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4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學案:3[1].8財政與稅收(新人教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4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學案:3[1].8財政與稅收(新人教必修1)

資源簡介

第八課財政與稅收
[備考方向要明了]
考綱下載
考情回顧
考向預測
1.財政收入與支出
(1)財政收入的構成 (2)稅收與財政的關系 (3)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4)財政支出 (5)財政支出的構成 (6)財政收支平衡
2.財政的作用
(1)財政與基礎設施工程 (2)財政與宏觀調控 (3)財政與人民生活保障
3.稅收及其種類
(1)稅收 (2)稅收的基本特征
(3)稅收的種類 (4)稅收的作用
4.依法納稅
(1)納稅人 (2)負稅人 (3)依法納稅
本課的重點知識有:財政收入、支出的構成;財政收支的關系;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財政的作用;稅收的作用、依法納稅等。命題以選擇題為主。如2012年天津卷第5題考查了影響收入的因素及社會公平等知識、廣東卷第26題考查了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等知識。2012年浙江卷第25題考查了稅收的作用、海南卷第25題考查了稅收的種類、大綱全國卷第25題考查了增值稅的特點和作用、重慶卷第26題考查了開征個人所得稅的作用和意義
本部分考查的熱點話題是國家利用財政、稅收等經濟杠桿對國民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及利用財政和稅收等手段調節(jié)個人收入,實現社會公平。
(1)結合2013年我國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分析財政在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中的作用
(2)結合財政對“三農”、教育、就業(yè)、社保等重大民生問題的支出,認識財政在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3)結合稅收在房地產、節(jié)能減排、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政策的調整,分析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
財政的作用
[識記層級]
1.財政的含義
財政是國家的收入和支出。
2.財政的作用
(1)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2)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的作用。
[理解層級]
1.正確理解財政的作用
作用
表現
舉例
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財政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與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保險、最低生活保障
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果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會導致投入某些行業(yè)、地區(qū)的資源嚴重不足,影響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與發(fā)展。國家通過財政支持這些行業(yè)、地區(qū)的建設,有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
增加對西部地區(qū)的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研投入
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的作用
通過對財政支出數量的控制,可以保持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平衡,避免經濟出現大起大落
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
[特別提醒] 快速辨別財政的三個作用的技巧
凡是看到國家在民生領域的投入,如社會保障類的材料,基本上都可以認定材料體現了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凡是看到工程建設類的材料,基本都可以認定材料體現了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凡是看到增加或減少稅收類的材料,基本都可以認定材料體現了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的作用。
2.正確認識國家的財政政策
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jié)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財政政策可分為擴張性、緊縮性和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
(1)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稅率和增加財政支出。
(2)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社會的總需求。緊縮性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提高稅率和減少財政支出。
(3)介于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之間的是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或中性的財政政策。
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區(qū)

含義
財政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調整財政收支規(guī)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導原則及其相應的措施
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貨幣當局)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導方針及其相應的政策措施
內容
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有關政策,如稅收、稅率調整等
與銀行有關的一系列政策,如存貸款利率調整、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等
政策制
定者
國家財政部制定,經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中央銀行直接制定
聯系
(1)都是經濟政策,都屬于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2)在一定條件下,二者相互配合起作用
[應用層級]
[例1] (2012·北京高考)經濟波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政府可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下表中正確的選項是(  )
選項
經濟衰退期
經濟過熱期
可能的表現
可采取的措施
可能的表現
可采取的措施
A
稅收減少
增加稅收
失業(yè)減少
降低利率
B
企業(yè)投資減少
降低利率
稅收增加
減少稅收
C
物價上漲
提高利率
企業(yè)投資增加
增加稅收
D
失業(yè)增加
減少稅收
物價上漲
提高利率
[解題規(guī)范]
第一步:審題干
定考點
考查物價、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宏觀調控等知識
抓關鍵
經濟衰退:減少稅收,降低利率;經濟過熱:增加稅收,提高利率
第二步:析選項
選項
對應度
原因
A
說法錯誤
在經濟衰退期,總需求不足,政府可以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
B
說法錯誤
經濟過熱時應當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
C
說法錯誤
在經濟衰退期,總需求不足,政府可以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費需求
D
正確
經濟蕭條的時候應增加支出、減少稅收;經濟過熱時應減少支出、增加稅收、提高利率
[方法技巧]
掌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方法
經濟運行狀況
對策
經濟增長滯緩,經濟運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物價低迷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增加經濟建設支出、實行結構性減稅,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yè)率,拉動經濟增長
增加貨幣發(fā)行量,降低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
擴張性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經濟出現過熱,經濟的正常運行受供給能力制約,物價持續(xù)上漲
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抑制總需求,穩(wěn)定物價總水平, 給經濟“降溫”
減少貨幣發(fā)行量,抑制流動性過剩,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
緊縮性財政政策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
1.(2011·福建高考)通貨膨脹率一般是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來衡量的物價漲幅,國際上通常把CPI漲幅達到3%作為警戒線。讀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A點時,適宜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降低利率
B.從B點到C點,適宜減少財政支出,降低貨幣流通速度
C.從C點到D點,適宜擴大財政盈余,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D.在E點時,適宜增發(fā)國債,增加貨幣供給
解析:選B 本題主要考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準確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在A點時我國經濟運行態(tài)勢良好,此時適宜實施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故A不選;從C點到D點,經濟呈現下滑趨勢,此時適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而不是擴大財政盈余,故C不選;在E點時CPI漲幅已經超過了3%的國際警戒線,面臨通貨膨脹壓力,此時應減少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而不應該增加貨幣的供給,故D不選;從B點到C點,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所以應該減少財政支出,降低貨幣流通速度,從而控制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以穩(wěn)定物價,故選B。
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
[識記層級]
1.財政收入
(1)財政收入的含義及構成。
①含義: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籌集起來的資金。
②構成:財政收入可以分為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2)稅收與財政的關系: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
(3)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2.財政支出
(1)財政支出的含義:國家對籌集的財政資金進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財政支出。
(2)財政支出的構成:按照具體的用途,財政支出可以分為經濟建設支出,科學、教育、文化、衛(wèi)生事業(yè)支出,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社會保障支出,債務支出。
(3)財政收入和支出的關系:有財政收支平衡、財政盈余、財政赤字三種情況。當年的財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屬于財政收支平衡。
[理解層級]
1.正確理解財政收入的構成及影響因素
(1)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形式,是指財政資金的構成和內容分類。根據國家取得收入的具體渠道,財政收入分為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和其他收入,簡言之即稅、利、債、費。其中,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稅收在財政收入中占主導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廣、最穩(wěn)定可靠的財政收入形式。
(2)財政收入的制約因素。
財政收入受很多因素影響,但主要受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影響。
①經濟發(fā)展水平。經濟發(fā)展水平包括經濟總規(guī)模和生產的技術水平兩個方面。具體地說,經濟發(fā)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二者是根與葉、源于流的關系。只有加快經濟發(fā)展,大力增加社會財富總量,才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持續(xù)增長。
②分配政策。分配政策主要指確定財政資金比例的宏觀分配政策。在社會財富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國家財政集中的財富過多,會直接減少企業(yè)和個人的收入,不利于企業(yè)生產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最終將對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相反,如果國家財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將直接影響國家職能的有效發(fā)揮,尤其會降低財政對經濟發(fā)展的支持和調控的力度,最終也不利于企業(yè)的發(fā)展和個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國家應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wěn)步增長,又促進企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特別提醒] 經濟發(fā)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但是并不能說經濟發(fā)展了,財政收入就一定增加。因為影響財政收入多少的因素還有分配政策等其他因素。
2.關于財政支出的理解
(1)財政支出從動態(tài)看,是對財政資金進行分配的過程;從靜態(tài)看,是預算支出的財政資金。
(2)財政支出作為財政分配的另一個方面,是國家對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進行分配和使用的過程。通過對財政資金的分配,國家的各項職能才能得以實現,也就是說財政支出是政府實現職能的物質條件,財政支出的狀況反映政府的政策。
[應用層級]
[例2] (2012·廣東高考)對圖解析正確的是(  )
A.該省財政收入是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而增長的
B.該省地區(qū)生產總值應與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長
C.該省財政收入快速增長是地區(qū)生產總值增長的基礎
D.該省財政收入的比重過大不利于個人購買力的增加
[解題規(guī)范]
第一步:審題干
定考點
考查的知識點是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抓關鍵
圖表中財政收入與GDP、居民收入的增長情況
第二步:析選項
選項
對應度
自主分析
A
說法錯誤
財政收入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而增長的,不是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而增長的
B
說法錯誤
“同步增長”說法錯誤
C
說法錯誤
大力發(fā)展經濟是地區(qū)生產總值增長的基礎
D
正確
在社會財富總量不變的情況下,財政收入過多,會導致居民手中的財富減少,從而不利于個人購買力的提高
2.觀察下面甲、乙、丙、丁四幅圖片,屬于財政收支平衡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丙、丁 D.乙、丁
解析:選B 本題考查財政收支平衡的知識。財政收支平衡有三種情況: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通過對四幅圖的計算,甲圖的財政收支差額為0.1億元,乙圖的財政收支差額為5億元,丙圖的財政收支差額為0.3億元,丁圖的財政收支差額超過5億元,所以甲、丙屬于財政收支平衡,故選B。
稅收及其種類
[識記層級]
1.含義
從本質上看,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
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征。這些特征是稅收區(qū)別于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標志。
3.種類
根據征稅對象劃分,目前我國稅收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和行為稅五大類,共二十多種。其中,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是影響很大的兩個稅種。
4.增值稅
是以生產經營中的增值額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增值稅只對增值額征稅,這樣可以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復征稅,也可以防止前一生產經營環(huán)節(jié)的偷漏稅行為。它有利于促進生產的專業(yè)化和體現公平競爭,也有利于財政收入的穩(wěn)定增長。
5.個人所得稅
是國家對個人所得征收的一種稅。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調節(jié)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6.作用
(1)稅收是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稅收是調節(jié)經濟的主要杠桿。
(3)稅收是國家實現經濟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
[理解層級]
1.全面把握稅收的基本特征
(1)注意區(qū)分稅收與利、債、費的不同特點,知道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是稅收區(qū)別于其他財政收入的主要標志。
  項目
特征  




