檢]新中國“一五”計劃期間,重慶對全民所有制的累計投資達8.269億元,其中重工業投資達4.91億元,輕工業投資達5514萬元。重慶塑料廠、長壽電、長壽化工)等7個建設項目被納入全國“一五”計劃的156個重點工程。這體現了
A.重慶戰略地位的突出 B.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
C.三大改造的重要成果 D.合理的工業布局形成
【答案】B
【詳解】據題意可知,新中國“一五”計劃期間,重慶的重工業投資遠遠超過輕工業,這體現了國家在“一五”計劃期間有限發展重工業的戰略,B項正確;這體現的是重慶迎合國家戰略方向,并不是重慶的戰略地位突出,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計劃,而非三大改造的成果,排除C項;僅根據重慶的投資情況無法體現合理的工業布局的形成,排除D項。
8.[湖南衡陽2022三模]1953年,毛澤東同農村工作部負責人談話中指出:搞農貸,依法減免,興修小型水利等,“這些都是好事。但是不靠社會主義,只在小農經濟基礎上搞這一套,那就是對農民行小惠。這些好事跟總路線、社會主義聯系起來,那就不同了,就不是小惠了。”此時強調農村工作意在
A.徹底地廢除封建土地制度 B.使農業社會化與工業化發展相適應
C.鞏固工農聯盟的政權基礎 D.組織起來改變農業生產的落后條件
【答案】B
【詳解】毛澤東認為如果在小農基礎上實行農貸,依法減免,興修小型水利等,對國家發展意義較小,但是如果立足于總路線、社會主義方向發展農業,則于國家大有利益,這主要是因為社會主義下的農業能夠為工業提供原料,推動工業化發展,B項正確;1947年以來的土改局部廢除封建土地制度,1950-1952年期間的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項;材料不是強調政治,排除C項;改變農業落后局面并未突出社會主義性質,排除D項。
9.[湖北部分重點中學2022模擬]讀下邊的宣傳畫《農業合作社里的老社員》,下面的四句詩為“年近七旬老社員,自報奮勇有承擔;精心飼養肥豬壯,眾人異口同聲贊”,該畫作
A.反映了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精神風貌
B.凸顯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成果
C.展現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民眾風貌
D.說明包干到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答案】C
【詳解】材料中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是三大改造的內容,從“年近七旬老社員,自報奮勇有承擔;精心飼養肥豬壯,眾人異口同聲贊”可得出當時人們積極投入到國家建設中,因此展現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民眾風貌,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農業生產合作社,不是人民公社,也不是包干到戶,排除AD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業,不是工業,排除B項。
10.[遼寧沈陽2022三模]建國初期,周恩來在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議上說:“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雖然是一場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轉變的辦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實行社會主義……將來是‘階級消滅,個人愉快’。就是說采取逐步過渡的辦法,做到‘水到渠成’”。與此思想相符合的是新中國
A.開展土地改革 B.實現工業化 C.實行公私合營 D.鎮壓反革命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建國初期,黨和政府“采取逐步的和平轉變的辦法”,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革命,與新中國實行公私合營的思想相符,C項正確;開展反封建的土地改革與“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革命不符,排除A項;“階級消滅,個人愉快”指的是社會主義革命而非實現工業化,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內容與鎮壓反革命、鞏固新政權等無關,排除D項。
11.[江蘇睢寧2022三模]如圖是新中國初期的幾幅宣傳畫,意在說明,新中國的成立
A.體現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成果
B.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C.凸顯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
D.彰顯了社會新風尚和社會文明
【答案】D
【詳解】宣傳畫從科教文衛以及政治制度建設方面宣傳了新政權建立之初的社會風尚和社會文明,D項正確;A項片面解讀材料,排除;通過宣傳畫無法看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排除B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排除C項。
12.[湖南2022四大名校名師團隊猜題(A)]1954年赫魯曉夫訪華,他在旅順大連參觀時要求修建5個紀念物,其中有2個是用以紀念日俄戰爭期間的俄國將領,中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加以拒絕。這反映出當時
A.中蘇關系逐步走向惡化 B.中國外交堅持獨立自主原則
C.兩國對日方針有所分歧 D.兩國奉行“求同存異”方針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政府斷然拒絕蘇聯在中國修建場館紀念侵略者的要求,反映出中國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蘇關系逐步走向惡化的一個具體事例,并非整體趨勢,排除A項;建國初期中蘇結盟、對抗美日同盟的方針政策一致,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蘇聯奉行大國沙文主義,并非兩國在努力“求同”,排除D項。
13.[江蘇南通如皋2022臨門一腳]周恩來在這次會議上利用了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他為18個月后的亞洲之行和為亞洲政治家們連續來北京作友好訪問打下了基礎。此次會議
A.維護了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穩定 B.和平解決了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
C.為國內建設贏得有利的國際環境 D.打破了美國孤立封鎖中國的陰謀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推動了會議的圓滿召開,為國內建設贏得有利的國際環境,C項正確;材料與維護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穩定的說法無關,排除A項;萬隆會議與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無關,排除B項;D項是新中國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建交有關,排除D項。
14.[天津河西2022二模]1954年12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提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用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任務已經結束。但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仍然需要存在。”這一轉變從本質上反映了我國
A.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 B.從政治上向社會主義過渡
C.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全面展開 D.政治協商會議的職能發生轉變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結束了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任務,從本質上反映了我國在政治上向社會主義過渡,B項正確;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了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使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排除A項;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才全面展開,排除C項;政治協商會議職能發生轉變是具體表現,不是本質,排除D項。
15.[江西2023第一次摸底]下述數據說明1956年底,全國農村和城市的一組數據( )
項目 農村入社戶 手工業者入社 私營工業者入社人數 私營商業者入社
比例 96.3% 90.49k 99.06% 85.8%
A.新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 B.我國私有制度已經被取消
C.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已完成 D.社會主義工業化成就巨大
【答案】A
【詳解】題中材料反映了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步占據主導地位,意味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度基本建立,A項正確;此時三大改造并沒有全部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度還一定程度地存在,B、C兩項不正確,均排除;材料并沒有涉及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信息,排除D項。
16.[湖北襄陽2022適應考(一)]如圖所示為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發的“一五”計劃成就的報道。該報道的內容
A.彰顯了新中國的制度優勢 B.反映了當時經濟建設的冒進傾向
C.體現了國民經濟逐漸恢復 D.印證了社會主義陣營的穩固壯大
【答案】A
【詳解】由材料“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發的一五計劃成就”“我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成績輝煌”可知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化建設成就突出,充分彰顯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一五計劃的成就,大躍進運動體現出經濟建設的冒進傾向,排除B項;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出國際背景,無法得出社會主義陣營的發展情況,且這一時期中蘇關系出現裂痕,排除D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远县| 城固县| 吉木乃县| 文山县| 玉环县| 安仁县| 邛崃市| 元朗区| 阿合奇县| 庆安县| 平潭县| 庆云县| 新泰市| 临泉县| 衡水市| 安吉县| 灵武市| 江西省| 冀州市| 柯坪县| 高邮市| 灵台县| 沛县| 阳谷县| 蓝山县| 鹤山市| 仪陇县| 凤凰县| 西和县| 汉阴县| 嘉禾县| 交城县| 师宗县| 盐城市| 文山县| 舟曲县| 汉沽区| 齐齐哈尔市| 昌平区| 高雄县|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