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5.2.1動物的運動》教學設計基本信息 課題 動物的運動 課型 新授執教者 課時 1課時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章第一節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動物的類群基礎上,進一步梳理動物的運動方式,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動物機理,對動物運動的本質獲得更為深入的認識,同時為學習下一節《動物的行為》對動物個體和群體生存的意義及對環境的影響做鋪墊,有利于學生認識動物的本質特征。所以本節內容是這一單元學習的基礎,在教材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同時,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很多方式,對于運動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教材安排了“觀察與思考”三個活動,第一個觀察動物的骨骼標本,掌握與運動有關的骨的名稱;第二個觀察關節的結構,思考關節在運動中的作用;第三個觀察雞翅中肌肉與骨骼的附著方式以及骨的連接方式,使學生直觀認識運動系統的組成。對于“骨、關節和骨骼肌的配合”,教材引導學生通過伸肘屈肘活動加以感知理解,此外還有圖片識圖,資料分析、聯系生活等,學生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學習運動系統組成的知識,揭示動物運動的本質,鞏固和理解動物適應生存環境的重要意義。因此,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可達到培養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關愛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幾節課內容的學習,學生對動物生理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比較感興趣,思維較活躍,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很高,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欲望也很強,并且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生理特點,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從而形成正確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 概括運動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理解骨、關節和肌肉之間的協調配合。 理解運動隊動物生存的重大意義。 4,通過觀察、體驗、探究、合作等活動,培養觀察、分析、合作、表達能力。 核心素養:1.關注哺乳動物的發展狀況及其保護。2.認同動物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3. 關愛生命,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學重難點 重點 運動系統的組成。難點 骨、關節和肌肉協調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教學策略 問題啟發式教學、觀察法、討論法教具 教材 ,PPT教學過程 導入 教師:多媒體展示各類動物的運動圖片。 在我們周圍,我們會看到蝴蝶在花叢中飛舞,魚兒在水中 游泳,鳥在天空中飛翔,馬在自由自在地奔跑,奧運會場上,運動健兒們為國爭光等。 引導學生思考: 1.上述動物的運動方式各種各樣,它們的運動器官相同 嗎 2.上述動物通過各自的什么運動器官來完成運動呢 下 面讓我們以哺乳動物為例來進行學習探究。 學生:觀看圖片,思考問題,交流討論: 蝴蝶用翅飛行,魚用鰭游泳,鳥用翼飛行,馬用四肢奔跑。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以及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求知欲。 問題引導,探究新知 教學任務一:運動系統的組成 1.展示鳥、烏龜、青蛙、金魚等動物的圖片,讓學生說出他們的運動方式。 學生回答,教師指導。 師生共同總結:不同動物的運動方式不同,如爬行、行走、奔跑、跳躍、飛行、游泳和蠕動等。 2.教師示范屈肘和伸肘動作,請同學們做此動作,感受肌肉的變化。 提問:屈肘和伸肘是靠哪些結構完成的 如果關節、骨和肌肉受損,還能正常完成這些動作嗎 師生共同明確:完成屈肘和伸肘動作需要骨、肌肉和關節配合完成。如果骨、關節和肌肉受損,不能正常完成動作。 3.觀察與思考:指導學生觀察教材家兔骨骼圖,說出前肢和后肢分別由哪些骨組成。聯系自己的身體找出人體的上肢骨和下肢骨。展示骨連結圖片,介紹骨與骨之間的連接類型:不活動的骨連結、半活動的骨連結和 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學生:對照教材結構圖,討論交流,認識關節的結構和特點,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師生共同明確:運動系統主要是由骨、關節和肌肉組成的。 設計意圖:通過親自完成具體的動作, 獲得感性認識,培養學生體驗、觀察、敘述的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既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現了由“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 教學任務二: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 4.取一個完整的雞翅(已除去皮膚),指導學生觀察肌肉,識別肌腹和肌腱;對照教材關節示意圖,解剖雞翅,觀察關節結構。提出思考問題: (1)肌肉是怎樣附著在骨上的 (2)關節由哪些結構組成 (3)關節有什么特點 (4)關節對骨的運動有什么意義 如果用房間的門來打比方,它相當于門上的什么結構 (5)蚯蚓體內有肌肉,但是沒有骨骼,這是它不能快速運動一個原因嗎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教師指導: (1)肌肉的肌腱繞過關節連在不同的骨上。 (2)關節包括關節面、關節腔、關節囊三部分。 (3)關節既牢固又靈活。 (4)骨繞關節運動,關節使運動更加靈活;關節相當于門軸。 (5)沒有骨骼是蚯蚓不能快速運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5.提問:通過觀察活動,說出運動系統由哪些結構組成 學生回答:由骨、關節和肌肉組成。 設計意圖:加深對骨骼肌的協作關系的理解。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規律。 6.軀體運動的實現 (1)播放屈肘、伸肘的運動視頻,引導學生思考運動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思考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神經系統傳來刺激→骨骼肌收縮→骨圍繞關節活動→產生運動。 (2)展示用兩片長方形的硬紙板、兩條松緊帶和幾個工字釘制作的肌肉牽拉骨運動的模型。讓學生辨別硬紙板、工字釘和松緊帶相當于什么結構 師生總結:硬紙板相當于骨、工字釘相當于關節、松緊帶相當于骨骼肌。 (3)演示實驗:拉緊一條松緊帶,牽動硬紙板改變位置,但不能復位,拉緊另一條松緊帶,硬紙板能夠復位。 明確:與骨連接的肌肉中,至少有兩組相互配合運動。 模型圖演示屈肘動作和伸肘動作,讓學生充分理解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所處的狀態。 學生:結合老師演示實驗,理解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教師總結:骨骼肌有受神經系統傳來的刺激而收縮的特性,骨骼肌收縮,牽拉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的相應部位就會產生運動。 (4)提出問題:只要運動系統完好就能完成運動嗎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 不是,運動并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還需要其他系統如神經系統的調節。運動所需的能量,有賴于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設計意圖:通過模擬實驗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實踐操作的能力,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 7.指導學生閱讀教材45頁,思考:動物的運動對動物有哪些意義? 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動物通過運動能夠有效地獲取食物、躲避敵害、爭奪棲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設計意圖:培養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8.情感目標達成 教師補充:人體的任何一個運動都離不開運動系統。運動容易造成關節部位的損傷,尤其是踝關節、腕關節以及膝關節等,同學們在運動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好這些部位,必要時應該準備護腕、護膝、寬腰帶等。 三、總結收獲,形成體系 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補充,對本節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四、課堂練習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歸納本節課知識的主要內容,交流自己通過本節課學習的收獲。布置作業板書設計 動物的運動 運動系統的組成 骨、關節、肌肉 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 實例:屈肘動作和伸肘動作 產生過程: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關節活動 協作: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 三、運動方式 固著、爬行、蠕動、跳躍、飛行、游泳、行走、奔跑 四、運動的意義 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尋覓食物、躲避敵害、爭奪棲息地、繁殖后代)教學反 思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活動也是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嚴格落實“以問題為中心”的理念。整個教學過程以問題為線索,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逐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潛力。通過問題才把學生真正的帶入課堂,領進知識的海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