強制性

沒有
沒有

無償性


沒有
沒有
固定性

沒有
沒有
沒有
(2)稅收的強制性要求做到兩個“必須”(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稅務機關必須依法征稅)。
(3)國家取得稅收收入,既不需要返還給納稅人,也不需要對納稅人直接付出任何代價,即稅收具有無償性。但在我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稅收的固定性是相對的。稅收的固定性并不是說稅收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具體的征稅標準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是可以改變的。例如農業(yè)稅的減免、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變化、出口退稅率的變化、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等,不僅沒有違背且恰恰體現了稅收的固定性。
(5)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統一于稅法。
2.增值稅與個人所得稅比較表
增值稅
個人所得稅
征稅
對象
生產經營中的增值額
個人所得額
納稅人
在我國境內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
在我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一年,從我國境內外取得所得的個人,以及在我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滿一年而從我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
計稅
方法
基本稅率為17%
按應稅項目不同,分別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
特點
不僅可以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復征稅,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產經營環(huán)節(jié)企業(yè)的偷漏稅行為
實行超額累進稅率,納稅人所得越高,稅率越高;所得越低,稅率越低
作用
有利于促進生產的專業(yè)化和體現公平競爭,也有利于財政收入的穩(wěn)定增長
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調節(jié)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財政和稅收的作用
財政和稅收的作用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尤其是公共財政和結構性減稅問題。對這一知識的考查不僅涉及分配公平問題,還涉及對人民生活和生產發(fā)展的影響。尤其是近幾年財政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支出,結構性減稅以促進發(fā)展方式轉變。
(一)常見設問角度
(1)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十二五”期間各級政府加大公共財政對民生支出的依據。
(2)為什么要加強公共財政向民生傾斜、讓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
(3)運用經濟生活知識,簡要分析結構性減稅對我國經濟生活的影響。
(4)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的意義。
(二)??贾R點
財政與基礎設施工程、財政與宏觀調控、財政與人民生活保障、稅收的作用。
(三)必背答題術語
(1)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2)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國家通過財政支持某些行業(yè)、某些地區(qū)的建設,投資基礎設施行業(yè),等等。
(3)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的作用。
(4)稅收——宏觀調控的重要杠桿。稅收是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合理規(guī)定不同稅種和稅率,通過稅種和稅率的調整,來影響、引導和控制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活動,促進國民經濟的發(fā)展。
(5)國家可以通過不同稅種的建立、稅目的增減和稅率的升降,調節(jié)不同部門、企業(yè)的利潤水平,從經濟利益上鼓勵國民經濟需要的行業(yè)和產品發(fā)展,抑制乃至淘汰無助于國民經濟發(fā)展的行業(yè)和產品。

[應用層級]
[例3] (2012·浙江高考)2011年,國家將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由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后,又大幅上調增值稅和營業(yè)稅起征點,如月銷售額和營業(yè)額的最高標準都由原先的5 000元提高到20 000元。國家提高稅收起征點的直接效果是(  )
A.促進分配公平,達到財政收支平衡
B.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企業(yè)生產效率
C.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減輕小微企業(yè)負擔
D.刺激居民消費需求,推動企業(yè)轉型升級
[解題規(guī)范]
第一步:審題干
定考點
考查稅收的作用
抓關鍵
準確掌握增值稅和營業(yè)稅的特點
第二步:析選項
選項
對應度
自主分析
A
不符合題意
“達到財政收支平衡”,題干沒有體現
B
不符合題意
題干沒有涉及“企業(yè)生產效率”
C
正確
起征點上調,其直接效果是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減輕小微企業(yè)負擔
D
不符合題意
國家提高稅收起征點,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費需求,推動企業(yè)轉型升級,但這個屬于間接效果
3.(2012·重慶高考)近年來,我國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引起了廣泛討論。
根據上圖,甲乙兩方案相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增加國家稅收收入
②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增加國家稅收收入
③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縮小家庭收入差距
④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縮小家庭收入差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B 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從整體上評價甲乙兩方案。甲方案中,A家庭繳納個稅較多,對A家庭不利,對B家庭有利,比較甲乙兩方案,甲方案有利于增加國家稅收,但不利于縮小家庭收入差距,①入選,③不選;乙方案中,A家庭繳納個稅較少,對A家庭有利,對B家庭不利,比較甲乙兩方案,乙方案不利于增加國家稅收,但有利于縮小家庭收入差距,②不選,④入選,故選B。
依法納稅
[識記層級]
1.我國稅收的性質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違反稅法的行為
偷稅、欠稅、騙稅、抗稅。
[溫馨提示] 偷稅和騙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其目的不同。如果采取欺騙、隱瞞等方式是為了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則屬于偷稅行為;如果采取欺騙、隱瞞等方式是為了騙取國家稅收(減免、退稅等)優(yōu)惠,則屬于騙稅行為。
3.納稅人的義務與權利
納稅人要自覺履行依法誠信納稅的義務和增強主人翁意識,行使納稅人權利。
[理解層級]
1.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1)納稅人與負稅人的含義。納稅人是指稅法規(guī)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負稅人是實際負擔稅款的單位或個人。
(2)公民自覺納稅的必要性。稅收是國家存在、發(fā)揮作用的物質基礎,任何國家的公民都要納稅。我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我國,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國家的興旺發(fā)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國家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稅收作為物質基礎,因而在我國公民應自覺納稅。
(3)自覺誠信納稅,反對任何違反稅法的行為。自覺誠信納稅是公民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主人翁地位的具體體現,每個公民應該自覺誠信納稅,履行公民的基本義務。我們必須堅決同任何違反稅法的行為作斗爭,以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
(4)公民要增強對國家公職人員及公共權力的監(jiān)督意識,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和高度責任感,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征管和使用,對貪污和浪費國家資財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檢舉,這樣既維護了國家的利益,也維護了公民自身的合法權益。
2.違反稅法的表現
含義
手段
處理
聯系
偷稅
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法規(guī)定,用欺騙、隱瞞等方式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
欺騙、隱瞞等方式
稅務機關在追繳稅款的同時,要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觸犯刑法的還要由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四種違法行為從程度上越來越高,其違法性也一個比一個強。違反稅法規(guī)定,都要受法律制裁
欠稅
納稅人超過稅務機關規(guī)定的納稅期限,沒有按時繳納而拖欠稅款的行為
沒有按時繳納而拖欠
騙稅
納稅人用欺騙方法獲得國家稅收優(yōu)惠的行為
騙取稅收減免
抗稅
納稅人以暴力、威脅等手段拒不繳納稅款的行為
暴力、威脅等手段
誤區(qū):公民納稅,國家受益。
警示:錯誤。(1)稅收是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服務的。國家通過稅收為自身的存在和發(fā)展提供物質保障。
(2)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國家把公民繳納的稅集中起來,無論是用于經濟建設,發(fā)展科、教、文、衛(wèi)事業(yè),還是用于社會保障體系等,都是為維護人民利益服務的。公民在生活中能夠享受到國家通過財政提供的各種服務。因此,公民納稅,國家受益這一觀點是片面的。
[應用層級]
[例4] (2011·江蘇高考)“十一五”期間,全國共計完成農村公路建設投資9 500億元。2011年中央將繼續(xù)加大投資力度,投資也將進一步向西部和“少邊窮”地區(qū)傾斜,其中以車輛購置稅安排的投資額將超過300億元。這說明(  )
①我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的最普遍形式
③國家財政支出可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
④公民自覺納稅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必要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題規(guī)范]
第一步:審題干
定考點
考查我國稅收的性質、財政的作用
抓關鍵
加大向西部和貧窮地區(qū)的投資力度
第二步:析選項
選項
對應度
自主分析

