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學案一學科核心素養1、(時空觀念)能夠利用時間軸描述隋唐到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情況和重要史事。2、(家國情懷)掌握唐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交融的方式、意義,增強民族認同和國家觀念;3、(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政權的更迭以及隋唐治世局面出現的原因中認識到國家統一對多民族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二學習重難點重點: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繁榮的表現、原因。難點: 唐朝繁榮、民族交融、繁榮盛世的啟示三課前預習1.“貞觀之治”(1)618年,李淵在____稱帝,建立唐朝。唐軍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唐朝統一全國。(2)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____,戒奢從簡。(3)在政治上,____,虛懷納諫。(4)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少有的____局面,史稱“貞觀之治”。2.隋朝的統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____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2)統一:589年,隋滅____,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3.唐與吐蕃(1)文成公主入藏①7世紀前期,吐蕃贊普____統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②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大批____和多種技術、醫藥書籍等③唐蕃和親,促進了____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2)唐蕃會盟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____。4.隋朝的建設廣設倉庫 在____、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供應朝廷糧食、物資,建設用于備水旱賑濟的義倉興建____城 宏偉壯麗,聞名于世開通____ 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5.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選必1)(1)背景:東漢末年政治和社會秩序大亂,________控制地方選人權。(2)開始:220年,魏王________推行九品中正制。(3)內容: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將州、郡士人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獲得資品的________,由吏部授官。(4)標準:從初創時期的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演變為________時期主要看重家世。(5)影響:將________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后來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科舉制(1)背景:南北朝以來,________地主勢力上升。(2)創立①隋朝建立后,開始采用________的方式選拔官員。②隋煬帝時,始建________,科舉制度形成。(3)發展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________為主。②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________。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4)特點:________選拔人才。(5)內容:分為制舉和________。制舉是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每年舉行,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考試合格,還需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6)影響: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________,加強了中央集權。6.五代十國(1)“五代”①907年,____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②黃河流域先后經歷后梁、____、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短命王朝,稱為“五代”(2)“十國”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九個割據政權,連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____,稱為“十國”。(3)后周為統一奠定基礎在五代十國后期,后周____順應當時形勢,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知識拓展】安史之亂與七國之亂(1)安史之亂和七國之亂都是發生在大一統朝代中期的動蕩事件,有很多相似性,都是地方叛亂,最后也都被平定。(2)不同的是,唐朝在安史之亂后國力急劇下降,更加分崩離析;漢朝卻在七國之亂后繼續削藩,真正意義上完成了國家大一統,而且國力蒸蒸日上。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1)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步參政。唐肅宗即位,宦官李輔國因擁立有功,參與機要,統領禁軍,任免宰相。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國策的制定,朝臣、節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廢立,幾乎都由他們把持。唐朝后期的宦官專權遠甚于東漢。(2)唐朝后期,朝廷的高官相互結成朋黨,排斥異己,出現了朋黨之爭。(3)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進一步削弱唐朝統治力量,促使唐朝衰落。四自我檢測1.唐朝時期,分布于各地的“行”是手工業、商業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如表是有關唐朝時期“行”的部分史料。據此可知當時( )史料 來源長安“(東市)內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 《長安志.卷八.次南東市》洛陽“唐之南市,隋曰豐都市,東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貨賄山積” 《唐兩京城坊考》唐玄宗時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經題記中有大量的以經營商品為名的行會,如絹行、布行、米行生鐵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 《房山石經題記匯編》西州(今吐魯番東南)的市場物價表中,有六個專營行名,即果子行、米面行菜子行、帛練行、彩帛行、鐺釜行 大谷吐魯番文書資料A.商品經濟獲得發展 B.民族交融盛況空前C.社會生活豐富多彩 D.國內市場繁榮穩定2.《哥舒歌》在唐玄宗天寶末年的西北邊境地區十分流行,其歌詞為“北斗七星高,哥舒(即哥舒翰,時任河西節度使)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哥舒歌》可以印證軍鎮的設置( )A.造成內重外輕的局面 B.引發安史之亂C.利于邊疆地區的防務 D.導致藩鎮割據3.《通典》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749),通計天下倉糧屯收并和糴等見數,凡一億九千六百六萬二千二百二十石”。有學者認為,唐朝此階段的實際人口數字在7800萬左右,人均糧儲2.5石,足夠當時全國人吃上4個月,據此可知( )①農業經濟繁榮 ②政府重視糧食儲備③兩稅法實施的效果顯著 ④政府開始成為社會救濟主體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4.唐德宗在位期間(779—805),方鎮取代了州的地位,擁有實際上的一級行政區的職權,如表從側面反映了唐德宗時期(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中央與地方錢稅和糧稅分配表項目 收入總額 支出總額中央提成額 地方留成額錢稅 3139.8萬貫 1089.8萬貫 2050萬貫糧稅 1615.7萬貫 215.7萬貫 1400萬貫合計 4755.5萬貫 1305.5萬貫 3450萬貫A.賦稅制度根本變革 B.白銀成為法定貨幣C.藩鎮勢力日漸增強 D.經濟重心加速南移5.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歷史觀點是對歷史史實的認識。以下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B.北宋時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推廣到東南地區C.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D.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6.唐太宗年間,上層社會開始流行女扮男裝。有學者認為這與唐朝統治者具有少數民族血統有關。也有學者指出,隋和唐初統治階層并未發生根本變化,進而提出這一現象是粟特人隨著唐朝開拓疆域大批入境所致。這反映了( )A.時代背景影響歷史解釋 B.史觀不同引發學術爭論C.前學者解釋優于后學者 D.史實拓展推動史論深化7.如圖為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代獸首瑪瑙杯。其上口近似圓形,獸首上有兩只彎曲的羚羊角,獸首的面部卻像牛,獸首的口鼻部裝有籠頭狀的金帽蓋,能夠卸下,造型和使用方法上與羅馬時期青銅雕像中的來通杯一脈相承。該獸首瑪瑙杯( )A.反映出唐代玉器制作技術領先于世界B.印證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C.表明當時社會習俗影響了手工業發展D.體現出官營手工業技術已經享譽世界8.唐代盧綸在《塞下曲》中描寫到:“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詩作反映出( )A.對外交往密切 B.市鎮經濟繁榮 C.社會風氣開放 D.民族關系融洽9.唐代,江淮之米經由運河運輸,承載著帝國的生命之源,是長安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費品之一,且其中的吳興米是朝廷貴族的專享美食。史載:“吳興米,炊之甑香……貌國夫人廚吏鄧連,以此米搗為透花糍,以豆洗皮作靈沙臛,以供翠鴛堂。"這說明當時( )A.飲食結構發生根本改變 B.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C.關中地區經濟嚴重衰退 D.交通運輸深刻影響社會生活10.唐朝后期,各路節度使或新列稅捐,或截取戶部錢財,然后把所得的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進獻給皇帝,稱為“羨余”,實際上就是皇帝向節度使的索賄,這成為中央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這一現象側面反映出( )A.君主專制的加強 B.中央財政的窘境C.藩鎮實力的削弱 D.賦稅制度的變革參考答案:三課前預習1. 長安 勸課農桑 知人善任 開明政治2. 楊堅 陳3. 松贊干布 手工藝品 漢藏 紛爭4. 長安 洛陽 大運河5. 豪強大族 曹丕 士人 西晉 選官權 寒門庶族 分科考試 進士科 明經兩科 殿試 分科考試 常舉 文化素質6. 朱溫 后唐 北漢 世宗柴榮四自我檢測1.A2.C3.A4.C5.D6.D7.B8.D9.D10.B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