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一學科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通過理解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對文化發展的作用,認同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需要進行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科學精神:在分析文化發展過程中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作用,培養科學思維能力。法治意識:在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過程中,樹立各民族文化平等意識。公共參與:爭做文化傳播交流的使者,在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借鑒其他民族文化有益成果,促進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二學習重難點重點:文化交流、文化交融的作用。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價值難點: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區別。明確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和意義。三知識梳理㈠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1.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2. 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動人類文化的發展。3.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㈡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1. 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2.推進人類文化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四自我提升1.國家博物館重視文創開發和經營,打造“國博衍藝”文創品牌和“國博美饌”餐飲品牌,深度挖掘館藏文物價值內涵,結合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舉辦,系統化研發文創產品,每年推出數十款百余個文創單品,涵蓋服飾、食品、玩具、文具、生活日用品等多個領域,形成形式多樣、富有創意、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品體系。我國博物館依托館藏文物資源開發各類文化創意產品( )①是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②是推動世界文化走向中國、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③是實現社會生產關系變革、滿足多樣化藝術投資需求的重要手段④是增強博物館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水平、豐富服務內容的必然要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近年來,民樂不斷推陳出新,以好聽、好看的年輕化表達贏得更多觀眾的喜愛。與身處空間站的航天員王亞平連線演奏,讓民樂在天地齊鳴;與五千年歷史交錯,讓民樂故事走上舞臺;借助XR(擴展現實)等高科技手段,讓民樂好聽、好看……民樂能夠贏得更多觀眾的喜愛,是因為其( )①具有多樣性,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②不斷拓寬傳播渠道,實現藝術與技術融合的創新③通過文化交融,博采眾長,煥發了生命力、影響力④不斷創新表現形式,探索貼近現代審美的呈現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狀如花樹,金枝搖曳,花樹狀金步搖是魏晉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特有的一種冠飾,源于西亞,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傳人,流行于遼西地區。它的樣式不僅影響了北方的少數民族乃至東亞地區,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這表明( )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②在交流中增強對其他民族文化的認同③不同區域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趨同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促進了自身的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儒家思想是我國古代的主流思想。西漢時期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學派的思想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唐代在儒家思想中又滲透了佛教思想,宋明理學則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這主要說明了( )A.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B.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C.應該對傳統文化進行全面改造D.我國的各種文化流派最終會融為一體5.婺劇是浙江金華的地方戲,和京劇之間有著很深的淵源,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作為中國傳統戲曲表現形式之一,海外“歡樂春節”活動中,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赴希臘演出,上演了美輪美奐、絕技頻出的《斷橋》《擋馬》等經典婺劇折子戲,讓當地觀眾很是高興。這表明( )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為我所用B.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鑒6.唐朝時期政治經濟繁榮,對外政治文化交流頻繁,出現了“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天竺樂、康國樂、高昌樂、疏勒樂、安國樂、龜茲樂等音樂就是在這一時期傳入的,唐明皇創作的《霓裳羽衣曲》就融合了許多異域音樂元素。材料說明( )①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②中外文化交流互鑒需要立足國情③多種文化元素融合有利于促進文化的創新④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氣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1年10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中提到“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非盡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下列選項中與其表達的內涵相一致的有( )①以文明交流超越民族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民族沖突②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③堅持兼收并蓄,注重吸取不同民族文明成果為我所用④文化是世界的,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8.抗日戰爭時期,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每逢重大節日或紀念日,全國各抗日民主根據地仍然不同程度地開展體育運動。如1939年5月,新四軍舉行了規模盛大的“五洲”運動會,設立了障礙賽跑、扔手榴彈、跳遠,球類、團體操等多個比賽項目??谷彰裰鞲鶕氐捏w育運動( )①展示了直面困難挑戰、勇于斗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當時經濟和政治的反映③目的是為軍事服務,與增強人民群眾的體質關系不大④融合西方體育文化內容,標志著中華體育進入新階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中國和意大利在絲綢之路的兩端相映成輝。為慶祝中意兩國建交50周年,兩國導演聯手打造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透過多樣化的視角對比了中華文明和羅馬文明。從書寫用的文字到國家歷法,從文明圖騰到融匯中西文化的藝術品……講述了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鑒的故事。這部紀錄片蘊含的文化價值體現在( )①為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提供新的視角,促進文化傳播與民心相通 ②跨越時空展示了中西文明的交融,有助于絲路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③是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是中國價值在全球范圍內的繼承與發展 ④引起不同國家的人們對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和羅馬文明的尊重與認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展開歷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再到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都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由此可見( )①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熔鑄了中華文化③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④各民族文化間的差異是文化發展的動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B2.C3.B4.A5.D6.B7.A8.A9.A10.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