正確
國家將車輛購置稅用于加大向西部和“少邊窮”地區(qū)投資體現了我國的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不符合題意
材料沒有說明財政與稅收的關系

正確
中央投資向西部和“少邊窮”地區(qū)傾斜,有利于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

說法錯誤
效率是公平的基礎和前提
4.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這是因為(  )
①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诙愂帐菄邑斦С龅幕A ③國家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芏愂站哂袩o償性、固定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A 本題考查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的原因,必須從公民與納稅的關系中說明。①③正確說明了公民與納稅的關系,說明了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的原因。②④的內容是正確的,但與題目要求不符。
[綜合遷移拓展]
正確認識國家的財政政策
(1)財政政策就是國家通過財政收支的數量、方向、結構,稅收政策等來控制經濟的運行。
(2)財政政策的分類: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jié)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財政政策可以分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
①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在經濟增長滯緩,一部分經濟資源未被利用,經濟發(fā)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時,政府應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主要是降低稅率和增加財政支出,來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yè)率,使經濟盡快復蘇。
②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社會總需求。在經濟過熱,經濟的正常運行受供給能力制約時,物價會上漲,政府應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來抑制總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給經濟“降溫”。
③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既不是擴張的,也不是緊縮的,而是在財政預算收支上有壓有保,有保有限,有嚴有寬;在項目建設上有上有下,有長線有短線。壓與保、嚴與寬、上與下相結合,適度在其中。始終保持預算收支基本平衡、結構均衡。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是平衡的、勻稱的財政政策,它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可稱之為“中性”的財政政策。
(3)運用。
如何運用財政政策?用一句話來說就是逆風向調節(jié),即財政政策的運用方向與宏觀經濟形勢相反。
①當經濟增長滯緩,社會需求不足時,政府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經濟建設支出和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yè)率,拉動經濟增長。
②當經濟發(fā)展過熱,社會需求旺盛時,政府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和增加稅收,抑制總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
③當經濟發(fā)展協調穩(wěn)定時,政府采取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是規(guī)模與效益、速度與質量相統一,是高水平、高質量的財政政策。
[主干數字記憶]
[隨堂筆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熱點一 加大財政對民生的支出
1.2013年3月5日,財政部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關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zhí)行情況與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指出:2013年中央財政用在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和就業(yè)、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計157 12.5億元,比上年預算數增長13.5%。財政支出的上述安排有利于(  )
①實現共同富裕,消除個人收入差距 ②擴大消費需求,加快轉變發(fā)展方式?、凼谷嗣窆蚕戆l(fā)展成果,促進社會公平
④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選B 本題考查財政用于增加民生支出的意義。①錯誤,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平均分配。④不符合題意,財政支出屬于再分配。
2.從家電下鄉(xiāng)啟動至2012年1月31日,安徽省累計銷售家電下鄉(xiāng)產品1 499.8萬臺,銷售金額374.3億元。其中,已獲財政補貼的家電下鄉(xiāng)產品1 469.3萬臺,財政補貼金額45.4億元。此舉(  )
①是政府在運用行政手段擴大內需?、谟欣跀U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 ③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苁鞘袌鲈谡{節(jié)家電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選B 本題考查家電下鄉(xiāng)的意義。對家電下鄉(xiāng)產品給予一定的補貼,是政府運用經濟手段的體現,①不選。材料強調的是宏觀調控對市場發(fā)展的作用,④不符合題意。
熱點二 繼續(xù)實施結構性減稅
2013年3月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繼續(x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適時擴大“營改增”試點地區(qū)和行業(yè)范圍。據此回答3~4題。
3.對結構性減稅認識正確的是(  )
①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②有利于調整分配政策,減輕企業(yè)負擔?、凼锹鋵嵎e極的貨幣政策的表現?、苡欣诖龠M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D 本題考查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的意義。①不符合題意。③錯誤,結構性減稅屬于財政政策。
4.下圖是我國三稅改革起征點的變化趨勢。
在這一變化趨勢下,不考慮其他因素,直接帶來市場的良性效應是(  )
①社會消費增加?、谄髽I(yè)內涵式增長?、凵唐烦鰪S價提高
④中小企業(yè)周轉資金增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B 本題考查我國三稅起征點改革的積極意義。①正確,個人所得稅具有很強的收入再分配職能,能夠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會使整個中低收入的工薪階層受益,從而刺激消費需求。④正確,增值稅、營業(yè)稅起征點提高,能讓更多的中小企業(yè)免于征稅,中小企業(yè)周轉資金增加。
熱點三 2012年經濟工作會議
5.2013年我國繼續(x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實施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有利于(  )
①增加財政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诳刂菩刨J規(guī)模,緩解通脹壓力?、壅{整經濟結構,優(yōu)化資源配置?、芤种葡M需求,穩(wěn)定市場物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C 本題考查貨幣政策。①不是貨幣政策,應排除。④錯誤,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并不抑制居民的消費需求。
6.2013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wěn)中求進”。“穩(wěn)中求進”最可靠的途徑是增加消費,之所以把消費作為“穩(wěn)中求進”最可靠的途徑,是基于(  )
①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數量?、谙M對經濟的增長起決定作用 ③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具有可持續(xù)性?、芟M是經濟增長和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動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D 本題考查消費對擴大內需的重要性。①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消費的重要性,不是生產的重要性。 ②錯誤,直接生產過程是起決定作用的環(huán)節(jié)。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12年1月~7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74 46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6%,其中稅收收入增長9%。這說明(  )
A.財政收入制約著經濟發(fā)展水平
B.經濟發(fā)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
C.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制約著財政收入的規(guī)模
D.價格水平對財政收入有著重要的影響
解析:選B 本題考查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經濟發(fā)展水平與財政收入是根與葉、源與流的關系,經濟發(fā)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因此,B正確。
2.2012年1月~7月全國財政主要支出項目情況
財政支出(億元)
增長率(%)
教育支出
9 326
32%
社會保障和就業(yè)支出
7 517
16.3%
醫(yī)療衛(wèi)生支出
3 662
25%
住房保障支出
2 029
39.2%
該表說明我國(  )
①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诓扇》€(wěn)健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平穩(wěn)運行 ③發(fā)揮財政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 ④提高職工工資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解析:選B 本題考查財政的作用。②錯誤,財政支出屬于財政政策,不屬于貨幣政策。④錯誤,社會保障支出屬于再分配而不是初次分配。
3.2012年8月~12月,福建省開展了為期5個月的交通運輸建設攻堅戰(zhàn),確保完成投資380億元,力爭完成430億元。其中,港航工程確保完成95億元。這體現了(  )
A.財政支出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B.財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證
C.財政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D.國企利潤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解析:選A 此題考查財政的作用。福建財政撥款用于交通運輸建設體現了財政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A正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C錯誤。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收入,D錯誤,排除。B不符合題干主旨。
4.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數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數也就越大。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洛倫茨曲線弧度變小的是(  )
A.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fā)展
B.增加稅收,減少財政支出
C.加大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范圍
D.反對平均主義,合理拉開收入差距
解析:選C 本題考查財政支出的有關知識。A采取措施促進經濟發(fā)展,沒有體現公平問題,排除。B屬于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主要針對經濟發(fā)展而言,排除。C有利于縮小社會整體收入差距,故答案為C。D強調對效率的維護,沒有涉及公平,故排除。
5.一般說來,當經濟增長滯緩,經濟運行主要受需求不足的制約時,為促進經濟增長,可以采用的財政措施有(  )
①增發(fā)國債,增加財政支出?、诮档痛尜J款利息率,增加貨幣供應量 ③減發(fā)國債,減少財政支出?、芙档投惵?,減少稅收,減少財政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選D 本題考查財政措施。經濟增長滯緩屬于通貨緊縮,應該增加支出,增發(fā)國債,減少稅收和財政收入,①④正確。而降低存貸款利率,不是財政政策,故②不符合題意;③不符合題意。故D正確。
6.2008年1月~2012年7月我國居民CPI走勢圖(  )
A.P點適宜增加財政支出,減發(fā)國債
B.O點適宜壓縮財政支出,減發(fā)國債
C.P點適宜減少財政支出,提高稅率
D.O點適宜提高稅率,加大基礎設施投資
解析:選B 本題考查財政政策的有關知識。P點時,物價低迷、經濟蕭條,應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即增加支出、減少稅收、增發(fā)國債。O點時,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壓力較大,應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即減少支出、增加稅收、減發(fā)國債。答案選B。
7.經國務院批準,我國逐步提高中央企業(yè)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央企上繳紅利比例最高由此前的10%提高到15%,并將擴大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范圍。預計將增收380億至500億元。下列有關央企上繳紅利說法正確的有(  )
①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形式?、谠谪斦杖胫姓贾鲗У匚弧、厶岣呱侠U比例會加大央企負擔,不利于其做大做強?、苡欣谌w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選A 本題考查的是財政收入。央企是國有企業(yè),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央企上繳紅利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形式,①符合題意,稅收在財政收入中占主導地位,②不符合題意;根據國企的發(fā)展狀況提高上繳比例,這不會加大央企負擔,③不符合題意;經濟發(fā)展,財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全體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④符合題意。
8.從2012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在上海等地交通運輸業(yè)和部分現代服務業(yè)中率先開展了營業(yè)稅轉增值稅改革試點,在現行的增值稅17%標準稅率和13%低稅率基礎上,新增11%和6%的兩檔低稅率。營業(yè)稅轉增值稅改革(  )
