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學案一學科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掌握三國末年至南朝時期歷史發展的大概脈絡,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2、時空觀念:利用時空觀念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讀懂相關的歷史地圖信息。3、史料實證:在概括南方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說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4、歷史解釋:概括歸納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養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了解漢族與內遷邊疆民族從沖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的史實,認識少數民族內遷與北民南遷對促進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區開發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二學習重難點重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區域開發、民族交融。難點:民族交融局面形成的歷史原因與表現;北魏孝文帝改革。三課前預習1.北朝(1)含義:4世紀末到7世紀初,北方先后存在的____、東魏和西魏、北齊和北周5個王朝合稱北朝。(2)政權更迭:4世紀末鮮卑____建立北魏,____年統一北方;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北周內政修明,滅掉北齊;隋朝取代____,完成統一。(3)北魏孝文帝改革①背景:西晉南北朝時期,由西部和北部內遷的游牧民族紛紛建立政權,相互之間征伐不斷;戰亂給各族人民帶來了苦難,在長期的沖突與交往中,____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選必1)②時間:____世紀后期。③措施:實行俸祿制,推行____制、三長制等;遷都____;改穿漢族服飾;朝中統一說____;改姓漢姓;仿士族劃分門第,鼓勵一等高門的鮮卑貴族與漢族____通婚。④意義:順應了____民族交往____的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及____的出現打下了基礎。2.江南開發(1)背景: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____,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2)表現①農業方面: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②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3)影響: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3.十六國(1)含義:東晉時期,北方先后出現的主要的____個割據政權,加上西南地區的____,合稱“十六國”。(2)特點: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它們都采用____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民族差異逐漸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3)淝水之戰①背景:4世紀下半葉,____建立的____統一北方,隨后進攻東晉。②后果:前秦軍隊被擊敗,前秦政權崩潰,民族矛盾重新加劇。2.六朝:三國時期的吳、東晉、宋、齊、梁、陳均定都今天的____,統稱為六朝。(4)隋朝統一:北周滅掉____,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4.唐朝滅亡(1)____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續了100多年,嚴重削弱了唐朝統治力量。(2)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3)黃巢起義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4)907年,降唐的黃巢起義軍將領____廢唐稱帝,唐朝滅亡。5.隋朝滅亡(1)隋煬帝自恃強盛,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又三次大舉征伐____。(2)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最終引發大規模起義。隋朝貴族____趁機在太原起兵。(3)618年,隋煬帝在____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6.安史之亂(1)背景①唐玄宗后期統治腐敗。②開元年間在邊境重地設節度使加強邊防,節度使兵力擴大,國家出現____局面。(2)經過:____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與其部將史思明發動叛亂,歷時八年,史稱“安史之亂”,于763年被唐平定。(3)影響①使唐軍許多將領擁兵自重,____被削弱。②邊防空虛,____占領河西隴右地區,邊境告急。③唐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了____的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四自我檢測1.據《資治通鑒》,“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釋《資治通鑒》時感慨說:“嗚呼!自隋以后,名稱揚于時者,代北之子孫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胡三省感慨的是( )A.孝文帝的改革吸收了很多中原文化 B.中華文化源遠流長C.漢族發展融合了大量少數民族成分 D.隋唐歷史影響后世2.三國時期,金銀多被用來鑄造成器物、裝飾物,或涂抹于佛像上。南北朝時期,谷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以致在社會上出現“廢棄貨幣”“忘記貨幣”的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濫發紙幣通貨膨脹 B.奢靡腐化之風盛行C.社會動蕩國家分裂 D.貨幣鑄造技術落后3.如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北方民族內遷與中原漢族南遷”示意圖。下列項中,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是( )①內遷民族卷入對中央權力的爭奪中②南遷人民推動了對江南地區的開發③自此中國進入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④南方的經濟實力已漸漸超過了北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317年,毫無名望的司馬睿初到江東建康(今南京),乃是“吳人不附”,一個月后,還是“士庶莫有至者”。王導建議司馬睿禮遇吳郡名士顧榮和出身官宦世家的紀瞻,并爭取到他們的支持。從此,“百姓歸心焉……君臣之禮始定”。這可以說明當時( )A.士族具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 B.士族成為權貴攀附對象C.江南民眾綱常倫理觀念淡薄 D.中央集權制度逐漸衰落5.如表為西晉時期儲君在位時間統計表。據此可知,當時西晉( )姓名 儲君在位 時間 結果愍懷太子通 290年8月~299年12月 9年余 被廢為庶人,永康元年(167年)三月被賈后烯詔所殺濮陽王荂 300年5月~301年正月 8個月 被害襄陽王尚 301年5月~302年3月 10個月 被害清河康王覃 302年5月~304年2月 1年余 被廢,永嘉元年(307年)二月被殺成都王穎 304年3月~304年12月 9個月 被廢A.政治斗爭比較激烈 B.中央集權遭到動搖C.儲君來源渠道較多 D.君主統治普遍短暫6.魏晉南北朝時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為北方漢人廣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歡。這反映出當時( )A.絲綢之路始通 B.北方經濟發達 C.民族交融加強 D.南北政權分立7.褶,北方游牧民族傳統服裝的一種,短身、細袖、左衽之袍。考古資料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還有對襟樣式;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寬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緊窄的,也有寬博的。這一服飾現象折射出當時A.文人雅士不拘禮法 B.儒學地位受到沖擊C.各地政權長期并立 D.民族文化交流融合8.云岡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鮮卑族人的特點:公元494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細,面型大多消瘦,服飾也趨向寬衣博帶,顯現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獨特形象。這反映了( )A.鮮卑族封建化的加速 B.三教合一逐漸完成C.石窟佛像的史料價值 D.中西文化加速融合9.跪坐習俗是儒家禮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箕坐和垂腳高坐皆被視為不恭敬的傲慢行為,在正式禮儀場合頗為忌諱。而魏晉時期,“胡床、胡坐”即垂腳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腳坐“小床”,在漢人生活中廣為傳播。魏晉時期習俗的這一變化表明( )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統地位 B.儒佛學說開始出現融合趨勢C.民族交融推動了習俗變遷 D.胡化與漢化的過程交替進行10.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諸君何故入我裈中!”材料名士行為反映出魏晉時期( )A.士族階層生活奢靡 B.門閥政治日益衰落C.文人名士意趣高雅 D.主流思想受到沖擊參考答案:三課前預習1. 北魏 拓跋部 439 北周 民族交融 5 均田 洛陽 漢語 高門士族 北方 交流交融 隋唐盛世2.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3 15 成漢 中原 氐族 前秦4. 藩鎮割據 朱溫5. 高麗 李淵 江都6. 外重內輕 755 中央集權 吐蕃 藩鎮割據四自我檢測1.A2.C3.A4.A5.A6.C7.D8.A9.C10.D試卷第1頁,共3頁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