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6.2共筑生命家園一、導入新課《一路“象”北》2021年4月,中國云南省的一群亞洲象從原棲息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向北移動的事件備受關注,對亞洲象的保護以及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之道的話題,也成為國內外廣外關注的熱點。人文紀錄片《一路“象”北》聚焦中國云南野生象群,兼具新聞深度與人文關懷,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之美。這群大象可以悠然自得地到處“閑逛”,反映了大象和人類之間是一種怎樣的生存狀態呢?和諧相處,和諧共生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人類與動物都需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我們不僅要和動物和諧相處,更要懂得人類和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筑生命家園。(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講授新課2022年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你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怎樣的?你知道為什么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嗎?(1)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這是一種動態中的平衡、發展中的協調、進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紛亂”中的有序的關系。(2)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因是:①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②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類也有責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同時要為開發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補償和修復。適當地控制自己的牲畜頭數,盡量與牧場的承載力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長遠地保持牧場的活力,長久地發展下去。如果你有一個牧場,你是會盡可能多地增加自己的牲畜頭數以達到快速賺取經濟效益的目的,還是適當地控制自己的牲畜頭數,盡量與牧場的承載力相適應呢?“塞罕壩的前世今生”——蠻荒的塞罕壩我和同學們的看法是一致的,接下來我們再一起去看看現在的塞罕壩又是怎樣的模樣。看完這段視頻,大家對塞罕壩的印象是什么?“塞罕壩的前世今生”——生機盎然的塞罕壩塞罕壩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一片蠻荒變得生機盎然,由沙地變林海,由荒原變綠洲。這種變化,是從林場人種樹,建成綠色屏障開始的,是從大家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開始的。如今的塞罕壩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成為“華北綠寶石”,不僅改善了當地百姓的生活環境,更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現在的塞罕壩有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種變化給塞罕壩帶來了哪些好處?林場人的努力,既改善了環境,也促進了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價值。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港珠澳大橋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橋的形式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其范圍的水域內有國家Ι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為了減少對中華白海豚生存區域的干擾(海洋生態的保護),就在相應的區域采用了這種海底隧道+島+橋的方式。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思考: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中堅持了怎樣的基本國策?貫徹了怎樣的新發展理念?浙江省安吉余村,是重要理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源地。余村關停礦山,轉型綠色發展,環境修復后帶動的文旅產業為余村帶來了金山銀山。第一條致富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為脫貧致富,余村走上了“工業強縣”之路,造紙、化工、建材、印染等企業相繼崛起,余村人靠挖礦山、建水泥廠,生活富裕了起來。可是好景不長,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材料:《從“灰蒙蒙”到“生態綠”的“兩山”故事》(二)堅持綠色發展道路第二條致富路:2003到2005年間,安吉縣確定了“生態立縣”后,村里關停了礦山和水泥廠,開始封山育林、保護環境。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余村考察,充分肯定了村里關停礦山、水泥廠的做法,并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為余村指明了綠色發展之路。通過十幾年來不懈的努力,余村在“兩山理論”指引下,從一個污染村,慢慢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示范村,現在,余村有農家樂、民宿、漂流,果蔬采摘等一系列休閑旅游產業。2020年,一年游客量將近90萬人次,旅游收入也將近4 000萬,余村集體收入72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是55 680元。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美麗鄉村建設在余村變成了現實。15年來,浙江全省達成共識:生態環境就是實打實的民生,發展經濟是政績,保護環境同樣也是政績。浙江加快構建全鏈條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除了率先在省域層面建立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體系、實施“環保一票否決制”,還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開礦、建水泥廠。雖然在短期內可以收獲顯著的經濟效益,但是會導致空氣污染、山林被破壞,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第一條致富路是一條怎樣的致富道路?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協調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將特色產業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第二條致富路是一條怎樣的致富道路?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余村的做法啟示我們,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什么方針?我們應大力倡導怎樣的生產生活方式?浙江保護生態環境的做法啟示我們如何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只有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通過余村兩條發展道路對比,你認為走綠色發展道路應該怎樣做呢?①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②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綠色富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堅持綠色惠民,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發人民群眾的綠色創造熱情,實現綠色富國之夢。③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④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你心中的美麗中國是什么樣的?結合教材總結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是怎樣的 美麗中國,不僅山清水秀、天藍地綠,而且是留住鄉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園。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面對危機,人類作出了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選擇。我們要建設生態文明,走綠色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美麗中國的夢想一定能實現!三、課堂小結1.2021年1月,湖南省啟動為期一年的長江“十年禁漁”“三承諾一倡議”專項行動,以實現“市場不賣、餐館不做、群眾不吃”長江流域禁捕水域野生魚鮮目標。這一行動體現了( )A.創新發展的理念B.共享發展的理念C.綠色發展的理念D.開放發展的理念C四、隨堂練習2.漫畫《復耕難》警示我們( )①如此“挖湖造景”侵占耕地,破壞生態,將禍及子孫②打造人文景觀,必須遵循自然規律③發展經濟必然會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惡化④要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B如何更好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更好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已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據此,回答3~5題。3.習近平總書記有這樣一段生動的描述: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這段描述告誡我們( )①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②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③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 ④人類的每一個舉動都會受到自然界的約束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A4.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 的方針( )①節約優先 ②保護優先③自然恢復為主 ④邊發展邊治理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B5.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應成為一種時尚、成為每個人的習慣。下列做法符合這一觀點的是( )A.環保部門安排灑水車灑水B.國家頒布“史上最嚴”的環保法C.工廠努力減少污染物排放D.騎公共自行車、乘公交車上學D智慧選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走綠色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板書設計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2共筑生命家園(課件).pptx 《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52個世界地球日宣傳片發布.mp4 一路”象“北.mp4 塞罕壩的今生.mp4 塞罕壩的前世.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