①意味著對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經營額征稅?、谟欣诖龠M生產專業(yè)化和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塾行Ы鉀Q重復征稅問題,實現社會公平?、苤苯訙p少國家稅收收入,增強企業(yè)發(fā)展動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B 本題考查營業(yè)稅轉增值稅改革的意義。①錯誤,營業(yè)稅是對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經營額征稅。增值稅是對生產經營單位銷售貨物的增值額征收的一種稅。④錯誤,將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不一定使國家稅收收入減少,但是有利于完善稅制,消除重復征稅。有利于社會專業(yè)化分工,促進三次產業(yè)融合;有利于降低企業(yè)稅收成本,增強企業(yè)發(fā)展能力。
9.2012年8月15日,財政部決定發(fā)行300億記賬式附息(十四期)國債,8月16日開始計息。這一政策發(fā)揮影響的路徑是(  )
①籌集建設資金 ②刺激經濟發(fā)展 ③增加國內需求 ④增加財政收入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④→③→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選A 本題考查增發(fā)國債的意義。發(fā)行國債籌集資金,可以增加財政收入,用于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拉動經濟發(fā)展。因此A符合題意。
10.2012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將車船稅分7個梯度按照排量進行征稅。這主要是為了(  )
①抑制汽車生產和消費,緩解資源壓力?、谝龑M者節(jié)能減排,進行綠色消費?、鄞蠓黾迂斦杖?,增強國家調控能力?、芄膭畎l(fā)展小排量汽車,優(yōu)化汽車產品結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C 本題考查稅收的有關知識。車船稅法的實施并不能抑制汽車生產和消費,對大排量汽車的銷售有一定影響,對總體影響不大,①不符合題意;車船稅法的實施不能大幅增加財政收入,③的說法不科學;這樣做可以引導消費者節(jié)能減排,優(yōu)化汽車產品結構,②④符合題意。
11.針對右邊漫畫喻指的納稅人,你應該(  )
A.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訴
B.向納稅人宣傳國家稅法知識,提高他的納稅意識
C.強制其依法繳稅
D.代替稅務機關征收其應納稅額
解析:選B 本題考查公民提高納稅意識的有關知識。漫畫反映了生活中存在的偷稅行為,作為公民應向納稅人宣傳國家稅法知識,提高他的納稅意識。A、C、D做法不可取。
12.2012年下半年,某市稅務稽查分局集中進行財稅大檢查,在檢查過程中發(fā)現該單位存在下列現象:有收入沒有入賬、建立賬外現金收支賬,收取的錢款存在企業(yè)另外以公司股東個人名義開立的儲蓄存折上,這些收入絕大部分未開發(fā)票未申報銷售收入。該公司的行為屬于違反稅法的(  )
A.偷稅行為 B.欠稅行為
C.騙稅行為 D.抗稅行為
解析:選A 本題考查違反稅法的行為。根據題干中收入沒有入賬及絕大部分未開發(fā)票未申報銷售收入等情況可以判斷為偷稅。故選A。
二、非選擇題
13.在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的基礎上,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56 875.8億元,同比增長31.2%。全國公共財政支出44 435.1億元,同比增長31.4%,各項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2012年下半年,我國將切實做好以下8項重點財政工作。
1
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
2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3
大力支持加快水利改革發(fā)展
4
繼續(xù)抓好預算支出執(zhí)行工作
5
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
6
全面預算公開
7
進一步加強兩基建設
8
認真做好2013年預算編制工作
(1)請運用財政作用這一知識說明它對完成以上重點工作的意義。
(2)有人認為:“解決民生問題關鍵在于增加財政收入”。請運用經濟生活相關知識評析該觀點。
解析:第(1)問考查財政的作用,要結合材料回答財政在促進社會公平、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經濟平穩(wěn)運行的作用。第(2)問考查學生辯證地分析和闡釋問題的能力,要看到觀點的合理性,同時還要看到觀點的片面性,加以辯證地分析。
答案:(1)①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s小收入差距,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以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增長。
②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增加經濟建設支出以保證經濟的正常運轉。
③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的作用。在當前形勢下,政府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增長,來穩(wěn)定經濟,促進發(fā)展。
(2)①財政收入的增加能夠為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質保障。
②國家財政集中過多,會影響企業(yè)生產發(fā)展和個人消費水平提高。國家應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正確處理國家、企業(yè)和個人的關系。
③改善民生還必須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文化、教育、科學、衛(wèi)生和社會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
④改善民生從根本上要靠發(fā)展生產、增加社會財富。
14.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供給學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線”理論(見右圖),曾得到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的青睞和支持。在1980年的總統競選中,里根將這一理論作為“里根經濟復興計劃”的重要理論之一。里根執(zhí)政后,經濟增長也出現當時少有的景氣,可以說“拉弗曲線”理論立下了汗馬功勞。
材料二 我國近幾年結構性減稅的內容
稅種
稅改內容
稅收減免
個人所得稅
起征點提高到3 500,由九級調整為7級
企業(yè)所得稅
企業(yè)所得稅減免優(yōu)惠項目:①從事農、林、牧、漁業(yè)項目的所得;②從事符合條件的環(huán)境保護、節(jié)能節(jié)水項目的所得;③軟件生產企業(yè)或集成電路設計(生產)企業(yè);④需要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yè);⑤技術先進服務型企業(yè);⑥動漫企業(yè)減免企業(yè)所得稅;⑦小型微利企業(yè)可享受20%優(yōu)惠稅率。
增值稅
①從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的轉變,納稅人購進的固定資產所發(fā)生的進項稅額能夠在發(fā)生當期抵扣;
②小規(guī)模納稅人增值稅征收率由過去的6%和4%一律降至3%
稅收增加
資源稅
提高磷礦石、玉石、珍珠巖等礦產資源稅
增值稅
提高金屬礦、非金屬礦的采選產品的增值稅率
消費稅
提高煙酒的消費稅率,停征養(yǎng)路費,改征成品油消費稅
(1)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拉弗曲線”理論所描述的經濟學道理。
(2)根據材料二,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我國實施結構性減稅的意義。
解析:第(1)問,可以直接根據圖表得出信息,注意分成兩個不同的階段,即稅率在E點前后的稅收收入的不同。第(2)問,先指出材料中幾種不同稅種的變化情況,再結合課本上對這幾種稅種的作用進行分析。
答案:(1)“拉弗曲線”是描繪稅收與稅率關系的曲線:一般情況下,稅率越高,政府的稅收收入就越多;但稅率的提高超過一定的限度時,政府的稅收收入反而會減少。
(2)結構性減稅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它是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內容,它在改善人民生活、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方面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具體表現在:①促進節(jié)能減排,保護環(huán)境,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礦產資源稅和煙酒消費稅及成品油消費稅的征收,促使了人們對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環(huán)境。②促使了技術革新和產業(yè)升級。改增值稅為消費稅,不僅避免了重復征稅,鼓勵了企業(yè)增加固定資產投資,鼓勵企業(yè)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發(fā)展;對高新技術企業(yè)的減免,有利于促使企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有利于產品和產業(yè)升級。③促進了企業(yè)的發(fā)展,提高了企業(yè)的競爭力。企業(yè)所得稅的減免和增值稅轉型,減輕了企業(yè)的負擔,增加了企業(yè)的收入,促進了企業(yè)的發(fā)展。④促進了就業(yè),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個稅調整,直接減輕了居民的稅負負擔,增加了居民收入,擴大了消費;對小微企業(yè)的稅收優(yōu)惠,有利于小微企業(yè)的發(fā)展,增加就業(yè),方便人民生活。
知識點
知識點闡釋
個人收入的分配
我國的分配制度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理論原因:生產力落后,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制度
現實原因:我國現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勞分配
地位
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主體地位
原因
(必然性)
前提條件:生產資料公有制
物質基礎:我國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直接原因:我國勞動的性質和特點(存在差別,謀生手段)
意義
有利于調動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激發(fā)勞動者努力學習科技,提高技能;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
按生產要素分配
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勞動、資本、技術、管理)
意義:體現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chuàng)造的尊重;有利于調動勞動、技術、管理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活力;有利于讓一切能夠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
我國的分配原則
提高效率,促進公平
公平
意義:有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有利于實現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和諧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
側重點不同
矛盾
如何實現社會公平(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1.“一個堅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2.“兩個舉措”:①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②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調節(jié)過高收入,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國家收入的分配
財政
實現渠道
國家預算和國家決算
必要性:實施和履行國家職能
財政收入
形式: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其他收入——稅收是主要來源
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經濟發(fā)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根本原因)
分配政策的影響(合理的分配政策:保證財政收入穩(wěn)步增長,促進企業(yè)持續(xù)發(fā)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財政支出
種類:經濟建設支出(比例最大);科教文衛(wèi)事業(yè)支出;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社會保障支出 ;債務支出
收支關系
收入 > 支出→財政節(jié)余→財政資金沒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收入=支出→財政相等→最理想;收入 < 支出→財政赤字→利弊要具體分析,要控制在一定限度;財政收支平衡
財政的作
用(三個促進)
人民生活有保障
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們生活的物質保障
集中力量辦大事(不同時期的財政作為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不同)
促進資源合理配置
總需求不足或通貨緊縮時→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支出,減少稅收)
促進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
總需求過旺或通貨膨脹時→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支出,增加稅收)
稅收
必要性
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基本特征
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者關系)
分類
根據征稅對象的不同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 、財產稅、行為稅
增值稅
優(yōu)點:避免重復征稅,防止偷漏稅;有利于生產的專業(yè)化和體現公平競爭;有利于財政收入穩(wěn)定增長
個人所得稅
計稅:超額累進稅率、比例稅率
意義: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調節(jié)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納稅人
稅法上規(guī)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納稅人不一定是負稅人
負稅人
最終承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
依法納稅的必要性
我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國家通過稅收實現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稅收是組織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國家實現職能的物質基礎
違稅行為
偷稅、欠稅、騙稅、抗稅
增強“納稅人意識”
公民應當自覺履行納稅義務。公民還要行使權利——增強監(jiān)督意識;關注稅收的征管和使用;批評和檢舉
長效熱點(三)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實現社會公平
[熱點緣由]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實現社會公平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長效熱點,無論是選擇題還是主觀試題都多次考查過這一重點。從理論層面看,分配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分配是否公平會影響到生產效率,會影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實踐層面看,我國目前存在著嚴重的分配不公現象,兩極分化嚴重,分配制度改革已是經濟領域改革的關鍵問題,它直接影響到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的提高與和諧社會的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jié)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因此高考復習一定要重視收入分配公平問題。

