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18:生物進化理論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1.結合具體實例了解拉馬克的進化觀點。2.說出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貢獻和局限性。3.概述現代進化理論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為地球上的生命進化提供了科學解釋。(重點、難點) 生命觀念:運用生物進化理論解釋適應的形成和生物的進化。理性思維:能進行種群基因型頻率與基因頻率的計算相關計算。2.社會責任:運用生物進化理論分析現實生活中諸如耐藥菌產生等相關問題。自主學習1.拉馬克認為當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生物適應的形成都是由于和 。2.達爾文進化理論的核心是 。主要包括:過度繁殖、 、遺傳變異、 。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有: 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為進化提供原材料; 決定進化方向; 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4.種群是指 的集合。一個種群中總和稱為種群的基因庫。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 的比率稱為基因頻率。生物進化的實質(或自然選擇的作用)是 改變。5.隔離是指同種生物中不同種群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 的現象,包括和 。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了解拉馬克進化理論。下面是拉馬克運用“用進廢退”對食蟻獸的長舌和鼴鼠眼睛退化的原因解釋。結合教材回答下列問題:拉馬克進化學說的主要觀點有哪些?合作探究二、了解達爾文進化理論。達爾文提出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的進化和適應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釋。下面圖1和圖2分別是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和長頸鹿的適應性特征示意圖。結合教材回答問題:圖1圖2(1)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觀點有哪些?(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有什么局限性?細菌抗藥性的形成過程中,抗生素起什么作用?合作探究三、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舉例說明什么是種群?(2)某昆蟲的種群中,決定翅色為綠色的基因為A,褐色的基因為a。從種群中隨機抽出100個個體,測知基因型為AA、Aa和aa的個體分別是30、60和10個。那么A和a的基因頻率分別是多少?(3)基因重組不能產生新基因,為什么也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4)在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基因型還是表現型?(5)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的因素有哪些?(6)長期的地理隔離是否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新物種的形成是否一定需要地理隔離?自我檢測18班級 姓名A類1.下列關于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所保留的變異,都是生物與生物進行斗爭的結果B.自然選擇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個體有的對人有利,有的對人不利,所以,自然選擇是不定向的C.在自然選擇中,人類起著主導作用D.“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環境條件2.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耐藥細菌不斷出現,抗生素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成為一堆廢物。抗生素對細菌抗藥性的產生所起的作用是( )A.抗生素的不斷使用,使細菌逐漸適應而產生抗藥性B.細菌的變異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了定向選擇C.細菌的變異是定向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了定向選擇D.抗生素使細菌產生了定向變異3.下列有關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A.物種的形成都需要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B.突變、基因重組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C.自然選擇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D.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生了生殖隔離4.有翅昆蟲有時會出現殘翅或無翅的突變類型,這類昆蟲在正常情況下很難生存下去。但在經常刮大風的海島上,這些突變類型的昆蟲因不能飛行,從而避免了被風吹到海里淹死。這個事例說明( )A.突變多數是有害的 B.突變多數是有利的C.突變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絕對的 D.突變的有害和有利是絕對的5.關于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生殖隔離不一定是地理隔離的必然結果B.存在地理隔離的兩個種群,如果人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C.生殖隔離產生的關鍵原因是種群基因庫的差異D.不同的物種之間一定具有生殖隔離B類6.下列觀點符合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是( )A.人工誘變實現了基因的定向變異B.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變異和進化的方向C.“超級細菌”的產生說明抗生素的濫用會促使細菌發生基因突變D.受農藥處理后種群中抗藥性強的個體有更多機會將基因傳遞給后代7.如圖是物種形成的一種模式。物種a因為地理障礙分隔為兩個種群a1和a2,經過漫長的進化,分別形成新物種b和c。在此進程中的某一時刻,a1種群的部分群體越過障礙外遷與a2同域分布,向d方向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離,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離B.c和d不存在地理隔離,卻可能存在生殖隔離C.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則b和d是同一物種D.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則c和d是不同物種8.下列有關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地理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于同一物種的個體就成了不同物種B.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于同一物種的個體就成了不同物種C.地理隔離是形成新物種的必然經歷D.每個新物種的形成都必定經歷從地理隔離達到生殖隔離的過程9.下列關于基因庫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一個種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這個種群的基因庫B.生物個體會死亡,但基因庫卻因種群個體的繁殖而代代相傳C.種群中每個個體都含有種群基因庫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變可改變基因庫的組成10.在19世紀中葉以前,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蛾幾乎都是淺色型(s)的,隨著工業的發展,工廠排出的煤煙逐漸將樹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紀中葉,黑色型(S)的樺尺蛾成了常見類型。下列與此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的方向發生了改變,所以自然選擇是不定向的B.樺尺蛾種群進化過程中接受選擇的是各種表型的個體C.該地區樺尺蛾種群進化過程中Ss的基因型頻率不會改變D.長時間的環境污染導致s基因突變成S基因的頻率增加參考答案:自主學習用進廢退 獲得性遺傳自然選擇學說 生存斗爭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種群 突變和基因重組 自然選擇 隔離生活在一定區域內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 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全部等位基因 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不能自由交流 地理隔離 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活動一:當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各種生物的適應性特征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的形成是由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活動二:(1)現在的物種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過度繁殖導致生存斗爭最終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2)對遺傳變異的認識局限于性狀水平;對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3)選擇活動三:(1)種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2)A=[(30×2+60)÷200]×100%=60% a=[(10×2+60)÷200]×100%=40%(3)基因重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使種群出現大量的可遺傳變異類型。(4)表現型(5)基因突變、遷入和遷出、自然選擇等(6)不一定,不是,如多倍體植物的形成就沒有經過地理隔離。自我檢測1-5:DBACB 6-10:DBBC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