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課程 標準 1.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2.通過了解這一期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單元綜述三國兩晉南北朝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分裂割據狀態,但在此期間,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遷,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迅速,農業技術也取得很大進步;科技文化領域更是成就璀璨。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和軍閥割據,結束了兩漢大一統的局面。三國鼎立局面是從分裂割據逐步走向統一的過程。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實現了短暫統一。歷時十幾年的八王之亂,不僅使西晉衰落,也導致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隨后,我國歷史相繼進入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自西晉末年到東晉后期,南遷的北方人口數量巨大,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勞動力,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顯著時代特征。三國兩晉南北朝承上啟下,從文化、經濟、政治、民族關系等多方面,為隋唐盛世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時空縱覽第16課 三國鼎立學習 目標 1.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思考兩場戰役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 2.掌握魏、蜀、吳三國建立的基本史實,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響。 3.認識國家的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課前導學一、官渡之戰1.背景: 末期,曹操的勢力逐漸壯大起來。2.交戰雙方:(1)占據河南一帶的 。(2)占據黃河以北的 (兵多糧足,實力強大)。3.目的:吞并對手,稱雄北方。4.概況: 年,雙方在 進行決戰,曹操以少勝多迅速殲滅袁軍主力。5.曹操取勝的原因:(1)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獻帝從都城洛陽接到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招攬各種人才,取得政治上的主動。(2)經濟上:采用 的措施,既解決了大批流民的生計,又籌集了軍糧。(3)軍事上:采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6.影響:為以后曹操 打下基礎。二、赤壁之戰1.背景: 年,曹操揮師南下,準備進而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2.交戰雙方:曹軍與 、孫權聯軍。3.兵力對比:曹軍的兵力有20余萬;孫劉聯軍只有約5萬人。4.概況:①交戰初期,曹軍失利,兵撤江北。②針對曹軍不習水戰、船艦連接在一起的弱點,周瑜采納黃蓋的建議,向曹操詐降并用火攻,燒毀了曹軍船艦,并延及岸上營寨。③曹軍大潰,曹操帶著敗兵北撤。5.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軍。6.影響:赤壁之戰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三國鼎立1.背景:(1)曹操:赤壁之戰后,掃平了關中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統一。(2)劉備:占領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后,又向西南發展,占取 、云貴地區。(3)孫權:把統治范圍延伸到福建、廣東;搶奪了劉備在湖北、湖南的勢力范圍。2.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國號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魏 220年 曹丕 洛陽漢(蜀漢) 221年 劉備 成都吳 229年 孫權 建業(今江蘇南京)3.三國的發展狀況:(1)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2)孫吳:開發江東, 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將軍到達 (今臺灣),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3)蜀漢:發展經濟,改善 關系,加速了 地區的開發。課堂助學甲同學說:“三國鼎立導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現,毫無積極意義,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乙同學說:“三國鼎立結束了東漢末年眾多割據勢力混戰的局面,為后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有積極意義,是歷史發展的進步。”你贊同誰的觀點?請說出你的理由。觀點:贊同乙同學的觀點。理由:從政治上看,東漢末年,由于中央政權的衰敗,地方軍閥割據混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結束了眾多勢力割據的局面,形成了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相對而言,這是一種進步。從經濟上看,由于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集中時間和精力來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和社會的進步。因此,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1.