??济}角度
必背答題術語
社會公平的含義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重視社會公平的意義
(1)有利于讓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體現
(2)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目標的要求,它有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
(3)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
(4)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體現,也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共同富裕這一根本目標
(5)它有利于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促進經濟發(fā)展
如何實現社會公平
(1)生產決定分配,要實現分配公平必須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為實現分配公平奠定物質基礎
(2)制度保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為我國實現社會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證
(3)重要舉措:①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y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②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另一重要舉措。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保護合法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通過強化稅收調節(jié),整頓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公平分配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
如何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1)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
(2)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chuàng)業(yè)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

[典例] (2011·江蘇高考)材料一 
圖表1:江蘇省GDP和財政收入情況(單位:億元)
圖表2:江蘇省財政支出有關情況(單位:億元)
  年份
項目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財政總支出
2 506
3 202
3 956
教育支出
490
584
676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
433
511
570
社會保障和就業(yè)支出
206
232
288
材料二 2010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大民生領域投入,使發(fā)展成效真正落實到人民福祉的提高上。
(1)你從材料一中獲得哪些信息?
(2)結合上述材料,運用《經濟生活》中的有關知識,闡述江蘇省政府加大民生領域投入,促進社會建設的重要性。

第一步:準確審題,明確考查知識范圍
根據設問可知,試題的知識范圍是“經濟生活”的有關知識。
第二步:回憶教材相關知識,初步列出知識提綱
經濟生活
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
財政的作用
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的關系
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內涵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第三步:深度分析試題,逐步形成答題要點
本題屬于體現類試題,這類試題通常要求結合具體圖表反映的內容分析某一問題的重要性或者提出解決材料反映問題的方案。解題可分為三步:第一步,根據圖表提供的材料,闡釋圖表反映的經濟信息。第二步,根據設問,分析試題考查的主體、內容和設問角度。第三步,把理論要點與具體材料對應結合起來,對理論要點進行闡釋。
第四步:篩選有效信息,材料設問正確卡位
回答層次
材料(設問)中涉及的考點
根據圖表提供的材料,闡釋圖表反映的經濟信息
從圖表1、圖表2反映的現象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角度進行逐一分析。即財政收入逐年增長,財政用于民生的支出逐年增加,收入是支出的前提和基礎
根據設問,分析試題考查的主體、內容和設問角度
根據設問我們可以弄清楚設問主體——政府。設問角度——重要性。設問內容——加大民生領域投入,重視社會建設
剔除所列知識提綱中材料(設問)中未涉及的考點
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內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財政收入問題
把理論要點與具體材料對應結合起來,對理論要點進行闡釋
加大民生領域投入——有利于保障人民生活,實現分配公平,體現了以人為本;
重視社會建設——有利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第五步:規(guī)范表述,清晰條理作答(術語+材料)
[答案] (1)圖表1表明近年來江蘇省地區(qū)生產總值(GDP)不斷增長,財政收入隨之逐年增多。圖表2表明江蘇省財政支出逐年增多,對教育、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投入逐年增加。圖表1、2表明經濟發(fā)展是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增長的基礎。
(2)江蘇省政府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加強社會建設,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發(fā)揮了財政在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質保障作用;對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材料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實現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fā)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jié)機制。深化企業(yè)和機關事業(yè)單位工資制度改革,推行企業(yè)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保護勞動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guī)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1)運用《經濟生活》的相關知識,就實現“兩個同步”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發(fā)表你的看法。
[答案] 實現“兩個同步”會直接提高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和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積極性,充分發(fā)揮我國的人力資源優(yōu)勢,促進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利于增加人們的消費需求,擴大內需,充分發(fā)揮消費對經濟發(fā)展的拉動作用;有利于加快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步伐,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
(2)結合材料,從分配的角度,分析國家怎樣才能實現 “保持居民收入與GDP同步增長”,實現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答案] ①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繼續(xù)完善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②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③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規(guī)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jié)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合理公平分配。④充分發(fā)揮財政和稅收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⑤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依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公民的合法財產,創(chuàng)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材料二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統籌推進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jié)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xù)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xù)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和完善企業(yè)和機關事業(yè)單位社會保險制度,整合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養(yǎng)老保險和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
(3)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國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對居民享有幸福生活的經濟意義。
[答案]?、儆欣跍p輕物價上漲對低收入家庭消費水平的影響,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保障和提高城鎮(zhèn)居民老年的基本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③有利于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激發(fā)勞動者發(fā)展生產、提高效率的積極性。
④有利于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促進公平分配,實現共同富裕。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決定我國現階段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B.這一制度適應了我國現實的生產力水平和特點
C.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
D.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之一是實現共同富裕
解析:選B 本題考查決定我國現階段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所有制是分配制度的前提,A不選。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C錯誤。D說法正確但不是決定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根本原因,故選B。
2.小華的爸爸是個體戶,媽媽在該市的工商銀行當營業(yè)員,爺爺奶奶在農村種責任田,他的叔叔是某公司的高管,年薪20萬。材料中小華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取得收入的相應分配方式分別是(  )
A.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按勞分配、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
B.按勞動要素分配、按勞分配、按勞分配、按勞動要素分配
C.按勞分配、按技術要素分配、按勞動要素分配、按勞分配
D.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按勞分配、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
解析:選D 本題考查我國的分配制度。個體戶參與分配屬于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工商銀行營業(yè)員的工資屬于按勞分配,農村中種責任田屬于按勞分配,公司高管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故D符合題意。
3.我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順收入分配關系,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橄欖型”分配格局。下列有利于實現這一目標的做法有(  )
①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谥鸩教岣咦畹凸べY標準和社會保障標準?、蹖艛嘈袠I(yè)過高的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進行調控?、茉黾泳用裣M信心,降低居民儲蓄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選A 本題考查實現社會公平的措施。④不符合題意,增加居民消費信心不是分配領域的問題。
