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學年第二學期高二生物學案學案 序號 2 年段班級 高二 學生姓名 作業日期章節課題 1.2純凈的目標微生物可通過 分離和純化獲得 審核人 授課日期學習目標 1. 闡明使用無菌技術可獲得純凈的微生物培養物。 2. 概述分離和純化微生物的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知識回顧 1.微生物是人們對所有形體微小、肉眼不可見的生物的統稱。(雜居混生) 2.發酵工程:采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為人類生產有用的產品,或直接利用微生物的工作過程。 3. 無菌技術:在培養某種微生物時,防止其他微生物混入,保持無菌物品及無菌區域不被污染的技術。新知學習 一、采用劃線或涂布的接種方法能夠實現對目標微生物的分離和純化 (一)接種方法 自然接種:牛奶暴露在空氣中,會由于微生物落入、生長、繁殖而變質。 人為接種: 目標微生物的純種將其轉移到液體培養基中培養,或在培養基斜面 用于保存菌種(接種環)。 單菌落:在固體培養基上通過接種、培養獲得的由一個細胞分裂形成的、肉眼可見的、有一定形態構造的子細胞集團。 (二)單菌落分離:通過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等方法獲得單菌落 1.平板劃線法: (1)原理 :接種環劃線的過程中,菌液被逐漸稀釋,最終出現單個細菌,培養后形成單菌落。 (2)方法:通常用___________蘸取液體培養物或挑取固體表面的微生物后,在固體培養基表面進行連續平行劃線、______________或其他形式的劃線,以實現接種的目的。 2.稀釋涂布平板法 接種時,通常需要先將菌液進行_____________,并在培養皿側面或底面做好標記后,將稀釋度不同的菌液各取0.1 mL,(移液管或槍)加在固體培養基表面,然后用___________將菌液均勻地涂布在培養基表面上進行培養。這樣在稀釋度適當的固體培養基表面也能得到單個細胞生長繁殖成的單菌落。根據菌落的形狀,大小、顏色、邊緣或表面光滑與否等特征可以選取目標微生物繼續培養。 注意:1.分離得到單菌落一般以培養皿中有20個以內菌落為宜。 2.計算微生物數量一般以培養皿中有30~300個菌落為宜。 二、活動:接種、培養并分離酵母菌 1.目的要求 (1)用平板劃線法或____________________接種酵母菌。 (2)用_________培養基大量擴增酵母菌。 2.方法步驟 三、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和顯微鏡計數法可測定微生物的數量倒平板的具體要求 (一)稀釋涂布平板法可對微生物進行計數 1.原理:當樣品稀釋度足夠高時,平板上的一個菌落一般來源于樣品稀釋液中的________________活菌,用稀釋涂布平板法來統計樣品中的活菌數時,通過統計平板上的菌落數就能推測出樣品中的活菌數。 2.原則:在保證能準確計數的前提下,減小稀釋度。在實際操作中,適于計算的平板上菌落數的數目通常為30到300。統計的菌落數往往比活菌的實際數目要少,因為當兩個或多個細胞,連在一起時,平板上觀察到的只是一個菌落。 3.計數要求:在同一稀釋度下涂布3個(或3個以上)平板,取平均值。 4.公式:每毫升菌液中微生物細胞的數量=某一稀釋倍數下至少3個培養皿的平均菌落數÷菌液稀釋液體積×稀釋倍數。 (二)顯微鏡計數法可直接對菌液中的微生物進行計數 1.原理:利用特定_________________,在顯微鏡下計算一定體積的樣品中微生物的數量。2.方法: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顯微鏡計數法)。 3.顯微鏡下觀察問題探究 思考:1.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劃線之前都要灼燒接種環?在劃線操作結束時,仍然需要灼燒接種環嗎?為什么? 2.判斷液體培養基成功接種酵母菌的依據是什么? 3.顯微鏡直接計數法有什么缺點嗎?影響實驗結果的誤差分析及改進辦法課堂練習 1.分離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細菌,對培養基的要求是( ) ①加尿素 ②不加尿素 ③加瓊脂?、懿患迎傊、菁悠咸烟恰、薏患悠咸烟恰、呒酉跛猁}⑧不加硝酸鹽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⑧ D.①④⑥⑦ 2.下圖表示培養和分離X細菌的部分操作步驟,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步驟①倒平板操作時,倒好后應立即將其倒過來放置 B.步驟②將接種環在火焰上灼燒后迅速蘸取菌液后進行平板劃線 C.步驟③應多個方向劃線,使菌種逐漸分散,培養后出現單菌落 D.步驟④培養箱培養后可用來對X細菌進行計數 3.在涂布有大腸桿菌的培養基上進行抑菌實驗,在a、b、c處分別貼浸有不同抗生素(濃度相同)的無菌濾紙片,d處濾紙片浸有無菌水。