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學習 目標 1.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識記陳勝、吳廣起義,秦朝滅亡及楚漢之爭的相關史實。 2.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及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的性質變化。 3.認識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課前導學一、秦的暴政1.秦始皇的統治特點:急于求成和暴虐。2.秦朝的暴政表現:(1)賦稅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2)法律嚴苛,刑罰殘酷,實行連坐。(3)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制造了“焚書坑儒”。(4)秦二世統治更加殘暴。二、陳勝、吳廣起義1.爆發原因:(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2)直接原因:戍邊途中在大澤鄉遇阻,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律要被斬首。2.起義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和吳廣率領900多個農民在大澤鄉舉起反抗的旗幟。3.概況:在攻占陳縣后,陳勝稱王,建立了“張楚”政權。各地農民紛紛響應,陳勝派主力向西進攻,直逼咸陽。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起義軍缺乏后援,最終失敗。4.反秦浪潮的繼續:項羽、劉邦領導的起義軍隊逐漸壯大。項羽在巨鹿之戰殲滅秦軍主力。劉邦率軍直抵秦都咸陽。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統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滅亡。三、楚漢之爭1.概況: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雙方為爭奪帝位,展開爭戰,史稱“楚漢之爭”。2.結果:劉邦的軍隊將項羽及部下包圍在垓下,項羽兵敗自刎,劉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3.勝敗原因:項羽勢力強大,但剛愎自用,一味依賴武力;劉邦注重收攬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漸由弱變強。課堂助學在課堂討論時,陳耕同學認為如果沒有大雨誤期,秦末農民起義就不會爆發。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請簡要說明理由。不同意。理由: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賦稅、殘酷的刑罰)。大雨延期只是起義的直接原因(導火線),就算沒有大雨,百姓受逼迫已久,秦末農民起義也必定會爆發,只不過是1.秦朝因暴政迅速滅亡給我們的啟示:國家政策的推行必須考慮人民的承受能力,不能損害人民的利益。2.秦亡前后,項羽、劉邦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項目 戰爭目的 代表階級 戰爭性質秦末農民戰爭 反抗秦的暴政 農民階級 農民起義楚漢之爭 爭奪帝位 封建地主階級 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斗爭【例題】《史記 陳涉世家》記載:“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材料說明大澤鄉起義( )A.起因于官吏的貪腐 B.反對實施郡縣制C.以六國貴族為主力 D.得到了廣泛響應【思路點撥】本題側重史料實證的考查。由題干中“諸郡縣苦秦吏者”“聚者,不可勝數”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農民均支持大澤鄉起義。達標檢測1.秦始皇征調了大量民力服徭役,修建了阿房宮、驪山陵,還修筑了馳道、長城等,可謂“舉國就役”。這說明( )A.秦朝法律非常嚴苛 B.秦統一后力量強大C.人民負擔十分沉重 D.秦朝疆域十分遼闊2.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后,各地農民紛紛響應,起義軍迅速從900多人發展到幾十萬人。這最能說明( )A.中央集權制度違背時代潮流 B.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C.東方六國的影響力十分強大 D.陳勝、吳廣起義勝利在望3.(跨學科 語文)下列最能表現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英雄氣概的一句話是( )A.“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B.“王侯將相寧有種乎”C.“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D.“福兮,禍之所伏”4.清朝名臣李光地評價某場戰爭說:“項羽精彩,最是沉船破釜,能斷而行,所以成破秦之功。”這場戰役是( )A.牧野之戰 B.涿鹿之戰C.巨鹿之戰 D.垓下之戰5.作為語言精華而存在的成語,其蘊含的歷史信息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對歷史教學也有特殊的價值。下列成語與劉邦、項羽楚漢相爭史實有關的是(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C.圍魏救趙 D.退避三舍素能提升1.(跨學科 語文)唐代文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指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消滅)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朝滅亡原因是( )①刑罰嚴酷 ②建立中央集權制 ③沉重的賦稅 ④徭役繁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據史書記載,秦朝時“五人盜,贓一錢以上,斬左止(左足),又黥以為城旦……”“赭衣(罪犯)塞路,囹圄(監獄)成市”。這些記載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徭役繁重 B.賦稅沉重C.刑罰殘酷 D.兵役繁累3.(2022 臨沂)如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在( )A.秦王嬴政時期B.秦始皇統治時C.秦二世統治時D.西漢建立初期4.(傳統文化)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有一條“界河”,上面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以棋比喻歷史上的“楚漢之爭”。這場戰爭的性質屬于( )A.秦末反封建農民戰爭的延續 B.劉邦反抗項羽殘酷統治的正義斗爭C.爭奪全國最高統治權的斗爭 D.項羽為維護農民利益同劉邦的斗爭5.楚漢戰爭歷時四年,劉邦在總結取勝的原因時說:“吾能用之(張良、蕭何和韓信等),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據此可知,劉邦認為取勝的主要原因是( )A.響應陳勝、吳廣起義 B.抓住時機,攻入咸陽C.注重團結和使用人才 D.強調軍隊紀律和武力6.(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他(秦始皇)的殘酷無道達到離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譴責?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工作,用這樣長遠的眼光設計,又用這樣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黃仁宇《中國大歷史》材料二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史記 陳涉世家》材料三 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史記 秦始皇本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秦始皇的“殘酷無道”及其值得后人“仰慕”的“統一中國的工作”。(各舉三例)殘酷無道:賦稅沉重;刑罰殘酷;徭役繁重;焚書坑儒等。統一中國的工作:推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道路和車輛寬窄;開鑿靈渠;修筑長城等。(各回答任意三項即可)(2)材料二所述是哪一事件?此事件有何重要歷史地位?事件:陳勝、吳廣起義。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從秦帝國的衰亡史里,你得到了什么啟發?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啟發: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