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2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一學科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通過學習,認識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原因,認同我國的國家政策。【科學精神】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具有科學性。【法治意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各參與主體必須遵循法律。【公共參與】運用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相關知識,針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 化建議,增強知識的運用能力。二學習重難點重點: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性、內容。難點: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措施。三知識梳理一: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1.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意義(1)重要性和緊迫性: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2)必要性和目的: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堅實而強大的⑤物質基礎。2.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和構成內涵: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⑥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它包括:(1)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⑦產業體系;(2)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⑧市場體系;(3)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⑨收入分配體系;(4)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⑩城鄉區域發展體系;(5)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 綠色發展體系;(6)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 全面開放體系;(7)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3.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總體要求(1)要處理好七個方面的關系:這七個方面是統一整體,要 一體建設、一體推進。(2)要借鑒發達國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 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1.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系: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2.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主要任務: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要求: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⑤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3.建設⑥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主要任務: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要求:全面實施⑦鄉村振興戰略和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1)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總體部署重要性:⑧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總體部署:必須始終把解決好“⑨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助、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深入實施⑩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總體部署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加快發展,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4.建設更高水平 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主要任務: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要求: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要更好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繼續積極推進“ 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交流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總體要求: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四自我提升1.在傳統農業中,大量秸稈被放置、丟棄或者焚燒,這種處理方式不僅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環境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近年來,研究人員通過植物秸稈綜合利用,采用零污染零排放的生產工藝,用玉米秸稈、水稻秧等原料生產出木糖、纖維素、木質素等,使秸稈變廢為寶,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啟示我們( )①推動鄉村振興要立足于本地資源優勢 ②資源循環利用要走與市場相結合之路③推進農業現代化是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 ④打造循環經濟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某縣實施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強化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推動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采取固定設施、流動服務等方式,提高農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這些行動堅持( )①先富幫后富,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②協調發展,切實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③創新公共服務方式,扎實推進鄉村振興④人民至上,保障農村居民高層次生活需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要求,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為此,我國應該( )①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虛擬經濟上②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進同步富裕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破供給約束堵點④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擦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②掌握種子研發的主動權是國家關鍵技術創新的關鍵③實現糧食安全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④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才能真正掌握發展主動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工業上樓”是一種讓企業在高層樓房中進行工業生產的新型產業空間模式,在不改變工業用地性質的前提下,提升樓宇的容積率。向存量要空間,向天空要空間,“工業上樓”提速,逐步成為東莞新建產業園的“標配”。下列不屬于“工業上樓”將為東莞產業園帶來的積極影響的是( )A.再塑空間格局,提升綜合承載能力B.吸引優質企業聚集,推動專業化發展C.解決企業因無處擴產而被迫外遷的問題D.提高建設標準,提升廠房適用性6.2021年9月3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是為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量身打造的主陣地,也意味著我國一直推進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初步完成。北交所的成立( )①旨在開創新的融資平臺,降低市場投資者的投資風險②將為資本市場投資者獲得經營性收入提供新的途徑③有利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展資本市場的服務功能④將帶動提升創新投資力度,加速科技、資本、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近年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推動數據量爆發式增長,帶動數據傳輸、存儲、計算、應用環節和互聯設備能耗大幅上升,數字基礎設施日益成為“吃電”大戶。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決策下,我國要適度超前開展“綠色數字基建”。以下為這一措施帶來的積極影響的傳導路徑正確的是( )A.增加數字基礎設施數量→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數字經濟綠色發展→優化產業和消費結構B.增加數字基礎設施數量→促進數字經濟綠色發展→提升數字基礎設施的能效→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C.提升數字基礎設施的能效→促進數字經濟綠色發展→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賦能產業和消費“雙升級”D.提升數字基礎設施的能效→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貫徹創新發展新理念→優化產業和消費結構8.2022年04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發布,強調要健全消費標準體系。健全消費品質量標準體系,完善節能和綠色制造標準體系、綠色產品認證標識體系以及平臺經濟、跨境電商、旅游度假,餐飲、養老,冷鏈物流等領域服務標準。健全消費標準體系( )①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客觀要求②是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需要③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④旨在通過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克服市場缺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鋼鐵企業A(央企)和B(地方國企)重組,地方國資委將所持B企業51%股權無償劃轉給A企業。兩家企業在鐵礦資源儲備和采選技術方面都有優勢,重組后可推進鋼鐵板塊和鐵礦石板塊整合運作,粗鋼產能將躍居世界第三。該重組有利于( )①提高國有資本在鋼鐵行業中占比,放大國有資本功能②實現A、B公司股權多元化,激發國有企業市場活力③增加鐵礦石供給,維護鋼鐵行業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④提升產業集中度,推動鋼鐵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碳中和指一段時間內,特定組織或整個社會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植樹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或人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實現人類活動二氧化碳相對“零排放”。下列舉措與目標關聯正確的是( )A.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以“無形之手”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減少碳排放B.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大力推動機動車“油換電”,推動氫燃料汽車規?;瘧谩鷾p少碳排放C.倡導“光盤行動”等生活方式→減少糧食浪費,發展有機農業→增加碳吸收D.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貌開放體系→提高林地面積,厚植生態根脈→增加碳吸收參考答案:1.A2.C3.D4.B5.D6.D7.C8.A9.D10.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