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一學科核心素養標二、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通過學習,明確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從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認同2.科學精神:用全面的觀點認識我國居民獲得收入的合法途徑和方式,增強學生的科學精神。3.公共參與:積極參與社會調查和實踐,提高守法致富的法治意識,弘揚勞動精神,必備知識: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完善個人收入分配關鍵能力:能夠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正確認識勞動的重要性。 學重難點二學習重難點重點1.按勞分配為主體2.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意義難點1.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2.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三知識梳理一: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1.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1)分配概念:社會所創造的國民收入要在政府、企業、個人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分別形成政府收入、企業收入和個人收入,以滿足不同的社會需要。(2)實行原因: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3)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決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2.按勞分配(1)地位: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2)基本內容和要求: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必須參加勞動;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勞動者提供的⑤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對個人進行分配,⑥多勞多得、少勞少得。(3)意義:a.實行按勞分配,有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⑦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促進⑧社會生產的發展。b.實行按勞分配是對以往幾千年來不勞而獲的⑨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體現了勞動者⑩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3.按要素分配(1)要素:勞動、資本、土地、 知識、 技術、管理、數據等。(2)意義:有利于讓 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4.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1)原因:我國現階段的個人收入 分配制度,使我國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2)勞動性收入,是指通過 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工資、獎金、津貼等。(3)財產性收入,是指通過自己所擁有的 各類財產獲得的收入,包括銀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4)經營性收入指通過 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5)轉移性收入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住戶的各種經常性轉移支付和住戶之間的經常性收入轉移,包括養老金、社會救濟和補助、政策性生產補貼、政策性生活補貼、救災款等。5.勤勞合法致富(1)勞動是 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得的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勞動創造。(2)對待勞動的態度:a.要弘揚 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b.要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 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二:完善個人收入分配1.優化收入分配與民生的關系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2.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1)堅持“兩個同步”:完善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2)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政策:a.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⑤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要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b.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⑥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稅收調節。c.要重視發揮⑦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3)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⑧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⑨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4)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必須堅持⑩消除貧困:a.貧困是全世界面臨的 共同難題。b.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c.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四自我提升1.下圖為2014~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變化情況。由此,我們可推斷出( )注:2021年一季度,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43。①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逐步縮小,收入分配格局逐漸改善②我國實現收入分配公平、促進共同富裕的目標還比較艱巨③我國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進社會公平④農村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城鎮,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較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2年1月1日,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開始實施。自國家醫療保障局成立以來,連續4年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已經累計將507個藥品新增納入全國醫保支付范圍。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及其他形式共同構成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①聚焦市民公共文化需求,全力推進城市書房建設屬于社會福利②居民看病使用的國家醫保報銷屬于社會保險③公共場所為殘疾人提供無障礙通道屬于社會救助④參保企業因為疫情可暫緩繳納社保費用屬于社會優撫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3.截止2022年6月13日,哈密市困難群體應保盡保1.41萬人,養老保險待遇應享盡享5004人。全市三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3.26萬人次。這一個個數字,不僅是“民生為本”的生動詮釋,更為市民創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材料表明( )①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再分配機制維護社會公平②國家堅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③我國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繪就民生幸福溫暖底色.④我國完善社會成員生活安全和生存權利的最高層次社會保障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收入分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如何進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收入分配體系是一個新的挑戰。以下對完善我國個人收入分配認識正確的是( )①初次分配要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②第三次分配重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避免強者越強,弱者越弱③再分配應健全回報社會的激勵機制,鼓勵高收入群體關愛社會④既要看到三次分配之間的聯系,又要遵循各自不同的原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當前,數字經濟既能促進持續性、均衡性增長,又能助推共享式、普惠式發展,是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發展數字經濟,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就要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徑正確的是( )A.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共同富裕B.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勞動者轉型升級→完善按要素分配→促進共同富裕C.數字產業化規模擴大→創造大量新增就業崗位→催生新業態→優化收入分配格局→促進共同富裕D.數字治理優化公共服務→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共享數字紅利→促進共同富裕6.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實現共同富裕目標,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下列措施有助于把“蛋糕”切好分好的是( )①支持有意愿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②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激活市場主體活力③健全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兜住兜牢民生底線④讓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實現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農村三權分置是我國今年乃至將來都會重點進行的一項改革,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的又一項創舉,目的是落實農業這一中心任務,真正激發農村活力和做到藏糧于地,保障糧食安全。由此,這個政策的積極影響有( )①激發土地要素活力,使土地更加“活化”②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縮小收入差距③農民通過流轉經營權,進一步發揮集聚效應④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提高,糧食安全進一步得到保障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2022年2月,銀保監會印發《關于擴大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范圍的通知》,決定將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范圍,同時允許養老保險公司參與試點。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是指以養老保障為目的,為用戶提供養老年金、重度失能保險金、身故保險金三金保障,領取年齡在60周歲及以上,領取期不得短于10年的個人養老年金保險產品。擴大該保險試點范圍有利于( )①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維護弱勢群體利益②優化養老金制度結構,應對人口老齡化③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養老保障需求④發揮再分配調節機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勞動教育進課程教材情況時強調,要通過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等途徑,將勞動教育貫穿到學校教育各個方面,解決有教育無勞動的問題,努力克服有勞動無教育的問題。勞動教育進課程教材旨在( )①弘揚勞動精神,引導學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 ②培育勞動能力,鼓勵學生辛勤勞動、誠實勞動③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增加學生勞動性收入 ④營造勞動最崇高的氛圍,擴大學生的收入來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討論了兩種前后相繼的平等,即按勞分配的平等和按需分配的平等,其中對按勞分配平等的分析與批評最為詳盡,集中展示了馬克思對平等和正義的根本信念。下列符合按勞分配中公平原則的是( )A.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共同勞動、勞動產品平等分配B.勞動者應努力學習技術、提高勞動技能C.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來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D.讓勞動、土地、知識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1.A2.B3.A4.B5.D6.B7.C8.C9.A10.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