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Ⅰ、素養目標1.了解漢武帝即位之初的歷史狀況,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推恩令”實施的作用。2.了解漢武帝北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等史實,從史料實證、家國情懷角度認識漢武帝開疆拓土對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意義。3.結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舉措,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尊崇儒術”“推恩令”的目的、影響。4.搜集有關兩漢時期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的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Ⅱ、重點難點1.重點:西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上的鞏固措施2.重點:兩漢衰亡的歷史原因Ⅲ、思維導圖Ⅳ、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一)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二)文景之治1.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 黃老無為 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2.表現: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知識拓展 黃老之學 戰國時期興起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漢初以黃老之學為統治思想。黃老之學的特點是強調“無為而無不為”,它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倡導“適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三)西漢初年的政治統治1.各種政治制度基本沿襲秦朝,史稱“ 漢承秦制 ”。2.地方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1)原因:“懲亡秦孤立之敗”。(2)概況:陸續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3)影響: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3.“七國之亂”:漢景帝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七國叛亂,后被平定。概念闡釋 郡國并行 漢高祖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建立諸侯國,地方上郡縣和封國并存;封國是朝廷依靠的力量,在實行初期有助于西漢政權的穩定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后期由于王國擁兵自重,出現“七國之亂”。漢武帝時通過實行“推恩令”逐漸削弱諸侯的封地和實力,王國問題最終得以解決。二、西漢的強盛(一)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措施王國問題 頒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加強皇權 削弱丞相權力,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選官制度 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監察制度 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地方治理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思考點】(教材P22)思考角度:從漢武帝進一步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需要的角度來思考。【提示】郡國并行制使地方諸侯王勢力強大,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強化。而漢武帝通過建立刺史監察制度,使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其子弟、諸侯王以及地方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有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和國家的統一。概念闡釋 1.漢代的“中朝” 漢武帝時,任用一些親信、侍從,如尚書令、常侍等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與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構成的“外朝”相制衡。中朝掌握了決策國家政務的權力,而外朝退居到只執行政務的地位。利用中朝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是漢代中央政治制度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征。 2.察舉制 察舉制指漢武帝時期確立的一種選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舉孝廉和舉賢良兩種方式,重視品行和才干,試用考核通過后再任命官職。相比于先秦時期的世官制(即世卿世祿),察舉制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容易任人唯親,薦舉人和被薦舉人容易形成利益集團。【圖解歷史】1.推恩令 2.中外朝制度(二)經濟上:調整政策,擴大財源措施貨幣政策 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專賣制度 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商業貿易 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工商業政策 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概念闡釋 鹽鐵官營政策 鹽鐵官營政策是中國封建社會政府為打擊富商大賈、增加財政收入而實行的對鹽和鐵的壟斷經營政策,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漢武帝時加強,此后歷朝歷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鹽鐵專賣。鹽鐵專賣的收入是歷代政府的重要財源,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商品流通及商業的發展。(三)思想上:“罷黜百家”,確立新的統治思想舉措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影響 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史料閱讀】(教材P22) 分析董仲舒“尊崇儒術”的原因及目的。【提示】原因:漢武帝時,國力強盛,但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如王國問題、匈奴威脅、土地兼并、商賈膨脹等,漢初的“無為”思想已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董仲舒改造了先秦儒學,新儒學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目的:用思想的統一來鞏固政治的統一。(四)軍事上:鞏固邊防,拓展疆域北擊匈奴 (1)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 (2)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張騫出使西域 目的 配合對匈奴的戰爭影響 (1)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2)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道路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這就是“絲綢之路”地方治理 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漢設 西域都護府 ,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東南、西南 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影響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知識拓展】“大一統”“大一統” “大一統”不僅包含“大一統”的思想,而且包含“大一統”的地理范圍,以及為達成“大一統”目標而采取的行動。漢武帝“大一統”的國家觀包含四個方面:在主權方面,對內強調中央權威,對外反對少數民族發動的戰爭;在民族方面,主張民族統一;在疆域方面,維護疆域統一;在思想方面,主張統一思想。三 東漢的興衰(一)西漢滅亡1.原因: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2.王莽篡權: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二)王莽統治1.新政: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試圖挽救社會危機,但措施不切實際,反而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2.覆亡:王莽統治末年,國家出現嚴重的災害,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終于爆發。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三)“光武中興”1.東漢建立: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2.統治措施及結果類型 內容 結果政治 (1)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了全國統一 (2)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 (3)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 (4)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出現 “光武中興”經濟 (1)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 (2)釋放奴婢思想 重視儒學(四)東漢的衰亡1.中央: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繼位,年壽不長;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相互爭斗;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抨擊時政,遭到嚴厲鎮壓,史稱“黨錮之禍”。