4.某公司是一家效益很好的企業(yè),后來,一線工人的年收入不足高層管理人員的十分之一,導致優(yōu)秀工人紛紛跳槽。新領導上任后,大幅度提高一線工人的勞動報酬。公司又紅火起來。該公司經濟效益的變化說明了(  )
①有差別就不公平,必然影響企業(yè)工人的積極性?、谛适枪降奈镔|前提,必須反對平均主義?、酃绞翘岣呓洕б娴谋WC,防止收入差距懸殊 ④合理的差別內共享勞動成果有利于提高效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D 本題考查公平對效率的作用。①錯誤,公平不等于平均主義。②不符合題意。
5.下表為改革開放以來A市基尼系數變化情況表:
年份
1978年
1992年
1998年
2005年
2012年
基尼系數
0.19
0.33
0.42
0.46
0.48
注:基尼系數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指標。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基尼系數介于0.3~0.4屬于相對合理區(qū)間,大于0.4表明收入差距較大。
假如你是A市市長,你認為解決上述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最適宜的經濟措施是(  )
A.完善分配制度,加強市場調節(jié)
B.提高勞動報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
C.強化稅收調節(jié),整頓分配秩序
D.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解析:選C 本題考查實現社會公平的措施。A錯誤,面對收入差距,應加強宏觀調控,而不是加強市場調節(jié)。B項錯誤,應該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D項錯誤,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6.新農保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結構。政府補貼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政府財政對符合領取條件的參保人全額支付基礎養(yǎng)老金;二是地方財政對農民繳費給予補貼。這說明國家(  )
A.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基礎性作用,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
B.通過緊縮型的財政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平穩(wěn)健康運行
C.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D.提高了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解析:選C 本題考查財政的作用。財政支出用于支付養(yǎng)老保險屬于再分配,C符合題意。A觀點錯誤,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基礎性作用。B不符合題意,本題體現的是財政在保障社會公平和提高人民生活方面的作用。D不符合題意。
7.右圖是關于中國、美國及世界平均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根據圖中反映的我國經濟發(fā)展問題,我們應采取的解決措施是(  )
①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诟幼⒅厣鐣?,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鄄粩嗤晟粕鐣U象w系,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繼續(xù)擴大投資規(guī)模,由投資拉動消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選A 本題考查擴大消費的措施。④錯誤,圖表強調的是要擴大消費,不是擴大投資。
8.為了實現收入公平,下圖中組合正確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選B 本題考查實現公平的措施。①不符合題意,國家扶貧標準提高屬于再分配。③錯誤,結構性減稅不是為了縮小收入差距。
9.2012年,財政部進一步加大成品油價格改革財政補貼資金的預撥力度,及時足額安排農資綜合補貼資金,確保農民種糧收益不因油價調整而降低。這說明(  )
①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谪斦菄液暧^調控的重要手段?、蹏邑斦歉纳迫嗣裆畹奈镔|保障?、芗哟筘斦a貼是增加農民種糧收益的關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A 本題考查財政的作用、宏觀調控的手段。足額安排農資綜合補貼資金支持農業(yè)生產,屬于資源的合理配置,①當選。②符合題意,財政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③不符合題意,④觀點錯誤,科技是增加農民種糧收益的關鍵。
10.國務院決定在現有資源稅從量定額計征基礎上增加從價定率的計征辦法,調整原油、天然氣等品目資源稅稅率,進一步理順資源類產品的價格。其意義主要在于(  )
①促進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yè)化 ②縮小貧富差距、體現社會公平?、壅{整結構、轉變方式、提高效益?、艽龠M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選D 本題考查調整資源稅稅率的意義。①是增值稅的意義,不符合題意。②錯誤,資源稅調整不是個人收入的分配。
11.2012年我國繼續(xù)落實提高增值稅、營業(yè)稅起征點等減輕小微企業(yè)稅費負擔的各項政策。實施對小微企業(yè)的所得稅優(yōu)惠政策,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6萬元的小微企業(yè),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yè)所得稅。提高增值稅、營業(yè)稅起征點(  )
A.意味著降低了小微企業(yè)的超額累進稅率
B.有利于降低小微企業(yè)的經營成本
C.可以有效預防小微企業(yè)的偷漏稅行為
D.意味著降低了小微企業(yè)的比例稅率
解析:選B 本題考查提高增值稅、營業(yè)稅起征點的意義。提高增值稅、營業(yè)稅起征點,有利于降低企業(yè)的稅收負擔,降低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成本,B符合題意。
12.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卻存在下列________等偷稅的違法行為,影響了我國稅收工作正常進行。(  )
①威脅、圍攻稅務人員 ②偽造、涂改賬本和票據
③隱瞞銷售收入和經營利潤?、芴搱蟪隹谪浳飻盗?、價格騙取出口退稅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選C 本題考查幾種違犯稅法的行為。①屬于抗稅。④屬于騙稅。②③符合題意。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3.(2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2007~2011年我國主要經濟發(fā)展指標
  年份
經濟指標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國內生產總值(萬億元)
及增長%
265810
14.2
314045
9.6
340903
9.2
401513
10.4
471564
9.2
城鎮(zhèn)居民收入(元)
及增長%
13786
12.2
15781
8.4
17175
9.8
19109
7.8
21810
8.4
農村居民收入(元)
及增長%
4140
9.5
4761
8.0
5153
8.5
5919
10.9
6977
11.4
材料二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實現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請描述材料一中圖表反映的經濟信息,并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談談如何解決圖表反映的問題。(10分)
(2)運用《經濟生活》有關知識,結合材料,分析“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的經濟意義?(10分)
(3)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實現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分)
解析:第(1)問考查圖表反映的信息以及解決措施。根據圖表可以看出城鄉(xiāng)居民收入還存在較大差距,應該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支持農業(yè)的發(fā)展和農民增收。第(2)問考查重視社會公平,讓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的意義,要結合實現分配公平的意義回答。第(3)問結合黨的十八大精神考查黨重視讓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的原因。涉及黨的性質、地位、執(zhí)政方式和執(zhí)政理念等知識。
答案:(1)圖表反映的經濟信息:從2007年到2011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保持高速增長,2010年和2011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超過了城鎮(zhèn)居民收入增長率,但城鄉(xiāng)居民收入還存在較大差距。(2分)
解決措施:①大力發(fā)展國民經濟,為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增長奠定良好的基礎。(2分)②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為縮小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提供制度保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分)③充分發(fā)揮財政等宏觀調控手段,加大對農村的支持力度,促進城鄉(xiāng)平衡發(fā)展。(2分)④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統籌城鄉(xiāng)發(fā)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xiāng)長效機制,形成城鄉(xiāng)經濟社會發(fā)展一體化新格局。(2分)
(2)①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體現,也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共同富裕這一根本目標;(2分)②實現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的體現;(2分)③它有利于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促進經濟發(fā)展;(2分)④有利于平衡不同群體利益關系,實現社會和諧;(2分)⑤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實現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發(fā)展生產、提高效率的積極性。(2分)
(3)①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zhí)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2分)②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2分)③中國共產黨堅持為人民執(zhí)政、靠人民執(zhí)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做主。(2分)④黨堅持以人為本。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分)
14.(12分)材料一 2011年中國與創(chuàng)新型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情況對比表(部分)
國家
科技創(chuàng)新對 GDP的貢獻率
研發(fā)投入占GDP比重
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速度
中國
40%
1.7%
5%
創(chuàng)新型國家
約70%
約2%,韓國髙達3.1%
約12%
注:中國在2001年科技創(chuàng)新對GDP的貢獻率為20%。
材料二 《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發(fā)布,決定從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運輸業(yè)和部分現代服務業(yè)展開試點。以增值稅替代營業(yè)稅,將消除重復征稅的弊端,減輕企業(yè)稅負,促進服務業(yè)轉型升級。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經濟信息。(2分)
(2)運用財政的相關知識,為促進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提出建議。(6分)
(3)請運用經濟學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二中所述措施對促進我國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作用。(4分)
解析:第(1)問考查學生讀取信息的能力。圖表信息反映了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對GDP的貢獻率有了巨大進步,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第(2)問考查財政如何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要把財政的作用和相關材料結合起來說明。第(3)問考查稅收的作用,要結合增值稅的作用和轉方式的相關內容回答。
