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 單元高效整合學案+單元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 單元高效整合學案+單元練習

資源簡介

單元高效整合
整合一 歷代中央政府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轄
1.對西北(包括新疆)地區
(1)秦朝:蒙恬奪取河套,置縣、移民、筑長城。(2)兩漢:設置西域都護府、“河西四郡”。
(3)唐朝:設置安西、北庭都護府。(4)清朝:設烏里雅蘇臺將軍、伊犁將軍。
2.對東北地區
(1)兩漢:設護烏桓校尉,設樂浪等四郡。(2)唐朝:安東都護府。(3)元朝:遼陽行省。
(4)明朝:設羈縻性質的都司、衛、所。(5)清朝:設盛京、黑龍江、吉林三將軍轄區。
3.對西南地區(包括西藏)
(1)秦朝:設嶺南三郡。
(2)西漢:武帝派唐蒙經略西南夷,改滇為郡,賜予滇王玉印,設牁郡。
(3)唐朝:唐玄宗封皮羅閣為云南王。
(4)元朝:設宣政院,西藏成為元的行政區域,設云南行省。
(5)明朝:設土司;敕封西藏宗教領袖。
(6)清朝:冊封達賴與班禪,設駐藏大臣,金瓶掣簽制度,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改土歸流。
4.對臺灣地區(注意與大陸兩次分離、兩次回歸、鄭成功、施瑯、康熙幾個人物)
(1)元朝:設澎湖巡檢司。
(2)清朝:康熙時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中法戰爭后設行省(加強了臺灣地區同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地區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整合二、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1、漢朝:對外已打通了陸海兩個通道,與外部世界的交往擴大。
2、隋唐:通過與大食國的接觸,使包括造紙術在內的中國技術傳到阿拉伯地區。通過海路,日本大量遣唐使來到唐朝,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
3、宋代:陸路交通阻隔,海路轉趨發達,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
4、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馬可·波羅抵達中國,后來留下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
5、明清
①在對外關系上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屢禁不絕。
②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1689年,中俄訂立《尼布楚條約》,是清朝政府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整合三、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1.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
(1)王權國家: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
(3)民族語言:英國和法國先后將英語和法語定為官方語言,強化了民族認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
(4)法國革命: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還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2.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
(1)近代國際關系規則的建立
①奠定基礎:格勞秀斯的《戰爭與和平法》,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法的基礎。
②確立原則: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國際法的一些基本原則。
③外交制度: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派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
④維也納體系:在1815年建立的維也納體系下,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地方。
(2)對近代國家關系規則的評價
①積極: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
②局限: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最后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3.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①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
②戰勝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國際聯盟。
③1928年,美、法等國簽訂了《非戰公約》。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①1945年,《聯合國憲章》簽署。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的民族國家的獨立和各類國際組織數量的激增,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
③一些大國為了一已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進行制裁或發動戰爭,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
整合四、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①歷史傳統: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
②少數民族:在近代中國,許多少數民族長期遭受壓迫和歧視,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③革命經驗:抗日戰爭時期建立了“蒙、回民族的自治區”解放戰爭時期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
④法律依據:1949年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礎。
(2)建立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
(1)法制軌道: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此納入法制軌道。
(2)“三個離不開”: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個離不開”,深刻闡述了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
(3)基本制度:197年,中共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東西方比較 近代東西方民族主義的不同
不同點 西方民族主義 東方民族主義
產生 背景 由重商主義與自由主義理念相結合而促成,是資本主義擴張性下的主動選擇 基于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殖民擴張、民族生存面臨危機而被動應對
覺醒 方式 由民主精神喚起公民意識,反對封建割據和專制 與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斗爭處于同一過程
政治 訴求 革命時代,西歐民族主義的政治訴求是以民主的代議制代替君主專制,當民族國家建立和鞏固后,就展開對外擴張,謀求民族最大利益 建立統一、獨立的民族國家,通過自立自強來維護民族的生存
內容 特點 具有擴張性,強調經濟利益與民主、自由 多具有自衛傾向,強調集體利益、意志和目標;文化民族主義占據東方民族主義的中心,是經濟民族主義和政治民族主義的基礎