2.地方: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3.東漢瓦解:184年,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知識拓展 漢朝政治的特點 (1)布衣將相: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稱之為“布衣將相”; (2)重視母族親屬關系:漢代皇室的母族勢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了呂后執政和竇太后專權現象,東漢出現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親屬勢力強大的表現; (3)儒士受到重用: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 (4)地方勢力強大: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四、兩漢的文化史學 《史記》 西漢司馬遷撰寫,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的歷史《漢書》 東漢班固撰寫,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 漢賦 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 樂府(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五言詩 流行于東漢民間,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科技 醫學 《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數學 《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造紙術 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互動探究·關鍵能力問題探究:西漢加強國家統一的措施及影響【史料】史料一 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①,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②。——摘自《漢書》【讀史】①②說明漢朝中央機構進行了調整,出現了中朝;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變成了外朝。問題1. 根據史料一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中央機構調整的影響。[提示]進一步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史料二 漢武帝時通過行政干預和經濟剝奪來削弱富商大賈的勢力,使抑商政策達到極端:實行鹽鐵酒專賣①,迫使大商賈退出商業活動的主要陣地,起到了壓制商人的目的②。 ……改幣制③,也在于打擊“不佐國家之急”的商人④;均輸平準⑤的實行更是以官辦販運貨易排除私商⑥,并由政府壟斷物價,而征收財產稅及算緡、告緡⑦幾乎使全國所有富商大賈陷于破產⑧。——摘編自王惠茗《論秦漢時期的抑商政策與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讀史】 ①③⑤⑦是漢武帝采取的具體的抑商政策,②④⑥⑧是漢武帝所采取的政策的影響。問題2. 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時抑商政策的特點、表現及影響。[提示]特點:通過行政干預和經濟剝奪抑制“私商”。表現:改革幣制、政府壟斷經營鹽鐵等、打擊和壓制商人。影響:打擊了商人群體,抑制了私商;強化了官商,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中央政府控制了國家經濟命脈,諸侯王和地方豪強失去了勢力膨脹的經濟基礎。Ⅴ、深化拓展一、漢武帝時代“大一統”局面形成的措施及影響1.政治方面(1)改革官制,加強皇權。 任用低級的官吏和侍從人員為尚書令、侍中等,共議軍國大事,形成“中朝”這一決策機構;以丞相為首的官僚機構,演化為一般的執行機構,稱為“外朝”。(2)實行察舉制,大量選拔人才,重視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強皇帝對地方官吏的控制。(3)實行刺史制度,將全國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刺史代表中央行使巡視監察的權力。(4)逐步削弱王國權力,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使王國問題得以逐步解決。上述措施的推行,一方面削弱了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的權力,君權得到加強;另一方面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管理,使中央集權得以加強,大一統的政治局面逐漸形成。2.經濟方面: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等經濟政策,打擊私營工商業者;同時加強對土地的管理。國家通過加強對經濟的管控,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為漢朝開疆拓土奠定了物質基礎。3.思想方面:“罷黜百家,尊崇儒術”。董仲舒的新儒學逐漸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尊崇儒學,提倡“大一統”思想,逐步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適應了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局面鞏固的需要。4.民族交往和對外關系方面:北擊匈奴;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中西交通道路,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以鞏固和加強。二、“漢承秦制”及損益變化1.承襲了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構成了比較完整的皇帝名號、禮儀等制度。2.承襲了秦朝以丞相為核心的中央官制。西漢建立后至漢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體制。承秦制,漢武帝時出現了由皇帝的侍從、秘書等人組成的中朝,丞相職權逐漸轉移到尚書令手中。3.承襲了秦朝的監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設御史大夫,管理國家的監察事務,在地方設置監郡御史。漢武帝時期,廢除了監郡御史,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負責監察。刺史級別不高,但巡查時代表中央,可以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4.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漢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同時又兼有封國制。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最終解決了王國問題。東漢時期,作為監察區的州,變成了郡以上的地方政權,郡縣二級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5.承襲了秦朝的賦役、兵制、選官制度,加強對意識形態的控制等。三、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1.途經地區:陜西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西亞、歐洲等。2.地位: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外經濟的交流通道,還是中外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3.在今天現實生活中的價值: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友好與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交流與開放的精神至今仍在;有利于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保護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搞好旅游開發,有利于促進我國西部地區開發建設。Ⅵ、本課小結評價檢測·課堂達標Ⅶ、鞏固練習1. 西漢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針對上述經濟狀況,漢初采取的統治思想為( D )A. 法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黃老思想[解析]西漢初年,經濟凋敝急需恢復,為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恢復和發展經濟,統治者采取了無為而治的思想,即與民休息,故答案為D項。2. 漢初皇帝有“六尚”,分別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書”,只有“尚書”是管文書的,而丞相的秘書處有“十三曹”,如“戶曹、尉曹、兵曹、倉曹”等。由漢初皇帝和丞相的秘書機構可知( A )A. 丞相位高權重 B. 丞相是實際最高統治者C. 皇權依附相權 D. 相權過重導致皇權不穩[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六尚”中大多負責的是皇帝的個人事務,而“十三曹”負責的是國家方方面面的行政事務,這體現了丞相總攬全國的政務,位高權重的特點,A項正確;皇帝是最高統治者,排除B項;相權依附皇權,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相權和皇權的矛盾,排除D項。3. 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與這些事件密切相關的是( C )A. 漢承秦制 B. 文景之治 C. 光武中興 D. 黨錮之禍[解析]材料中的政治、經濟舉措都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期實行的措施,最終推動了“光武中興”的局面出現,故選C項。4. 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字典,其中的相關材料已經涉及外科、內科、婦科、兒科、五官科、傳染科、皮膚科等。據此可以推知( D )A. 中醫在世界醫學領域地位重要 B. 《說文解字》對中藥學貢獻大C. 中國古代中醫學體系建立完善 D. 漢代醫學已得到了一定發展[解析]材料體現了東漢時期我國醫學的發展情況,通過《說文解字》中涉及的豐富的醫學分類可知,當時醫學已有一定發展,D項正確。僅據材料無法得出中醫在世界的地位,A項錯誤;《說文解字》是字典,而非醫學著作,B項排除;僅由材料信息不能說明中國古代中醫學體系建立完善,C項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