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2.2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教學設計基本信息 課題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課型 新授執教者 課時 1課時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教材分析 本節是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是第一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的延伸,也是下一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鋪墊與引領。通過學習本課,學生能初步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更加明確生物與環境是統一整體的認識。進而培養學生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學情分析 從知識方面來看,學生對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還沒有形成生態系統的概念。從中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來看,七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和活動感興趣,樂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并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學生的總結和認知能力有限,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補充。教學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和食物鏈。 3、舉例說出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4、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網和食物鏈、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難點 食物網和食物鏈,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教學策略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具 教材 ,PPT教學過程 導入 組織學生觀察“想一想,議一議”的插圖。 提問:用網罩起來的草幾乎被蝗蟲吃光了,而未加網罩的草卻生長良好,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個實例又說明了什么呢? 學生思考回答:草地被網罩起來以后,鳥就飛不進去了,吃草的昆蟲失去了鳥的控制,就猖獗起來。這個實例說明,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求知欲。 問題引導,探究新知 (一)生態系統 1.概念 通過學生對“想一想,議一議”問題的回答,引入生態系統的概念。 教師強調:生態系統的概念包括生物與環境兩大方面 2.生態系統的組成 (1)組織學生閱讀教材,討論教材 20 頁“資料分析”中 的問題。 ①三者存在吃與被吃的關系。 ②腐爛的樹樁最終會消失,被微生物分解掉。 ③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扮演的角色是生產者;動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機物,只能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扮演的角色是消費者;細菌和真菌等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 (2)教師設疑:在生態系統中,除了有各種生物以外,還有哪些組成成分?它們各自有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在生態系統中,除了各種生物之外,還有非生物成分。它們也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3)組織學生歸納總結生態系統的組成,構建知識框架。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主要是動物;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溫度、水等。 (4)鞏固提升:完成教材24頁練習 (5)教師點撥:①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但一些自養的細菌也屬于生產者。②消費者主要是動物,不表示所有的動物都屬于消費者,一些食腐的動物如蚯蚓、蜣螂、禿鷲等屬于分解者。③分解者主要是一些腐生的細菌和真菌。有的細菌和真菌營寄生生活,它們就屬于消費者,一些細菌能自養,它們就屬于生產者。 (二)食物網和食物鏈 1.食物鏈的概念 學生閱讀教材,識記。 2.引導學生嘗試完成教材22頁“觀察與思考”,然后用課件展示正確的連接圖。 學生小組內交流,完成討論題目。 教師點撥:如何數食物鏈的條數。數食物鏈的條數時,要從綠色植物數起,然后用箭頭表示捕食關系,直到最高的營養級別,而不能中途停止。 3.正確書寫食物鏈 學生根據“觀察與思考”,嘗試寫出一條食物鏈,并將本組內的食物鏈比較,判斷正確的書寫方式。 師生共同歸納食物鏈的寫法:起點是綠色植物,通常寫成甲→乙→丙→……的形式,直至最高級消費者為止。箭頭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4.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思考題的討論。 學生討論得出:有些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不易分解也不易排出,會在生物體內積累。因此,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就越多。人類是食物鏈中營養級別最高的生物,這些有毒物質會在人體內積累,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 教師點撥:有毒物質隨著食物鏈進行富集,越是食物鏈的后端,有毒物質越多,位于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有毒物質最多;能量隨著食物鏈遞減,位于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獲得的能量最少。愛護環境要從我做起,不要隨意將有毒物質排放到自然環境中。 (三)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教師出示食物鏈:草→兔→狐為例,設疑(1)當雨量充沛,氣候適宜時,草木生長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數量急劇增加,其他生物的數量會發生變化嗎?(2)兔的數量會無限增加嗎?這個例子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思考回答:(1)兔的數量急劇增加,其后一段時間內,草的數量會減少,狐的數量會增加。(2)不會。隨著天敵的增加與食物的缺乏,兔的數量會相應減少;兔的數量減少導致狐的數量減少,草的數量增多……如此循環下去,兔的數量就不會無限制地增加。這個例子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關系、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特點與影響因素等。 三、總結收獲,形成體系 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補充,對本節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四、課堂練習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歸納本節課知識的主要內容,交流自己通過本節課學習的收獲。布置作業板書設計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一、生態系統 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 組成 二、食物鏈和食物網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教學反 思 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一片草地、一個池塘、一塊農田等環境的分析,加深學生對生物與環境的認識;通過舉例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功能,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通過食物網的實例分析,培養學生辨析概念,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生態系統的功能——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簡單講述,利用圖示引導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