答案:(1)經濟信息:2011年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對GDP的貢獻率比十年前有了巨大進步;但相比創(chuàng)新型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研發(fā)投入占GDP比重、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速度等方面與創(chuàng)新型國家也有較大差距。(2分)
(2)①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要完善財政政策,促進教育、科技事業(yè)發(fā)展,最大限度地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2分)②加大財政支出的力度,建立健全財政性科技投入穩(wěn)定增長機制,為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奠定基礎。(2分)③實施稅收優(yōu)惠及減免政策,為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2分)
(3)稅收是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以增值稅替代營業(yè)稅,有利于促進服務業(yè)轉型升級,推動產業(yè)結構調整優(yōu)化。通過稅收優(yōu)惠支持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有利于減少資源消耗,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4分)
1.按勞分配為主體
分配制度是生產關系的重要方面。一個社會的分配制度直接取決于生產關系,取決于基本經濟制度。按勞分配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體現了分配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把握這一重點,教師應講清以下幾點。
(1)按勞分配的含義。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為唯一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也就是說,在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必須且只能是按勞分配,同時這種勞動是社會勞動。
(2)按勞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結構的主體,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只能實行按勞分配。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
第二,按勞分配為主體與現階段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產品采取何種方式分配同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直接相連。現階段我國生產力沒有實現高度發(fā)達,勞動產品還沒有極大豐富,不具備按需分配的物質條件。
第三,目前我國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存在著明顯差別,勞動還是人們謀生的手段,還沒有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必須體現人們勞動的差距,不能搞平均分配。這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這里,教師還要讓學生懂得: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勞分配。例如,勞動者的福利分配和社會保障收入就不屬于按勞分配。
(3)實行按勞分配的意義。
實行按勞分配,使勞動者的個人收入與自己付出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直接聯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這種分配形式體現了社會主義性質。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是對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體現了勞動者平等的社會地位。
(4)對按勞分配為主體的“主體”的認識。
從整個社會收入分配結構看,雖然在全社會范圍內存在多種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地位,所以,按勞分配方式必然是主體;從按勞分配對其他收入方式的影響看,公有制企業(yè)勞動者按勞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經濟活動中勞動者收入水平的參照標準。例如,我國規(guī)定的行業(yè)最低工資標準,就是以公有制企業(yè)中確保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水平而制定的。
2.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一個社會的收入分配制度直接取決于它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地就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國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內容,只有把這個問題講清楚,才能準確、完整地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所以,這也必然成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
第一,理解我國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必然性。
一是這種分配現狀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最終決定分配方式。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總體水平低、發(fā)展不平衡和多層次的狀況,決定了不可能實行單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其他多種分配方式。二是這種分配方式是由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所有制結構決定的。公有制是主體,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實行按勞分配,但在其他多種非公有制經濟中,就不能實行按勞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勞分配方式。
第二,掌握多種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三,理解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意義。實行多種分配方式,尤其是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確立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是對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因此,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承認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
3.關于公平問題
公平的含義較為寬泛,涉及經濟、政治、法律等各個領域。一般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教材所講的公平主要是講結果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分析這個問題時,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公平的含義。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2)收入分配公平與平均主義的區(qū)別。
平均主義與公平是有根本區(qū)別的,平均主義抹殺了勞動差別和收入差距,要求絕對平均,實際上違背了公平的原則,壓抑了勞動者的積極性。
(3)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義。
這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有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
(4)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實現社會公平。
一是始終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分配制度。這就為我國實現社會公平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二是強調保證“兩個合理比重”。當前的突出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民收入不斷增長,但是居民收入在其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勞動報酬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報酬差距在不斷拉大。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的實際背景使學生理解我國“提高兩個比重”的迫切性與重要意義。
三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教師可以把這部分內容與第八課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講,可以介紹我國當前再分配注重公平所采取的各種措施,還可以結合發(fā)達國家的材料來幫助學生理解如何通過再分配實現公平。
4.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
效率與公平是人類一直追求的目標,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其一,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第一,二者存在對立的一面。效率與公平存在沖突,根源是資源的相對稀缺性。面對相對稀缺的資源,人類必須盡一切可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盡可能把“蛋糕”做大,而要調動人們做大“蛋糕”的積極性,則必須在“蛋糕”的分配上將每個人的報酬與對“蛋糕”的貢獻掛鉤。在個人能力、運氣、工作環(huán)境等差異很大的社會里,每個人得到的蛋糕份額必然呈現很大的差異,即出現不公平。要使每個人獲得的“蛋糕”份額平均,無疑會損傷人們的工作與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因此,效率與公平的沖突,是人類面臨的最基本的兩難抉擇。第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和基礎。沒有效率作為前提和基礎的公平,只能導致平均主義和普遍貧窮。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只有給勞動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發(fā)勞動者發(fā)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
其二,如何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教材首先指出,初次分配與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過去的提法是初次分配講效率,再分配講公平,黨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這是我國收入分配方面的重大變化。強調初次分配要講公平,是因為目前的收入差距不合理主要是初次分配領域的問題。我們在講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時,不要像過去那樣拘泥于二者誰優(yōu)先誰兼顧的提法。教材從三個方面介紹了處理好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原則: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chuàng)業(yè)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
5.財政收入
關于財政收入問題,教學中,教師主要應把握好以下兩點。
(1)籌集財政收入的具體渠道。
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具體渠道,從理論規(guī)范上來說,可分為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和其他收入,即稅、利、債、費。我們說財政收入有稅、利、債、費四種來源是從理論規(guī)范上講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說的財政收入常常不包括債務收入。
(2)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經濟發(fā)展水平對財政的影響是基礎性的。因此,要保持國家財政收入的持續(xù)增長,就必須加快經濟發(fā)展,增加社會財富總量。
