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唯物史觀:辯證認識宋夏金元時期的經濟發展對文化教育水平及社會關系變化的影響。2.時空觀念:從宋朝的歷史地位理解宋朝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的重要性和深遠影響。3.歷史解釋:認識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分析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4.史料實證:通過史料、圖片反映遼宋夏金元的社會經濟發展概況和社會的變化。5.家國情懷: 通過遼宋夏金元的發展肇興和交融,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自信。二、學習重難點教學重點:城市商業繁榮,經濟重心南移 教學難點:社會的變化三、考情分析宋元時期經濟與社會,宋朝經濟發展與社會考查較多,考查方向主要側重于商品經濟發展、農業土地政策、經濟重心南移、海上絲綢之路繁榮、以及重文輕武、門第觀念淡化等角度。四、時空框架【時代特征】1、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尖銳。由中原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統一,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元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省制的開端。戰爭一度頻繁,各民族交流密切,進一步走向融合。2、經濟上: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商品經濟高度繁榮,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商稅收入成為南宋政府的重要財源。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3、文化上: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學藝術作品涌現。科技發明創造出現高峰。4、民族關系方面:各民族政權之間既有戰爭又有議和,民族矛盾尖銳,但“和”是主流。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邊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速。5.對外關系方面: 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發展超過了前代水平,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四大發明也使中國科技走向世界,對世界作出了重大貢獻。五、課前預習1.手工業①宋朝________技術有重要改進,出現了以________為代表、風格各異的眾多特色瓷器。元朝燒出了新型彩繪瓷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繼________之后成為中華文明新的________象征②礦冶業在北宋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________的開采量很大。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________的產量和質量③________是宋朝新興的手工業,有力地推動了________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________的發展2.農業(1)耕種制度:宋朝時________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已經相當普及,有些地方還可以________。(2)經濟結構:一些地區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________作物的農戶,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3)棉花的種植和推廣:棉花的種植始于________,在________得到大力推廣,南方植棉逐漸普遍,帶動了________的發展。(黃道婆推廣棉紡織技術)(4)邊疆開發:在遼夏金元統治之下,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漠北、________、西北、________等地的農業都有顯著進步。3.城市興盛(1)北宋____和南宋____人口多時均超過百萬,____活躍,____頻繁,娛樂活動________。(2)_______被外國旅行家稱為“世界最富麗名貴之城”。(3)元大都是當時北方最大的__________和商品集散地。4.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1)原因:①北方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____,帶去了先進的____。②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____比較安定③江南自然條件優越(2)影響:①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②江南的開發____山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逐步交融5.國家控制逐漸松弛(1)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_____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__________即可。(2)對于百姓遷移_____、更換______,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______更為松弛。六、重難點突破(一)經濟重心南移1、原因:①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②北人南遷帶去先進的工具和技術。牛耕在南方地區得到推廣。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開發。④南方自然條件好,適合農業發展,而且對外貿易條件比北方優越。過程魏晉南北朝 永嘉之亂 江南初步開發中唐 安史之亂 南方的經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北宋 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兩宋之際 靖康之變 大批中原人口南渡,進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經濟重心地位。南宋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元朝 南方反超北方,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3、表現:①南方農業發展: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棉花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葉等經濟作物種植區域擴大。