 整合四、全面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含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內容。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力。
2.中國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的依據
(1)基本依據: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中國現階段的國情。
(2)直接依據: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3.處理民族關系的最基本要求及內容:民族平等是處理民族關系的最基本要求。各民族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都享有相同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
4.實現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徑:要實現民族平等,需要加強各民族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了解各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民族情感,充分尊重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和語言等。
5.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
(1)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權利,遵循了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2)民族區域自治既保證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的事務,又保證了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鞏固和發展了中華民族大團結。
整合五 新中國外交的特點及調整
1.新中國成立初期
(1)特點:“一邊倒”。
(2)原因:兩大陣營對立,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政治敵視、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政策。
(3)作用:先后與蘇聯等17國建交,從而使新中國在保衛革命勝利果實、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孤立。
2.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1)特點:采取“兩只拳頭打人”“一大片”。
(2)原因和作用:美國繼續敵視中國,利用臺灣和侵越戰爭威脅中國。50年代末起,中蘇關系緊張,外交環境惡化。
(3)作用:與20多個國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國在國際上的處境,擴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
3.20世紀70年代
(1)特點:“一條線、一大片”,既重視改善與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又注重發展與廣大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關系。
(2)原因:美蘇爭霸,美國趨于守勢;蘇聯陳兵中國北部邊境,給中國造成巨大壓力。中美雙方都有改善關系的要求。
(3)作用: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緩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國同更多西方國家建交,擴大了世界影響。
4.1978年以后
(1)特點:實行“無敵國外交”“不結盟”,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任何國家發展友好關系。
(2)原因:90年代蘇聯解體,兩極世界結束。世界向多極化發展。我國認為戰爭的危險雖然存在,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改革開放成為發展我國經濟的基本國策。
(3)作用:同周邊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贏得了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5、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1)外交布局: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2)外交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3)國與國交往: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不斷擴大同各國利益的交匯點,謀求共同發展。
(4)全球治理:倡導、支持并踐行多邊主義,大力推動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同發展用;積極探索解決國際熱點問題;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
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練習
1.在西周的金文記錄中已經出現有“戎”“夷”之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與“戎”的對立更加明顯,無論“華夏”各國之間關系多么敵對,他們從未稱呼對方為“戎”。這一現象反映了先秦時期(  )
A.華夏族不斷擴大種族認同觀念增強
B.國家統一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C.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之間沖突劇烈
D.血緣成為維系政治認同的唯一紐帶
2.有人認為:“嚴格說來,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屬‘無心之舉’,因為他最初的目的僅是為了聯合盟友共同抗擊匈奴。”其認識歷史的視角是(  )
A.動機與效果   B.目的與手段 C.背景與影響 D.原因與結果
3.張騫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國經商,沿線設關卡征稅,并設置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防范匈奴的襲擾。這些舉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經濟利益 B.反映了重農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助于絲綢之路的繁榮穩定 D.標志著西域被納入郡國體系
4.有詩贊:“嶺南圣母冼夫人,歷侍三朝功業存。綏靖邊陲識大體,德昭日月化烝民。”此處的“冼夫人”為哪一地區的女首領(  )
A.南詔 B.突厥 C.百越 D.吐蕃
5.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經濟文化交流,唐蕃會盟使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唐與吐蕃“和同為一家”是指(  )
A.唐朝實現了對吐蕃的有效管轄
B.漢藏兩族的融合進程大為加快
C.唐蕃之間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軍事同盟
D.唐蕃之間的友好關系得到了鞏固
6.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羅時說:“新羅號為君子國,頗知書禮,有類中華。以卿學術,善以講論,故選使充此。”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新羅文化十分發達 B.新羅國與唐朝關系密切
C.中國文化對新羅影響大 D.新羅已經學會了印刷術
7.假設某班正在開一個討論會,內容涉及“中央冊封達賴、班禪”“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駐藏大臣與伊犁將軍”。你認為討論會的主題是( )