培養后的結果如下圖。以下判斷錯誤的是( ) A.a處抑菌效果小于b處 B.b處的濾紙片沒有瀝干 C.c處抗生素無效 D.d為對照 4.篩選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為唯一碳源的培養基。接種培養后,若細菌能分解淀粉,培養平板經稀碘液處理,會出現以菌落為中心的透明圈(如圖),實驗結果見下表。 菌種菌落直徑(C)/mm透明圈直徑(H)/mmH/C細菌Ⅰ5.111.22.2細菌Ⅱ8.113.01.6下列有關本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培養基除淀粉外,還含有氮源等其他營養物質 B.篩選分解淀粉的細菌時,菌液應稀釋后涂布 C.以上兩種細菌均不能將淀粉酶分泌至細胞外 D.H/C值反映了兩種細菌分解淀粉能力的差異 5.甲、乙、丙為三種微生物,下表中Ⅰ、Ⅱ、Ⅲ是用來培養微生物的三種培養基。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長繁殖;甲能在Ⅰ中正常生長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長繁殖,甲和丙都不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培養基粉狀硫 10 gK2HPO4 4 gFeSO4 0.5 g蔗糖 10 g(NH4)2SO4 0.4 gH2O 100 mLMgSO4 9.25 gCaCl2 0.5 gⅠ++++-+++Ⅱ+++-++++Ⅲ++++++++注:“+”表示培養基中加入了這種物質,“-”表示培養基中沒有加入這種物質 A.甲、乙、丙都是異養型微生物 B.甲、乙都是自養型微生物,丙是異養型微生物 C.甲是異養型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養型微生物 D.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養型微生物,丙是異養型微生物 6.下圖為純化大腸桿菌的一個操作環節,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操作步驟是接種,方法是平板劃線法 B.除第一次劃線外,以后的每一次劃線的起點是上一次劃線的末端 C.圖中細菌密度最小的是5處 D.該接種方法適用于細菌的計數 7.對酵母菌溶液中的酵母細胞進行計數的方法,下列描述不正確的是( ) A.可以用顯微鏡直接計數,需要血細胞計數板,但數據可能偏大 B.也可以用培養菌落的方法間接計數,但數據可能偏大 C.無論用哪種方法計數,都必須進行濃度梯度稀釋 D.無論用哪種方法計數,都必須多次計數求平均值 8.將馬鈴薯去皮切塊,加水煮沸一定時間,過濾后得到馬鈴薯浸出液。在馬鈴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瓊脂,用水定容后滅菌,得到M培養基?;卮鹣铝袉栴}。 (1)M培養基若用于真菌的篩選,則培養基中應加入鏈霉素以抑制 的生長,加入了鏈霉素的培養基屬于 培養基。 (2)M培養基中的馬鈴薯浸出液為微生物生長提供了多種營養物質,營養物質類型除氮源外還有 (答出兩點即可)。氮源進入細胞后,可參與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 (答出兩點即可)。 (3)若在M培養基中用淀粉取代蔗糖,接種土壤濾液并培養,平板上長出菌落后可通過加入顯色劑篩選出能產淀粉酶的微生物。加入的顯色劑是 ,該方法能篩選出產淀粉酶微生物的原理是 。 (4)甲、乙兩位同學用稀釋涂布平板法測定某一土壤樣品中微生物的數量,在同一稀釋倍數下得到以下結果:甲同學涂布了3個平板,統計的菌落數分別是110、140和149,取平均值133;乙同學涂布了3個平板,統計的菌落數分別是27、169和176,取平均值124。有人認為這兩位同學的結果中,乙同學的結果可信度低,其原因是 。 學習反思 思考:1.操作的第一步灼燒接種環:是為了避免接種環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養物;每次劃線前灼燒接種環:是為了殺死上次劃線結束后,接種環上殘留的菌種,使下一次劃線時,接種環上的菌種直接來源于上次劃線的末端,從而通過劃線次數的增加,使每次劃線時菌種的數目逐漸減少,以便得到菌落;劃線結束后仍灼燒接種環:能及時殺死接種環上殘留的菌種,避免細菌污染環境和感染操作者。 2.與未接種的培養基相比,接種的培養基由于酵母菌的增殖而變渾濁。 3.不能區分死菌和活菌;個體小的菌體在顯微鏡下難以進行觀察。 練習:CCACD DB 8. (1)細菌 選擇 (2)碳源、無機鹽 蛋白質、核酸 (3)碘液 淀粉遇碘液顯藍色,產淀粉酶的菌落周圍淀粉被水解,形成透明圈 (4)乙同學的結果中,1個平板的計數結果與另2個相差懸殊,結果的重復性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