②南方手工業的興旺: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江浙絲綢的產量高。4、影響:①對城市貿易的影響:推動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②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導致人口分布格局發生變化③對人才教育的影響:推動了教育及科舉的發展,也促進了南方地區教育文化的發展。南方經濟發展帶動了文化的進步。北宋時,朝廷在科舉考試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④對民族關系的影響: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⑤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宋代經濟的新現象(1)農業:農業發達;商品化程度提高;經濟重心南移完成。(2)手工業:技術世界領先。(3)商業:商品經濟活躍;出現紙幣;商業活動突破時空界限;城市繁榮;商人地位提高。(4)貿易:民族之間貿易加強;對外貿易交流頻繁,海上絲綢之路范圍更廣,外貿稅收成為政府主要財源。(5)邊疆: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邊疆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三)社會的變化★學習聚焦:宋朝社會與前代相比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新變化,包括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等。1.門第觀念淡化:(1)取士:科舉制度比唐朝更為完善,不僅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而且更加強調公平競爭。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不少人官居高位,給政治增添了活力。(“取士不問家世”)(2)婚姻:人們的婚姻擇偶,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而不再關心祖先名望。(“婚姻不問閥閱”)2.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1)賤民階層:數量顯著減少。(2)家內服役:更多來自雇傭,而不是世襲奴婢。(3)無地農民:與地主簽訂契約,租種土地,較少受到契約關系以外的人身束縛。3.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1.官府基本不干預土地買賣、典當,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即可。“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成為普遍現象。2.官府對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的限制比前代更為松弛。七、自我檢測1.(2020·山東淄博二模·4)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業的“皇帝”和象征君權神授的“天子”等稱謂相標榜,而是流行用與“酒家”“農家”“醫家”等相類似的“官家”,“官家”成為宋代帝王的專有稱謂。這說明宋代( )A.注重功業的皇帝觀流行 B.世俗化的傾向加強C.君權神授的天子觀淡化 D.民間行為影響皇權2.(2020·山東高三第一次仿真聯考·4)北宋時期,附城草市發展迅速。如宋真宗時,東京郊區出現了“十二市之環城,囂然朝夕”的盛況。由此可知,北宋時( )A.草市發展侵占了城市空間 B.農業生產開始服務于城市C.城鄉間經濟交流日益頻繁 D.草市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體3.(2020·山東淄博一模·4)圖1、圖2、圖3分別為中國古代漢、唐、明清時期的商業中心分布圖。圖中商業中心分布的變化體現了( )A.商業中心與政治中心的變化同步 B.跨區域間長途販運興盛C.黃河流域的商業比長江流域發達 D.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轉移4.(2020·河北石家莊高三年級階段性訓練·26)唐代斗茶之風起源于貢茶之地福建,主要是茶民評比茶葉質量的高低。到了宋代,從制茶者到茶商,從民間到皇宮,從百姓到文人雅士,各個階層都愛玩斗茶。從此可見,宋代( )A.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B.社會生活平民化趨勢加強C.小農經濟趨向解體 D.文人雅士引領了社會潮流5.(2020·山東棗莊一模·3)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衢巷狹隘”為由對坊墻整修,并設置了咚咚鼓以警昏曉。到仁宗景佑年間,開始允許居民臨街開設邸店,到宋神宗年間,汴京城已是“不聞金鼓之聲了”。這說明了在宋代( )A.政府態度決定 “市 ”能否突破時空限制B.商業活動已經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監管C.政府調整管理制度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 D.汴京城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6.(2021·山東濰坊高三3月高考模擬·3)宋代廣泛流行買撲制,由私人通過類似現代流行的招標競標方式,向官府交納一定數額的錢物后,承包或承買官府的酒坊、礦山、田地、商稅場、鹽井、河渡等在特定時空內的經營權。由此可推斷,當時( )A.私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 B.重農抑商政策趨向瓦解C.官民共利成為社會共識 D.政府放松對經濟的管制7.(2021·山東臨沂學業水平等級模擬考試·4)表1是由宋人文集中抽樣出的206例士人階層女性閱讀者的墓志資料統計而成的。這反映出宋代士人階層女性( )表1閱讀內容 閱讀人數 百分比 排序佛道經典 105 51% 1儒家經典 69 33% 2史書 33 16.1% 3詩詞文 30 14.6% 4女教典籍 21 9.2% 5音樂 19 3.2% 6家訓 8 3.9% 7天文醫藥等 8 3.9% 7諸子百家等 5 2.4% 9A.閱讀目的具有較強功利性 B.社會地位得到極大提高C.蔑視傳統的綱常禮教觀念 D.深受崇文抑武風氣影響8.(2021·山東濟南高三十一校開學聯考·5)定額租始于唐宋時期,清代時在江南地區已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租佃形式。在定額租下,地主階級的經營權甚至部分所有權向佃農轉移,這成為宋以后封建租佃制最重要和最本質的進步。宋以后定額租的發展( )A.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B.抑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C.