A.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 B.明朝中央政府加強對邊疆的管理
C.中西交通與文化交流 D.清朝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貢獻
8.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國際交通線。中國的絲綢、茶、瓷器等沿著這條路傳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國的香料、珠寶、藥材等相繼傳入中國,天文歷法、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也傳播到了中國。這說明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外(  )
A.物種交流之路 B.商貿流通之路
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
9.1077年,羅馬教皇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問題上矛盾尖銳,教皇宣布廢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動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著嚴寒長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諾莎城堡,極盡卑微悔過,受盡侮辱后才獲教皇赦免,史稱“卡諾莎之辱”。這一事件反映出(  )
A.神權統治阻礙民族國家發展 B.天主教會與專制王權相制衡
C.羅馬教皇權力取代世俗權力 D.封建諸侯是神權政治的支柱
10.16世紀,英國自上而下地進行宗教改革,國王成為英國國教教會唯一的首腦。17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宣布實行宗教自由,強調英國國教教會的至尊地位。此舉旨在(  )
A.促進信仰自由 B.鞏固君主立憲
C.強化專制統治 D.落實《權利法案》
11.17-18世紀,歐洲社會不再頌揚個人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各種愛國人士的塑像豎立起來,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這反映出歐洲(  )
A.封建專制王權進一步強化 B.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擴大
C.啟蒙運動推動思想的解放 D.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顯現
12.《歐洲與法國政府》指出:“路易十六的法國還只能算作一個朝代國家,拿破侖統治下的法國才是一個民族國家。很多法國人跟隨著拿破侖,因為他們每個人都自認為是組織中的一部分,生命榮辱與共。”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A.路易十六是法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B.《民法典》維護了公民私有財產權
C.《人權宣言》頒布激發了民眾革命熱情
D.拿破侖統治時期法國民族主義發展
13.從10世紀開始,在英國、法國等地,逐步產生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認為國王的觸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膚病,這種觀念在17、18世紀達到高峰。這一現象可以說明(  )
A.醫學水平長期低下 B.民族國家觀念發展
C.民眾衛生意識增強 D.啟蒙運動影響有限
14.下列有關維也納體系的描述錯誤的是(  )
A.其特點是大國協調、歐洲均勢 B.確認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C.促進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 D.擴大了國際法的應用范圍
15.1920 年 1 月 10 日,美國總統威爾遜主持了國聯的成立大會,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并沒有加入國聯。美國沒有加入國聯的原因不包括(  )
A.凡爾賽體系沒有在最大限度上符合美國利益
B.美國國內存在著強大的孤立主義勢力
C.美國參議院拒不批準《凡爾賽和約》
D.國際聯盟在當時未能發揮任何作用
16.一般認為最早互派常駐外交使節的是十五世紀意大利各城市國家。到十七世紀后半期,歐洲各國已相當普遍地互派常駐外交使節。常駐外交使節制度的建立(  )
A.有利于穩定國家間關系 B.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C.說明歐洲均勢體制形成 D.消除了國家間的爭端
17.海牙和平宮是國際法院所在地,全稱是聯合國國際審判法院,是聯合國六大主要機構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機關,也是主權國家政府間的民事司法裁判機構,根據《聯合國憲章》于1945年6月成立。該機構的成立(  )
A.發展了國際司法制度 B.清除了世界納粹勢力
C.維護了世界司法公正 D.推動了聯合國的成立
18.毛澤東認為,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是不可能的。他強調培養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是為了( )
A.更好地落實民族區域自治 B.消除各個民族之間的區別
C.推行相同的地方管理體制 D.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19.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中華文化、捍衛祖國統一、推動歷史進步,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匯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證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
A.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根本途徑
B.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C.有利于維護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D.有利于確保少數民族享有高度自治權
20.“在一九五八年,少數民族的經濟和文化,也有了巨大的躍進。據統計,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等地,一九五八年工業總產值比一九五七年增長百分之八十八,糧食產量也增長了百分之八十三。”這一現象直接得益于(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政治協商制度 D.“一國兩制”
21.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發布了《關于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性質的稱謂、地名、碑碣、扁聯的指示》,廢除了帶有侮辱性的稱謂、地名等。這一做法(  )
A.充分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是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需要
C.是鞏固新中國統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為了消除各民族之間的差異
22.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對此說法正確的是 ( )
A.民族區域自治在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實行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層民主制度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榮
23.從1949年至1955年4月,除社會主義國家外,在亞非,同中國建交的僅5個亞洲國家。亞非會議后至1959年,同中國建交的亞非國家達到15個,增加了6個亞洲國家和4個非洲國家,這表明中國參加亞非會議(  )
