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一章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1.通過觀察顯微鏡并結合教材插圖,了解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2.練習使用顯微鏡,初步學會使用光學顯微鏡。3.知道顯微鏡的成像特點,學會計算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教學重點:光學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和作用;正確使用光學顯微鏡。教學難點:顯微鏡的成像特點。教學課件、相關視頻、光學顯微鏡、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擦鏡紙、紗布等實驗用品。一、導入新課引導學生閱讀第二單元開篇語,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展示圖片:顯微鏡下一滴水中的微小生物和生物細胞圖片。教師導入:一滴水中有什么呢?可能有植物、動物及各種微小的生物,我們如何才能看到它們的呢?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看清楚它們就必須借助光學顯微鏡。二、探究新知探究一 顯微鏡的發現和發展教師提問:哪位同學能夠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料為大家講述顯微鏡的發展過程?(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引導學生說出顯微鏡的發展階段)教師過渡:顯微鏡如此讓人神往,下面我們就開始對顯微鏡的學習吧!探究二 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1.顯微鏡的構造多媒體展示顯微鏡的結構圖。教師:首先,我們要了解顯微鏡的構造,請大家閱讀教材P37內容,結合圖片共同學習顯微鏡的構造。學生:說出顯微鏡的各部分結構。(閱讀教材,借助實物顯微鏡認識顯微鏡的構造)教師:顯微鏡的構件這么多,哪些構件是重要的構件呢?目鏡、物鏡、遮光器和反光鏡,它們與光密切相關,其中目鏡和物鏡能夠放大物像,在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反光鏡有兩個面,一面是平面鏡,適合在光線較亮時使用,另一面是凹面鏡,能夠匯集光線,適合在光線較暗時使用,所以遮光器、反光鏡能夠調節光線的強弱,其中目鏡與物鏡更是重中之重。下面我們結合圖片進行區分:目鏡鏡頭的上端較平,物鏡的上端具有螺旋,目鏡隨著放大倍數的增大而越短,物鏡則相反,隨著物鏡倍數的增大而越長。2.顯微鏡的使用(1)取鏡和安放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37~38:取鏡和安放。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實驗儀器的教育。學生:閱讀教材,動手取鏡和安放。(2)對光教師:下面我們來看使用顯微鏡中關鍵的一步——對光,注意看視頻中的同學是如何操作的。(多媒體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觀看,強調注意事項,組織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對光時我們的順序是從上向下進行對光,目的是為了使光線由下向上通過各部位進入我們的視野,直到看到明亮的視野為止。學生:觀看視頻,學習注意事項,動手操作。(3)觀察教師:接下來,我們進行觀察這一步。(多媒體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觀看,強調注意事項,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動手操作,及時請教老師或其他同學。教師強調注意事項:觀察時,先讓鏡筒緩緩下降,此時眼睛要從側面看著物鏡,目的是防止物鏡鏡頭壓碎玻片標本。然后眼睛注視目鏡,讓鏡筒緩緩上升,在上升過程中尋找物像。教師:在顯微鏡中我們看到了放大的物像,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請動動我們載物臺上的玻片標本,我們會發現,當玻片標本向左移動時,視野中的物像向右移動,當玻片標本向下移動時,視野中的物像向上移動,可見,顯微鏡的成像特點是——成倒像,上下倒轉,左右倒轉,相當于把物體直接旋轉180°。(引導學生通過對寫有“上”的玻片標本的觀察結果,來總結顯微鏡的成像特點)教師隨機抽查學生操作過程是否有誤,及時進行更正。(4)清潔、收鏡教師:清潔時,我們要用紗布擦拭鏡身,用擦鏡紙擦拭目鏡和物鏡,按要求將顯微鏡放回原處。(師生共同操作)教師帶領學生總結歸納:顯微鏡使用中的四個先后:①“先低后高”:觀察時,先使用低倍物鏡,再使用高倍物鏡;②“先大后小”: 對光時,先使用大光圈,再使用小光圈;③“先下后上”:觀察時,先使鏡筒緩緩下降,再緩緩上升;④“先粗后細”:觀察時先使用粗準焦螺旋,再使用細準焦螺旋。三、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強調顯微鏡觀察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顛倒,左右相反;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觀察的物像就越大,但觀察到的視野范圍就越小。練習使用顯微鏡見課件七年級學生初次學習使用顯微鏡時常常很興奮,上實驗課的熱情很高,對顯微鏡很好奇,強調規范操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是重中最重的任務。本節課我通過安排學生嘗試性操作、自主觀察、糾錯性觀察等一系列的活動,保證了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保持高漲的熱情進行充分的實踐,讓學生在忙而不亂中合作學習、自主學習、親身實踐,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