在國家社會財富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財政集中的收入過多,會直接減少企業(yè)和個人的收入,不利于企業(yè)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和技術的改造,最終對企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同時也會直接減少個人的購買力,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最終都將對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如果國家財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將直接影響國家職能的有效發(fā)揮,尤其會降低財政對經濟發(fā)展的支持和調控力度,最終也不利于企業(yè)的發(fā)展和個人收入的增加。
其實,在影響財政收入的兩個因素中,前者談的是“蛋糕”的大小問題,即財政收入的基礎問題,后者談的是“蛋糕”的分配問題。只有“蛋糕”做大了,政府才有可能支配更多的社會財富。
6.財政政策
關于財政政策,教師應該把握好以下三點。
(1)財政政策的含義。財政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調整財政收支規(guī)模、結構和收支平衡的指導原則及其相應的措施。
(2)財政政策的基本類型。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jié)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財政政策可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
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稅率和增加財政支出。
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社會的總需求。實現緊縮性財政政策目標的手段主要是增稅和減少財政支出。
(3)如何運用財政政策。一句話,逆風向調節(jié),即財政政策的運用方向應當與宏觀經濟形勢相反。在國民經濟存在總需求不足時,可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使總需求和總供給差額縮小以至平衡;在國民經濟出現總需求過旺的情況下,可通過緊縮性財政政策消除通貨膨脹缺口,達到供求平衡。
7.稅收的含義及基本特征
稅收的含義和基本特征是本單元最基本的理論。只有理解稅收的本質,才能理解國家征稅的必然性,進而理解依法誠信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1)關于稅收的含義及本質。
理解國家稅收必須從理解稅收的含義和本質入手。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理解稅收的含義,應注意掌握以下幾點。
其一,稅收的征收主體是國家。國家是為滿足公共需要而組織稅收。稅收是國家得以存在、能夠發(fā)揮作用的前提和基礎。
其二,國家征稅的依據是法律,憑借的是政治權力。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征稅,體現了稅收的強制性特點。有稅必然有法,稅法是稅收的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國家收稅有專門機關。我國的收稅機關是國家稅務總局和各地的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以及專門征收關稅的海關。
其三,征稅的過程實質上是物質財富從個人、單位無償地轉給國家。
其四,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國家的財政收入絕大部分來自稅收??梢?,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其政治權力,依法參與單位和個人的財富分配,強制、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稅收的本質,是國家按法律規(guī)定向納稅單位和個人無償征收實物或貨幣所形成的特殊分配關系。
(2)稅收的基本特征。
理解稅收的本質,必須掌握稅收的基本特征。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特征,這是稅收區(qū)別于其他財政形式的顯著特點。掌握稅收的基本特征,要了解三個特征的含義和它們之間的聯系。
○關于稅收的強制性,要掌握以下三點。其一,稅收強制性的含義。稅收是憑借國家政治權力依法強制征收的。國家通過稅收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是依據國家的政治權力,而不是財產權力。其二,強制性的具體表現。稅收的強制性具體表現在稅收是國家通過法律形式確定,征稅必須有法律依據,納稅人拒不繳稅要受到法律制裁。稅法作為國家法律的組成部分,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不依法納稅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其三,稅收強制性的意義。稅收的強制性說明,依法納稅是人們不應回避的法律義務。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公民有依法納稅的義務。正因為稅收具有強制性的特點,所以它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最普遍、最可靠的一種形式。
○關于稅收的無償性,要掌握以下兩層意思。其一,稅收的無償性的含義。它是指國家征稅是無條件的。就具體的征稅過程來說,國家取得的稅收收入即為國家所有,既不存在對納稅人的償還問題,也不需要直接對納稅人付出任何代價。其二,稅收的無償性是相對的。對具體的納稅人來說,納稅后并未獲得任何報酬。從這個意義上說,稅收不具有償還性或返還性。但若從財政活動的整體來看,稅收是對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成本的補償,這里又反映出有償性的一面。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有為廣大人民謀福利的性質。當然,就某一具體的納稅人來說,他所繳納的稅款與他從公共物品或勞務的消費中所得到的利益并不一定是對稱的。
○關于稅收的固定性,要從三層意思去把握。其一,稅收的固定性的含義。稅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稅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預先規(guī)定了征稅的對象和征收稅額之間的數量比例,不經國家批準不能隨意改變。其二,稅收的固定性的意義。稅收的固定性既是對國家的約束,也是對納稅人的約束。對國家的約束表現在:國家只能按稅法規(guī)定的標準征收,而不能無限度地征收。對納稅人的約束表現在:納稅人只要取得應稅收入、應稅財產或發(fā)生應稅行為,就必須按法定標準納稅,不得自行減免或降低標準。其三,稅收的固定性是相對的,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具體的征稅標準是可以改變的。比如,國家可以修訂稅法,調高或調低稅率等,這與稅收的固定性并不矛盾。
○關于稅收三個特征之間的聯系,要掌握以下兩點。
其一,稅收的三個特征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稅收的強制性決定了稅收的無償性,而稅收的強制性又是無償性的保障;稅收的無償性和強制性又決定了稅收的固定性。
其二,稅收的無償性同納稅人的經濟利益關系極大,因而要求征稅的固定性,這樣對納稅人來說比較容易接受,對國家來說可以保證收入的穩(wěn)定??梢?,稅收的三個特征是統一的,缺一不可,只有同時具備這三個特征的財政收入形式才叫稅收。
稅收的特征,是稅收區(qū)別于其他財政收入形式,即不同于利潤、國債收入、規(guī)費收入、罰沒收入等的基本標志。稅收的特征反映了不同社會形態(tài)下稅收的共性。
8.增值稅
增值稅是在我國目前影響最大的稅種之一,也是我們在教學中重點講解的稅種。
其一,增值稅的征稅對象、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增值稅是以生產經營中的增值額為征稅對象的一個稅種。從含義中可以看到,增值稅的征收對象是增值額。它的納稅人是在我國境內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境外的單位或個人在我國境內銷售應稅勞務而在境內未設有機構的納稅人,其應納稅款以代理人為代扣代繳義務人;沒有代理人的,以購買者為代扣代繳義務人。增值稅征收范圍包括貨物、應稅勞務、進口貨物。
其二,增值稅的計算方法和稅率。在增值稅的征收中,采取先按商品銷售收入全額乘以適用稅率計算出“銷項稅額”,再從中扣除掉企業(yè)用于銷售而購進的商品或者生產商品所購進的原材料等投入物所交的增值稅稅款(也就是上一環(huán)節(jié)所交的稅款,稱為“進項稅款”,通常以購進發(fā)票上署名的稅額為準),余額交給政府。
應納增值稅額=銷售收入×適用稅率-購進商品已納稅金。
這種方法簡便易行,計算準確,是實行增值稅國家普遍采用的計算方法。
增值稅稅率分為三檔:基本稅率17%、低稅率13%和零稅率。教學中不要求學生掌握增值稅的計算方法。
其三,實行增值稅的優(yōu)點。第一,有利于貫徹公平稅負原則,避免重復收稅,防止偷漏稅行為;第二,有利于生產的專業(yè)化,促進生產經營結構的合理化;第三,有利于國家普遍、及時、穩(wěn)定地取得財政收入。
9.個人所得稅
這是我國目前影響最大的稅種之一。個人所得稅是與公民直接相關的稅種。對于個人所得稅,應主要掌握四點。
其一,要了解個人所得稅的含義。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個人所得征收的一種稅。個人的所得額是個人的純收入。
其二,要了解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它的納稅人是在我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1年,從我國境內外取得所得的個人,以及在我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居住不滿1年而從我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
其三,要了解個人所得稅的應稅項目。個人所得應稅項目是: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企事業(yè)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稿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財產轉讓所得、財產租賃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偶然所得、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個稅起征點為3 500元。
其四,要掌握國家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意義。個人所得稅,不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而且是調節(jié)個人收入、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這里可以與我國當前的分配制度聯系起來認識。
10.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自覺依法誠信納稅、履行公民的基本義務。
其一,納稅人的概念。納稅人又稱納稅義務人,是指稅法規(guī)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納稅人分為自然人和法人。一個單位或個人是否成為納稅人,是由稅法和法人或個人所處的經濟地位決定的。納稅人和負稅人不是一回事。
其二,公民自覺納稅的必要性。從一般意義來講,稅收是國家存在、發(fā)揮作用的物質基礎,任何國家的國民都要納稅。政府征稅,百姓納稅,古往今來,天經地義。我國社會主義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我國,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國家的興旺發(fā)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國家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稅收為物質基礎。因而,在我國每一個公民都應自覺納稅。
其三,自覺誠信納稅,反對任何違反稅法的行為。
自覺納稅是公民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主人翁地位的具體體現,每個公民應該自覺誠實納稅,履行公民的基本義務。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單位和個人存在偷稅、欠稅、騙稅、抗稅等違反稅法的現象。這些違反稅法的行為,既危害社會經濟健康發(fā)展、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直接影響個人的健康成長。因而,我們必須堅決同任何違反稅法的行為作斗爭,以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
其四,要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和高度責任感,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征管和使用,以維護公民自身的合法權益。
考查點一 分配制度
1.(2009·寧夏高考)某科技企業(yè)除對科技人員支付工資外,還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勵方式,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企業(yè)效益不斷提高。這說明(  )
①按生產要素分配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 ②分配關系的調整有利于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劭萍既藛T的腦力勞動能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④科技人員的收入取決于科技成果的使用價值
A.①③ 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河县| 东丽区| 含山县| 蓬溪县| 枣强县| 建始县| 南昌市| 都兰县| 普安县| 大同县| 南丹县| 左贡县| 吴桥县| 南平市| 察隅县| 阳曲县| 哈尔滨市| 梁平县| 舟曲县| 霸州市| 突泉县| 无极县| 景谷| 乌鲁木齐县| 石门县| 灵寿县| 玛纳斯县| 晋宁县| 高邮市| 阿瓦提县| 金阳县| 喀喇沁旗| 遂宁市| 乐亭县| 原阳县| 六枝特区| 曲麻莱县| 玉树县| 拉萨市| 西昌市| 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