A.實現了外交戰略根本轉變 B.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空間
C.完全擺脫了外交孤立困境 D.意在為重返聯合國作準備
24.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后,美國國務院研究認為:美國有必要支持中國,以防止中國被蘇聯推毀,致蘇聯坐大,從而不利于美國的國家利益。這表明當時(  )
A. 中美關系改善迎來有利時機 B.中美兩國國家利益趨于一致
C.美國改變對華“孤立”政策 D.在美蘇對抗中美國處于劣勢
25.有研究者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很多國家的建交文件中都有如下內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說明(  )
A.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求同存異方針具有強大適應性
C.我國的外交政策受到各國贊賞 D.維護國家統一是我國核心利益
26.1960年12月20日,陳殺主持召開了我國第一次“夫人外交工作會議”。陳毅在動員報告中強調了四點:夫人工作值得做;夫人工作內容相當多:夫人工作與本職工作三七開;領導同志帶頭。會議決定成立夫人工作小組,張茜任組長。該會議的召開主要表明(  )
A.新中國的外交方式有所完善 B.中國的女性正式登上政治舞臺
C.平等往來是中國外交的基礎 D.新中國采用了多邊的外交方針
27.“弱國無外交”這一法則在新中國成立后已離我們遠去。在正確的外交政策的指引下,70多年來我國外交成就碩果累累。以下屬于新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
A.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參加萬隆會議
C.重返聯合國 D.中美建交
28.從八大到十一大,新中國在對外關系布局中始終把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團結放在首位。從十二大到十七大,逐步形成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外交是重要舞臺”的成熟、穩定的外交布局。這其中一以貫之的政策或方針是(  )
A.“一邊倒” B.和平發展
C.不結盟政策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9.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這表明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原則是(  )
A.不結盟 B.和平共處 C.另起爐灶 D.獨立自主
30.1900年,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途經東單牌樓時被擊斃。1901年,中國政府派專使赴德國就克林德一事致歉,并在克林德被害處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1918年11月,北京人將此改為“公理戰勝碑”,并遷至中央公園;1952年,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決定將其改為“保衛和平碑”。對與此相關的歷史解讀正確的是(  )
A.歷史文物的名稱應該隨著歷史的發展與時俱進,不斷修改
B.克林德被擊斃于太平天國運動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
C.改名“公理戰勝碑”后召開的國際會議,中國被以“公理”對待
D.“保衛和平碑”時期,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突厥,突厥愿意歸附,唐太宗除將突厥十萬戶內遷到中原地區之外,又在突厥原所在地設置羈縻府州。在行政管轄方面,任命該族各部首領為都督、刺史、縣令,責令他們統率原來的部眾,允許保留本部族原有的治理形式,保持半獨立狀態。唐太宗在突厥族設置羈縻府州取得成功以后,又把這種制度推廣到其他少數民族部落,見于史志的羈縻府州就有856個,“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
根據材料,概括唐朝羈縻府州制度的特點。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朝羈縻府州制度的歷史作用。
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自秦代以來就重視采取合適的民族政策,在少數民地區實行與中原內地不同的地方行政制度,以有利于國家的鞏國與民族的團結,從秦到宋,基本上行的都是羈縻政策。有的少數民族只是表示臣服,受領封號,不時朝貢,名義上內屬而已.有的少數民族雖然在王朝版圖之內,但朝廷并不過問其內部事務,只是通過其首領來實現間接統治,有時雖有內地行政組織和行政區域的名稱,但實質都與正式郡縣制完全兩樣.元代以后,改行土司制度,表面上還是采用羈手段,但實際上已通過派至土司當中的流官來進行半直接的治理,明代中期起又逐漸采取改土歸流政策,經過四五百年的調整,才把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納入郡縣制之中
——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之內,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遵循憲法的規定,以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為基礎,接照民族聚居的人ロ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地區和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利,由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を)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少數民族地方行政制度發展演變的特點,并簡析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治理的意義。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古代少數民族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新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何發展,并分析原因。
第四單元練習答案
01-05:AACCD 06-10:DDCAC 11-15:DDBBD
16-20:AAACA 21-25:BDBAD 26-30:ACDDD
31.(1)特點:官員由原部族首領擔任并且可以世襲;官員由中央任命;羈縻府州有較大的自治權力。
(2)作用:有助于唐王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鞏固國家的統一;有助于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32.(1)特點:元代以前,以統而不治,間接統治為主。元代以后,以直接治理為主。意義:對于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及加強中央集權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2)發展:由在內蒙古地區建立第一個省一級民族自治區,到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全面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原因:民族自治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區資源條件和發展的差距較大。第2頁 共4頁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百色市| 库尔勒市| 乡城县| 观塘区| 南昌县| 平武县| 腾冲县| 巩留县| 吴旗县| 鹤山市| 西丰县| 哈巴河县| 灌阳县| 嘉义县| 上虞市| 忻城县| 榆林市| 斗六市| 通化市| 辽源市| 潜山县| 饶河县| 绍兴县| 开鲁县| 新巴尔虎右旗| 同江市| 阿克陶县| 藁城市| 勃利县| 高碑店市| 伽师县| 界首市| 台北县| 温州市| 英德市| 封开县| 安丘市| 洪江市| 淮滨县| 洪泽县| 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