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異同:項目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不 同 點 時間 200年 208年交戰雙方 曹軍與袁軍 曹軍與孫劉聯軍結果 曹軍大敗袁軍 孫劉聯軍戰勝曹軍意義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相同點 都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統治權的戰爭;取勝的原因都有指揮得當、運用巧妙的策略等因素;都對政局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1)當時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能夠完成統一的力量對比條件,都不成熟,這是最根本的原因。(2)曹、劉、孫三方軍事力量相對均衡,任何一方都無法吞并另兩方以實現統一。【例題】《三國志》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材料描述的戰役( )A.是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標志 B.最終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C.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 D.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思路點撥】本題為文字推論類試題。解答本題,需要先閱讀材料,抓住“周瑜”“水軍”“赤壁”等關鍵詞,再從關鍵詞中得出材料描述的戰役是赤壁之戰,最后結合所學習的赤壁之戰的影響即可得出答案。達標檢測1.(跨學科 語文)據《尚書》記載,舜說“詩言志(表達人的思想情感)”。曹操在《蒿里行》中寫到:“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詩歌所描寫的場景發生的時期是( )A.東漢初年 B.東漢末年C.三國 D.西漢2.(2022 懷化)(跨學科 語文)曹操的詩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記錄了戰爭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東漢末年,曹操為統一北方打下基礎的戰役是( )A.赤壁之戰 B.淝水之戰C.官渡之戰 D.郾城大捷3.下圖記錄的是某次戰爭的信息。據此判斷,這次戰爭是( )A.巨鹿之戰B.長平之戰C.官渡之戰D.赤壁之戰4.(側重時空觀念)歷史示意圖能簡潔明了地再現歷史知識。下列示意圖中反映了三國鼎立形勢的是( ),A) ,B) ,C) ,D)5.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回去以后,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重新歸蜀漢控制。這一歷史故事印證了諸葛亮重視( )A.改善民族關系 B.農業的生產C.興修水利工程 D.發展造船業素能提升1.《三國志》關于曹操將漢獻帝迎到許這一歷史事件有不同記載(見下表)。這說明(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 “奉天子以令諸侯”《三國志 魏書 毛玠傳》 “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挾天子以令諸侯”A.歷史評價無法做到公正客觀B.同一歷史事件一定會有不同史實記載C.立場不同影響對歷史的敘述D.歷史具有模糊性,無法還原歷史真實2.東漢末期,曹操與袁紹之間都想吞并對手,稱雄北方。200年,雙方進行了官渡之戰,其性質是( )A.軍閥割據集團的爭霸兼并戰爭B.農民起義軍反封建王朝的戰爭C.皇族內部爭奪中央政權的混戰D.少數民族反對民族壓迫的戰爭3.(側重歷史解釋)下表是部分史書關于“赤壁之戰”的記述,由此可知(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 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資治通鑒》 (孫、劉聯軍)進,與操遇于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A.赤壁之戰導致疾疫蔓延 B.疾疫影響赤壁之戰戰局C.周瑜是赤壁之戰的統帥 D.曹操借故推卸戰敗責任4.《三國志 吳書 魯肅傳》中記載:“肅對曰:‘……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魯肅勸其稱帝的人物是( )A.劉備 B.曹操C.孫權 D.袁紹5.張作耀先生曾說:“三路軍閥在赤壁之戰之后,形成割據一方的政權。出于不進則退的憂慮,各方都致力于境內的經營與治理,在一段時間內使社會形成了比較穩定有序的狀態。”據此可知張先生認為,三國時期( )A.社會處于大分裂的狀態 B.戰爭客觀上促進各民族的交流C.政治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D.局部統一利于社會穩定6.(史料價值、家國情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戰爭 交戰雙方 戰爭特點 結果官渡之戰 曹軍與袁軍 ② 曹軍獲勝① 曹軍與孫劉聯軍 曹軍戰敗材料二 明朝人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在描寫赤壁之戰時有“蔣干盜書”“孔明草船借箭” “周瑜打黃蓋”“諸葛亮借東風”等情節。但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卻不見于史書記載。——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1)結合所學知識,將材料一中的表格補充完整。①:赤壁之戰;②:以少勝多。(2)根據材料二,說說你如何看待小說《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情節“不見于史書記載”這種情況。《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說,作者為了增強小說的趣味性,會適當進行文學創作,這些內容當然不會見于史書記載;但是,這些內容在另一方面讓我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有助于我們理解(3)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你最喜歡哪位英雄?請用一句話說明你喜歡的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