導致土地兼并不斷加劇 D.促使新的生產關系出現9.(2021·山東濟南高三十一校開學聯考·4)圖2為古代某時期南北方人口統計變化表。據此可以推知當時( ) 圖2 南北方人口變化趨勢(單位:萬人)A.經濟重心已轉移至南方 B.國家政治中心逐漸北移C.南方社會的影響力上升 D.北方戰亂經濟發展遲滯10.(2021·山東濟南高三學情診斷考試·4)圖1為元朝運河、海運路線。當時大量財賦和糧食經此北運。據此可以推知當時( )長途販運蔚然成風B.南北經濟差距擴大北方社會動蕩D.區域物資交流頻繁課前預習1. 制瓷 五大名窯 青花瓷 釉里紅 宋元 絲綢 物質 煤 金屬冶煉 印刷業 文化 造紙業2. 一年兩熟 一年三熟 經濟 宋朝 元朝 棉紡織業 東北 云南3. 東京 臨安 市場 交易頻 豐富多彩 杭州 經濟中心4. 勞動力 生產工具和技術 社會秩序 促進了5. 官府 交易稅 住所 職業 限制自我檢測1.B【解析】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平民社會發展,世俗化稱謂普遍出現,宋代帝王喜聞樂見用與“酒家”“農家”“醫家”等相類似的“官家”,體現了皇權觀念的世俗化,故選B項;五代亂局以后,皇權觀念下降,注重功業的皇帝觀不流行,排除A項;“官家”稱謂體現世俗化的傾向加強,君權神授的天子觀淡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酒家”“農家”“醫家”與“官家”體現世俗化稱謂普遍出現,不能說民間行為影響皇權,排除D項。2.C【解析】根據材料“十二市之環城,囂然朝夕”可知此時東京郊區圍繞城市周邊分布著12個集市,一天到晚嘈雜忙亂,和遠郊大不一樣,城鄉間經濟交流日益頻繁,故選C項;根據材料“十二市之環城”可知此時東京郊區圍繞城市周邊分布著12個集市,并未“侵占城市空間”,排除A項;材料涉及此時草市的發展概況,未涉及農業生產與城市的關系,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小農經濟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體,并非“草市”,排除D項。3.D【解析】漢代商業中心在黃河流域,唐代商業中心南北趨于平衡,明清長江流域商業中心較多,這說明商業中心的轉移與經濟重心的南移大體上是同步同向的,故選D項;明清時期商業中心在長江流域,政治中心在北方,排除A項;商業中心的轉移與跨區域長途販運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明清時期長江流域商業較黃河流域發達,排除C項。4.B【解析】根據材料“唐代斗茶之風……主要是茶民評比”“到了宋代,從制茶者到茶商,從民間到皇宮,從百姓到文人雅士,各個階層都愛玩斗茶”可知宋代從皇宮到文人雅士都盛行民間的斗茶,表明宋代的社會生活普通化、大眾化也就是平民化的趨勢加強,故選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小農經濟在鴉片戰爭后才開始解體,材料中也沒有體現小農經濟趨向解體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斗茶之風是從民間興起后文人雅士參與其中,不能反映文人雅士引領了社會潮流,排除D項。5.C【解析】依據材料從“設置了咚咚鼓以警昏曉”到“開始允許居民臨街開設邸店”再到“不聞金鼓之聲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宋朝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也在不斷調整對商業的管理制度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故選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市”突破時空限制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不是由政府態度決定的,排除A項;宋代政府對商業活動的監管相對放松而不是放棄監管,排除B項;從材料中無法看出汴京城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排除D項。6.D【解析】材料中“承包或承買官府的酒坊、……等在特定時空內的經營權”表明官營經濟有所放松,故選D項;“田地、商稅場”不是手工業,材料中也未涉及哪種手工業占主導,排除A項;宋代商業環境相對寬松,但并未放棄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廣泛流行買撲制”,買撲者從官府手中買斷某個經營權,把原先官府的壟斷經營變成私人的壟斷經營,政府利用買撲者之間的競爭加價而獲取最大的承包收益,是商品經濟下的經營管理的具體應用,但在以農業為主的社會“成為社會共識”的說法明顯夸大,排除C項。7.D【解析】儒佛道書目占到80%以上,沒有兵書,說明宋代崇文抑武的用人政策直接影響到士人階層閱讀書目的類別,故選D項;宋代女性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其讀書的目的并非為了求取功名,故不具有較強的功利性,排除A項;僅據女性讀書的類別無法推知其社會地位如何,排除B項;閱讀儒家經典明顯是受綱常倫教觀念的影響,而非對傳統綱常倫教的蔑視,排除C項。8.A【解析】定額租的發展,放松了封建土地對農民的束縛,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故選A項;定額租的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排除B項;導致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制,與定額租的發展無關,排除C項;定額租的發展與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出現沒有必然因果聯系,排除D項。9.C【解析】材料反映了742年—1080年,北方人口銳減,南方人口增多,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正值唐末至北宋,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穩定,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口南遷,說明了南方社會的影響力上升,故選C項;南宋時期經濟重心轉移至南方,排除A項;此時期國家政治重心逐漸南移,排除B項;北方戰亂較多,經濟遭到一定破壞,但并非遲滯,排除D項。10.B【解析】根據材料“大量財賦和糧食經此北運”可知,當時大量財賦和糧食由南方運往北方,結合所學,宋朝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而元朝重新開通大運河、開辟海運主要任務就是運輸南方的財賦和糧食,表明當時南北經濟差距擴大,故選B項;長途販運指的是商販將商品運到較遠距離的地區出售的活動,而材料中運河和海運運輸的主要是財賦和糧食,不屬于長途販運,且長途販運貿易興盛是在明清時期,排除A項;材料中元朝運河和海運將南方大量財賦和糧食運往南方可推知南方經濟發達,但不能推知北方社會動蕩,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未反映北方物資運往南方的信息,因此并不能推知區域物資交流頻繁,排除D項。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