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學案一學科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對國家統一、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時空觀念:通過“時空定位”環節,認識中國古代制度的演變,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3.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歷史材料、“歷史縱橫”、“學思之窗”等,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解讀印證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及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隋唐時期制度的含義及特點,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 “情景再現”、“課外探究”等環節讓學生認識到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作用,讓歷史照亮現實,培養愛國愛家情懷。二學習重難點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兩稅法的影響。難點:通過科舉制,理解隋唐時期選官方式變化的進步意義;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及影響;理解這一時期賦稅制度的演變對中國古代經濟產生的影響。三課前預習1.隋唐時期的科舉制(1)形成和完善①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____的方式選拔官員,科舉制度開始形成②隋煬帝時,始建____,考試方式為命題寫作詩、賦,錄取不易,因此也最受重視(2)影響:科舉制使一批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____的考試參加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____,加強了中央集權。2.唐朝前期:租庸調制發展 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做“____”影響 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3.九品中正制(魏晉時期)創立時間:曹魏時期內容(1)中央委任____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 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2)選官標準從初創時期的重視_____,演變為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影響(1)將評議人物的權力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2)九品中正制逐漸成為維護____的工具4.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制(1)創立:魏晉南北朝。(2)構成:________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3)職責:三省共同輔助________和行使權力。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1)確立:________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2)發展:唐太宗時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________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3)職權:________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________、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4)辦公場所:宰相議事的地方叫________,后改稱中書門下。(5)影響①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________,有利于加強皇權。②政事堂的設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了________的趨勢。③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④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5.法律與教化魏晉(1)特點:律令________化。(2)表現①魏明帝在朝廷設置________,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②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唐朝(1)編纂《唐律疏議》①律在唐初經過多次刪繁就簡,唐高宗永徽年間,修訂頒布《永徽律》,后又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②這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________確立的標志。③唐律是________的典范。(2)提倡禮治:732年,頒行________,這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是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3)重視________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6.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選必1)(1)背景:東漢末年政治和社會秩序大亂,________控制地方選人權。(2)開始:220年,魏王________推行九品中正制。(3)內容: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將州、郡士人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獲得資品的________,由吏部授官。(4)標準:從初創時期的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演變為________時期主要看重家世。(5)影響:將________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后來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科舉制(1)背景:南北朝以來,________地主勢力上升。(2)創立①隋朝建立后,開始采用________的方式選拔官員。②隋煬帝時,始建________,科舉制度形成。(3)發展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________為主。②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________。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4)特點:________選拔人才。(5)內容:分為制舉和________。制舉是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每年舉行,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考試合格,還需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6)影響: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________,加強了中央集權。四自我檢測1.下圖反映了古代中國中央官制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反映出( )A.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B.君相矛盾基本解決C.專制皇權得到強化 D.選官制度趨于完善2.宋朝社會出現“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的現象,下列屬于這一現象產生原因的是( )A.科舉制的完善 B.九品中正制的確立C.察舉制的發展 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3.如表為古代中國不同時期對官員選拔與管理的規定。它反映了這三個時期( )時期 概況西周 以“六德”(即知、仁、圣、義、中、和)與“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為選拔官吏的標準。秦朝 秦律中規定了考課原則——“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敬多讓”唐朝 唐玄宗時制定的監察法規——《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惡”。A.細化考察標準,凸顯以德為先 B.選拔官員唯德取人,任人唯賢C.儒家倫理觀始終居于支配地位 D.重視官員道德品行,知刑懂法4.兩稅法“惟以資產為宗",規定無論主戶、客戶,均按田畝資產多寡交稅,而且貴族官僚、富商地主也得交納。由此可知,兩稅法(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延續了租庸調制C.擴大了收稅對象 D.加強了人身控制5.1397年明朝科舉考試錄取進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舉人紛紛指責主考官包庇南人壓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復查,結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違法。出現這種考試結果的主要原因是( )A.考試制度不公平 B.南方經濟優勢明顯C.門第觀念的淡化 D.君主專制空前強化6.唐初,經常在政事堂舉行宰相議事會,但也常常出現“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云不決”或中書、門下兩省官員“阿旨順情,唯唯茍過”的現象。這說明( )A.政令執行通道不暢 B.宰相才干嚴重不足C.集中議事不得人心 D.機構之間協調欠佳7.如表是南宋部分州府解試赴試人數(終場者)及錄取比例。據表可知,當時( )地區 時間 赴試人數 解額 錄取比例 資料來源資刑 慶元初 5000 32 156∶l 《鶴山文集》福州 開禧年間 18000 54 333∶1 《漫塘集》溫州 開禧年間 8000 17 470:1 《萬歷濕州府志》嚴州 景定間 7000 18 388:l 《景定嚴州續志》A.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 B.政府意圖優化官僚隊伍C.南方成為經濟文化中心 D.科舉制錄取程序更規范8.據統計,西漢210年間有宰相45人,而唐代290年間則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漢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權力的總和,還不如一個漢朝的宰相。相較于西漢,唐代A.外朝宰相的權力被削弱 B.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C.封建統治基礎得到擴大 D.皇帝加強了對朝政的控制9.兩稅法推行后,有人評論:“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陸贄(翰苑集)卷22中書奏議·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該評論主要想表達( )A.分夏秋兩次征稅從而簡化了稅收名目 B.擴大收稅對象以增加財政收入C.收稅標準以人丁為主有利于農民人身自由 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負擔10.下表是南宋嘉定(宋寧宗年號)六年(1213年)“四選”官員(吏部銓選的四類官員)人數統計表。據此可得出的史實是,南宋A.冗官現象最終得以解決 B.平民入仕受到一定阻礙C.科舉制發展到成熟階段 D.士大夫階層的日益固化參考答案:三課前預習1. 分科考試 進士科 相對公平 文化素質2.庸3. 中正官 家世、道德和才能 士族特權4. 尚書臺 決策 隋文帝 宰相 中書 刑 政事堂 彼此制約 一體化5. 儒家 律博士 中華法系 禮法結合 《大唐開元禮》 家訓6. 豪強大族 曹丕 士人 西晉 選官權 寒門庶族 分科考試 進士科 明經兩科 殿試 分科考試 常舉 文化素質四自我檢測1.C2.A3.A4.C5.B6.D7.B8.D9.D10.B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