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2 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一學科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認同中華文化,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意識,保持民族氣節,維護民族尊嚴,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科學精神: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等認識、分析、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公共參與素養: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主動擔當時代大任。1、必備知識:了解中華文化的產生、發展,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明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2、關鍵能力:培養學生實踐研學的參與能力,達到實踐研學與課堂探究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學生獲取信息和探究論證的能力,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二學習重難點重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難點: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三知識梳理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及特點1.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創造得來的。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也是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2.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獨特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3.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斷增強其包容性,促進了自身的發展。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華傳統美德包括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③中華人文精神包括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6.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7.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化。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1.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①改造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②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③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2.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3.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發展,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四自我提升1.勇于擔當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從《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孫中山的“勇往直前,以浩氣赴事功,置生死于度外”,等等,詮釋了中華民族責任意識的內在天賦。今天,中國共產黨將敢于擔當納入新時期好干部標準。材料表明( )①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②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深遠持久難以磨滅③沒有文化的積累就沒有文化的傳承④傳統文化的內涵能夠在實踐中因時而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在世界傳統建筑體系中,中國的木結構建筑發展最早也最為成熟,影響深遠,其營造技藝一直傳承至今。改革開放以來,各類旅游景區大量修建微縮建筑和仿古建筑,對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需求開始增多。這些景區的需求,成為近幾十年來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實踐與傳承的重要推動力量。但是,如何傳承營造技藝,值得人們思考。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 )①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它的傳承和進一步發揚光大,還需要更多的智慧③需求的增多,反映了文化給予經濟以重大的影響④借助景區需求這一載體,傳承和表現了文化內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何以中國——中華古代文明暨《國家寶藏》”的展覽,將中華文明視作一條大河,將文明的起源、傳承、發展比擬為河水的“源”“流”“匯”,借助西周何尊、魏晉驛使圖畫像磚等130多件文物重寶,系統展現中華文明的文化特質。該展覽展現了( )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各民族文化交融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③中華文明強大的延續性和堅定的文化自信④中華傳統文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許多重大觀點具有天然的、內在的契合性,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知行合一”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等。這種契合性說明( )①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特色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思想基礎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引領發展方向的旗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中國面塑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早期作為供奉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之用,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演變成了工藝精湛、千姿百態的面塑工藝品。山東面塑色彩單純艷麗,造型簡練生動;山西面塑造型整潔,內蘊飽滿豐富,又有飽含秦漢遺風的適合紋樣;河北面塑將人物的肌肉、骨骼、毛發、神韻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我國風格各異的面塑文化( )①表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共同熔鑄了中華文明②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③折射著我國的地域差異和社會歷史變遷④驗證了文化統一性對區域文化多樣性的支撐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離鄉不離腔”,在臺灣大部分人會講閩南語。據史書記載,北方的中原漢人在不同歷史時代多次向閩南遷徙,帶去丁中原漢語,為閩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后漳州與泉州兩地的閩南人把閩南話帶到了臺灣。這表明( )①語言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見證②不同的地理環境孕育不同的方言③臺灣與祖同大陸同文同宗、同根同源④人口遷徙促進語言的交流與傳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壬寅虎年,兩岸民眾在春節期間熱烈互動,通過線上線下賀新春、話親情、賞花燈、吃湯圓、盼團圓,在網絡視頻上頻頻“刷屏”,將“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推向高潮。可見( )①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交融的情感紐帶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③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和睦之魂④中華文化具有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的特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何以中國”特展上,130余件精美文物精彩亮相。古滇國青銅器牛虎銅案受中原青銅技術影響,又融入當地藝術風格,其生動性與中原大多數青銅器的規范性形成鮮明反差;遼代鹿銜草紋濫金銀馬飾在表現游牧民族藝術風格的同時,繼承并發揚了中原地區傳統圖案特色。由此可見( )①中華文化在長期的交流中,既相互借鑒,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呈現著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③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④中華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它不僅孕育了中華兒女,更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數不盡的財富。下圖為黃河博物館收藏的部分文物。這些黃河文物( )①展示了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黃河文明②承載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③集中展現了黃河流域人們的整體風貌④為講好黃河故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載體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食用野味的陋習并不簡單地是一個醫學、環保問題,更是一個文化問題。只有重新喚醒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那些合宜的野生動物觀,重建當代人與野生動物的文化關聯,運用文化手段疏導新興野味文化,方能根本上改善、引導當代人的野物觀、自然觀。這說明( )①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③對于傳統文化要批判繼承④要堅持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古為今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B2.A3.A4.B5.C6.D7.B8.A9.B10.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